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的过程既是学习的目标,更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教学效率 分析 对策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轮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存在教师们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而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的问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仍然常见。笔者从几个实例中,分析其成因和提供相应对策。
一、以速战速决的过程替代科学探究
“电磁感应”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是一个环环相连、逻辑线索清晰的整体。它通过大量的实验等丰富的素材给学生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较完整的过程。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经过简单的介绍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作为科普讲座式的轻描淡写的带过,就讲大量的习题。使得“电磁感应问题”教学中,在对学生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过程上的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理论”与“习题”教学对立起来,常常采用节省所谓“理论”教学时间,用于“习题”教学。这种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的过程既是学习的目标,更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对策:教师加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 以肤浅的提问当作探究教学
个别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物体表述划分为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小问题,不停地问,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任何思维力度。有的教师上课设计的互动形式项目很多,“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练一练”、“思一思”…课堂教学程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课后向学生询问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就哑口无言了。上述教师的方式和方法对课堂活跃起到一定作用,但肤浅的提问与表面上热闹这种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有一次教师在上“圆周运动习题课”,为了引发同学们对“火车轨道两边不等高”的问题的研究兴趣,问“同学们,见过火车吗?”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见过”。见过火车,也很难知道火车轨道两边不一样高,这毫无意义的提问不如不问。相反,笔者认为先解决学生很熟悉的水平面上汽车转弯,依靠摩擦力来防滑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询问同学们,在急转弯处的公路,路面应设计成那面高一些好?为什么?学生们经讨论分析后,再问火车的两根轨道高低的倾斜角大小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策: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要问就问在关键之处,问在学生的思维的薄弱点,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回答学生的提问,尽量不要简单化,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即使学生答错了,“你的想法有新意,你还有什么要补充吗?”、“你的意见与众不同,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发现其思维与众不同之处或薄弱环节。
三、以简明轻快实验换取习题教学时间
目前不做实验的教师没有,但以实验为主线带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太少,挖掘实验中各种要素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更少。大部分教师把实验作为当作引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匆匆表演之后,提一些简单问题,得出结论后,就“简明、轻快”地完成实验,挤出时间让给习题讲解。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师分别作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下的实验演示后,较详细的介绍完作图法之后就,板书出法则,进行“思考与讨论”。随后补充大量的数学知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看,在对分力、合力、等效思想和作图的基本要领都没掌握还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还很陌生,此时急于求成地引入数学定理,冲淡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大量的习题训练只会让师生跌入教师累、学生苦的低效的“题海”教学漩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无可非议。但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自我总结或发现其规律,才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拓展解题思路和空间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较高,以实验为主线,体现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物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家的群体重要的实验,展现科学家们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对策:重视实验,重视实验教学。不能把实验作为教学附件,或仅仅作为一段引言或一个转折。要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发挥实验在概念、定律、定理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作为实验学科,实验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用一个有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知情并重的教学佳境。
四、以高三复习为由停止课改活动
进入高考复习,在高一高二进行的教改因高考复习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题海”,作业统得过死,单调式封闭作业重新抬头。其原因在于教师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摸清学生的底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平常教学中不注重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没有形成发展性学习目标。怕考砸更怕松手,总想把教学主动权由自己控制才放心。宁愿自己没日没夜的出题、改卷,学生通宵达旦的做题作卷,教学重新陷入高耗低效境地。实践表明,在高考复习第一轮,多布置“STS”题和开放型题目,要利用高三更丰富的素材,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比在“题海”扑腾有效。高考复习第二轮,做必要的模拟试卷很有必要,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提高阅卷效率的方法,如“突出重点”、“学生对改”等方法,以减轻改卷负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通过及时的、科学的阅卷,实现全面、准确的评价学生,才能实现多角度、分层次、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希望通过学法指导等新颖的教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坚持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把高考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牢固树立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只是高考复习的共同体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观念。
对策:趣味盎然的课堂只会带来更高复习的效率、更佳的复习节奏。课堂上给予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的机会,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弹性,以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需要,使大部分学生能适应灵活的、多样的、开放的、动态的高考。
关键词:教学效率 分析 对策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轮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存在教师们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而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的问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仍然常见。笔者从几个实例中,分析其成因和提供相应对策。
一、以速战速决的过程替代科学探究
“电磁感应”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是一个环环相连、逻辑线索清晰的整体。它通过大量的实验等丰富的素材给学生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较完整的过程。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经过简单的介绍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作为科普讲座式的轻描淡写的带过,就讲大量的习题。使得“电磁感应问题”教学中,在对学生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过程上的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理论”与“习题”教学对立起来,常常采用节省所谓“理论”教学时间,用于“习题”教学。这种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的过程既是学习的目标,更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对策:教师加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 以肤浅的提问当作探究教学
个别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物体表述划分为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小问题,不停地问,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任何思维力度。有的教师上课设计的互动形式项目很多,“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练一练”、“思一思”…课堂教学程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课后向学生询问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就哑口无言了。上述教师的方式和方法对课堂活跃起到一定作用,但肤浅的提问与表面上热闹这种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有一次教师在上“圆周运动习题课”,为了引发同学们对“火车轨道两边不等高”的问题的研究兴趣,问“同学们,见过火车吗?”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见过”。见过火车,也很难知道火车轨道两边不一样高,这毫无意义的提问不如不问。相反,笔者认为先解决学生很熟悉的水平面上汽车转弯,依靠摩擦力来防滑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询问同学们,在急转弯处的公路,路面应设计成那面高一些好?为什么?学生们经讨论分析后,再问火车的两根轨道高低的倾斜角大小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策: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要问就问在关键之处,问在学生的思维的薄弱点,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回答学生的提问,尽量不要简单化,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即使学生答错了,“你的想法有新意,你还有什么要补充吗?”、“你的意见与众不同,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发现其思维与众不同之处或薄弱环节。
三、以简明轻快实验换取习题教学时间
目前不做实验的教师没有,但以实验为主线带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太少,挖掘实验中各种要素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更少。大部分教师把实验作为当作引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匆匆表演之后,提一些简单问题,得出结论后,就“简明、轻快”地完成实验,挤出时间让给习题讲解。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师分别作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下的实验演示后,较详细的介绍完作图法之后就,板书出法则,进行“思考与讨论”。随后补充大量的数学知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看,在对分力、合力、等效思想和作图的基本要领都没掌握还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还很陌生,此时急于求成地引入数学定理,冲淡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大量的习题训练只会让师生跌入教师累、学生苦的低效的“题海”教学漩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无可非议。但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自我总结或发现其规律,才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拓展解题思路和空间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较高,以实验为主线,体现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物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家的群体重要的实验,展现科学家们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对策:重视实验,重视实验教学。不能把实验作为教学附件,或仅仅作为一段引言或一个转折。要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发挥实验在概念、定律、定理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作为实验学科,实验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用一个有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知情并重的教学佳境。
四、以高三复习为由停止课改活动
进入高考复习,在高一高二进行的教改因高考复习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题海”,作业统得过死,单调式封闭作业重新抬头。其原因在于教师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摸清学生的底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平常教学中不注重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没有形成发展性学习目标。怕考砸更怕松手,总想把教学主动权由自己控制才放心。宁愿自己没日没夜的出题、改卷,学生通宵达旦的做题作卷,教学重新陷入高耗低效境地。实践表明,在高考复习第一轮,多布置“STS”题和开放型题目,要利用高三更丰富的素材,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比在“题海”扑腾有效。高考复习第二轮,做必要的模拟试卷很有必要,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提高阅卷效率的方法,如“突出重点”、“学生对改”等方法,以减轻改卷负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通过及时的、科学的阅卷,实现全面、准确的评价学生,才能实现多角度、分层次、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希望通过学法指导等新颖的教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坚持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把高考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牢固树立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只是高考复习的共同体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观念。
对策:趣味盎然的课堂只会带来更高复习的效率、更佳的复习节奏。课堂上给予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的机会,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弹性,以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需要,使大部分学生能适应灵活的、多样的、开放的、动态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