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市场随着交换和审美的出现便已经萌芽。美术作品在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是一大门类,其不同于表演艺术,所以流通更为广泛,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历史长河中周游列国。梳理美术作品在艺术市场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可以概括的了解艺术市场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美术作品;艺术市场;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艺术品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进入社会的流通领域,供人们欣赏、交流和收藏。艺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前进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广义上的艺术市场,不仅仅是指艺术品交易的空间场所,而是指艺术商业的整个运作指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或艺术活动,作为交换对象或者以买卖的方式在社会上流通的行为、过程和场所。它包含了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的全部过程。
艺术市场,是一种特定的经济领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而发生发展的。
艺术市场化的现象,自古有之。早在夏、商、周就形成了以王室为轴心的寄生性艺术交换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专业的民间画工以为人作画收取银钱度日。
在汉代,当时的洛阳出现了图书交易市场,称之为“书肆”。西汉武帝,陈阿娇皇后以千两黄金向司马相如换取《长门赋》,可见文学市场直接的钱货交易。《后汉书》所记“刘梁字曼山、……卖书于市以自资”便是书画买卖的典型例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市场也非常繁荣。《京师寺记》记载:“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刹会,请朝贤士庶宣疏募缘。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长康独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僧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闭户不出。一月余,所画维摩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僧众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观者,请施五万;第三日观者,可任其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及百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顾恺之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艺术营销手段也是十分高明。此时书画家直接参与交易的行为也频繁出现,二王和萧子云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均成为市场流通的特殊商品。南朝宋齐间市井流行谚语“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大名家法书已有标明的市价,等级分明、高者几近“天价”。晚唐,李贺作诗青楼换酒,这是诗歌的商品化。
宋代的艺术市场空前活跃。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商品经济逐渐发展,书画市场初具规模,开始职业化,市场化。北宋初年的燕文贵曾于汴京天门道上设摊出售自己的画作。北宋都城汴京,书画交易集中在潘楼街南,“每一交易,动辄千万”,相国寺内也是集中买卖“书籍玩好图画”之处,交易也很兴盛。一种接近经纪人身份的“牙侩”出现,实际上是指绘画买卖中兼有鉴定、估价、促成生意数任的特殊中介人,另外还有所谓“鬻书者”。
元代,艺术品买卖成为通例,商业意识、市场观念在艺术家的头脑中深入。当时流行“一纸千金”之类的商业用语评论名家名作。赵孟頫“亦爱钱,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说明他有深刻的市场经济意识。
明清时期,书画市场进入繁荣阶段,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书画市场和独立的书画经营商店。文人画家和画工卖画成为普遍现象,还有画行组织。明代书画交易普遍由画商经受,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上升趋势明显。“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就是当时职业书画家的代表,唐寅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可见,当时卖画售书以成为艺术家们的谋生手段。清代,中国古代书画发展的高峰阶段,受近代思潮的影响,艺术市场机制趋于完善。扬州八怪、海上画派都自觉的进行艺术商品的生产,明码标价十分普遍。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订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到了近代,艺术市场的繁荣更是前所未有,“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普遍依附商业资本的海派书画家的润格发展成名家、行业同订的规范化的书画价格标码。
在西方,艺术市场起源于王公贵族的艺术品收藏行为,以及作为艺术家与收藏家中间人的艺术品代理商或经纪人的出现。17世纪的荷兰,开始出现了绘画市场,把当地的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度的繁荣。到了18世纪艺术品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画店代销艺术品的形式,在伦敦还建立了以拍卖为形式的艺术品销售体系。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集展览、收藏、销售于一体的画廊取代了传统的画店。20世紀,艺术领域被视为一个具有很高回报率的投资领域,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一些私人收藏家纷纷收购历史名画、古董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作品,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艺术市场的繁荣。
以上例子只是涉及到书画作品的艺术市场,而音乐和演出等艺术市场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转载 杨家骆《清人书学论著》,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版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4]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5]曹意强.《艺术管理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作者简介:郑小红,女,1975年4月生,重庆北碚人,主要研究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讲师。
耿纪朋,男,1982年12月生,河北邯郸邱县人,副教授,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宗教美术史、艺术教育与管理、艺术经济学等。
龚珍旭,男,1961年5月生,绵阳人,博士。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投资实业公司董事长、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绵阳市政协委员、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
关键词:美术作品;艺术市场;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艺术品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进入社会的流通领域,供人们欣赏、交流和收藏。艺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前进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广义上的艺术市场,不仅仅是指艺术品交易的空间场所,而是指艺术商业的整个运作指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或艺术活动,作为交换对象或者以买卖的方式在社会上流通的行为、过程和场所。它包含了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的全部过程。
艺术市场,是一种特定的经济领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而发生发展的。
艺术市场化的现象,自古有之。早在夏、商、周就形成了以王室为轴心的寄生性艺术交换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专业的民间画工以为人作画收取银钱度日。
在汉代,当时的洛阳出现了图书交易市场,称之为“书肆”。西汉武帝,陈阿娇皇后以千两黄金向司马相如换取《长门赋》,可见文学市场直接的钱货交易。《后汉书》所记“刘梁字曼山、……卖书于市以自资”便是书画买卖的典型例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市场也非常繁荣。《京师寺记》记载:“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刹会,请朝贤士庶宣疏募缘。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长康独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僧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闭户不出。一月余,所画维摩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僧众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观者,请施五万;第三日观者,可任其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及百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顾恺之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艺术营销手段也是十分高明。此时书画家直接参与交易的行为也频繁出现,二王和萧子云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均成为市场流通的特殊商品。南朝宋齐间市井流行谚语“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大名家法书已有标明的市价,等级分明、高者几近“天价”。晚唐,李贺作诗青楼换酒,这是诗歌的商品化。
宋代的艺术市场空前活跃。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商品经济逐渐发展,书画市场初具规模,开始职业化,市场化。北宋初年的燕文贵曾于汴京天门道上设摊出售自己的画作。北宋都城汴京,书画交易集中在潘楼街南,“每一交易,动辄千万”,相国寺内也是集中买卖“书籍玩好图画”之处,交易也很兴盛。一种接近经纪人身份的“牙侩”出现,实际上是指绘画买卖中兼有鉴定、估价、促成生意数任的特殊中介人,另外还有所谓“鬻书者”。
元代,艺术品买卖成为通例,商业意识、市场观念在艺术家的头脑中深入。当时流行“一纸千金”之类的商业用语评论名家名作。赵孟頫“亦爱钱,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说明他有深刻的市场经济意识。
明清时期,书画市场进入繁荣阶段,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书画市场和独立的书画经营商店。文人画家和画工卖画成为普遍现象,还有画行组织。明代书画交易普遍由画商经受,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上升趋势明显。“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就是当时职业书画家的代表,唐寅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可见,当时卖画售书以成为艺术家们的谋生手段。清代,中国古代书画发展的高峰阶段,受近代思潮的影响,艺术市场机制趋于完善。扬州八怪、海上画派都自觉的进行艺术商品的生产,明码标价十分普遍。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订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到了近代,艺术市场的繁荣更是前所未有,“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普遍依附商业资本的海派书画家的润格发展成名家、行业同订的规范化的书画价格标码。
在西方,艺术市场起源于王公贵族的艺术品收藏行为,以及作为艺术家与收藏家中间人的艺术品代理商或经纪人的出现。17世纪的荷兰,开始出现了绘画市场,把当地的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度的繁荣。到了18世纪艺术品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画店代销艺术品的形式,在伦敦还建立了以拍卖为形式的艺术品销售体系。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集展览、收藏、销售于一体的画廊取代了传统的画店。20世紀,艺术领域被视为一个具有很高回报率的投资领域,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一些私人收藏家纷纷收购历史名画、古董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作品,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艺术市场的繁荣。
以上例子只是涉及到书画作品的艺术市场,而音乐和演出等艺术市场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转载 杨家骆《清人书学论著》,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版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4]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5]曹意强.《艺术管理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作者简介:郑小红,女,1975年4月生,重庆北碚人,主要研究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讲师。
耿纪朋,男,1982年12月生,河北邯郸邱县人,副教授,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宗教美术史、艺术教育与管理、艺术经济学等。
龚珍旭,男,1961年5月生,绵阳人,博士。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投资实业公司董事长、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绵阳市政协委员、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