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红雷曾经想过,也许五十岁以后回中戏教书。下海经商那些事儿他说做不了,教教书、搞搞剧本这些还行。“以前经常从别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继续不了的事情,希望年轻人继续做下去。以前我不理解,但现在明白了,其实这跟伟大没什么关系,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想法:我做不完的,总要有人做。”
我只爱表演这一件事
演赵宝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触不可及》,在孙红雷看来是义不容辞的事,用他的话说:“这是对家人的支持。”1999年他参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赵宝刚导演的《永不瞑目》。后来帮助孙红雷开始走红的,是他们合作的另一部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
但孙红雷至今仍然深刻地记得,《永不瞑目》他去试镜的时候并不顺利。当天赵宝刚正在拍陆毅和苏瑾的对手戏,因为拍摄并不顺利,孙红雷苦等了六个多小时。谁想导演只看了他一眼就说:“太厚道了,不行。”孙红雷听了很生气,就说:“你不用我,肯定会后悔的。”就这一句话,反倒吸引了赵宝刚的注意,面前这人有“建军”的味道。
《永不瞑目》1700多场戏,孙红雷只有67场,他自己说其实就是一个大龙套。第一部电视剧找上赵宝刚,第一部电影则是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电影拍摄时张艺谋就对孙红雷说,将来电影上映要是有观众认出你,你就失败了。从话剧舞台上的主角,到影视剧里的配角,孙红雷其实抱着特别简单的心态:“我希望有一个好开端,有一个好老师来教我,你帮我打个基础就行。”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孙红雷来说确实不容易。他17岁开始学唱歌跳霹雳舞,到1993年他已经是哈尔滨最有名的霹雳舞者。“现在各大卫视搞的娱乐节目,我们那时候就开始干了,可以说我们当时颠覆了娱乐。”但就在孙红雷最红火的时候,他演了一个小品,第一次感受到表演的乐趣,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表演这件事。
1997年从中戏毕业之后,孙红雷有很多机会踏入影视圈,但他还是小心翼翼的选择。正如张艺谋预言,很少有人记得孙红雷参演过《我的父亲母亲》,但对于孙红雷来说,这部戏份极少的电影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从一个话剧演员,真正转变成为一个电影演员,学会了如何不露痕迹地在镜头前表演。”
现在成了角儿,孙红雷依然对每一个角色都很认真。为了演好电影《梅兰芳》里的邱如白,他 “读了十卷本的《齐如山全集》,还自己跑去巴黎待了一个月,我就坐在塞纳河边的咖啡馆里想,齐如山坐在这儿会想些什么?”
《梅兰芳》上映之后,有人说孙红雷太抢戏,不如直接把电影改叫《齐如山传》。于是,“戏霸”的名号传了开去。网上流传的“中国十大戏霸”榜中,他和斯琴高娃、陈道明、王志文、姜文同时上榜。对此孙红雷说, “一直到现在,我只热爱一件事情,就是表演。”
其实我一直都是慢的
孙红雷有一个小音箱,从化妆间到摄影棚,他都随手拿着,不时换一首歌。他听的歌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爵士音乐,悠扬缓慢的曲调和他整个人的律动倒是搭调。这大概和他塑造的那些硬汉形象不太一样,现实中的孙红雷有种缓缓的温柔。
大家都以为孙红雷是个风风火火的硬汉,却不知道他其实是个很感性的人。孙红雷的父亲是大学老师,两个哥哥也都是知识分子,他从小是看欧洲古典文学长大的。但长大以后,唱歌、跳霹雳舞、演戏,他成了这个家里的异类。父亲直到看了《梅兰芳》和《潜伏》之后,才对孙红雷说:“你是我儿子。”
父亲的认可,其实是孙红雷心里一直坚定的路。那会儿有人说孙红雷是一夜成名,他只能笑而不语,“哪里有一夜成名?我分明是细火慢炖出来的。”就是在孙红雷最火的那段时间,他也保持着自己的速度。就像他坚持了好几年的长跑,每天一小时,回家不管几点都要跑一小时。
现在,孙红雷还是保持着一年两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节奏。用他的话说,“慢点好,我不希望自己被透支,保持能量吧。”他做很多事都比别人慢半拍,结果也往往比别人收获更多。很多登上大银幕的明星,便很少回归屏幕,但孙红雷几乎每年都有新电视剧开播,却因此收获了更多的观众。“很奇怪,好像大家总觉得电视剧就是下里巴人,电影就是阳春白雪。但是你不演电视剧,就没有根儿,因为你失去了观众群,我是个迷信观众的人。”
不仅没有电影迷信,孙红雷也没有好莱坞迷信。最近几年,在好莱坞大片里露脸的中国明星越来越多,但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孙红雷的身影。找上门来的片商并不少,但是孙红雷有自己的想法。“对角色我有要求,首先是我没演过、希望演的,还得跟亚洲、跟中国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不希望在里面打酱油。”自认为天生主角命的孙红雷,接下来便将有两部好莱坞大片的拍摄计划,饰演主角是当然的。
就在孙红雷慢半拍的同时,他看着别人风风火火的日子,总会想到自己跳霹雳舞的那段青葱时光。“说实话,17岁到25岁那段儿,我想修改一下,走一个正常孩子的人生道路。”年少轻狂,那时候不懂得如何把握自己人生的孙红雷,现在成熟清醒得多,知道要什么、能拿到什么。他一直觉得自己和娱乐圈很远,只想做一个简单演戏的演员。
至于以后,孙红雷曾经想过,也许五十岁以后回中戏教书。他说下海经商那些事儿他做不了,教教书、搞搞剧本这些还行。“以前经常从别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继续不了的事情,希望年轻人继续做下去。以前我不理解,但现在明白了,其实这跟伟大没什么关系,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想法:我做不完的,总要有人做。”
我喜欢做饭,不喜欢打酱油
Q:为什么愿意接演《触不可及》这部电影?
A:赵宝刚导演可以说是我的授业恩师,必须来,不看剧本都得来。但其实,这次跟他合作电影我有很多担心,因为是自己家人。我希望他超常发挥,又会担心他发挥不好,当然现在看来我好像是多虑了。
Q:在《潜伏》之后你好像一直在回避余则成一类的角色,但这部电影里又是潜伏人员?
A:没错,我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确实是潜伏人员,是个谍报人员。但是,这部电影其实和谍报什么的几乎没什么关系,好就好在它写的是情感。尽管傅经年这个人物的工作属性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但剧本里面没有写战争啊、谍报啊,就是一个小爱情故事。所以英雄气魄啊什么的都不要,我们要的就是那个真实的情感,就是人心底最深处的那种挚爱和忧伤,就那点儿东西。 Q:为什么要刻意回避谍战题材的作品呢?
A:其实在《潜伏》之后,我看了很多谍战的剧本,但是都没有办法超越《潜伏》,没有办法超越余则成。那些角色和故事,有的很像余则成,有的水准连《潜伏》的一半都没有。我不喜欢重复,还有很多没接触过的题材和角色,我要去做一些我没做过的事情。
Q:有没有觉得《潜伏》和余则成是你一个很难超越的高度?
A:《潜伏》是剧本好、导演好、对手好,缺一不可,一切都非常完善和完美。余则成那个高度是我建立的,我现在还有能量,我一定能超越他。那是一个机会,我相信我还有这样的机会。我能唱歌我没去,我能跳舞我也没去,我就是想专心好好演戏。1993年,我23岁就已经是哈尔滨最有名的霹雳舞者、歌手和主持人了,那时候我拿的价钱最高,演出一天将近500块钱。但是我发现自己喜欢的是表演,两年之后一有机会,我第二天就来北京了。一直到现在,我只热爱一件事情,就是表演。
Q:最近暖男很流行,你演惯了硬汉有没有想过尝试演个暖男?
A:我觉得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风格,我相信我们一直在引领时尚,而不是说跟随别人的脚步,去迎合观众一时的喜好。其实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的一个思维问题。为什么我一定要像谁呢?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创造呢?我觉得,还是原创最重要。当然,有人说我是中国第一硬汉我也会想笑,因为我骨子里不像看上去那么强悍,我其实是一个比较感性、敏感的人。
Q:你刚拍完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二炮手》,能说说这部戏里的角色吗?
A:这部戏里我饰演的贼九是一个狙击手,不解人间风情。他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更不懂得爱情。感觉他像一只雪豹一样,从五千米的雪山上,突然间到了人间,而且还是被迫的,有点像人猿泰山。到人间之后呢,就产生了各种不适应,由于这些不适应造成了一些喜剧因素,但其实背后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剧。
Q:感觉好像你特别钟爱这样的表达,用一种轻松的、喜剧的方式,来说一个悲剧、厚重的故事?
A:是这个意思。这个时代,讲述一个故事,是需要讲究一点方法和技巧的。你拿什么让观众花钱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小时甚至得憋着内急看你的电影?人家为什么不在家里,喝着茶嗑着瓜子,打开电脑上网一搜,看困了就睡了?把这个为什么搞清楚了,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现在大家的生活压力,远远大于我们的父辈。你能给予他什么?你让他消费什么?我想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一定和过去不一样,至少和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不一样。
Q:这两年有不少国内演员在好莱坞电影里客串演出,据说也有好几部电影找到你,为什么都拒绝了?
A:我喜欢做饭,不喜欢打酱油。其实接下来我会主演两部好莱坞电影,一部原计划9月开拍,现在延期到了十一月。明年五、六月,还有一部。前两天我刚从美国回来,就是去谈两部电影,都谈定了,就等着导演说什么时候开机了。而且对角色我有要求,首先是我没演过、希望演的,还得跟亚洲、跟中国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不希望在里面打酱油,我天生就是一个主角的命。
Q:四年前你在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四世同堂》里客串了一把说书人,有没有想过找个机会重回舞台呢?
A:我前不久接到了赖声川导演的邀请,请我去演出契诃夫的《海鸥》,并在《让我牵着你的手》里面饰演契诃夫。看完那个剧本之后,我喜欢到不敢接。那个本子太好了,我相信契诃夫的生活就是那样的,但我不敢接,我害怕演完之后自己得抑郁症。而且因为我时间不够,要是只拿出一个月的时间来排戏,我觉得契诃夫先生会生气的。
Q:你现在接戏的频率其实并不高,差不多一年两部,为什么保持着这样一个节奏呢?
A:保持能量吧,我不希望自己被透支。做一件事儿需要给它时间和空间,不然的话角色没有办法呼吸,自己也会透不过气来。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而且其实我一直都是慢的,一直是想保持质量的人,我从来不会一味追求数量。
我只爱表演这一件事
演赵宝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触不可及》,在孙红雷看来是义不容辞的事,用他的话说:“这是对家人的支持。”1999年他参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赵宝刚导演的《永不瞑目》。后来帮助孙红雷开始走红的,是他们合作的另一部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
但孙红雷至今仍然深刻地记得,《永不瞑目》他去试镜的时候并不顺利。当天赵宝刚正在拍陆毅和苏瑾的对手戏,因为拍摄并不顺利,孙红雷苦等了六个多小时。谁想导演只看了他一眼就说:“太厚道了,不行。”孙红雷听了很生气,就说:“你不用我,肯定会后悔的。”就这一句话,反倒吸引了赵宝刚的注意,面前这人有“建军”的味道。
《永不瞑目》1700多场戏,孙红雷只有67场,他自己说其实就是一个大龙套。第一部电视剧找上赵宝刚,第一部电影则是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电影拍摄时张艺谋就对孙红雷说,将来电影上映要是有观众认出你,你就失败了。从话剧舞台上的主角,到影视剧里的配角,孙红雷其实抱着特别简单的心态:“我希望有一个好开端,有一个好老师来教我,你帮我打个基础就行。”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孙红雷来说确实不容易。他17岁开始学唱歌跳霹雳舞,到1993年他已经是哈尔滨最有名的霹雳舞者。“现在各大卫视搞的娱乐节目,我们那时候就开始干了,可以说我们当时颠覆了娱乐。”但就在孙红雷最红火的时候,他演了一个小品,第一次感受到表演的乐趣,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表演这件事。
1997年从中戏毕业之后,孙红雷有很多机会踏入影视圈,但他还是小心翼翼的选择。正如张艺谋预言,很少有人记得孙红雷参演过《我的父亲母亲》,但对于孙红雷来说,这部戏份极少的电影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从一个话剧演员,真正转变成为一个电影演员,学会了如何不露痕迹地在镜头前表演。”
现在成了角儿,孙红雷依然对每一个角色都很认真。为了演好电影《梅兰芳》里的邱如白,他 “读了十卷本的《齐如山全集》,还自己跑去巴黎待了一个月,我就坐在塞纳河边的咖啡馆里想,齐如山坐在这儿会想些什么?”
《梅兰芳》上映之后,有人说孙红雷太抢戏,不如直接把电影改叫《齐如山传》。于是,“戏霸”的名号传了开去。网上流传的“中国十大戏霸”榜中,他和斯琴高娃、陈道明、王志文、姜文同时上榜。对此孙红雷说, “一直到现在,我只热爱一件事情,就是表演。”
其实我一直都是慢的
孙红雷有一个小音箱,从化妆间到摄影棚,他都随手拿着,不时换一首歌。他听的歌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爵士音乐,悠扬缓慢的曲调和他整个人的律动倒是搭调。这大概和他塑造的那些硬汉形象不太一样,现实中的孙红雷有种缓缓的温柔。
大家都以为孙红雷是个风风火火的硬汉,却不知道他其实是个很感性的人。孙红雷的父亲是大学老师,两个哥哥也都是知识分子,他从小是看欧洲古典文学长大的。但长大以后,唱歌、跳霹雳舞、演戏,他成了这个家里的异类。父亲直到看了《梅兰芳》和《潜伏》之后,才对孙红雷说:“你是我儿子。”
父亲的认可,其实是孙红雷心里一直坚定的路。那会儿有人说孙红雷是一夜成名,他只能笑而不语,“哪里有一夜成名?我分明是细火慢炖出来的。”就是在孙红雷最火的那段时间,他也保持着自己的速度。就像他坚持了好几年的长跑,每天一小时,回家不管几点都要跑一小时。
现在,孙红雷还是保持着一年两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节奏。用他的话说,“慢点好,我不希望自己被透支,保持能量吧。”他做很多事都比别人慢半拍,结果也往往比别人收获更多。很多登上大银幕的明星,便很少回归屏幕,但孙红雷几乎每年都有新电视剧开播,却因此收获了更多的观众。“很奇怪,好像大家总觉得电视剧就是下里巴人,电影就是阳春白雪。但是你不演电视剧,就没有根儿,因为你失去了观众群,我是个迷信观众的人。”
不仅没有电影迷信,孙红雷也没有好莱坞迷信。最近几年,在好莱坞大片里露脸的中国明星越来越多,但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孙红雷的身影。找上门来的片商并不少,但是孙红雷有自己的想法。“对角色我有要求,首先是我没演过、希望演的,还得跟亚洲、跟中国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不希望在里面打酱油。”自认为天生主角命的孙红雷,接下来便将有两部好莱坞大片的拍摄计划,饰演主角是当然的。
就在孙红雷慢半拍的同时,他看着别人风风火火的日子,总会想到自己跳霹雳舞的那段青葱时光。“说实话,17岁到25岁那段儿,我想修改一下,走一个正常孩子的人生道路。”年少轻狂,那时候不懂得如何把握自己人生的孙红雷,现在成熟清醒得多,知道要什么、能拿到什么。他一直觉得自己和娱乐圈很远,只想做一个简单演戏的演员。
至于以后,孙红雷曾经想过,也许五十岁以后回中戏教书。他说下海经商那些事儿他做不了,教教书、搞搞剧本这些还行。“以前经常从别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继续不了的事情,希望年轻人继续做下去。以前我不理解,但现在明白了,其实这跟伟大没什么关系,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想法:我做不完的,总要有人做。”
我喜欢做饭,不喜欢打酱油
Q:为什么愿意接演《触不可及》这部电影?
A:赵宝刚导演可以说是我的授业恩师,必须来,不看剧本都得来。但其实,这次跟他合作电影我有很多担心,因为是自己家人。我希望他超常发挥,又会担心他发挥不好,当然现在看来我好像是多虑了。
Q:在《潜伏》之后你好像一直在回避余则成一类的角色,但这部电影里又是潜伏人员?
A:没错,我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确实是潜伏人员,是个谍报人员。但是,这部电影其实和谍报什么的几乎没什么关系,好就好在它写的是情感。尽管傅经年这个人物的工作属性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但剧本里面没有写战争啊、谍报啊,就是一个小爱情故事。所以英雄气魄啊什么的都不要,我们要的就是那个真实的情感,就是人心底最深处的那种挚爱和忧伤,就那点儿东西。 Q:为什么要刻意回避谍战题材的作品呢?
A:其实在《潜伏》之后,我看了很多谍战的剧本,但是都没有办法超越《潜伏》,没有办法超越余则成。那些角色和故事,有的很像余则成,有的水准连《潜伏》的一半都没有。我不喜欢重复,还有很多没接触过的题材和角色,我要去做一些我没做过的事情。
Q:有没有觉得《潜伏》和余则成是你一个很难超越的高度?
A:《潜伏》是剧本好、导演好、对手好,缺一不可,一切都非常完善和完美。余则成那个高度是我建立的,我现在还有能量,我一定能超越他。那是一个机会,我相信我还有这样的机会。我能唱歌我没去,我能跳舞我也没去,我就是想专心好好演戏。1993年,我23岁就已经是哈尔滨最有名的霹雳舞者、歌手和主持人了,那时候我拿的价钱最高,演出一天将近500块钱。但是我发现自己喜欢的是表演,两年之后一有机会,我第二天就来北京了。一直到现在,我只热爱一件事情,就是表演。
Q:最近暖男很流行,你演惯了硬汉有没有想过尝试演个暖男?
A:我觉得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风格,我相信我们一直在引领时尚,而不是说跟随别人的脚步,去迎合观众一时的喜好。其实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的一个思维问题。为什么我一定要像谁呢?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创造呢?我觉得,还是原创最重要。当然,有人说我是中国第一硬汉我也会想笑,因为我骨子里不像看上去那么强悍,我其实是一个比较感性、敏感的人。
Q:你刚拍完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二炮手》,能说说这部戏里的角色吗?
A:这部戏里我饰演的贼九是一个狙击手,不解人间风情。他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更不懂得爱情。感觉他像一只雪豹一样,从五千米的雪山上,突然间到了人间,而且还是被迫的,有点像人猿泰山。到人间之后呢,就产生了各种不适应,由于这些不适应造成了一些喜剧因素,但其实背后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剧。
Q:感觉好像你特别钟爱这样的表达,用一种轻松的、喜剧的方式,来说一个悲剧、厚重的故事?
A:是这个意思。这个时代,讲述一个故事,是需要讲究一点方法和技巧的。你拿什么让观众花钱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小时甚至得憋着内急看你的电影?人家为什么不在家里,喝着茶嗑着瓜子,打开电脑上网一搜,看困了就睡了?把这个为什么搞清楚了,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现在大家的生活压力,远远大于我们的父辈。你能给予他什么?你让他消费什么?我想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一定和过去不一样,至少和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不一样。
Q:这两年有不少国内演员在好莱坞电影里客串演出,据说也有好几部电影找到你,为什么都拒绝了?
A:我喜欢做饭,不喜欢打酱油。其实接下来我会主演两部好莱坞电影,一部原计划9月开拍,现在延期到了十一月。明年五、六月,还有一部。前两天我刚从美国回来,就是去谈两部电影,都谈定了,就等着导演说什么时候开机了。而且对角色我有要求,首先是我没演过、希望演的,还得跟亚洲、跟中国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不希望在里面打酱油,我天生就是一个主角的命。
Q:四年前你在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四世同堂》里客串了一把说书人,有没有想过找个机会重回舞台呢?
A:我前不久接到了赖声川导演的邀请,请我去演出契诃夫的《海鸥》,并在《让我牵着你的手》里面饰演契诃夫。看完那个剧本之后,我喜欢到不敢接。那个本子太好了,我相信契诃夫的生活就是那样的,但我不敢接,我害怕演完之后自己得抑郁症。而且因为我时间不够,要是只拿出一个月的时间来排戏,我觉得契诃夫先生会生气的。
Q:你现在接戏的频率其实并不高,差不多一年两部,为什么保持着这样一个节奏呢?
A:保持能量吧,我不希望自己被透支。做一件事儿需要给它时间和空间,不然的话角色没有办法呼吸,自己也会透不过气来。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而且其实我一直都是慢的,一直是想保持质量的人,我从来不会一味追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