回归与提升:班主任德育责任的时代要义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84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代表着社会道德文化的主流,他们的活动是一种有着丰富价值内涵和精神旨趣的实践,其行为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和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方法、途径。班级管理中只有师生相互尊重、智慧共享,真情互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才能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也才能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真正价值。
  
  一、 厘清认识:整体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水平
  
   法国教育家余伯尔认为,人通过教育与发展,经过若干阶段才能成为人,德育的目的就在于教育活动通过促进人与人的接近与合作,用交往促进人的个性化。因此,作为学校德育责任主要承接者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除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之外,还要积极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场域,让身处其中的班级师生能时刻感受到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1.在德育观上,班主任工作应体现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德育活动是师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影响和分享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教学或美德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与促进是双向的、理解性的,其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开发、美德的锤炼,还指向教师与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它是师生双方人格与精神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
  2.在师生关系上,班主任要以师生双方的平等主体地位代替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在完成一定时间的自我学习后,在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完成对道德知识的积累、升华。学生在解脱繁重的认知任务后,他们的道德学习将趋向个别化、自我教育化。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启发将在具体的班级生活中加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由单一的道德认知关系变成复合型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各自的成长中不断吸收新型的外来文化材料,突破自身道德思维的局限,构建新的认知范式,实现个人道德知识的意义建构。
  3.在目的、任务上,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涵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认识能力。博尔诺夫指出:“发展人的独立的判断能力是头等重要的事。这项工作始终是艰巨的,而今天尤为艰巨。”当前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融速度、频率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文化世界的意义建构及生活世界的文化建构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思维”、“文化理性”的探索,主张理解人对文化现象的内心评判,注重保持“批评的警觉的控制”,表现文化的判断力,显现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所以,面对新的形式,班主任理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的道德免疫力,促使学生能主动辨别、判断各种文化的优劣,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
  4.在过程观上,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主体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德育不仅要重视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因而,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班主任老师不仅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情绪情感的变化,而且还要把充满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引进班级,使师生在具体生动的感悟中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
  
  二、 研究主体:综合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班级管理是一个载体:通过班级管理、通过班主任的工作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初步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而,班级管理工作肯定离不开对管理主体学生的研究和探索。
  1.关注学生已有道德经验的影响。道德心理学家强调学生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维特罗克认为“德性形成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它是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任何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是涉及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积极关注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他们的德性体系,强调学生道德学习、养成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2.重视学生道德个性的作用。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凯利指出:第一,个人建构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可推陈出新,不断提高。第二,个人建构因人而异,现实是各人所理解和知觉到的现实,面对同一现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第三,在研究人格的整体结构的同时,不能将其组成部分弃于一端,而应努力做到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第四,当人们用已有的建构去预期未来事件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困难和麻烦,新的信息和元素需要加入到原有的建构之中。第五,一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建构体系绝非轻而易举,要经过大量的探索和试误过程。因而,在实践中班主任应该始终坚信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班级的,他们在各种形式的学习、实践中,凭借自己的头脑已经创建了丰富的经验,当新的道德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由于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持有的信念不同,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把学生原有的道德经验作为新道德知识形成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道德体系中生长新的德性经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 完善角色:深度强化班主任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不是道德知识的单向度传递,而是德性经验的处理和转换,班主任不只是道德知识的呈现者、教育权威的象征者,而是学生新德性经验养成的帮助者,只有确立和建设这种基本的德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避免师生间的冲突、分裂,避免对学生人性的扭曲,也才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朝着求真、趋善、臻美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方向发展。
  1.班主任角色的重新润饰。当代道德哲学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它并不否认班主任老师的外在影响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道德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形成对道德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必须为学生提供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地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德性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习惯,让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独立的解决问题者和独立的道德行为执行者。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班主任老师都应清楚地认准德育目标,理解德性大厦的建构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在具体的工作中一直都要坚持教师是学生道德知识建构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德性提升的高级伙伴的基本理念。
  2.班主任德育责任的合理定位。班主任老师必须关心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学习的实质,必须清楚学生道德学习的内在机制和道德学习的效率、进程,必须明白在阶段性的德育工作中要求学生获得什么行为效果。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一个总的方向并且可以安排一些阻止学生进行不适当建构的限制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班主任老师不只是道德知识的简单呈现者,而更应该是不断促使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理解的引导者。为此,班主任老师在德育实践中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3.班主任德育方法的有效调整。从理论上讲,在学生建构道德体系的过程中班主任应积极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道德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并把当前学习的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然后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所以,班主任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组织必要的协作学习小组,提出适当的道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应该注意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道德现象、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通过创设符合道德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道德经验之间联系的线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4.班主任教育心态的适当改变。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努力按照理解、尊重、真诚的标准来推进班级工作的开展。(1)理解。理解体现的是一种沟通的立场和能力。班主任老师应该暂时放弃自身的参照标准,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即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2)尊重。尊重体现的是一种对学生价值和潜能的接纳。班主任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并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3)真诚。真诚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的力量。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给学生心理以安全感,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四、 拓展途径:有机整合“三位一体”的德育资源
  
  班主任工作植根于班级小环境中,只有着力于小环境建设,才可能构筑学校这一良好的大环境,而学校大环境的造就,又可作用于班级小环境发展。学校大环境为班级小环境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和政策保证,班级小环境是学校大环境的补充,是学校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因此,班主任德育责任的有效落实,既要加强学校大环境的营造,也要加强小环境的创设。
  1.强化校园环境的整体建设。(1)校园环境是由“物化形态环境”和“观念形态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校园精神形成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一个学校特有的风格。物化形态的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物质层面,是通过对学生所处环境的设计、装饰来构成一种积极的振奋的外部物质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启发、感染。观念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精神层面,充分发挥舆论的评论、约束、同化、驱动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辨别能力,形成校内良好、向上的育人环境。(2)校园精神建设。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集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训、校风、学风、舆论等方面,是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有效利用学校深厚文化底蕴作为熏陶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3)教育环境(心理环境)建设。柔性化的管理、优化的环境、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创设了鼓励和宽容的氛围,这些氛围都潜藏着特定的激励功能,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激励场。
  2.注重网络环境的积极引导。学生的网络道德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网络的超时空性、隐蔽性与匿名性可以扩大学生与外界的接触面,这种接触使得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的许多属性被蒙蔽掉,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从而导致网络上学生道德感的弱化现象。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反作用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学生人格发生变化。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其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端正上网动机,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避免“网络成瘾”现象出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主动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见贤思齐,改过迁善”,使其自然产生提高道德修养的愿望。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
  3.推进社区环境的有机配合。加强社区环境建设,重视学生德育的实践环节。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中小学校要认真组织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中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制度,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学校要制订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可能,是提升学生德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为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作为人道主义事业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永恒开放的历史进程,班主任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找准方向,调整认识,完善方法,才能持续地发现自身工作的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网络社会人.江苏高教研究,2000(1).
  [2] 金生鈜.反主体教育的反思与主体教育的构想.教育导刊,1995(12).
  [3] 王啸.试论主体性教育的人学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8).
  [4] 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教育研究,2001(1).
  [5] 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4).(责任编辑孙晓雯)
其他文献
一、 美术院校“报考热”的成因分析    1.文化成绩低分入学的艺考制度  过低的文考分数和较易过关的专业考试既会影响高考导向,又会影响艺术专业的整体水平。考试系统原理表明,考试通过输入和输出,一方面受到相关系统或环境的渗透乃至支配,另一方面,又主动积极地施加影响于相关系统环境[1]。国家教育部对建筑专业的徒手画加试由来已久,但是却要求考生成绩达到不低于其他理工类的文化分数线。考生在数理化海洋里拼
陶瓷材料因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理想的美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临床。色彩是评价陶瓷修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修复体色彩逼真、有效是修复体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陶瓷修复体色彩复
【摘 要】幼儿园的戏剧教育为幼儿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戏剧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激发幼儿戏剧创作的“洪荒之力”,让幼儿在戏剧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让幼儿的感性经验更丰富,表现美的情趣更强烈。  【关键词】幼儿园 戏剧教育 策略探究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藝术形式,是广受人们喜爱的。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合理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探究的崭新课题。  
岁月偷走了我曾经拥有的童稚天真的笑颜,偷走了许许多多依稀可辨的记忆,也偷走了孩童时期纯净如水的友情,唯一没偷走的是我的挚爱——“白色精灵”。
目的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
奶奶总是说,过去的时光最深情,最催人泪下。  她是一个怀旧的人。  奶奶曾在无人时,炫宝似的给我展示过一个长方形木质小盒子。她双手颤颤巍巍的将它捧起,轻轻放在桌子上,用枯瘦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尘,然后“咔嗒”一声,打开古铜色的小锁,就像打开回忆的闸门。  盒子里放着一沓奖状、几张宣纸画和一卷旧钞,旧钞已经不能用了,边缘无精打采地打着卷儿,奖状已经泛黄,透着沧桑。  奶奶告诉我,奖状是姑姑、大伯和
<正>随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文化性正日益凸现。一方面,学校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已日益由教育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育活动的主动设计者,成为自为
“第三次备课”的定义    所谓“第三次备课”,就是在第一次备课(区教育主管部门或各学校的备课组组织的集体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教师结合集体备课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诸如教学进度,应该传授的知识,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揉入本班实际教学情况及个人的知识见解进行的课前的知识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的详尽的书面形式的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个人课堂教学的教后感、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质疑的相
【摘 要】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借助写作也能够观察出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科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语文能力的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在已有的写作教学手法上进行创新,扬长避短,最高效率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血清及其与常规透析液(CD)或高纯透析液(HPD)联合干预对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集20例HD患者(CD和HPD治疗各10例)血样并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