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起草了第一组具体的太空飞行计划。美国的罗伯特-哥达德在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液体燃料火箭,成为太空探索的先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进一步发展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研制出了著名的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获得了德国V2火箭的技术,之后就着手研究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然而要搞导弹和火箭,需要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最困难的是资金。由于前苏联是二次大战中遭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国家《直接物资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3500亿美元,占前苏联当时全国社会财富的1/3)。尽管如此,前苏联还是拨出巨款,用来研究导弹和火箭。他们调集全国的资源和技术力量,保证导弹与火箭研制工作的进行,特别是集中一些权威性的专家,进行研制大推力火箭的攻关。
在对外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研制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前苏联国内也加强了组织协调、技术协调的工作,在科学院天文委员会的范畴之内成立一个跨部门的星际通信协调委员会,以实现对研究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搞导弹、火箭并发射卫星,是一项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局的技术协调,往往比研制工作更难,更费时。
1957年8月21日,前苏联第一枚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发射试验成功。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使前苏联能够成功发射洲际导弹,而且使卫星上天成为可能。1953年11月,前苏联人在日内瓦世界和平大会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1956年,前苏联的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又提出在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当时没人注意这事,一些西方记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心理宣传而已。实际上,前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准备把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工具,供发射卫星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一枚大型火箭带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在火箭发动机的巨响中,冲向了蓝天。
前苏联发射的这颗卫星直径有58厘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铝壳内,装着一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一台双频率的小型发报机。尽管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加快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美国对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十分震惊,随后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之后,法国、日本、中国都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前苏联和美国还开始了人类登上太空的实验。
正是考虑到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道路,以及1964年10月10日外空条约生效,1999年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与会国一致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
在对外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研制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前苏联国内也加强了组织协调、技术协调的工作,在科学院天文委员会的范畴之内成立一个跨部门的星际通信协调委员会,以实现对研究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搞导弹、火箭并发射卫星,是一项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局的技术协调,往往比研制工作更难,更费时。
1957年8月21日,前苏联第一枚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发射试验成功。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使前苏联能够成功发射洲际导弹,而且使卫星上天成为可能。1953年11月,前苏联人在日内瓦世界和平大会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1956年,前苏联的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又提出在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当时没人注意这事,一些西方记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心理宣传而已。实际上,前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准备把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工具,供发射卫星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一枚大型火箭带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在火箭发动机的巨响中,冲向了蓝天。
前苏联发射的这颗卫星直径有58厘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铝壳内,装着一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一台双频率的小型发报机。尽管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加快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美国对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十分震惊,随后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之后,法国、日本、中国都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前苏联和美国还开始了人类登上太空的实验。
正是考虑到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道路,以及1964年10月10日外空条约生效,1999年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与会国一致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