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里·洛佩兹 (BarryLopez 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极梦》1986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重新发现北美》《生活往事》《辩解文》。他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其中《冬日故事》《乌鸦与鼬鼠》《野外笔记》《抵制》也屡屡获奖。
一
我站在阿德默勒尔蒂湾入口的浮冰边缘,此处位于巴芬岛北部,离海岸三四英里。脚底下很稳固,与“出海”这个短语通常让人联想到的感觉一点都不符。几个因纽特营帐屹立在白色的海冰边缘,不远处就是黑色的海水。我们所有人都来自另一个地方——奴瓦,该地位于由此向南三十英里以外的尤鲁克桑半岛顶端。我们来此是为了捕独角鲸。此刻,它们栖身于兰开斯特海峡开阔水域的某个地方,在等待这最后一块冰障解冻,以便进入其阿德默勒尔蒂湾的夏季觅食区。
我沿着浮冰边缘漫步,六月连续不断的阳光灿烂明媚,但目睹它数周后,我厌倦了;我怀着一种热切的心情,凝视着海冰上的少许阴影——漫步时,我内心既惶恐又兴奋,你身处偏远地区,能明显意识到,你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而天气变幻莫测,甚至生死攸关。北风轻拂,在水面激起涟漪。此刻如果是南风在吹,我们背后的海冰就会开始融化。昨天,海湾入口处的海冰已出现几英寸宽的横向裂缝,如果来了南风,这些裂缝会变宽。即使我们一看到风向有变就动身离开,返回奴瓦仍会是困难重重。
几天前,冰上宿营者的其中一员就因此被困。远方像炸药爆炸一样的爆裂声使他意识到,他在上面扎营的五平方英里的浮冰,正在被吹离阿德默勒尔蒂湾,漂向兰开斯特海峡的开阔水域——他在博登半岛快速记下的罗盘方位角也证实了这一事实。他和同伴熟悉此地的洋流流向,立刻奋力向东游去。十二个小时后,几乎筋疲力尽时,抵达搁浅在海岸浅滩上的一大片浮冰,这片浮冰缓慢地转了个大弯搁浅在此,而没有飘入兰开斯特海峡。他们在破碎的冰块间跳上跳下,终于到达稳固的海岸。
然而,我充分体验到周围鸟类众多,而无心再多想上述事情。黑腿三趾鸥、北方暴风鹱、黑海鸽像表演特技似的,轻盈地在漂游着成群晶莹透亮生命的水面上空盘旋、悬停——它们一次次地俯身冲入水中,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北极鳕鱼。海冰上,捕杀独角鲸留下了一堆堆下水杂肉;急躁傲慢、善于推挤的绿灰色海鸥和塔耶斯海鸥,与较为沉默谨慎和罕见的象牙鸥一并飞来,前者靠粗野禀性抢到了一些杂肉。
大量鸟类飞越这一片水域,数量多得让你难以统计。有些鸟类已结束了向北迁徙的旅程,在此筑巢。其余的继续飞翔,前往德文岛和埃尔斯米尔岛,或格陵兰岛西北部。从我现在站的地方,可以仔细观察在本地度夏的一些鸟类;它们的巢在悬崖上绵延十英里,悬崖位于贝亚尔惹湾和埃尔温湾之间,沉积岩和火山岩形成的粗糙岩面凹凸不平,与海面呈80o夹角。5万多只北方暴风鹱在此筑巢。在兰开斯特海峡周围类似的栖息地,在短暂的夏季,有数万只甚至数百万只海雀、海鸦、三趾鸥前來筑巢觅食。海鸥、北极海鸥、雪雁、绒鸭、红胸秋莎鸭和小海鸟已成群飞越此地。小海鸟体小结实,头部呈黑色,下侧呈亮白色;格陵兰岛西北部三千万只小海鸟中,有三分之一每年五六月份从兰开斯特海峡飞过。
我们在乳白色的苔原宿营,东部,博登半岛呈斑驳的棕赭色,西部,布罗德半岛的浅黑色悬崖在薄雾中依稀可见,鸟儿在水面上轻盈掠过,给这片风景增添了近距的、清晰的一维:放眼远眺,只能看见淡白色的地平线;蓦然近观,是一片乌色海水,一只海雀砰的一声,潜入其中。
众鸟的喧嚣声,它们飞越时犹如子弹飞过发出的呼呼扇翅声,以及海水的飞溅声,像日光的洒落,绵绵不断。兰开斯特海峡是罕见的北极海上避风港,聚集着像南冰洋一样密集的生物,而南冰洋是世界上海洋资源最丰富的水域。兰开斯特海峡海洋生物资源如此丰富的原因,海洋生物学家们还没能断定,但当地的上升流和来自德文岛的冰川径流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似乎是关键因素。
三百万只迁徙海鸟,大部分是北方暴风鹱、三趾鸥和海雀,夏季在此筑巢觅食。这里不再是1万头左右弓头鲸的栖息地,但是,北美30%以上的别卢克鲸鱼,以及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独角鲸,夏季依然在此栖息。没有人能肯定,此地到底有多少格陵兰海豹、髯海豹和环斑海豹——很可能会超过25万只。此外,此地还生活着数千头大西洋海象。夏季,沿海地区是北极熊的穴居区和数千只北极狐的家园。
然而,四处漫游时,我被直观的景象吸引——燕鸥之类的鸟儿在海水上方轻拂、盘旋,北方暴风鹱发出小鸡一样的唧唧叫声,凉爽空气洋溢着海洋生命的气息。这一生物群落包括水中看不到的所有生物,涵盖在陆地上以及水域、空气中活动并相互关联的种种生物。这是个特殊的交汇处,犹如包含有空地的森林边缘,河流淡水与含盐海潮交汇的河口,或河流岸边。来自不同生态系统的动物汇聚此地,增强了这一交界区域生物进化的潜力。飞鸟在阿德默勒尔蒂湾的冰上行走,它们扎入水下捕食;海洋哺乳动物反其道而行,浮出水面呼吸。
所有景观的边缘——地平线、山谷边沿、河流转弯处的峡谷壁岸,都会让观察者有更多期待。对交界地带和地球上朦胧之地的偏爱,是人类好奇心的一部分。我现在漫步的地方,就属于令人兴奋的边沿区,在此,我欣赏着鸟儿以各种姿态在空中嬉戏。这类边沿区还涉及量子力学的那些概念,比如说,其核心概念是波和粒子之间的临界跨幅,以及现在是什么和正在变成其他什么之间的临界跨幅,后一跨幅涉及边沿时间概念,这一时间概念颠覆了所有几何学概念。生物学上两个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被称作群落交错区。
阿德默勒尔蒂湾浮冰边缘的群落交错区,在两个维度上延伸。为了从冰面下通过,动物必须屏住呼吸,因此,浮冰边缘是鲸鱼水平迁移的障碍。在垂直维度上,所有鸟类都不能穿过冰面;像海鸥那样的鸟类,不能像海雀那样潜入水下,去捕食成群的鱼类。阳光也是在这些交界处止步。 然而,站在四英尺厚的冰层边缘,你就处在一个生物丰富的区域。各类海藻长在海冰底部,使其变成黄棕色。这些微小硅藻供给着活动在海水上层的大量浮游动物,包括水下成群的桡足动物、端目足动物和糖虾。这些浮游动物又是成群鳕鱼的食物。鳕鱼则是鸟类、独角鲸和环斑海豹的食物;环斑海豹又是北极熊和北极狐的食物。这些位于海洋食物网底端的藻类被称作表层藻类,意即海冰表层的藻类。(环斑海豹、白鸥以及其他生活在海洋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被称作“海生动物”[pagophylic]。)然而,是海冰把这些生命联结在一起。海豹与海冰息息相关,它在海滨易遭攻击,而海冰就在它们捕食区的正上方,是它们在近海的休息场所。海冰为海藻提供了赖以生长的表面。它屏蔽了北极鳕鱼,使其不被海鸟和独角鲸捕食,它保护了独角鲸,使其免遭食肉动物逆戟鲸的追杀。它是北极熊的海上大道。它也让我能站在海洋上遐思。
在冰面上漫步,我专心观察鸟类,同时也稍微留意了平静深邃的海水里的生物奥秘,无意间瞥见了转瞬即逝的银色鳕鱼。我陶醉了。我呼吸着带有咸味的空气,脸颊沐浴在温暖阳光中。我回想起儿时在加利福尼亚海滩度过的夏日。我体验着生活中的特殊财富,这一财富来自毫无目的的漫游,比如现在,又如缓缓穿过森林,在大草原上漫游,沿海滨漫步。
然而,海冰边缘也不是完全祥和的天上人间。你不能——我也不能——完全忽视这儿和陆地上的差异。我对海象很警惕。雄性海象身材庞大,接近一辆小型轿车的大小。它在水中有惊人的灵敏度和速度,而近旁就是海水。海象通常只吃蛤蜊、蠕虫和螃蟹之类的底栖生物,但有一种特殊海象——几乎总是不合群的雄性海象,蓄意獵寻捕杀海豹。它象牙色的长牙上有海豹逃生留下的爪印。(圣劳伦斯岛的因纽特人熟悉其反常行为,把它称作angeyeghaq。)这种罕见的食肉动物会从浮冰上向小船发起攻击,还主动追逐和试图攻击处在水中的人。我的一个朋友曾和一个因纽特人站在浮冰边缘,因纽特人提醒他后退。他们后撤15到20英尺。没过一分钟,紧挨他们刚站过的海冰边沿,爆出一大片水花,一头海象突然跳出水面。原来是北极熊偷袭了它。
我沿海冰边缘漫步时想到了这个故事。我完全不具备我朋友的因纽特人同伴那样训练有素的耳朵,可以靠听觉预测海象出现。本地人才有那样的耳朵,那样的经验。与所有游客一样,我在此漫步时,对陌生事物异常敏感。
我偶尔会停下来聆听。但只听到了鸟儿的啾啾声。随后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我以前从未听过那样的声音,但那爆破声和汩汩声传来时,其他宿营者都惊恐不安,我却下意识地明白那是什么动物。我瞪大眼睛看它们露面,看到了它们呼出的气泡,那是略有起伏的地平线上弥漫着的一团热气;还看到露出水面的白色长牙尖儿,还有在深色的荡漾海水中隐约漂游的暗色身躯。它就在前方碎冰区的那个地方溜走了,现在看不见了。其他人也听到了它的呼吸声。海冰西边离我们较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宿营地,那儿的宿营者在明晃晃的冰面上站成黑压压的一排,挥起胳臂在向我们打招呼。
我第一次看到独角鲸,是在离此处很远的白令海峡。看到它们的那天,我意识到,以前,地球自然史上的生物从未使我感到如此惊奇,如此突然。我当时的感觉是,好像动物寓言集里的某个形象走进了现实,也好像第一次看到长颈鹿;又好像是,一个令人将信将疑的说辞,或一个太牵强的故事,顷刻之间就被活生生的事实证实了。
当时,为了进行样带研究,我和弓头鲸生物学家唐·京格伯莱德飞行在白令海峡上空。时值五月,春季第一批弓头鲸缓慢向北游,经白令海峡,前往其夏季觅食区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我们每天做此类科考飞行,都会看到别卢克鲸鱼和海象、环斑海豹、斑海豹、环海豹和髯海豹,以及往西伯利亚迁徙的群群飞鸟。据我所知,在北美其他地区都不会像在这儿能碰到如此多动物。白令海峡本身可能是北部海域中生物最丰富的水域,切萨皮克湾或纽芬兰大浅滩刚被发现时,其中生物的丰富程度才能与此处媲美。该地的螃蟹、青鳕、鳕鱼、鳎目鱼、鲱鱼、蛤蜊、鲑鱼数目繁多,多得不计其数。塞伦盖蒂平原和南极辐合带的生物数目众多,对不熟悉该地生物状况的人来说,在白令海峡觅食的鸟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的数目,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春季迁徙高峰期,这儿的生物简直是无处不在。
和京格伯莱德一起飞行考察的两周里,我目睹了如此众多的生物在水里和空中穿梭,那一经历令我兴奋不已。静谧的浅水区刚刚结了一层晶莹透明的薄冰,一群群别卢克鲸鱼从冰下滑翔而过。快速飞行的成群野鸭在飞机下面倾斜转弯,一闪而过。我们飞过上百个被海象胞衣染成红色的海冰区。然而,终日面对冰面和水面反射的明艳光线,再加上每天都能目睹如此多不可思议的景象,我有几个夜晚竟有点头昏脑涨。
北极景观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既有真实边界,又有暂存边界;其罕见而丰饶的生命绿洲为广袤的不毛之地所包围;它颠覆了常规时间概念;夏季仁慈的阳光使生物的脆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所有这一切在白令海峡都有所体现。
看到独角鲸的那天,我们在白令海峡上空往南低飞。身后楚科奇海的冰面离我们很近,因此弓头鲸似乎不可能向南迁移这么远;但我们还是仔细查看为好,因为它们能在此类厚堆积冰区前进,也能在靠俄罗斯那边的薄堆积冰区一路北上,而不被察觉。我那时正在想当天早上看到的两头弓头鲸。在附岸大冰块和浮冰群之间,有一条宽阔冰间水道,这两头鲸当时正在水道中异常清澈的海水里并排漂浮着。我们从其上空通过时,这两头各重50吨的动物动作一致,像花样滑冰运动员一样缓慢优雅地转弯,然后飘然而去。耳机里传来京格伯莱德的叫声:“在等待。”这两头鲸在等待海峡间的海冰消融。有一年,京格伯莱德看到,将近300只弓头鲸像这样在平静地等待,有些仰卧着,有些下巴紧贴冰面。
我在遐思时,独角鲸出现了。是两头雄性独角鲸,前额各有一根螺纹象牙色长牙,历史上曾把它和独角兽混淆。这两头鲸大小相近,肤色很浅,一动不动,并排伏在笔直悠长的冰间水道上。我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它们的形象迷住,没能发出惊叹之声。他人在惊叫时,我目瞪口呆地盯着独角鲸。不仅仅在凝视独角鲸,也在凝视白令海峡王岛西北部几英里的这片风景。这些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观察并记录附近水域的情况,但在白令海峡没看到过一头活着的独角鲸。从周围冰层的厚度来看,独角鲸肯定是在此处过冬。*它们要么是本地的常住居民——这是种大胆的遐思;要么是去年秋季从其最近的聚集地迁入,比如说,从西伯利亚北部水域来,或从加拿大东北部来。 独角鲸的出现非常令人振奋。我们在其上方一圈圈地盘旋,直到它们游入冰下看不见为止。我们面面相觑。没人能真正说清它的真面目。
看到某物,并不意味着能把它解释清楚。即使阐释者不是别有用心,仍会出现大量不同的阐释。毋庸置疑的核心信息犹如空间中的一个点;出现各种不同解释的根源是,人们都渴望把这个点变成一条线,让它有个方向。至于这个点变成的直线指向什么方向,这个点如何被利用,在文化、专业和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如此之大的社会里,其可能性几乎是无所不有。无限的可能性让科学家们谨小慎微。在北極这样的地区,人们渴望获取财富,忧虑财富被人掠夺,这样一来,对相关事物如何阐释,往往不是科学家能左右的。人们请他们评定一些生物事件的含义时,比如,那些动物在那边干什么?它们来自何处?科学家们总是避免正面回答。他们有时不愿去详细说明看到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解释其含义,而且,他们还会怀疑声称能解释的人。有些科学家甚至怀疑其提出问题的动机。
我联想到与独角鲸相关的一些可能性。甚至独角鲸的存在也受到了怀疑,北半球其他大型哺乳动物还没出现类似情况。对一些人来说,的确有独角鲸生存在环境已遭威胁的白令海峡,这不是个好消息,因为它会促使人们遏止即将开始的石油开采行动。对另一些拿着租赁合同,要在纳瓦林盆地和诺顿盆地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人来说,有独角鲸在那里生存是个麻烦,因为这会让那里的环境复杂化。1982年4月16日下午,五个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两头独角鲸,惊喜万分;他们瞠目结舌,在其上方盘旋,惊奇地看了又看。在那些时刻,无人会去追究独角鲸存在的含义。只为当事人当时的惊喜心情而惊异,这样的人几乎没有。
我们对独角鲸的了解还没有对土星环的了解多。冬季出现极夜,也太冷,我们无法发现它们,它们上哪去?吃什么?智利诗人和散文家巴勃罗·聂鲁达在回忆录里好奇地问,为何这么大的动物一直都鲜为人知,鲜有人赞。他认为,它的名字是“海洋动物名字中最漂亮动听的,是会唱歌的海洋圣者的名字,是如水晶般美丽的名字”。他还好奇地问,为什么没有人把Narwhal 作为姓氏,为什么没有人“建一栋美丽的独角鲸大厦(Narwhal Building)?”
部分原因在于,独角鲸这个名字蕴涵着死亡之意。独角鲸的灰白肤色曾被比作人类溺亡尸体的颜色,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名字(narwhal)来源于古挪威语的两个词“尸体”(nar)和“鲸鱼”(hvalr),是这两个词的复合。中世纪有种说法是,独角鲸肉有毒,它的角可以解毒;该说法曾被拿来佐证其名字有“死亡”含义。18世纪的博物学家布封把独角鲸的特征描述为:“嗜好大屠杀,主动发起攻击,不必要地杀戮其他动物。”历代读过布封之书的人都接受了他的说法。下述骇人听闻的事件,就是人类在严酷的远北地区的活动与独角鲸产生联系的一个例子。1126年,冰岛第一位主教阿诺德,在冰岛海岸遭遇海难。遇难者的尸体及船上的部分物件被冲到海边沼泽地,此地后来被称作“死尸之池”。在打捞上来的东西里,最显眼的是许多独角鲸长牙,“上面用难以消掉的红色树胶饰着古北欧文字,以便使水手们在航行结束时清楚,那些鲸牙是自己的”。
研究日耳曼语言的教授W.P.莱曼认为,独角鲸跟死亡联系起来是语言上的巧合。他说,独角鲸的古挪威语语词narhvalr( 英语是narwhal,法语是narval,德语是narwal),是单词nahvalr的方言形式,与把hybrid corn(杂交玉米)读成high-bred corn(精心培育玉米),把asparagus(芦笋)读成sparrowgrass(麻雀草)情况相同。莱曼称,Nabvalr是更早的西挪威语语词,意思是“有着细长突出物(长牙)的鲸鱼”。
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把独角鲸称为“死尸鲸”,而且,直到今天,一些地区依然盛行这一毫无根据的观念,即,独角鲸是人类死亡的一个原因,或是人类死亡的凶兆或标志。在历史上,动物常被这样预先判定,根据与其真正习性毫不相干的臆想或猜测,被赋予毫无事实依据的联想。现代野外生物学家所做的较为充分的解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们这样随意地给动物命名的倾向的弥补。但正像聂鲁达所建议的那样,就像把小饰品或最精致的手表从储藏架上拿下来一样,不断把动物从我们所安置的位置上解放出来,让其恢复固有的生机,也是文学的一个使命。
独角鲸的神秘面纱不易被科学揭开。首先,它们生活在水下。而且,它们终年生活在北极苔原中,即使是在夏季,接近它们所需的后勤保障和费用,也是野外调研必须克服的巨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科学家只能从高踞海边断崖之上的观察点,观察附近没有结冰的水面上所看到独角鲸的活动情况;只能把水听器放在它们身上,把它们与已被了解较多的同属动物别卢克鲸鱼做比较。它们与气候变化和种群规模消长有关的有规律的周期性生命活动,比如迁徙、交配和产仔等,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种社会性和群居性的小型鲸鱼,科学家能说清的只是其形体特征,而说不清其生态状况或行为特征。(遗憾的是,对理解工业发展如何影响独角鲸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后者而非前者。)成年雄性独角鲸,长16英尺,重达3300多磅,身材比雌性独角鲸大约要大四分之一。雄性独角鲸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其上唇偏左处长有一根象牙色长牙,长可达十英尺。雌性独角鲸很少有长着长牙的,上颌两侧都长有长牙的独角鲸更是凤毛麟角。
从侧面看,与其他部位相比,独角鲸头部显得小而圆。包含着生物声学脂肪的既高又圆的前额最为显眼;生物声学脂肪是一种特殊脂肪,使独角鲸能用声波来与其他鲸鱼交流,也使它能在所处的三维世界里给自己和其他物体定位。其短短的前鳍主要起水平舵的作用。其纺锤形身体从鳍肢后开始逐渐变细,鳍肢处周长最大,可达八英尺;到尾巴处几乎呈扁平状。独角鲸没有背鳍,长约5英尺的背脊呈不规则的皱褶状。其尾部很独特,从上方看呈心形,像银杏树叶,中心凹陷,两片尾叶向前弯曲。
从正面看,独角鲸头部略呈方形,且不对称,在硕大胸部映衬下显得奇小。其嘴巴在庞大的身材上也显得很小,上唇遮盖住了较短的楔形下巴边缘。其眼睛位于上翘嘴角的后上方,使它看起来在发呆。(博物学家皮特·沃夏尔称,独角鲸经过长期进化,面部肌肉缺失,使其前额不可能展现好像有嘲弄意味的那种褶皱,使其不可能显示有怀疑意味的扬眉表情,不可能绽露有下决心意味的噘嘴唇表情。)相对于双眼间虚拟线的横向,其头顶唯一的新月形呼吸孔呈纵向。 独角鲸幼崽几乎全是灰色的。青年独角鲸肚子上是绽开的白色斑块和条纹,两侧是大理石花纹。成年独角鲸头顶和背部呈深灰色;鳍肢前端和尾叶是淡灰色,身体下部呈白色和淡黄白色;后背和两侧为灰黑色斑块。年长独角鲸,特别是雄性独角鲸,全身几乎都呈白色。有些人说,雌性独角鲸身体两侧的颜色总是较淡些。
独角鲸皮肤看起来酷似大理石的色彩花纹,摸起来像是涂了层油的光滑石头,别有一种魅力。尤其是尾叶处,深灰色的弯弯条纹泛出些许灰白色,看上去酷似绘画作品。其身体其他部位布满环斑。威廉·斯科斯比写道:“这些斑块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在后背上,环斑直径很少超过两英寸,颜色最深,也最密集,斑与斑之间有纯白色的空隙。两侧的环斑颜色较浅,也较小,环状没完全封闭。肚子上的斑很少,很模糊,在很多地方几乎看不到。”这些斑纹已经深入皮肤,深达半英寸。
英国捕鲸史史学家巴兹尔·卢博克称,在水中,由于光照和水本身颜色的作用,独角鲸呈现“很多颜色,色调范围从深海绿色,直到湖泊(蓝)色。”
独角鲸很擅长游泳,它们能略微改变身体外形来减少湍流。它们的速度和对身体良好的掌控能力,使其能够捕猎到游得很快的猎物,比如北极鳕鱼,格陵兰比目鱼;也使其能躲开敌人逆戟鲸和格陵兰鲨鱼。
独角鲸一般栖息在海冰边缘,有时在距无冰水域数英里的厚重积冰区纵深,也能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如何确定冰间水道在它们通过后不會结冰,以确保它们安全返回,还无从得知。)它们在激流和强风频现的地区成功地生存了下来,那里,海面上浮冰运动剧烈,浮冰开裂形成水道,冰块聚合致水道消失,或水道封冻,其速度都非常快。(它们像海鸟一样,似乎有种神秘莫测的能力,可以感知冰间水道封闭的时间,从而能在此前离开。)它们也不是总能准确地估计冰层移动和冻结的时间,后果就是,它们能够浮出来呼吸的水面越来越小,最终被困在冰上,这种被称作“冰牢”的现象通常很致命,也相对罕见,但的确出现过。
冰牢现象最常在格陵兰岛西海岸出现。秋末时节,独角鲸仍在海岸峡湾里觅食,峡湾口平静的水面上可能会形成一条冰带。这一冰层会向峡湾尽头扩展。在某些地方,冰层靠陆地的一边到临海一边之间的距离太远,独角鲸在峡湾里的水面呼吸一次,不能从宽阔的冰面下游到临海的无冰水域。此时,峡湾内靠岸一侧也会出现冰层,并向外扩展,与从峡湾口向内扩展海冰对接。这样一来,成群独角鲸就挤在空间越来越小的无冰水域里。有时在很远处就能听到它们的咆哮声,像牛一样的呻吟声,以及爆破式的尖利呼吸声。
1943年3月16日,丹麦科学家克里斯汀·维博在格陵兰岛西海岸中段的一个地点,观察了一个冰牢。数百头独角鲸和别卢克鲸鱼被困在不到20平方英尺的冰间水域。黑色的水面非常“安静”,维博这样写道,“但平静水面突然被黑影和白色动物激荡,它们跃出、下落,画出许多优美弧线——是上百头独角鲸和白鲸。它们并排跃出,靠得如此近,有些甚至是伏在他者的背上给带出水面的,以至翻了个跟头,漂亮的尾巴朝上,在空中摆动。先跃出数排独角鲸,接着是白鲸,然后又是独角鲸——同一物种依次跃出水面。它们在狭小水域中翻腾着,荡起阵阵浪花。它们吸气时发出哮喘似的沉闷鸣响,好像是通过一根长长的铁管吸气一样。水面被它们荡得波浪起伏,掀起的浪花跌落在周围的冰面上”。它们呼出的湿气和溅起的浪花,都在这一大呼吸孔边沿上结冰,进一步缩小了冰牢的开口。尽管是一片狂乱景象,维博看到的两种鲸鱼,没有一头被独角鲸的长牙刺伤。*
独角鲸与抹香鲸之类的齿鲸同属齿鲸亚目,与钝吻海豚和海豚同属海豚总科,和唯一的同类别卢哈鲸同属一角鲸科。生物学家们认为,与明显适应海岸生活的别卢哈鲸不同,独角鲸是适应远洋或开阔水域的物种,更适应冰的生活,在更靠北的地区过冬。基于对别卢哈鲸的了解进行推测,独角鲸在四月份受孕,14个月后,也就是来年六七月份,生下唯一一头5英尺长、170磅的小独角鲸。独角鲸幼崽出生时,身上会带一层一英寸厚的脂肪,用以水中御寒。它们会被哺育约两年,会与母鲸待在一起三年多。还是基于别卢哈鲸推测,雌性独角鲸四到七岁时性发育成熟,雄性独角鲸性成熟在八到到九岁间。
独角鲸通常两到八头成一小群,一群之中一般是同性和同龄。夏季,包含幼独角鲸的雌性独角鲸群,跟雄性鲸群相比,有时规模更小,或更松散。春季迁徙时,独角鲸群可能由300多头组成。
独角鲸的主要食物包括:北极鳕鱼和极地鳕鱼,格陵兰比目鱼,红鲑鱼,杜父鱼,以及其他鱼类;乌贼,以及部分虾类;章鱼,以及甲壳类海洋动物。独角鲸有一个复杂的五腔胃,可以快速消化食物,但消化不了下列物质:乌贼、章鱼的甲克质喙状嘴,甲壳类动物的壳,鱼类的耳骨和眼球晶状体——生物学家们可据此了解独角鲸的食物结构。
两种“鲸虱”(实际上是微型甲壳类动物)附在独角鲸的皮肤上,准确地说,是附在长牙穿过上唇的凹陷处、尾叶的凹口处以及伤口处(即独角鲸身上最不易被海浪冲刷的部位)。这些小动物在独角鲸皮肤上留下的尖利钩状爪印,有时特别明显。年长独角鲸身上有很多此类寄生虫,让观察者不寒而栗。
一
我站在阿德默勒尔蒂湾入口的浮冰边缘,此处位于巴芬岛北部,离海岸三四英里。脚底下很稳固,与“出海”这个短语通常让人联想到的感觉一点都不符。几个因纽特营帐屹立在白色的海冰边缘,不远处就是黑色的海水。我们所有人都来自另一个地方——奴瓦,该地位于由此向南三十英里以外的尤鲁克桑半岛顶端。我们来此是为了捕独角鲸。此刻,它们栖身于兰开斯特海峡开阔水域的某个地方,在等待这最后一块冰障解冻,以便进入其阿德默勒尔蒂湾的夏季觅食区。
我沿着浮冰边缘漫步,六月连续不断的阳光灿烂明媚,但目睹它数周后,我厌倦了;我怀着一种热切的心情,凝视着海冰上的少许阴影——漫步时,我内心既惶恐又兴奋,你身处偏远地区,能明显意识到,你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而天气变幻莫测,甚至生死攸关。北风轻拂,在水面激起涟漪。此刻如果是南风在吹,我们背后的海冰就会开始融化。昨天,海湾入口处的海冰已出现几英寸宽的横向裂缝,如果来了南风,这些裂缝会变宽。即使我们一看到风向有变就动身离开,返回奴瓦仍会是困难重重。
几天前,冰上宿营者的其中一员就因此被困。远方像炸药爆炸一样的爆裂声使他意识到,他在上面扎营的五平方英里的浮冰,正在被吹离阿德默勒尔蒂湾,漂向兰开斯特海峡的开阔水域——他在博登半岛快速记下的罗盘方位角也证实了这一事实。他和同伴熟悉此地的洋流流向,立刻奋力向东游去。十二个小时后,几乎筋疲力尽时,抵达搁浅在海岸浅滩上的一大片浮冰,这片浮冰缓慢地转了个大弯搁浅在此,而没有飘入兰开斯特海峡。他们在破碎的冰块间跳上跳下,终于到达稳固的海岸。
然而,我充分体验到周围鸟类众多,而无心再多想上述事情。黑腿三趾鸥、北方暴风鹱、黑海鸽像表演特技似的,轻盈地在漂游着成群晶莹透亮生命的水面上空盘旋、悬停——它们一次次地俯身冲入水中,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北极鳕鱼。海冰上,捕杀独角鲸留下了一堆堆下水杂肉;急躁傲慢、善于推挤的绿灰色海鸥和塔耶斯海鸥,与较为沉默谨慎和罕见的象牙鸥一并飞来,前者靠粗野禀性抢到了一些杂肉。
大量鸟类飞越这一片水域,数量多得让你难以统计。有些鸟类已结束了向北迁徙的旅程,在此筑巢。其余的继续飞翔,前往德文岛和埃尔斯米尔岛,或格陵兰岛西北部。从我现在站的地方,可以仔细观察在本地度夏的一些鸟类;它们的巢在悬崖上绵延十英里,悬崖位于贝亚尔惹湾和埃尔温湾之间,沉积岩和火山岩形成的粗糙岩面凹凸不平,与海面呈80o夹角。5万多只北方暴风鹱在此筑巢。在兰开斯特海峡周围类似的栖息地,在短暂的夏季,有数万只甚至数百万只海雀、海鸦、三趾鸥前來筑巢觅食。海鸥、北极海鸥、雪雁、绒鸭、红胸秋莎鸭和小海鸟已成群飞越此地。小海鸟体小结实,头部呈黑色,下侧呈亮白色;格陵兰岛西北部三千万只小海鸟中,有三分之一每年五六月份从兰开斯特海峡飞过。
我们在乳白色的苔原宿营,东部,博登半岛呈斑驳的棕赭色,西部,布罗德半岛的浅黑色悬崖在薄雾中依稀可见,鸟儿在水面上轻盈掠过,给这片风景增添了近距的、清晰的一维:放眼远眺,只能看见淡白色的地平线;蓦然近观,是一片乌色海水,一只海雀砰的一声,潜入其中。
众鸟的喧嚣声,它们飞越时犹如子弹飞过发出的呼呼扇翅声,以及海水的飞溅声,像日光的洒落,绵绵不断。兰开斯特海峡是罕见的北极海上避风港,聚集着像南冰洋一样密集的生物,而南冰洋是世界上海洋资源最丰富的水域。兰开斯特海峡海洋生物资源如此丰富的原因,海洋生物学家们还没能断定,但当地的上升流和来自德文岛的冰川径流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似乎是关键因素。
三百万只迁徙海鸟,大部分是北方暴风鹱、三趾鸥和海雀,夏季在此筑巢觅食。这里不再是1万头左右弓头鲸的栖息地,但是,北美30%以上的别卢克鲸鱼,以及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独角鲸,夏季依然在此栖息。没有人能肯定,此地到底有多少格陵兰海豹、髯海豹和环斑海豹——很可能会超过25万只。此外,此地还生活着数千头大西洋海象。夏季,沿海地区是北极熊的穴居区和数千只北极狐的家园。
然而,四处漫游时,我被直观的景象吸引——燕鸥之类的鸟儿在海水上方轻拂、盘旋,北方暴风鹱发出小鸡一样的唧唧叫声,凉爽空气洋溢着海洋生命的气息。这一生物群落包括水中看不到的所有生物,涵盖在陆地上以及水域、空气中活动并相互关联的种种生物。这是个特殊的交汇处,犹如包含有空地的森林边缘,河流淡水与含盐海潮交汇的河口,或河流岸边。来自不同生态系统的动物汇聚此地,增强了这一交界区域生物进化的潜力。飞鸟在阿德默勒尔蒂湾的冰上行走,它们扎入水下捕食;海洋哺乳动物反其道而行,浮出水面呼吸。
所有景观的边缘——地平线、山谷边沿、河流转弯处的峡谷壁岸,都会让观察者有更多期待。对交界地带和地球上朦胧之地的偏爱,是人类好奇心的一部分。我现在漫步的地方,就属于令人兴奋的边沿区,在此,我欣赏着鸟儿以各种姿态在空中嬉戏。这类边沿区还涉及量子力学的那些概念,比如说,其核心概念是波和粒子之间的临界跨幅,以及现在是什么和正在变成其他什么之间的临界跨幅,后一跨幅涉及边沿时间概念,这一时间概念颠覆了所有几何学概念。生物学上两个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被称作群落交错区。
阿德默勒尔蒂湾浮冰边缘的群落交错区,在两个维度上延伸。为了从冰面下通过,动物必须屏住呼吸,因此,浮冰边缘是鲸鱼水平迁移的障碍。在垂直维度上,所有鸟类都不能穿过冰面;像海鸥那样的鸟类,不能像海雀那样潜入水下,去捕食成群的鱼类。阳光也是在这些交界处止步。 然而,站在四英尺厚的冰层边缘,你就处在一个生物丰富的区域。各类海藻长在海冰底部,使其变成黄棕色。这些微小硅藻供给着活动在海水上层的大量浮游动物,包括水下成群的桡足动物、端目足动物和糖虾。这些浮游动物又是成群鳕鱼的食物。鳕鱼则是鸟类、独角鲸和环斑海豹的食物;环斑海豹又是北极熊和北极狐的食物。这些位于海洋食物网底端的藻类被称作表层藻类,意即海冰表层的藻类。(环斑海豹、白鸥以及其他生活在海洋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被称作“海生动物”[pagophylic]。)然而,是海冰把这些生命联结在一起。海豹与海冰息息相关,它在海滨易遭攻击,而海冰就在它们捕食区的正上方,是它们在近海的休息场所。海冰为海藻提供了赖以生长的表面。它屏蔽了北极鳕鱼,使其不被海鸟和独角鲸捕食,它保护了独角鲸,使其免遭食肉动物逆戟鲸的追杀。它是北极熊的海上大道。它也让我能站在海洋上遐思。
在冰面上漫步,我专心观察鸟类,同时也稍微留意了平静深邃的海水里的生物奥秘,无意间瞥见了转瞬即逝的银色鳕鱼。我陶醉了。我呼吸着带有咸味的空气,脸颊沐浴在温暖阳光中。我回想起儿时在加利福尼亚海滩度过的夏日。我体验着生活中的特殊财富,这一财富来自毫无目的的漫游,比如现在,又如缓缓穿过森林,在大草原上漫游,沿海滨漫步。
然而,海冰边缘也不是完全祥和的天上人间。你不能——我也不能——完全忽视这儿和陆地上的差异。我对海象很警惕。雄性海象身材庞大,接近一辆小型轿车的大小。它在水中有惊人的灵敏度和速度,而近旁就是海水。海象通常只吃蛤蜊、蠕虫和螃蟹之类的底栖生物,但有一种特殊海象——几乎总是不合群的雄性海象,蓄意獵寻捕杀海豹。它象牙色的长牙上有海豹逃生留下的爪印。(圣劳伦斯岛的因纽特人熟悉其反常行为,把它称作angeyeghaq。)这种罕见的食肉动物会从浮冰上向小船发起攻击,还主动追逐和试图攻击处在水中的人。我的一个朋友曾和一个因纽特人站在浮冰边缘,因纽特人提醒他后退。他们后撤15到20英尺。没过一分钟,紧挨他们刚站过的海冰边沿,爆出一大片水花,一头海象突然跳出水面。原来是北极熊偷袭了它。
我沿海冰边缘漫步时想到了这个故事。我完全不具备我朋友的因纽特人同伴那样训练有素的耳朵,可以靠听觉预测海象出现。本地人才有那样的耳朵,那样的经验。与所有游客一样,我在此漫步时,对陌生事物异常敏感。
我偶尔会停下来聆听。但只听到了鸟儿的啾啾声。随后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我以前从未听过那样的声音,但那爆破声和汩汩声传来时,其他宿营者都惊恐不安,我却下意识地明白那是什么动物。我瞪大眼睛看它们露面,看到了它们呼出的气泡,那是略有起伏的地平线上弥漫着的一团热气;还看到露出水面的白色长牙尖儿,还有在深色的荡漾海水中隐约漂游的暗色身躯。它就在前方碎冰区的那个地方溜走了,现在看不见了。其他人也听到了它的呼吸声。海冰西边离我们较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宿营地,那儿的宿营者在明晃晃的冰面上站成黑压压的一排,挥起胳臂在向我们打招呼。
我第一次看到独角鲸,是在离此处很远的白令海峡。看到它们的那天,我意识到,以前,地球自然史上的生物从未使我感到如此惊奇,如此突然。我当时的感觉是,好像动物寓言集里的某个形象走进了现实,也好像第一次看到长颈鹿;又好像是,一个令人将信将疑的说辞,或一个太牵强的故事,顷刻之间就被活生生的事实证实了。
当时,为了进行样带研究,我和弓头鲸生物学家唐·京格伯莱德飞行在白令海峡上空。时值五月,春季第一批弓头鲸缓慢向北游,经白令海峡,前往其夏季觅食区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我们每天做此类科考飞行,都会看到别卢克鲸鱼和海象、环斑海豹、斑海豹、环海豹和髯海豹,以及往西伯利亚迁徙的群群飞鸟。据我所知,在北美其他地区都不会像在这儿能碰到如此多动物。白令海峡本身可能是北部海域中生物最丰富的水域,切萨皮克湾或纽芬兰大浅滩刚被发现时,其中生物的丰富程度才能与此处媲美。该地的螃蟹、青鳕、鳕鱼、鳎目鱼、鲱鱼、蛤蜊、鲑鱼数目繁多,多得不计其数。塞伦盖蒂平原和南极辐合带的生物数目众多,对不熟悉该地生物状况的人来说,在白令海峡觅食的鸟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的数目,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春季迁徙高峰期,这儿的生物简直是无处不在。
和京格伯莱德一起飞行考察的两周里,我目睹了如此众多的生物在水里和空中穿梭,那一经历令我兴奋不已。静谧的浅水区刚刚结了一层晶莹透明的薄冰,一群群别卢克鲸鱼从冰下滑翔而过。快速飞行的成群野鸭在飞机下面倾斜转弯,一闪而过。我们飞过上百个被海象胞衣染成红色的海冰区。然而,终日面对冰面和水面反射的明艳光线,再加上每天都能目睹如此多不可思议的景象,我有几个夜晚竟有点头昏脑涨。
北极景观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既有真实边界,又有暂存边界;其罕见而丰饶的生命绿洲为广袤的不毛之地所包围;它颠覆了常规时间概念;夏季仁慈的阳光使生物的脆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所有这一切在白令海峡都有所体现。
看到独角鲸的那天,我们在白令海峡上空往南低飞。身后楚科奇海的冰面离我们很近,因此弓头鲸似乎不可能向南迁移这么远;但我们还是仔细查看为好,因为它们能在此类厚堆积冰区前进,也能在靠俄罗斯那边的薄堆积冰区一路北上,而不被察觉。我那时正在想当天早上看到的两头弓头鲸。在附岸大冰块和浮冰群之间,有一条宽阔冰间水道,这两头鲸当时正在水道中异常清澈的海水里并排漂浮着。我们从其上空通过时,这两头各重50吨的动物动作一致,像花样滑冰运动员一样缓慢优雅地转弯,然后飘然而去。耳机里传来京格伯莱德的叫声:“在等待。”这两头鲸在等待海峡间的海冰消融。有一年,京格伯莱德看到,将近300只弓头鲸像这样在平静地等待,有些仰卧着,有些下巴紧贴冰面。
我在遐思时,独角鲸出现了。是两头雄性独角鲸,前额各有一根螺纹象牙色长牙,历史上曾把它和独角兽混淆。这两头鲸大小相近,肤色很浅,一动不动,并排伏在笔直悠长的冰间水道上。我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它们的形象迷住,没能发出惊叹之声。他人在惊叫时,我目瞪口呆地盯着独角鲸。不仅仅在凝视独角鲸,也在凝视白令海峡王岛西北部几英里的这片风景。这些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观察并记录附近水域的情况,但在白令海峡没看到过一头活着的独角鲸。从周围冰层的厚度来看,独角鲸肯定是在此处过冬。*它们要么是本地的常住居民——这是种大胆的遐思;要么是去年秋季从其最近的聚集地迁入,比如说,从西伯利亚北部水域来,或从加拿大东北部来。 独角鲸的出现非常令人振奋。我们在其上方一圈圈地盘旋,直到它们游入冰下看不见为止。我们面面相觑。没人能真正说清它的真面目。
看到某物,并不意味着能把它解释清楚。即使阐释者不是别有用心,仍会出现大量不同的阐释。毋庸置疑的核心信息犹如空间中的一个点;出现各种不同解释的根源是,人们都渴望把这个点变成一条线,让它有个方向。至于这个点变成的直线指向什么方向,这个点如何被利用,在文化、专业和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如此之大的社会里,其可能性几乎是无所不有。无限的可能性让科学家们谨小慎微。在北極这样的地区,人们渴望获取财富,忧虑财富被人掠夺,这样一来,对相关事物如何阐释,往往不是科学家能左右的。人们请他们评定一些生物事件的含义时,比如,那些动物在那边干什么?它们来自何处?科学家们总是避免正面回答。他们有时不愿去详细说明看到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解释其含义,而且,他们还会怀疑声称能解释的人。有些科学家甚至怀疑其提出问题的动机。
我联想到与独角鲸相关的一些可能性。甚至独角鲸的存在也受到了怀疑,北半球其他大型哺乳动物还没出现类似情况。对一些人来说,的确有独角鲸生存在环境已遭威胁的白令海峡,这不是个好消息,因为它会促使人们遏止即将开始的石油开采行动。对另一些拿着租赁合同,要在纳瓦林盆地和诺顿盆地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人来说,有独角鲸在那里生存是个麻烦,因为这会让那里的环境复杂化。1982年4月16日下午,五个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两头独角鲸,惊喜万分;他们瞠目结舌,在其上方盘旋,惊奇地看了又看。在那些时刻,无人会去追究独角鲸存在的含义。只为当事人当时的惊喜心情而惊异,这样的人几乎没有。
我们对独角鲸的了解还没有对土星环的了解多。冬季出现极夜,也太冷,我们无法发现它们,它们上哪去?吃什么?智利诗人和散文家巴勃罗·聂鲁达在回忆录里好奇地问,为何这么大的动物一直都鲜为人知,鲜有人赞。他认为,它的名字是“海洋动物名字中最漂亮动听的,是会唱歌的海洋圣者的名字,是如水晶般美丽的名字”。他还好奇地问,为什么没有人把Narwhal 作为姓氏,为什么没有人“建一栋美丽的独角鲸大厦(Narwhal Building)?”
部分原因在于,独角鲸这个名字蕴涵着死亡之意。独角鲸的灰白肤色曾被比作人类溺亡尸体的颜色,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名字(narwhal)来源于古挪威语的两个词“尸体”(nar)和“鲸鱼”(hvalr),是这两个词的复合。中世纪有种说法是,独角鲸肉有毒,它的角可以解毒;该说法曾被拿来佐证其名字有“死亡”含义。18世纪的博物学家布封把独角鲸的特征描述为:“嗜好大屠杀,主动发起攻击,不必要地杀戮其他动物。”历代读过布封之书的人都接受了他的说法。下述骇人听闻的事件,就是人类在严酷的远北地区的活动与独角鲸产生联系的一个例子。1126年,冰岛第一位主教阿诺德,在冰岛海岸遭遇海难。遇难者的尸体及船上的部分物件被冲到海边沼泽地,此地后来被称作“死尸之池”。在打捞上来的东西里,最显眼的是许多独角鲸长牙,“上面用难以消掉的红色树胶饰着古北欧文字,以便使水手们在航行结束时清楚,那些鲸牙是自己的”。
研究日耳曼语言的教授W.P.莱曼认为,独角鲸跟死亡联系起来是语言上的巧合。他说,独角鲸的古挪威语语词narhvalr( 英语是narwhal,法语是narval,德语是narwal),是单词nahvalr的方言形式,与把hybrid corn(杂交玉米)读成high-bred corn(精心培育玉米),把asparagus(芦笋)读成sparrowgrass(麻雀草)情况相同。莱曼称,Nabvalr是更早的西挪威语语词,意思是“有着细长突出物(长牙)的鲸鱼”。
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把独角鲸称为“死尸鲸”,而且,直到今天,一些地区依然盛行这一毫无根据的观念,即,独角鲸是人类死亡的一个原因,或是人类死亡的凶兆或标志。在历史上,动物常被这样预先判定,根据与其真正习性毫不相干的臆想或猜测,被赋予毫无事实依据的联想。现代野外生物学家所做的较为充分的解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们这样随意地给动物命名的倾向的弥补。但正像聂鲁达所建议的那样,就像把小饰品或最精致的手表从储藏架上拿下来一样,不断把动物从我们所安置的位置上解放出来,让其恢复固有的生机,也是文学的一个使命。
独角鲸的神秘面纱不易被科学揭开。首先,它们生活在水下。而且,它们终年生活在北极苔原中,即使是在夏季,接近它们所需的后勤保障和费用,也是野外调研必须克服的巨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科学家只能从高踞海边断崖之上的观察点,观察附近没有结冰的水面上所看到独角鲸的活动情况;只能把水听器放在它们身上,把它们与已被了解较多的同属动物别卢克鲸鱼做比较。它们与气候变化和种群规模消长有关的有规律的周期性生命活动,比如迁徙、交配和产仔等,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种社会性和群居性的小型鲸鱼,科学家能说清的只是其形体特征,而说不清其生态状况或行为特征。(遗憾的是,对理解工业发展如何影响独角鲸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后者而非前者。)成年雄性独角鲸,长16英尺,重达3300多磅,身材比雌性独角鲸大约要大四分之一。雄性独角鲸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其上唇偏左处长有一根象牙色长牙,长可达十英尺。雌性独角鲸很少有长着长牙的,上颌两侧都长有长牙的独角鲸更是凤毛麟角。
从侧面看,与其他部位相比,独角鲸头部显得小而圆。包含着生物声学脂肪的既高又圆的前额最为显眼;生物声学脂肪是一种特殊脂肪,使独角鲸能用声波来与其他鲸鱼交流,也使它能在所处的三维世界里给自己和其他物体定位。其短短的前鳍主要起水平舵的作用。其纺锤形身体从鳍肢后开始逐渐变细,鳍肢处周长最大,可达八英尺;到尾巴处几乎呈扁平状。独角鲸没有背鳍,长约5英尺的背脊呈不规则的皱褶状。其尾部很独特,从上方看呈心形,像银杏树叶,中心凹陷,两片尾叶向前弯曲。
从正面看,独角鲸头部略呈方形,且不对称,在硕大胸部映衬下显得奇小。其嘴巴在庞大的身材上也显得很小,上唇遮盖住了较短的楔形下巴边缘。其眼睛位于上翘嘴角的后上方,使它看起来在发呆。(博物学家皮特·沃夏尔称,独角鲸经过长期进化,面部肌肉缺失,使其前额不可能展现好像有嘲弄意味的那种褶皱,使其不可能显示有怀疑意味的扬眉表情,不可能绽露有下决心意味的噘嘴唇表情。)相对于双眼间虚拟线的横向,其头顶唯一的新月形呼吸孔呈纵向。 独角鲸幼崽几乎全是灰色的。青年独角鲸肚子上是绽开的白色斑块和条纹,两侧是大理石花纹。成年独角鲸头顶和背部呈深灰色;鳍肢前端和尾叶是淡灰色,身体下部呈白色和淡黄白色;后背和两侧为灰黑色斑块。年长独角鲸,特别是雄性独角鲸,全身几乎都呈白色。有些人说,雌性独角鲸身体两侧的颜色总是较淡些。
独角鲸皮肤看起来酷似大理石的色彩花纹,摸起来像是涂了层油的光滑石头,别有一种魅力。尤其是尾叶处,深灰色的弯弯条纹泛出些许灰白色,看上去酷似绘画作品。其身体其他部位布满环斑。威廉·斯科斯比写道:“这些斑块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在后背上,环斑直径很少超过两英寸,颜色最深,也最密集,斑与斑之间有纯白色的空隙。两侧的环斑颜色较浅,也较小,环状没完全封闭。肚子上的斑很少,很模糊,在很多地方几乎看不到。”这些斑纹已经深入皮肤,深达半英寸。
英国捕鲸史史学家巴兹尔·卢博克称,在水中,由于光照和水本身颜色的作用,独角鲸呈现“很多颜色,色调范围从深海绿色,直到湖泊(蓝)色。”
独角鲸很擅长游泳,它们能略微改变身体外形来减少湍流。它们的速度和对身体良好的掌控能力,使其能够捕猎到游得很快的猎物,比如北极鳕鱼,格陵兰比目鱼;也使其能躲开敌人逆戟鲸和格陵兰鲨鱼。
独角鲸一般栖息在海冰边缘,有时在距无冰水域数英里的厚重积冰区纵深,也能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如何确定冰间水道在它们通过后不會结冰,以确保它们安全返回,还无从得知。)它们在激流和强风频现的地区成功地生存了下来,那里,海面上浮冰运动剧烈,浮冰开裂形成水道,冰块聚合致水道消失,或水道封冻,其速度都非常快。(它们像海鸟一样,似乎有种神秘莫测的能力,可以感知冰间水道封闭的时间,从而能在此前离开。)它们也不是总能准确地估计冰层移动和冻结的时间,后果就是,它们能够浮出来呼吸的水面越来越小,最终被困在冰上,这种被称作“冰牢”的现象通常很致命,也相对罕见,但的确出现过。
冰牢现象最常在格陵兰岛西海岸出现。秋末时节,独角鲸仍在海岸峡湾里觅食,峡湾口平静的水面上可能会形成一条冰带。这一冰层会向峡湾尽头扩展。在某些地方,冰层靠陆地的一边到临海一边之间的距离太远,独角鲸在峡湾里的水面呼吸一次,不能从宽阔的冰面下游到临海的无冰水域。此时,峡湾内靠岸一侧也会出现冰层,并向外扩展,与从峡湾口向内扩展海冰对接。这样一来,成群独角鲸就挤在空间越来越小的无冰水域里。有时在很远处就能听到它们的咆哮声,像牛一样的呻吟声,以及爆破式的尖利呼吸声。
1943年3月16日,丹麦科学家克里斯汀·维博在格陵兰岛西海岸中段的一个地点,观察了一个冰牢。数百头独角鲸和别卢克鲸鱼被困在不到20平方英尺的冰间水域。黑色的水面非常“安静”,维博这样写道,“但平静水面突然被黑影和白色动物激荡,它们跃出、下落,画出许多优美弧线——是上百头独角鲸和白鲸。它们并排跃出,靠得如此近,有些甚至是伏在他者的背上给带出水面的,以至翻了个跟头,漂亮的尾巴朝上,在空中摆动。先跃出数排独角鲸,接着是白鲸,然后又是独角鲸——同一物种依次跃出水面。它们在狭小水域中翻腾着,荡起阵阵浪花。它们吸气时发出哮喘似的沉闷鸣响,好像是通过一根长长的铁管吸气一样。水面被它们荡得波浪起伏,掀起的浪花跌落在周围的冰面上”。它们呼出的湿气和溅起的浪花,都在这一大呼吸孔边沿上结冰,进一步缩小了冰牢的开口。尽管是一片狂乱景象,维博看到的两种鲸鱼,没有一头被独角鲸的长牙刺伤。*
独角鲸与抹香鲸之类的齿鲸同属齿鲸亚目,与钝吻海豚和海豚同属海豚总科,和唯一的同类别卢哈鲸同属一角鲸科。生物学家们认为,与明显适应海岸生活的别卢哈鲸不同,独角鲸是适应远洋或开阔水域的物种,更适应冰的生活,在更靠北的地区过冬。基于对别卢哈鲸的了解进行推测,独角鲸在四月份受孕,14个月后,也就是来年六七月份,生下唯一一头5英尺长、170磅的小独角鲸。独角鲸幼崽出生时,身上会带一层一英寸厚的脂肪,用以水中御寒。它们会被哺育约两年,会与母鲸待在一起三年多。还是基于别卢哈鲸推测,雌性独角鲸四到七岁时性发育成熟,雄性独角鲸性成熟在八到到九岁间。
独角鲸通常两到八头成一小群,一群之中一般是同性和同龄。夏季,包含幼独角鲸的雌性独角鲸群,跟雄性鲸群相比,有时规模更小,或更松散。春季迁徙时,独角鲸群可能由300多头组成。
独角鲸的主要食物包括:北极鳕鱼和极地鳕鱼,格陵兰比目鱼,红鲑鱼,杜父鱼,以及其他鱼类;乌贼,以及部分虾类;章鱼,以及甲壳类海洋动物。独角鲸有一个复杂的五腔胃,可以快速消化食物,但消化不了下列物质:乌贼、章鱼的甲克质喙状嘴,甲壳类动物的壳,鱼类的耳骨和眼球晶状体——生物学家们可据此了解独角鲸的食物结构。
两种“鲸虱”(实际上是微型甲壳类动物)附在独角鲸的皮肤上,准确地说,是附在长牙穿过上唇的凹陷处、尾叶的凹口处以及伤口处(即独角鲸身上最不易被海浪冲刷的部位)。这些小动物在独角鲸皮肤上留下的尖利钩状爪印,有时特别明显。年长独角鲸身上有很多此类寄生虫,让观察者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