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7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厅转角柜台上,有十几个颜色古朴、形态各异的瓷器,被我收藏的时间已经有二十几年。这些东西也许都不值钱,但在我心里,可都像古董一样,我分别给它们做了支架或底座,有时看着它们,总觉这些泛着微冷光泽的瓷器都是有故事的。
  记得1993年我刚参加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三百块。但那时候年轻,还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吃饱饭之余,没事就经常跟随我的大哥去看一些老物件。我大哥是个古董迷,结识的朋友经常谈论的也都古物收藏的话题,有收字画的、有收铁铜器的,但我只喜欢瓷器。那时候都是搭小客车再雇摩托车再走路到农村去收,不仅在平和本地,还不辞辛苦前往南靖、漳浦、云霄、诏安的乡下,一般都是经人介绍,看上中意的就谈价钱,有盘子、瓶子、罐子、盒子、碟子、碗、鼻烟壶等各类器物,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前后两三年时间我靠着省吃俭用买下的十九个瓷器,大部分是青花瓷,这些瓷器大部分画有花草瓜果人物图案。在买它们的时候我对瓷器其实知之甚少,没想搞什么收藏,也不是想着要买来赚钱,而纯粹是出于喜欢,看上眼,价钱又能接受,就咬牙买了。后来因为老物件价格一路攀升,各种商业化炒作,造假严重,我也就没再买过其它的东西。
  为了这十几个瓷器,我专门买了几本关于瓷器鉴别的书籍,通过书籍和一些资料的查阅,意外地知道原来自己的家乡平和县,在明清时期,很多民间瓷窑就能大量烧制出精致的青花瓷器并且远渡重洋出口到欧洲各国。这些深受外国人喜爱的青花瓷器,因为一艘名为“克拉克号”的葡萄牙沉船打捞出大量瓷器进行拍卖,并被冠以“克拉克瓷”而轰动了整个欧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被世人逐步考证,确定了它们的出产地就是平和。对比书上所说的“克拉克瓷”特点,我意外地发现其中的一些碗、盘、碟还真有点当时的民窑瓷器的特点,胎厚、宽边、开光、圈足夹砂,灰蓝色调,图案绘画勾、点、染笔法率性写意,器型特色明显。想象在明清时期,在平和民间的瓷器作坊里,能工巧匠精挑细选出泥土后对其千锤百炼和不断地淘洗打磨出细腻柔滑的胚泥,再造型描绘上色烧制的种种复杂工序,最终那些不起眼的泥土才會蜕变成玉石质感的瓷器,这样的技艺在那个纯手工的年代,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和惊奇。
  那时为了增加见识,我们还去过漳州很多地摊货和古董店寻找各类瓷器进行对比,就明清时期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瓷器或碎片来看,平和的“克拉克瓷”与其他地域所制作的瓷器,明显在技术和工艺都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我以“窥一斑知全豹”的猜想,仿佛看见平和当年瓷器烧制的先进规模,在成片的烟火弥漫里,勤劳的人群肩挑手提,这些能换来钱财粮食和生活希望的大量瓷器,被装载入船,辗转飘洋过海,留下来没有被卖掉的应该就是烧制得比较不成功的瓷器,农村人不是常说“烧瓷的吃破碗”吗,就是好的拿去卖,差的自己用,勤俭持家的闽南人大都如此。因为对瓷器的好奇和喜欢,记得那时我还特意去过好几家民间烧制瓷器的作坊了解,探究瓷器的各个制造工序,听瓷器师傅讲解辨别新旧瓷器的一些方法,甚至说到一些师傅怎样将一件普通的瓷器做成旧物件的模样,以卖出高价。不过那只能是欺骗外行人罢了,真正经历过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瓷器,它们的身上自然带有无法仿造的秉性和气质,看得懂它们的人往往只要一眼,就会心中一凛,眼前一亮。
  那时候单身经常住单位宿舍,我特意请木匠打了一张简单的书架,除了学习用的书籍,就是摆放这些瓷器。经常看书疲劳了,就研究这些东西。通过书籍,我开始学习分辨不同瓷器的种类,各年代瓷器常用的装饰花纹、绘画风格,以及烧制手法和制作款式的明显区别。青花瓷、粉彩瓷器上的图案一般带有时代、地域的特色,若描画有人物的瓷器,一般还包含有当时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的信息元素。摸索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生产出来的瓷器在制作工艺、底部印痕、内部构造,落款字体、图案绘画等方面的差别就像是在摸索历史时代的蛛丝马迹,每发现某种可以对座入号的标识,就会感到特别有意思。那时候为了比对书上所讲,我还专门买了一支30倍的放大镜,按照书里的介绍用放大镜观察鉴别它们表面的开片形状、裂纹程度、气泡状态等。虽然有点痴迷于这些探究,但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还是学识浅陋,对于自己和藏友们的很多瓷器经常感到似懂非懂,心存疑惑。其实也不奇怪,准确地辨别瓷器年代和产地,需要很多的学识素养和经验素养,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后来把这些瓷器搬回家中,那时新建的小房子在装修时我是特意留了位置,让装修师傅设计了一个玻璃柜摆放它们。当时它们在小客厅里占了明显位置,在玻璃的映照下,更显古朴别致的神韵。有些朋友来就会夸这些瓷器看起来很有特色,我也乐于给朋友们说这些瓷器有可能的大概来历、当时用途、制作差别等话题,也算是给温馨的小日子增添一点雅趣的谈资。但也有人会说,这些瓷器怎么能跟现代的瓷器相比,你看质地这么粗糙,绘画水平这么幼稚,现代的随便一件瓷器也要精美几倍几十倍不止,想不通收这些东西有啥意义。老妈也说我,你这傻孩子,花那么多钱买这些瓶瓶罐罐,还老是捧在手里琢磨,难不成可以当饭吃?她每次唠叨,我就一直笑。只是在我孩子出生以后,生活的忙碌和照顾小孩的劳累让我疲以应付,而且我怕那些瓷器被小孩摔坏,我就把它们收起来。也许是当时生活负担日益沉重,心思分散,我只是随手用报纸把它们包起来装箱子里搁置在床底下。有时也想着再拿出来看,只是箱子布满微尘,想想又懒得打理,生活的压力和日子的琐碎,让我几乎忘记了它们,就这样一直被我冷落在床底下,而且一放就是十几年。
  直到前几年,孩子考上大学,我感到轻松很多,这时候又搬了新房,我就把它们一个个擦洗干净布置摆放在新的客厅里。这时候再看这些瓷器,二十几年过去了,它们还是老样子,素雅、灵动、古朴的美感,就像定格了时光的记忆,我的心一下子又被触动了。当年喜欢它们,看上它们的时候,我还是青葱年华的姑娘,如今岁月的沧桑已经刻上眉间,容颜变老,但喜欢瓷器,喜欢探究瓷器前世今生的情怀,好像还留在我的心底,并没有改变。有时想想,这大概也是一种缘分,尽管有人说它们又不漂亮又没什么用处,甚至看过它们的几个朋友还质疑它们的真假和价值,说看起来不像古董,更像一些被时光抛弃的老东西而已。但我想,不管它们是不是古董,当初看上它们,只是因为喜欢,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让我心动,其实这样就足够了。
其他文献
1936年1月,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来到福州。2月即被正式委任为福建省政府参政。6月被任命为福建省政府公报室主任。1938年12月18日,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社的电邀,离开福建,前往新加坡。郁达夫在闽南期间,常于工作之余,与友人相约游览榕城名胜古迹,考察福州地域文化,写下了许多诗文。  1936年1月,郁达夫先生由杭州坐车到上海,又坐轮船到福州。先生在《闽游滴沥之一》中说,他这次来福
期刊
桃花是大众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心底、在梦里,在诗词中,桃花处处是。从遥远的先秦时代走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历经千年,相约于春天里,恰如唐代诗人元稹在《桃花》中写道:“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桃花的千年之约就在春光里邂逅,沉淀在心湖里,化作纷飞的愁绪。  短短几年间,缤纷的桃花恍若一夜间躲避了人们的视线。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曾经是荔枝的故乡,桃树随处
期刊
主父偃乃山东临淄人,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重臣,很有谋略识见和工作魄力,曾推出历史上有名的 “推恩令”,为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稳固汉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最终,他却成为被汉武帝拿下的一只“大老虎”,其人生轨迹和官场价值确实发人深思。  少年迥困,立志发奋图强。同很多官员一样,主父偃有一个悲摧且奋斗的童年。《史记》记载:偃好学有奇才,幼年不得志。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
期刊
时值大雪,闽南的小镇还沐浴在温暖和煦的冬日里,搭乘一段周末的慢时光,徜徉在一片游客罕至的古街老巷。  这是宽约一米的窄巷,灰色的老墙斑驳着岁月的痕迹。悠长的小巷清幽冷寂,即使雨天,也不会有一抹油纸扇的亮光从眼前飘过。  冬日的阳光,慵懒爬越东侧的屋顶,散乱地浮照在高处的半堵灰墙上,使这暗淡清冷的小巷仿佛有了一点光亮和温度。平房的屋顶略微探侧出半尺左右的屋檐,仿佛倾尽半世纪的努力庇护着支撑它的那堵灰
期刊
秋天  柔弱  你的柔弱是大海的柔弱  你的温婉是环岛路秋天的海风  当我赤脚走上夜深的石径  仿佛触摸到一个人敞开的内心  为你瞬间的柔弱颤栗  激醒的异样情绪里有对过去的挽救  有时候我不能用头脑  对待事物  我得尝试用脚  还需要脱去足够多的饰物  螺母在晾衣绳上跳动  螺母在晾衣绳上跳动  一种说不出的感触  在黑暗中传递  音符  孩子把自己裹在冰雪糕里  雪糕融化的水  笨拙的笔迹延
期刊
办公室楼下有间食堂,管理员是本家。在一次闲谈中,相互问起从哪里来?答案居然相同,我们来自同一个祖先赖垓。他说按他们族谱排,他是赖垓第十九世孙,而我是赖垓第十二世孙。从那时起,这位年长我几岁的宗亲见面免不得拱手作揖叫我一声“老祖宗”。  我们相约找了个假期,一起回德化琼溪祖厝看看,去寻根问祖,拜祭真正的老祖宗。电话里老鹰毛遂自荐要当向导,一路由他安排,使我省了不少事,不用劳心费力安排食宿。  老鹰是
期刊
“冬至阳生春又来,岁月悠长与君语……”  年关渐近,气温骤降,阵阵寒风送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民间又是一个节日,也叫“冬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冬至过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延续至今。  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这一节日的重要性。因为过完了冬至,年也很快就到了。在民间,有很多事情是要赶在冬至前处理的,比如上
期刊
离村口约七八里远的山路边,挺立着一棵古老的马尾松,大家都喊它“光荣树”。  在“光荣树”旁蜿蜒前行的石径,是我们村通往山外世界的唯一一条羊肠小道。路面全都由鹅卵石铺成,石缝里墨绿色的苔藓,诉说着陈年旧事。“光荣树”在路旁耸立多久了呢?据说,近千年了。  遥望“光荣树”,就像天地间傲然孑立的一把巨傘,它不是硬梆梆地直冲云霄,而是曲干虬枝,枝桠横斜,盘旋而上,蓝天白云映衬着它遗世独立的风姿。除了傍在它
期刊
买鹦鹉的事一直不被家人看好,尤其是孩子的奶奶,她一直认为在家里养小动物只会给大人增加负担,造成累赘,且不说天天给鸟儿喂食喂水的事,单单清理鸟笼就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刚开始和孩子说得好好的,喂食清理,由孩子们自负其责,但到了最后,还不都落到大人的头上。  好说歹说,还是买下了那只鹦鹉。第一次到那家鸟店是在傍晚,天边的最后几丝红云正在悄然隐退,华灯初上的街道显得朦胧迷离,就像彼时女儿的心情,交织着兴奋
期刊
又是一年芳草绿。  今天,是祭拜奶奶的日子。奶奶生前爱花。一大早去买了一束菊花,赶回家去,接父母亲人一起去殡仪馆。天还早,不太拥挤,一会儿功夫骨灰盒就捧出来了。望着盒子上奶奶满是皱纹,却慈祥亲切的笑脸,恍惚间,似乎还能看到她坐在老房子里,招呼大家去她家泡茶,围炉的情景。如今,却阴阳两隔,一方小小的盒子就是老人的最后归宿了……  奶奶一生勤劳。儿时,常常看到在农忙时节,奶奶背着孩子,这家做饭,那家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