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武威市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极其珍贵。尤其是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铜奔马出土地的武威享有“天马之都”的盛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武威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对旅游资源的拥有极不相称。作者建议在武威选址创建“天马苑”,使之成为武威旅游的王牌景区,与“天马之都”相匹配。
关键词:武威;天马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27-03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荟萃,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饶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誉。它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以来,具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它以“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繁华商埠和“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的文化书城而闻名于世。
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武威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极其珍贵。这里有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铜奔马及其出土地雷台汉墓群;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750多年前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西夏碑;有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有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汉代万里长城与明代万里长城的交汇地;有见证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罗什寺塔等大量文物古迹;有周恩来命名的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世界木刻第一高的宗喀巴大佛像;还有亚洲第一沙漠水库、沙漠公园、沙生植物园,景色秀丽的天祝“三峡”及世界白牦牛的惟一产地,风光明媚的马路滩·腾格里沙漠生态旅游区,万木滴翠的葡萄园及葡萄酒基地……所有这一切,都足以使武威市成为旅游者倾心向往的旅游胜地。
然而,武威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其对旅游资源的拥有却很不相称。
2007 年春节黄金周期间,甘肃全省共接待旅游者85.75万人次,旅游收入2.2211亿元人民币。武威市在旅游接待人次方面虽然在全省各市中排名前五位,但却排位在兰州、天水、定西、陇南等市之后,其旅游接待人数依次是31.20、14.10、8.55、6.95、5.93万人次。全省在旅游收入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兰州、天水、定西、陇南、平凉等市,分别为12480、4026、1582、859.1、722.5万元人民币,没有武威市的名次。全省在旅游者人均消费支出方面排名前五位的是兰州、天水、临夏、平凉、酒泉等市州,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00、285.53、254.98、235.34、226.26元人民币,武威市依然没有名次。全省接待一日游游客47.6万人次,一日游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55.51%。接待一日游游客方面排名前五位的是兰州、天水、定西、陇南、平凉等市,接待一日游游客分别为18.20、9.20、4.52、4.25、1.96万人次,武威市还是没有名次。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甘肃全省旅游接待人数325.92万人次,旅游收入9.35亿元人民币。全省接待人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兰州、平凉、天水、陇南、定西等市,接待游客依次为70、45.71、37.6、24.1、23.88万人次,武威市没份;旅游收入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兰州、天水、平凉、临夏、陇南等市州,分别为4.5亿元、1.2亿元、1.07亿元、5134.54万元、2988.5万元人民币,武威市没份。武威市尽管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95.56万元人民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与上述州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武威市的旅游差距较大,与武威把天马的文章做得不足更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武威市打出自己走向世界的四张名片,对宣传武威具有积极意义。但相比之下“天马之都”更有意义。旅游活动是人的行为。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发展旅游业应以旅游者市场为导向。评价旅游资源当以广大旅游者的取向为标准。就像钓鱼。鱼饵是给鱼吃的,不是钓鱼者自己吃的。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都应当从旅游者的需求考虑。在武威的“四张名片”中,“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只对部分人群具有魅力,而对大众旅游者却少有魅力;“世界白牦牛的惟一产地”虽然具有唯一性,但却少有旅游号召力;“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虽然具有一定旅游价值,但其旅游价值却远不及政治意义。而“天马之都”既具有唯一性,又具有垄断性,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旅游魅力。
天马是爱马成癖的汉武帝对驰骋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良马的一种称谓。汉武帝为了开拓疆土,引进了大宛良马,并赐名“天马”,作歌志喜。从此,在漫漫的丝绸之路上,既流传着优美动听的天马故事,又出现了“天马行空”的成语,还留下了有关天马的名胜古迹和大量的诗歌、绘画、雕塑艺术珍品。
古代诗人对这些称谓的天马做过大量的咏吟和描绘。如李白有“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的诗句[1];高适有“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的诗句[2];杜甫有“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的诗句[3],又有“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的诗句[4];还有“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的诗句[5]。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很多以天马为对象的作品和咏天马画的诗。如唐代著名画家曹霸根据宫廷中一种名为“玉花骢”的汗血宝马摹绘而成的名画《玉花骢》和杜甫为此而作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唐代著名画家韩干以宫廷的汗血宝马“玉花骢”和“照夜白”作为写生对象,画出了《牧马图》和《照夜白图》,杜甫为此专门作了《画马赞》诗;宋代著名画家李伯时所画的汗血宝马形神兼备,黄庭坚写《和子瞻戏书伯时画好头赤》,苏轼作《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对其予以高度赞誉。
中国的雕塑艺术受天马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其中,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武威铜奔马最为珍贵。
武威自古就是良马的交易、繁殖基地,素有“凉州畜牧甲天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1969年9月武威市民下挖战备地道时,从该市北郊那座建于前凉(301~375年)时期,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的雷台台基东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的大型砖墓室中挖出了以铜奔马为首的奔马方阵。铜奔马为青铜铸造,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其造型优美,充满神韵,极具艺术感染力,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珍品。它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在一只展翼奋飞的鸟背上。马头上一撮鬃毛呈流线型地指向高高翘起的尾部,体态矫健,神势如飞,显示出极强的动感和活力。这种造型,既表明马的速度风驰电掣,为飞鸟所不及,又利用飞鸟的躯体,增大了其着地面积,保证了其稳定性,符合力学的平衡原理,充分地显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深刻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智慧和娴熟的技艺。
铜奔马在武威出土之后,最初默默无闻。1971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途经兰州,在甘肃省博物馆见到这匹铜奔马,大加赞赏说:“真有气魄!这不就是天马吗?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好!好!好!”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返京后,郭沫若即约当时的文物局负责人王治秋到家,商定将铜奔马调京,充实故宫当时正举办的出土文物展览。后来他又向周恩来总理推荐。1973年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铜奔马作为中国考古文化的优秀代表,于1973年4月~1975年8月先后到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轰动和高度赞誉。海外观众将铜奔马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英报称:“铜奔马已成了一颗吸引人的明星”[8]。
对铜奔马的名称一直众说纷纭。最早是经郭沫若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但这种说法不久便受到置疑,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称谓:有人认为马蹄下所踏为燕子,将其称为“马踏飞燕”;有人认为马蹄下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风神龙雀,因此应该叫“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又有人认为飞鸟双目似鹰,体形如燕,但尾部没有剪刀状的分叉,应是甘肃、青海一带常见的一种猛禽燕隼,因而称其为“马踏飞隼”;也有人不管这些细微区别,干脆直截了当地称为“马踏飞鸟”。此外,还有人称其为“天马”、“马神—天驷”等等。然而,不管人们用什么名字称呼它,对于铜奔马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都没异议[8]。
1983年10月,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铜奔马”一举夺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4年,武威市民将“铜奔马”一致选定为武威市的标志。199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铜奔马”被列入国家首批定为禁止出国展览的珍品。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欲将“铜奔马”作为世界旅游的图形标志。在北京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前,有一尊仿造的巨型铜奔马。其复制工艺品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围绕铜奔马,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天马文化”。2002年以来,武威连续举办了6届“天马旅游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铜奔马是其故乡武威市的骄傲,也是甘肃省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汉代,马是最重要的军事装备之一,与国家的强大和安全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汉人特别喜爱马。有大量的骏马形象出现在当时的雕塑和工艺作品里。武威自古就是良马的交易、繁殖基地,素有“凉州畜牧甲天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大宛良马的引进,进一步促进了马种的改良,使中国马的体质、性能乃至形态体貌都有了明显变化,这在铜奔马身上都有生动反映。铜奔马眼睛大而突出,说明它视野宽广;鼻孔巨大,口鼻微张,身躯浑圆,浑身肌肉筋脉凸出,显示出良好的体质和强大的爆发力;马蹄巨大,奔跑中采取对侧走势,是典型的侧行马,表现了奔跑的稳定性。
汉唐时期天马是丝绸之路上数量较大的物流之一。从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成批量地得到大宛汗血马起,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800多年里,仅由中国中央王朝就得西域官方进贡的天马就数以万计,民间交流的天马则更是难以数计。酒泉丁家闸5号墓里的天马壁画,敦煌的月牙泉、渥洼池和白马塔遗址,张掖的肃南马蹄寺和山丹军马场,武威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天水的牧马滩和跑马泉,长安上林苑出土的形若马蹄、重可达斤的马蹄金,东汉时丝绸之路起点洛阳的白马寺,以及整个丝绸之路上的驿道、驿站、候马亭遗址,无不与天马有着密切关系[9]。
天马东来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国旅游活动的崛起,像丝绸西运一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把驰骋在丝绸之路上的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志,说明中国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国家的人民热情好客,敬马如神;它又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象征着前来中国旅游的国际游人游兴极浓,乐此不疲;它还是一种良好的祝愿,祝愿前来中国的游客马到成功,吉祥如意[6]。
武威只有大手笔策划,大项目支撑,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经营,变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经济优势,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市场效应和旅游王牌景区,才能达到振兴旅游之目的。而要做大天马文章,振兴武威旅游,就要营造天马之都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建议在天马故里选址建座大规模、高起点、高品位的天马苑。可以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手段和现代数字化虚拟声像技术,将丝绸之路上与天马相关的名胜古迹、人物故事、诗词歌赋、名言佳句、歌舞戏剧、宗教民俗等文化要素整理出来、充实进去,借以展示天马之都的文化底蕴。应把天马苑建成与“天马之都”相匹配的旅游形象工程,突出体现“天马之都游”这一品位极高、唯我独有、得天独厚、特具魅力的旅游产品;使其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知名度高,足以诱人。
如果有了天马文化苑这样外形雄威壮观、内含文化丰厚的旅游景区,有了“天马之都游”这个名声显赫、独占鳌头的旅游王牌产品,武威就可一炮打响,招徕万众游人。武威可在大力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武威以天马文化为重点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得到充分展示。
栽好梧桐树,为引凤凰来。武威是从兰州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天马苑一旦建成,其客源市场是明确的。凡乘汽车或火车到河西走廊的旅游者,首先必经武威。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青春,使武威旅游对世界游人更具魅力。它横跨亚洲、欧洲,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穿越7个国家,沿桥两侧辐射40多个国家。它像一条光辉灿烂的金腰带,联系着中国的江苏、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又在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等城市与京沪、京广、焦枝、宝成、包兰,兰青等铁路线连接在一起,辐射中国4/5的地区。它的架起,可使前来武威的游人,既可走西口,到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等地区;又能出东海,去韩国、日本和其他亚太地区;更可尽情地漫游中国各地,特别是畅游甘肃等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西北各省区[7]。
天马苑的创建,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行为、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切实解决问题。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形象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事。企业走多元所有、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路子。市场需求决定着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资金的投入、旅游人才的配置。只要社会各相关行业和部门达成共识、营造氛围、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就会使该项目的创建由可能变为现实。在这里,之所以把“政府主导”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旅游业是综合性、带动性很强的大产业。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才能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尚处在旅游振兴阶段的武威来说尤其如此。
深圳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景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良好效益。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是成功的。2005年我曾提出《兰州:当建丝绸之路博物馆》,全国20多家报刊和网站纷纷刊登或转载。如今兰州已经立项,正在筹建丝绸之路文化苑。我为此而感到特别欣慰。在武威创建天马苑,既可丰富武威的旅游资源,又能打造武威的王牌景区,还能以天马文化为中心议题召开系列研讨会;使武威鲜明的旅游形象得以确立,对武威旅游、甘肃旅游乃至中国旅游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为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设计天马苑的具体游览项目时,应多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唱河西宝卷,打凉州鼓子、跳锅庄舞,演西凉乐舞、凉州贤孝,看地方戏,参演天祝藏族婚俗,听天马故事,使用骆驼、轺车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开展赛马活动和表演马术、马技。此举,可变参观性旅游为参与性旅游,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以达到提高旅游产业效益之目的。
在天马苑里必须对雷台汉墓进行复制。所复制的雷台汉墓,不仅应当方便游人出入,而且应当允许游人摄影留念,以满足他们“到此一游”的心理。一般的说,游人游过天马苑之后,再到雷台汉墓前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就能达到旅游目的。特殊地说,如果一定有人要进雷台汉墓,可用提高票价等手段予以严格控制。照此办理,既可满足一般游人的需求,又对保护文物古迹有利。
因此,郑重建议省市领导同志和国家相关部门就武威创建天马苑问题,召集相关专家学者会议,进行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的科学研究,抓好这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
参考文献:
[1]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2]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3]杜甫.骢马行.
[4]杜甫.洗兵马.
[5]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6]郑本法.东方文化·丝绸西运,天马东来.
[7]郑本法.人文杂志·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与大西北旅游业的优势.
[8]郑本法.光明日报·稀世珍宝——武威铜奔马出土记.
[9]郑本法.甘肃外事旅游文化资源·丝绸之路与中国旅游.
[作者简介]郑本法(1948-),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7-11-05(责任编辑:启方)
关键词:武威;天马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27-03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荟萃,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饶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誉。它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以来,具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它以“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繁华商埠和“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的文化书城而闻名于世。
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武威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极其珍贵。这里有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铜奔马及其出土地雷台汉墓群;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750多年前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西夏碑;有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有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汉代万里长城与明代万里长城的交汇地;有见证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罗什寺塔等大量文物古迹;有周恩来命名的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世界木刻第一高的宗喀巴大佛像;还有亚洲第一沙漠水库、沙漠公园、沙生植物园,景色秀丽的天祝“三峡”及世界白牦牛的惟一产地,风光明媚的马路滩·腾格里沙漠生态旅游区,万木滴翠的葡萄园及葡萄酒基地……所有这一切,都足以使武威市成为旅游者倾心向往的旅游胜地。
然而,武威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其对旅游资源的拥有却很不相称。
2007 年春节黄金周期间,甘肃全省共接待旅游者85.75万人次,旅游收入2.2211亿元人民币。武威市在旅游接待人次方面虽然在全省各市中排名前五位,但却排位在兰州、天水、定西、陇南等市之后,其旅游接待人数依次是31.20、14.10、8.55、6.95、5.93万人次。全省在旅游收入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兰州、天水、定西、陇南、平凉等市,分别为12480、4026、1582、859.1、722.5万元人民币,没有武威市的名次。全省在旅游者人均消费支出方面排名前五位的是兰州、天水、临夏、平凉、酒泉等市州,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00、285.53、254.98、235.34、226.26元人民币,武威市依然没有名次。全省接待一日游游客47.6万人次,一日游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55.51%。接待一日游游客方面排名前五位的是兰州、天水、定西、陇南、平凉等市,接待一日游游客分别为18.20、9.20、4.52、4.25、1.96万人次,武威市还是没有名次。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甘肃全省旅游接待人数325.92万人次,旅游收入9.35亿元人民币。全省接待人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兰州、平凉、天水、陇南、定西等市,接待游客依次为70、45.71、37.6、24.1、23.88万人次,武威市没份;旅游收入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兰州、天水、平凉、临夏、陇南等市州,分别为4.5亿元、1.2亿元、1.07亿元、5134.54万元、2988.5万元人民币,武威市没份。武威市尽管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95.56万元人民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与上述州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武威市的旅游差距较大,与武威把天马的文章做得不足更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武威市打出自己走向世界的四张名片,对宣传武威具有积极意义。但相比之下“天马之都”更有意义。旅游活动是人的行为。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发展旅游业应以旅游者市场为导向。评价旅游资源当以广大旅游者的取向为标准。就像钓鱼。鱼饵是给鱼吃的,不是钓鱼者自己吃的。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都应当从旅游者的需求考虑。在武威的“四张名片”中,“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只对部分人群具有魅力,而对大众旅游者却少有魅力;“世界白牦牛的惟一产地”虽然具有唯一性,但却少有旅游号召力;“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虽然具有一定旅游价值,但其旅游价值却远不及政治意义。而“天马之都”既具有唯一性,又具有垄断性,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旅游魅力。
天马是爱马成癖的汉武帝对驰骋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良马的一种称谓。汉武帝为了开拓疆土,引进了大宛良马,并赐名“天马”,作歌志喜。从此,在漫漫的丝绸之路上,既流传着优美动听的天马故事,又出现了“天马行空”的成语,还留下了有关天马的名胜古迹和大量的诗歌、绘画、雕塑艺术珍品。
古代诗人对这些称谓的天马做过大量的咏吟和描绘。如李白有“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的诗句[1];高适有“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的诗句[2];杜甫有“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的诗句[3],又有“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的诗句[4];还有“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的诗句[5]。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很多以天马为对象的作品和咏天马画的诗。如唐代著名画家曹霸根据宫廷中一种名为“玉花骢”的汗血宝马摹绘而成的名画《玉花骢》和杜甫为此而作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唐代著名画家韩干以宫廷的汗血宝马“玉花骢”和“照夜白”作为写生对象,画出了《牧马图》和《照夜白图》,杜甫为此专门作了《画马赞》诗;宋代著名画家李伯时所画的汗血宝马形神兼备,黄庭坚写《和子瞻戏书伯时画好头赤》,苏轼作《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对其予以高度赞誉。
中国的雕塑艺术受天马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其中,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武威铜奔马最为珍贵。
武威自古就是良马的交易、繁殖基地,素有“凉州畜牧甲天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1969年9月武威市民下挖战备地道时,从该市北郊那座建于前凉(301~375年)时期,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的雷台台基东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的大型砖墓室中挖出了以铜奔马为首的奔马方阵。铜奔马为青铜铸造,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其造型优美,充满神韵,极具艺术感染力,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珍品。它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在一只展翼奋飞的鸟背上。马头上一撮鬃毛呈流线型地指向高高翘起的尾部,体态矫健,神势如飞,显示出极强的动感和活力。这种造型,既表明马的速度风驰电掣,为飞鸟所不及,又利用飞鸟的躯体,增大了其着地面积,保证了其稳定性,符合力学的平衡原理,充分地显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深刻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智慧和娴熟的技艺。
铜奔马在武威出土之后,最初默默无闻。1971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途经兰州,在甘肃省博物馆见到这匹铜奔马,大加赞赏说:“真有气魄!这不就是天马吗?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好!好!好!”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返京后,郭沫若即约当时的文物局负责人王治秋到家,商定将铜奔马调京,充实故宫当时正举办的出土文物展览。后来他又向周恩来总理推荐。1973年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铜奔马作为中国考古文化的优秀代表,于1973年4月~1975年8月先后到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轰动和高度赞誉。海外观众将铜奔马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英报称:“铜奔马已成了一颗吸引人的明星”[8]。
对铜奔马的名称一直众说纷纭。最早是经郭沫若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但这种说法不久便受到置疑,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称谓:有人认为马蹄下所踏为燕子,将其称为“马踏飞燕”;有人认为马蹄下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风神龙雀,因此应该叫“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又有人认为飞鸟双目似鹰,体形如燕,但尾部没有剪刀状的分叉,应是甘肃、青海一带常见的一种猛禽燕隼,因而称其为“马踏飞隼”;也有人不管这些细微区别,干脆直截了当地称为“马踏飞鸟”。此外,还有人称其为“天马”、“马神—天驷”等等。然而,不管人们用什么名字称呼它,对于铜奔马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都没异议[8]。
1983年10月,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铜奔马”一举夺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4年,武威市民将“铜奔马”一致选定为武威市的标志。199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铜奔马”被列入国家首批定为禁止出国展览的珍品。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欲将“铜奔马”作为世界旅游的图形标志。在北京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前,有一尊仿造的巨型铜奔马。其复制工艺品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围绕铜奔马,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天马文化”。2002年以来,武威连续举办了6届“天马旅游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铜奔马是其故乡武威市的骄傲,也是甘肃省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汉代,马是最重要的军事装备之一,与国家的强大和安全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汉人特别喜爱马。有大量的骏马形象出现在当时的雕塑和工艺作品里。武威自古就是良马的交易、繁殖基地,素有“凉州畜牧甲天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大宛良马的引进,进一步促进了马种的改良,使中国马的体质、性能乃至形态体貌都有了明显变化,这在铜奔马身上都有生动反映。铜奔马眼睛大而突出,说明它视野宽广;鼻孔巨大,口鼻微张,身躯浑圆,浑身肌肉筋脉凸出,显示出良好的体质和强大的爆发力;马蹄巨大,奔跑中采取对侧走势,是典型的侧行马,表现了奔跑的稳定性。
汉唐时期天马是丝绸之路上数量较大的物流之一。从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成批量地得到大宛汗血马起,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800多年里,仅由中国中央王朝就得西域官方进贡的天马就数以万计,民间交流的天马则更是难以数计。酒泉丁家闸5号墓里的天马壁画,敦煌的月牙泉、渥洼池和白马塔遗址,张掖的肃南马蹄寺和山丹军马场,武威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天水的牧马滩和跑马泉,长安上林苑出土的形若马蹄、重可达斤的马蹄金,东汉时丝绸之路起点洛阳的白马寺,以及整个丝绸之路上的驿道、驿站、候马亭遗址,无不与天马有着密切关系[9]。
天马东来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国旅游活动的崛起,像丝绸西运一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把驰骋在丝绸之路上的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志,说明中国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国家的人民热情好客,敬马如神;它又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象征着前来中国旅游的国际游人游兴极浓,乐此不疲;它还是一种良好的祝愿,祝愿前来中国的游客马到成功,吉祥如意[6]。
武威只有大手笔策划,大项目支撑,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经营,变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经济优势,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市场效应和旅游王牌景区,才能达到振兴旅游之目的。而要做大天马文章,振兴武威旅游,就要营造天马之都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建议在天马故里选址建座大规模、高起点、高品位的天马苑。可以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手段和现代数字化虚拟声像技术,将丝绸之路上与天马相关的名胜古迹、人物故事、诗词歌赋、名言佳句、歌舞戏剧、宗教民俗等文化要素整理出来、充实进去,借以展示天马之都的文化底蕴。应把天马苑建成与“天马之都”相匹配的旅游形象工程,突出体现“天马之都游”这一品位极高、唯我独有、得天独厚、特具魅力的旅游产品;使其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知名度高,足以诱人。
如果有了天马文化苑这样外形雄威壮观、内含文化丰厚的旅游景区,有了“天马之都游”这个名声显赫、独占鳌头的旅游王牌产品,武威就可一炮打响,招徕万众游人。武威可在大力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武威以天马文化为重点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得到充分展示。
栽好梧桐树,为引凤凰来。武威是从兰州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天马苑一旦建成,其客源市场是明确的。凡乘汽车或火车到河西走廊的旅游者,首先必经武威。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青春,使武威旅游对世界游人更具魅力。它横跨亚洲、欧洲,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穿越7个国家,沿桥两侧辐射40多个国家。它像一条光辉灿烂的金腰带,联系着中国的江苏、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又在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等城市与京沪、京广、焦枝、宝成、包兰,兰青等铁路线连接在一起,辐射中国4/5的地区。它的架起,可使前来武威的游人,既可走西口,到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等地区;又能出东海,去韩国、日本和其他亚太地区;更可尽情地漫游中国各地,特别是畅游甘肃等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西北各省区[7]。
天马苑的创建,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行为、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切实解决问题。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形象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事。企业走多元所有、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路子。市场需求决定着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资金的投入、旅游人才的配置。只要社会各相关行业和部门达成共识、营造氛围、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就会使该项目的创建由可能变为现实。在这里,之所以把“政府主导”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旅游业是综合性、带动性很强的大产业。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才能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尚处在旅游振兴阶段的武威来说尤其如此。
深圳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景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良好效益。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是成功的。2005年我曾提出《兰州:当建丝绸之路博物馆》,全国20多家报刊和网站纷纷刊登或转载。如今兰州已经立项,正在筹建丝绸之路文化苑。我为此而感到特别欣慰。在武威创建天马苑,既可丰富武威的旅游资源,又能打造武威的王牌景区,还能以天马文化为中心议题召开系列研讨会;使武威鲜明的旅游形象得以确立,对武威旅游、甘肃旅游乃至中国旅游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为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设计天马苑的具体游览项目时,应多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唱河西宝卷,打凉州鼓子、跳锅庄舞,演西凉乐舞、凉州贤孝,看地方戏,参演天祝藏族婚俗,听天马故事,使用骆驼、轺车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开展赛马活动和表演马术、马技。此举,可变参观性旅游为参与性旅游,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以达到提高旅游产业效益之目的。
在天马苑里必须对雷台汉墓进行复制。所复制的雷台汉墓,不仅应当方便游人出入,而且应当允许游人摄影留念,以满足他们“到此一游”的心理。一般的说,游人游过天马苑之后,再到雷台汉墓前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就能达到旅游目的。特殊地说,如果一定有人要进雷台汉墓,可用提高票价等手段予以严格控制。照此办理,既可满足一般游人的需求,又对保护文物古迹有利。
因此,郑重建议省市领导同志和国家相关部门就武威创建天马苑问题,召集相关专家学者会议,进行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的科学研究,抓好这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
参考文献:
[1]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2]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3]杜甫.骢马行.
[4]杜甫.洗兵马.
[5]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6]郑本法.东方文化·丝绸西运,天马东来.
[7]郑本法.人文杂志·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与大西北旅游业的优势.
[8]郑本法.光明日报·稀世珍宝——武威铜奔马出土记.
[9]郑本法.甘肃外事旅游文化资源·丝绸之路与中国旅游.
[作者简介]郑本法(1948-),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7-11-05(责任编辑: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