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科学活动的特点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w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原方案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活动的特点,幼儿缺少探究、判断、比较和发现的机会,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够。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在设计活动时特别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有目的地提供操作材料。材料是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考虑到科学活动应该是严谨科学的,因此我对材料作了精心挑选,排除一些干扰因素。例如,瓶子大小款式要统一、瓶口大小要适宜,并为瓶子标上数字,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辨、比较。
  二、给幼儿充分探究的机会。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在活动中我给予了幼儿三次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使操作更具目的性。幼儿在猜测、操作、比较、反思中寻求答案,表达发现,最后由教师梳理和提升知识经验。活动中教师在后,幼儿在前,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活动环节安排层层深入。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猜测、探究、拓展。其中第三环节是活动重点,我设计了三次操作,从哪个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入手,探究为什么有的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最后体验瓶子中空气的变化与吹气球的关系,层层深入,直达目标。我的设计
  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能用不同方式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体验科学发现的有趣。
  准备:
  1.教具:
  (1)装有气球的大小不同的瓶子两只。
  (2)课件:博士爷爷的话(主要演示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学具:
  (1)气球(本活动所用的气球均为同种品质,且容易吹大)人手一只。
  (2)每人4只装有气球的大小不一的瓶子,瓶子标有数字,其中大的无洞的为①号、大的有洞的为②号、小的无洞的为③号、小的有洞的为④号。
  (3)小纸屑若干份。
  (4)记录袁、笔每人一份。
  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兴趣
  师:我们来玩吹气球游戏吧。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比赛,并引导幼儿说说怎样将气球吹大。)
  师(小结):原来要用嘴巴紧紧贴住气球用力吹,才能将气球吹得大大的。
  二、结合经验,大胆猜测
  师(出示大小不一的两只装有气球的瓶子):气球被装在了瓶子里,你们觉得还能吹起来吗?请你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幼儿交流。)
  师(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说能吹大,有的小朋友说不能吹大,有的小朋友说小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有的小朋友说大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
  三、操作记录,比较结果
  1.第一次操作并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师:要想知道这瓶子中的气球能不能吹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幼儿交流。)
  师:对呀,我们只要试一试就知道了。老师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4只大小不一样的瓶子,请你们去试一试。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数字表示什么?(?)表示什么?结果记在数字瓶子下面的空格里,能吹大的气球用一种符号表示,不能吹大的用另外一种符号表示。
  (2)幼儿操作并记录。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关注记录的方式及结果。)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很多小朋友说①号瓶子和③号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②号瓶子和④号瓶子中的气球能吹起来。你觉得气球能不能吹起来和瓶子的大小有关系吗?为什么?(幼儿交流,知道气球能否吹起来与瓶子的大小无关。)
  2.第二次操作,通过比较发现奥秘。
  (1)教师提出疑问。
  师:②号和④号瓶子中的气球为什么能吹起来呢?请你再去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这些瓶子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第二次操作。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这次你的发现是什么?(气球能吹起来的瓶子上有洞。不能吹起来的瓶子上没有洞。)
  3.第三次操作,探寻原因。
  (1)教师再次提出疑问。
  师:为什么瓶子上有洞气球就能吹起来。瓶子上没有洞气球就吹不起来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纸屑。请你们拿着有洞的瓶子对着纸屑吹气球,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
  (2)幼儿操作,相互交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哪个小朋友来和大家讲讲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小纸屑飞起来了,像在跳舞。)
  (4)个剐幼儿验证操作。
  师:真的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吹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他说的一样。(请个别幼儿演示。)
  (5)教师引发幼儿讨论。
  师:这是为什么呢?(幼儿交流。)
  (6)教师提炼,总结经验。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博士爷爷是怎么说的。(播放课件:原来在我们的瓶子中有许多空气。当我们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气球的时候。瓶子中的空气就被挤压从洞里跑了出来。气球就吹得越来越大;要是瓶子没有洞,空气就没有地方跑,气球就吹不起来了。)
  四、拓展延伸,关注生活
  师:今天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瓶子里的空气。那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地方也有空气呢?你们可以再去找一找。记得把结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哦。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歌曲《秋天弯弯》从弯弯的果实人手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又以“弯弯的扁担”“弯鸾的手臂”“弯弯的嘴儿”将歌曲推向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该歌曲歌词简单易上口,旋律优美欢快且重复较多,适合大班上学期幼儿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梳理有关秋天的经验,更能让幼儿体验秋天丰收时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内心的喜悦。  秋天的果实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将幼儿的这些经验加以梳理,引出一句句歌
我曾经看到一则短文《乌龟与男孩》,它引起了我的共鸣。  小男孩很想和乌龟一起玩耍,但乌龟却把头脚缩进了壳里,任男孩用棍子捅它,敲它的壳,把它掀翻在地上……也不见一点效果。爷爷看见了,便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让男孩把乌龟带进屋内,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伸出了它的头和脚,主动向男孩爬去。“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爷爷说,“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以善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房子里有箱子》充满童趣、富有绕口令色彩。童谣原有八句,因里面的匣子这一物品已经远离幼儿生活,所以我根据需要改编为了六句。童谣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诵读。童谣中,房子、箱子、盒子、镯子等物品一层层地打开,又一个个地关闭。通过学习童谣,孩子们既可以认识更多带“子”字的物品,又能够理解物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还能练习正确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此,
原方案的目标制定基本上关注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过程也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期间幼儿进行了几次操作,教师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但是,我觉得整个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作如下思考: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原方案中,教师能将探究作为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活动,但在引导幼儿探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上看。教学活动的目标应来自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而原方案中“猜测、探索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吹气球”这一环节与目标没有任何联系,可删除。  其次,从幼儿自主探
初看原方案,觉得它目标明晰、层次清楚、环节流畅。但经过细究,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一问:探究方法是否适宜?即使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吹气球也是一个力气活,对幼儿的肺活量是一个考验。在第一次、第二次吹气球的操作中,幼儿明明是不可能把气球吹大的,但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仍会费很大的力气去尝试。而这样多次无效而费力的尝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呢?到了后面,他们还有力气再操作吗?这样的方法对于探索空气压力是不是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是核心,材料是关键。原方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较多,导致幼儿的探究过程比较零散、冗长。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材料宜作一些调整。  一、精心设计材料  原方案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探究“能否将瓶中气球吹大与瓶中空气压力大小有关”的原理,提供的材料有大瓶和小瓶、没有洞洞的瓶和有洞洞的瓶。探究时,幼儿几次更换材料,教师的示范材料又有所不同
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第79首《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精密逻辑的把握、对传统的关注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通过布鲁姆的“诗歌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猜测结果,即是什么、会怎样,更需要通过大胆联想猜测原因,即为什么。比如,当幼儿第一次在小瓶中操作并发现气球吹不大时,教师不妨问问幼儿:“为什么就吹不大呢?能说说原因吗?”然后,根据幼儿的归因,引出在大瓶子中吹气球的探究活动。之后,再引导幼儿有根据地猜测:“能不能把瓶中的气球吹大跟瓶子的大小有关系吗?”“那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试一试。”这样顺水推舟展开在有洞的瓶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