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犹豫选择大小城市吗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2722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大城市,还是回归小城市,这是个永恒的对抗性辩题。每几个月总有几天要被全民拿出来重新讨论一次。
  大多留在大城市的人,内心深处,会习惯性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人,认为他们是温水青蛙,不思进取。而小城市的人,则会给大城市的人贴上略带俯视的标签,比如“蜗居”、“加班狂”,或者再加个文艺性的字眼——“孤独”。
  但其实,大部分人内心或多或少都会羡慕,或者向往过彼此的另一种生活。
  Selena是我太太的大学校友,毕业后去了扬州一所重点小学当老师。今年学校放寒假,便到魔都玩了一阵。恰好住在我家里,于是太太和我便带她到徐家汇和老城区转了一圈。
  看着白领们出入于高档的写字楼,再加上老弄堂里的砖瓦红墙,楼阁小房,她十分欢喜。前段时间才知道,她回去没多久就把从事了近10年的工作给辞了。所谓,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
  不仅仅是Selena,我们很多人也一样,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时,会纠结到眉毛打结。只不过有人最终迈出那一步,可能最终发现也不过如此;也有人始终没有迈出,活在了自己的“当年”中。
  但是,选择大小城市真的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式吗?
  选择大城市时说:我每一次呼吸都是梦想的味道;可以吃最好的日料,穿最时髦的衣服,走路带风地路过北广场;未来的可能性是,正无穷。
  选择小城市时说:我有时间看书、养花、做饭,然后懒懒地睡个午觉;早餐吃豆浆油条,处处与人为善,走路也暖暖地慢;未来的可能性是,做自己。
  实际上,无论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在选择可能性。也就是著名社会学思想家韦伯提出的“生活机会”(life chance):个体可能获得的成就,是以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
  换句话说,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在选择社会地位。
  无论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分层级的。有些人处在较高层级,有些人处在较低层级。处在较高层级的人比处在较低层级的人,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利。不过好在我们不是奴隶制,也不是种姓制,社会阶层是可以流动的(只是,比较难而已)。那怎么才能流动呢?
  人的社会地位分为两种: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赋地位是在我们出生时就决定的,那么,很显然,想要社会阶层流动,必然得通过自致地位的实现。
  一谈到自致地位的实现,很多人就认为一定要去大城市。这是个天大的误区。当年的“小渔村”深圳,“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上海浦东,今天房价疯涨的雄安新区,不都是小城市起步吗?拓荒者们同样可以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一个校友,上海本地人,刚毕业就被辉瑞录用了,工作地点在兰州,1万多的工资在兰州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跳槽的时候更是因为辉瑞这个标签,电话被猎头打到爆。小城市的安逸生活,加上国际名企的成长环境,简直完美。
  但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好处,前几天在网约车上,跟开车的年轻小哥聊起来了。他父母是湖南小县城的普通工人,前几年刚刚下岗失业,家里靠经营一个小卖铺维持生计,没什么积蓄。
  “老家没有什么大企业,公务员肯定也考不上,做生意吧,又没有本钱。只能做一些工资很低的工作,别人说小城市安逸,小城市那些不太好的工作岗位,除了工资低,制度还不健全,工作环境差,假期都没有。”
  他挠头解释,“只好来深圳求发展。在大城市,再怎么样,一个月工资剩下的钱都比老家一个月的总工资高。”
  想要提升自己的自致地位,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视自己的先赋地位。很多人谈起小城市,一副说回就能回的样子,事实上,小城市也并不是你想回就能回得去的。要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就会变成:回不去故乡,离不开城市。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先赋地位只能听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实现可以从3方面努力:
  1.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
  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要实现自致地位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累更多的财富。但这里往往会有一个误区,有些人进出高档写字楼,血拼奢侈品,朋友圈发的都是环游世界,瞬间会觉得很得意,有一种跻身上层社会的错觉,消费主义也在不断地放大大家的这种幻觉,殊不知随着物资资源的不断丰富,消费越来越趋于民主化,想通过炫耀式的消费,符号化的商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2.社会资源:你认识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人脉关系。小城市讲究关系,大城市比较公平,如果大城市有关系,会更加公平。健康的人脉关系,就像舒婷在《致橡树》中写的那样,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攀援的凌霄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而是下面诗中所写的状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互惠互利是可持续发展的人脉关系的基础。你和某人相识,打过招呼,甚至一起共进晚餐,并不代表这就是你的人脉资源。
  芮成钢,自称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国际政要是老朋友,以至于达沃斯经济论坛被网友们戏称为“芮成钢和他的朋友们的聚会”,但当他锒铛入狱的时候,却不见“老朋友们”的踪影。就像《纸牌屋》里面的一句话:当你接近权力的时候,会误认为自己就是其中一部分。
  3.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
  提升自致地位的关键是文化资源,也就是你知道什么,你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最近很火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轩昂在采访中说道: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占比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资源的差别。
  在“阶级固化”这个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句话:“贫民阶层的教育是规矩,中产阶级的教育是才艺,精英阶层的教育是决策。”上层社会孩子所继承的,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耳濡目染带来的精神财富——思维方式。
  规矩的教育,传统科目做的很好;才艺的教育,现在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但是思维的教育及训练,有吗?有,但是落到实处的的的确确非常少。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本质上大家选择的是社会地位,哪儿高去哪儿,但是社会地位却不仅仅是用大小城市来衡量的,有句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你的首要任务或许在于——去成为有选择能力的“良禽”!
  摘自《东方女性》
其他文献
事情过去了好久想起来很近的事情不多,进城赶考算是一宗。  我们手里都有一张进城路线图,三天前离校时,班主任画在黑板上,以县汽车站为起点,至旅舍为终点。老师说,汽车站只有一个门,出来,向前,中间有个叉道不要管它,只管向前走五百步,右手边有有个柳树,只有半边树枝,到了柳树不走了,向右看,就看见旅舍了……  时间,地点,都有了,我们散落在学校周围的十里八乡,自个儿进城赶考,这有点激动,而有点害怕,于我来
期刊
魏惠王与齐威王一起在郊野打猎。休息的时候,魏惠王问齐威王:“你们齐国可有什么奇珍异宝吗?”齐威王答道:“没有。”魏惠王带着几分夸耀的口气说:“我们魏国不算太大,尚且有10枚直径为一寸的宝珠。这些宝珠晶莹滑润,玲珑剔透,到了夜间,亮光闪闪,光华四射,能够把前后12辆车子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国宝。贵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怎么连一件像样的国宝都没有呢?遗憾!遗憾!”  齐威王微微一笑说:“我对宝贝
期刊
在有些国家被认为是符合规定的行为,却在另一些国家遭到严格禁止,破坏规则者还要缴纳罚款。俄罗斯《星火》杂志带你去认识世界上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的几种罚款。  1、过度消瘦——罚款7.5万欧元(约为人民币53万元)法国国会去年十月提出了一项专门针对模特行业的法案,这项法案明确规定:如果模特机构雇用了体质指数(英文缩写为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期刊
蔡伦,大名鼎鼎,一个从东汉便开始响亮的名字,如今,教科书也少不了他。  蔡伦穿着东汉的长袍,长袍于公元105年的洛阳飘曳,双眼注视着一张蔡侯纸,背后有一片竹林。蔡伦诞生之后,生命里有许多的无奈。汉章帝刘炟登基后,对挑选幼童很上心,便亲巡各郡县,以遴选。海选之中,蔡伦便调到洛阳宫中,为太监,约15岁。没多久,蔡伦从小黄门至黄门侍郎,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秘书。虽是宦官,级别很低,本质还是太监。  接下来,
期刊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派来一位律师。  “我們是私了,还是动用人脉资源?”来人脸上闪过一丝灿烂的笑容,然后迅速打开卡包。  “‘私了’是如何了?”我问。  “我们赔偿您3千美元。”  “可半年前,我买车时差不多花了1万美元啊!”我差点儿气晕过去。  “3千美元已经不少了。”律师微微一笑说,“您知道不知道,我委托人的妻子在检察院关系很硬。”  “那又怎么样?”  “还有,他的父亲在法院工作!”  “
期刊
寻访黄庭坚  一  ——请问,黄庭坚在哪里?  在那个秋天的假日,诗人杨弃陪我到江西修水去拜谒这位宋代文学大师。  杨弃也是我们湖北人,他工作的地方虽然紧邻修水,但也未曾来过,所以,我们径直赶到了县城。在修水河流经县城的南岸,我们找到了留有黄庭坚一百余块石刻的“南岩”,那座低矮的山头虽然林木苍翠,清凉幽静,却没有成为先贤的退隐之处。  这个颇得禅道、身在尘世却能超凡脱俗的诗坛圣手就在修水,就在他的
期刊
初春时节,玉兰花缤纷盛开。尽收眼底的浓绿中,那一抹耀眼的白色颇令人心怡。站在繁花下,望去那濃浓的白,嘴角不禁微微上扬:阿婆,期待你的夸奖。  经常,我提着小桶,来到楼下的玉兰花树下,给它洒水,施肥,蓦然发现枝头不知何时已鼓起了小小的花苞,幽香隐约袭来,欣喜顿时弥漫心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刚想如儿时一般飞奔去找阿婆,恍然回神才感觉她已不在了。  记忆如电影片段幕幕展开。儿时,喜欢玉兰,喜欢它如玉如雪的
期刊
让别人的生命有一点不同、有一点亮光是何等简单啊!  李夏普洛是个已经退休的法官,他天性极富爱心。终其一生,他总是以爱为前提,因为他明了爱是最伟大的力量。因此他总是拥抱别人。他的大学同学给他取了“抱抱法官”的绰号。甚至车子的保险杠都写着:“别烦我!拥抱我!”  大约6年前,他发明了所谓的“拥抱装备”。外面写着:“一颗心换一个拥抱。”里面则包含30个背后可贴的刺绣小红心。他常带着“拥抱装备”到人群中,
期刊
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千万要识趣。不识趣,十分凄惨,自己或许当时不察觉,但旁人已是惨不忍睹,一旦自己也明白了,那就会恨自己当时如何竟然会如此之不识趣,后悔不已。  不识趣的人,在人际交往之中,绝不受欢迎,久而久之,甚至有令人“望风而逃”的特异功能——到了这一地步,自然是不识趣者的悲剧了。  其實,要识趣,十分容易做得到,记得尽量少麻烦他人,少缠他人就是。  有的人,以为和别人交情极好,可以要别人这样那
期刊
电视剧中,两个女人在吵架,一个义愤填膺:“如果当初不是我幫你介绍这份工作,没准你现在还流落街头,做人不能忘恩负义……”另一个不无委屈:“这些年我也没少报答你,难不成要每天把你的好挂在嘴上、一辈子给你当牛做马?再说当初也不是我逼你的……”  立刻换了台,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种人际关系——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我称它为“最坏关系”。  其实,原本应该是一种美好、温暖的关系:一方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另一方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