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哪儿?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200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绘画治疗;家庭辅导;角色扮演
  一、事件回放
  “小李老师,有急事找你!”某日上午9:45分,我接到德育处的电话:“五(4)班一名男孩离家出走了!”我直奔学校德育处,从男孩(以下均称林)家人处得知:早上7:00之前,林趁家人睡熟的时候就离开了;7:50分时,学校和家人确定孩子没有上学,到处寻找无果;9:30分的时候报了警,立了案,各方启动相关资源协助寻找。接近11:00的时候,在林外婆家附近的竹林里找到了林,大家松了口气的同时,一个问题浮出来:林,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为什么会选择离家出走呢?
  二、案例起因
  林为独子,小时候交给外婆抚养,两岁多便被送至托儿所。林妈和林爸均为高中学历,林妈曾经喜欢赌博,几年前输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林爸从此不愿回家。即便在家里,夫妻也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打闹。直至现在,双方虽然保留着婚姻关系,但仍然是分房状态。林爸林妈均是工厂工人,每天加班到比较晚,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更别说辅导功课了,连晚饭都做不了,林经常只能到爷爷或外婆家吃饭。听林的班主任介绍,在学校里,林时常不上学、不写作业,老师们谈起他都摇头叹气。
  三、辅导经过
  (一)第一次面谈:舒缓情绪,书写内心
  当天返校后,林瘫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低着头,双手紧握着。由于之前我担任过他三年级的心理老师,他对我保留了一些好的印象,于是我从以前的课堂情况谈起开始进入和他的对话。考虑到他当天上午离家出走可能受到了外界以及自身各种复杂情绪冲击,我没有一开始就进入直接谈话,而是邀请林先进行内心的自我对话,即写一则内心日记,目的是帮助他释放内在情绪的同时,平静自我。我事先解释,这则日记是他内心的自由记录,他不用担心写得好与不好,也不用担心内容的规范,只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轻柔的放松音乐响起,整个咨询室里安静极了。林沉默了几分钟后,开始写内心日记,内容如下:
  “我的好朋友有叶××和黄××。叶是我以前最要好的朋友,但是他已经转学了;黄和其他人与我不怎么聊得来,所以有时候我很不开心。在家里爸爸和妈妈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我很不开心,因为我看见他们吵架而我却无能为力,所以我很不开心。作业一有不会的题目,我就心烦,头好像爆炸一样,跟着下面的题目就不想写了。而且我也不想麻烦别人来教我,当然除了在学校里。现在,在我外婆家,我感觉很开心,因为我外婆对我很好,还有我表弟和我玩,所以我觉得开心。但在自己家里有时候能感受到家里的温暖,有时只能面对冷漠,那个时候我很不开心。”
  写完日记后,林的双手开始放松,他的情绪在书写的过程中慢慢平复下来。我从他手中接过日记,对他说:“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向你保证,在没征得你同意前,这则日记我不会给学校其他人看,我会为你保管的。”林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从他的日记来看,他的“很不开心”出现了四次,不开心的原因是父母经常为了小事大吵大闹,他对此觉得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还伴随着自责和挫败倾向:“当父母吵架的时候,我很想做点什么,可是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无助、自责和挫败,也是孩子离家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他的无力感,我同理了他的情绪。
  “林,老师理解你的无力,你很想做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很挫败,是不是你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自己挺没用的感觉?”
  “是的。”
  “林,你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时,你选择离开了家,当时想做什么呢?”
  “我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做什么,只想一个人静一静,去没有人的地方。”
  “嗯,老师理解,当你很迷茫、很无助的时候,你内心其实很乱,很想静一静。”
  “嗯。”林轻轻点点头。
  “老师有个建议,可否下次在内心很乱的时候,或者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候,来老师这个小屋,这样老师就知道你是安全的,以免在外面出现不安全状况,你觉得怎样?”
  林点点头。
  “相信老师,你不是一个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来,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面对困难,逐个解决它们。来,握握手。”
  我主动握住他的双手,他没有抗拒,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了。
  在建立良好关系后,首先,我从他日记中的“无助感、内疚感”的情绪点出发,引导他认识到父母关系不好有许多客观的复杂原因,父母作为大人应该对自己的婚姻关系负责,而这个责任不需要由小孩来承担;其次,明确一个家庭中小孩的能力范围与责任,比如每天坚持来上学,尽量写好作业,这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引导林思考自己的责任是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这样就不需要有内疚了;最后,进一步引导他认识到如果采取离家出走或者逃学的方式,结果并没有真正帮到父母,还可能会让父母着急,这种方式潜意识是想促成父母和好,以达到父母双方共同关注自己的需要。
  (二)第二次面谈:进一步作绘画投射评估,制定针对性方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林的内心,这次面询,我让林作了绘画方面的辅助评估。林的自画像(见图1)是一个哭泣的小孩,眉头紧皱,表现出了他内心的伤心、无助、郁闷。
  图1 林的自画像
  林的房树人画像(见图2)是一个孤独的小孩站在窗边向外望。门是关着的,表明孩子的内心对外界的矛盾心态,既想和外界有所联系、有所沟通,又害怕直接面对;将门封闭,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
  图2 林的房树人
  结合林的绘画和林的日记可以看出,林在学校其实是缺少核心人际支持的。林在日记中写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转学了,并在这次聊天中谈及此事,还是很难过;他还曾恳求父母帮忙与朋友转学到一起,但无果。他谈到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很一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时觉得自己很孤独,没人和我玩”。另外,我了解到之前因为他有时不上学,不写作业,老师们也对他评价很低,影响到他内在的自信。   综合以上的会谈结果,我初步制定了接下来的辅导计划:
  第一,约见林的父母,全家一起进行家庭辅导;
  第二,和林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一起召开联席会,着手班会辅导;
  第三,对林进行人际交往模拟训练和学科学习辅导;
  第四,运用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提升林的内在活力,改善低沉情绪。
  (三)第三次面谈:家庭辅导修复其受伤内心,恢复内在动力
  接下来的第二周周一,我约见了林的父母。
  首先,讲解家庭辅导的设置问题:林坐在父母中间,本次辅导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成一份家庭协议书;家庭成员需要遵守的规定就是不管家庭中任何一人说什么,其他人都不能随意打断对方,直至对方讲完。
  其次,关系进入:讲完设置后,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只允许写各自的优点,不允许写缺点。此举是为了营造温暖、爱、安全的心理氛围。
  最后,签订家庭协议。
  开场白:“林,老师了解到你最难过的时候就是看到家里争吵不断,为此,我特意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前来,爸妈也非常关心你,即便很忙,也非常有诚意地抽空特意过来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我邀请每个家庭成员写出自己对其他成员的期待和建议,然后一起探讨哪些行为是可以做到的,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商量。林一家的协议如下:
  父母承诺可以做到控制脾气,不当着孩子吵架,并尽量每天一家一起吃晚餐;孩子也承诺不离家出走,凡出门或离开必告诉父母,天天去上学。
  协议签订后,全家人都无意识地长长舒了一口气,在我关上咨询室门的那一刻,我能明显感觉到整个家庭的氛围比刚才来咨询时要轻松很多,尤其是林,此时他的眼里有了一种光彩。
  (四)学科班会增强外在人际支持
  为了让林的同班同学更多理解和包容林的不上学行为,我邀请班主任协同科任教师在全班进行了一场“你我都一样——换位思考”的主题班会。班会从各个侧面表现出不同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彼此内心的烦恼独白,邀请同学们来做知心姐姐帮助这些孩子。从学生们的踊跃讨论和情境扮演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类似状况的同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五)第四次面谈:角色扮演、认知调整和活动法缓解内心冲突
  在这次聊天中,我了解到林的认知有些片面和偏执,看不惯不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事情,容易轻易对人、事、物作出消极评价。林的人际关系不好,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主动疏远同学的结果。为此,我采取角色扮演法,让林扮演其他同学,我扮演他,我们进行场景对话,让他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和别人受欢迎的原因。与此同时,我还邀请林带上乒乓球拍,课间和我以及其他同学一起打乒乓球,增强林在学校的快乐体验。林很乐意,每天一下课,就找我和同学打乒乓球。运动的时候,他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
  (六)加强学科辅导,逐步增加成功感体验
  林的学科学习存在一定困难,他在日记里写自己一看到题目“脑袋就像爆炸一样”;加上意志力薄弱,缺少恒心,“回家后就想看电视或玩手机放松自己”,遇到考试就不来上学,这是一种逃避型的压力处理方式。我从学科辅导入手,让科任教师给他布置相对容易的题目,逐步提升作业完成上的自我效能感;然后增强预习辅导,对新的课程提前预习,课堂上提问他已预习的问题,让他感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增强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案例效果
  两周过后,在家长和教师、林自己的共同努力下,林坚持上学已有一个月,没有再出现离家出走的行为;走出了郁闷状态,话语增多了,田径运动会上还参加了垒球比赛。期末结业典礼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林进来了,悄悄对我说:“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我刚开始觉得很意外,他飞快地将一块东西塞在我手里,就飞奔出去了。我一看,原来是一小块巧克力,当时我那种内心的甜蜜就如巧克力一样。
  五、后续辅导
  林的家庭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就彻底解决,父母的反应会反复影响林的心理,所以家庭咨询除了签订家庭协议外,还应该考虑建议父母去专业机构接受夫妻心理咨询。
  林遇到挫折或矛盾时常采取无意识的逃避方式面对家长、老师,尤其是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带有一定的威胁性质。辅导过程中需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逃避和威胁方式给父母、老师带来的伤害,在给予关心之外,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反思,防止他无意识将其作为一种威胁大人的手段。
  林的外婆似乎目前为止是林的最重要他人,考虑到林从小由外婆抚养长大,我应该找个机会和老人家聊聊天,让她多和林沟通,多关心他的内心,这样林不至于感到孤独,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大朗中心小学,东莞,51377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人际适应;高一学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38-02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新生,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正处于挣脱父母的管制,渴望独立的特殊时期,表现出既独立又依赖,既勇敢又懦弱,既开放又封闭,既成功又失败的特点。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
案例背景:  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然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尚
关键词:亲子冲突;情绪ABC理论;教育戏剧;沟通技巧;换位思考;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45-04  【活动背景】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培育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独特且多样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戏剧的特点在于学生可以即兴、灵活地把内化的心理过程外化。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信
〔关键词〕朋友;同伴交往;高中生  【活动背景】  人际交往一直都是困扰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校心理组在全校范围内做的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都具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其中由于同伴交往而产生的矛盾又最为普遍。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同伴交往中的冲突矛盾很可能就是其抑郁或厌学的根本原因。在理论上,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观点,青春期(12~18岁)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混乱,而学校中的同伴
如果让Internet信息进入地理课堂,地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教学活动又该在怎样的模式下进行?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建构Internet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支架”好比建筑上用的脚手架,老师的作用是帮助搭建和管理支架,学生顺着支架自己攀登。此过程可包括“预热”、“冲浪”、“交流”、“检测”四大环节。下面以教学《世界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为例加以说 
摘要:选择性缄默症(SM)儿童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心理学家认为SM是一种心理疾患,是社会恐怖症的一种表现类型,躯体或精神创伤是SM的根源,主张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而不需要过多言语表达的心理沙盘游戏就是一个比较适合此类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沙盘游戏的自由、安全与容纳能更好地让孩子得到心灵的成长和行为的转化。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沙盘游戏 ;行为转化
〔摘要〕初中生在心理上处于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的过渡阶段,对生活中的“挫折”十分敏感,而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借助“生命曲线图”的绘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美好和困难,分享战胜挫折后的愉悦,初步了解战胜挫折的办法,积极面对今后生命中出现的不如意事件。  〔关键词〕挫折辅导;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教育部公布,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预计今年的高招计划将突破600万大关。  虽然去年是扩招幅度最小的一年,但从绝对数量看,2008年的计划招生规模将比2007年招生规模增加32万人以上。将这一招生规模增量,与前不久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有10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库存积压相对照,让人五味杂陈。  高等教育之所以保持扩招之势,除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之外,还有诸多原因。例如保持并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3月,辽宁省委选派3094名干部到乡村工作是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壮大全省村集体经济、振兴乡镇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在此次选派中,沈阳农业大学教师于维军被选派至建昌县碱厂乡大窑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于维军在农村长大,学农业、爱农业、服务农业,1997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生态视域;活动设计;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37-04  【活动目标】  1.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识别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特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兴趣;  3.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理解创造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