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华兹华斯诗歌中表达的孤独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jie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许多诗歌中,都以孤独为基调,孤独也是其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本文将以其代表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序曲》《远游》为例,讨论在华兹华斯诗歌中所呈现的主题“孤独”,分析这一主题背后表达的思想,以期为华兹华斯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孤独 英国文学 诗歌鉴赏
  孤独(solitude)无疑是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中一个高频词,也是其代表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咏水仙》)、《序曲》《远游》等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过英文原诗的读者会发现,诗人常用的词是solitude,而非loneliness。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solitude”一词指的是一种平和而愉快的孤独状态,而“loneliness”则指一种因无人作陪而感到郁闷不乐的孤独状态。透过诗人的作品,不难发现华兹华斯本人常常赞美“孤独”,甚至极为享受这一状态。然而,结合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孤独”是连接诗人和自然的纽带,也是诗人反抗当时工业文明的一种方式。
  一、孤独的纽带作用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咏水仙》)是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最著名的诗歌之一。透过此诗,可以发现孤独连接诗人和自然的纽带作用。诗中的水仙花并非诗人实地赏花后即兴而作,而是在和妹妹多萝西在湖畔邂逅水仙花海的两年后,根据回忆创作而成。从原诗首句“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诗人自比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一朵云,到最后一句“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诗人在精神上与水仙欣然共舞,可发现虽然诗人并未真正置身于自然,但已在回忆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连接华兹华斯和大自然的纽带,便是原诗提到的“孤独之中的福祉”。正是这样一种愉快的“孤独”状态,使诗人得以在想象中自由驰骋,从而与自然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威廉·黑兹利特就曾评论华兹华斯:“他思想的力量正在吞噬他自己,好似除了他自己和宇宙,其他事物都不存在。他活在内心的孤独里和深沉的思绪中。”不难发现,连接华兹华斯和自然的纽带不是现实中的事物,而是精神上的孤独状态。华兹华斯本人也曾言“孤独所具有的自给自足的力量”,认为孤独能使人排除外界的干扰,开启人们的内心之眼——丰盈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在《远足》中,华兹华斯就直言:“人、自然、人生/ 孤独即沉思”在写给牛顿的赞美诗中,他更是写道:“大理石中的灵魂,永远孤独地航行在思想的海洋中。”
  二、孤独中的叛逆意识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察觉出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出的几分叛逆色彩。面对来势汹汹的工业革命,诗人的孤独更像一种不合作式的对抗。工业革命在18世纪的英国爆发之际,华兹华斯曾多次在诗中提倡“回归自然”,他自己更是迁居乡间,仿佛在“逆势而行”。
  早在1814年,诗人就在长诗《远足》中《对自然的暴行》一诗中批判工业化:“就像森林里的树木,在广阔的土地上蔓延/哦,永不停息的烟雾/永久地悬挂着,无数环状的烟圈/在清晨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无论旅行者走到哪里/他都能看到贫瘠的荒野在消失。”华兹华斯认为工业革命不仅破坏自然环境,也会腐蚀人类思想。他在《序曲》(第13卷)中写道:“在城市中,人心是病态的/眼睛无法得到滋养/也不能得到滋养。”在那时,诗人或许就已预见机器必会扰乱自然秩序,助长人类的贪婪和自满,最终异化人类的道德。他在《鹿跳泉》一诗中,满怀忧心地劝诫世人:“我们的欢情豪兴里/万万不可羼入任何微贱生灵的不幸。”
  同时,诗人也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倡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师,通过讴歌自然以否定工业化社会。例如在《序曲》中,华茲华斯就提到完全脱离自然的现代社会教育只会抹杀人性,最终让人长成了一株“变态的植物”,因为“自然的/或超自然的恐惧从未触动他”,“偶有自然的/欲念涌出”,总有人将他“圈入精心修建的栏中”。在他看来,净化内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归自然,在孤独中与自然对话,“我们远离了更好的自己,被隔在忙碌的世界太久,已经萎靡不振/厌倦了工作,也厌倦了欢乐,孤独是多么亲切,多么有益”。
  三、结语
  孤独是华兹华斯诗歌的基调,也是其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诗人浓烈的孤独意识几乎成了其诗歌最鲜明的一大特点。如把握住“孤独”的纽带作用和对工业化的否定色彩,或能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
  参考文献:
  [1]Bennett,Andrew.William Wordsworth in Context[M]. Cambridge CB2 8BS,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2]Campton-Rickett,Arthur.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 Thomas Nelson and Sons Ltd,1963.
  [3]蒯莉萍,陈琳.“让自然做你的师长”——论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观[J].名作欣赏,2019(03):36-38.
  [4]梁娜. 华兹华斯的怀旧浪漫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英]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余沛钰.从《我似一朵独孤的流云》看华兹华斯的孤独意识[J].名作欣赏,2020(08):145-146.
  (作者简介:向若怡,女,本科,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1 前言柔性制造系统 (FMS)是一种先进的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制造系统 ,其柔性功能由物流系统的主体———柔性运输装置体现。设计出柔性大、功能强、性能优的FMS运输装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传统之中,女性较多地扮演着自然的化身,传统俄罗斯道德的护卫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俄罗斯的“灵魂”。东正教的圣母崇拜以及与此有关的斯拉夫原始宗教崇拜,在此类“圣母式女性形象”之中,并逐渐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对优美女性所进行“神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男权社会下对女性形象的规定与约束。  关键词:《叶甫盖尼·奥涅金》 圣母式女性形象 社会性别  19世纪俄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学是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和《白鹿原》中的白灵、田小娥分别展现了叛逆的绝叫者,晨曦中的觉醒者和夕阳下的叛逆者三类不同的女性青春叛逆形象,代表了三种不同环境下的精神
作家陈启文的《穿越共和盆地》从共和盆地历史说起,为我们讲述了这片土地从森林、草原到荒漠,又从荒漠开始治理,并初得成效的过程.在一路的经历中,作者用动人的笔触描绘了这
该课题主要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培养后MEF细胞相对于原代MEF细胞筹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以期查找出其中对ES细胞增殖
鲁迅《祝福》一文中描写了许多祭祀活动,如祭灶、祝福和祭祖等民间习俗,而提到祭祀活动就不得不谈及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了,《祝福》中同样也描绘了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
摘要:《西游记》是根据唐玄奘到天竺取经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书中所构故事怪奇淋漓,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魔小说,更蕴含着各类丰富的哲理,比如其中的为师之道,在今日仍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小说中的唐僧、菩提祖师以及观音菩萨三人为主要剖析对象,探究其中的为师智慧。  关键词:《西游记》 小说 师道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与思想艺术价值自
本文主要从“诗”和“经”两方面去解读《关雎》中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以及精神内涵.
目的:通过检测局灶性IR大鼠脑组织中水,钠,钾,钙以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来证明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论:下肢缺血预处理和早期缺血后
宫泽贤治是日本知名童话作家,其作品多将神、人、鬼、植物、动物与自然熔为一炉,再加以独具特色的声音文字、色彩鲜活的笔法,使得他的许多作品其实都远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