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练达即文章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o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不得是谁说过了,生活远比小说更像小说。不错,当今的小说确实离生活太远,或者对于现在光怪陆离、气象万千的社会现实知之甚少。作家躲在自己有限的小圈子里。自鸣得意地构建着小说的象牙塔时,生活已经远离。另一种极端则是过分地追求小说的“故事化”。仅仅把小说当成一个故事来讲。全不顾小说的艺术性,且又老生常谈,讲不出什么新意来。这样,小说常常成了圈内人互相之间的交流。找一家刊物发表。认真读的大概只有编辑和作者自己。印一本集子送人,也常常被束之高阁。还有一种状况,便是参加评奖,如果非常幸运地评了个“鲁奖”或“茅奖”,便会热闹一阵子。之后被记得的作品和作者也甚少。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书都是随意一翻,便插在书架上。
  王毅的小说集《南瓦河水静静流》却是个特例,尽管我不是一口气读完,但每天晚上靠在枕上读一篇,直至读完,倒也津津有味。许是那异域风情吸引了我;许是那种“不求工反自工”的随意让我感兴趣;许是那官场中的是是非非牵动着我的神经;许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却极有渊源的“笔记体”颇有味道。总之,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好小说,读完就想起《红楼梦》里的那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题材的新鲜性和丰富性让小说集显得生机盎然。王毅是作家,同时又是官员,身份的两栖性使他接触的社会层面更广。接触的人和事更多。使得他的小说题材与职业小说家的题材迥然不同。他的素材,更多地来自于生活现实,更准确地说,是虚构成分少。这就与职业小说家主要靠虚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上王毅长期在中国边境线的县市当主要领导,这些地方是俗称的“老、少、边、穷”地区。这就使他接触的事物更多,更具有地域性和少数民族的独特性,以及各生态群落交错的丰富性。读之。连我这个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也耳目一新,更何况中原内地的城市人群。小说的题材,窃以为要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要么是大家都不熟悉的,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比如很多非洲部落原始丛林中的生活。就让人心向往之。而王毅的小说,对于内地人而言,就是大家都不熟悉的题材。他笔下的边地群山环抱、林木葱茏,与周边国家往往只有一江之隔,一山之隔。这里,居住着佤族、傣族、拉祜族、汉族等,这里的植物有菠萝蜜、油棕树、木棉树、菩提树等,充满了热带风光的神秘色彩。给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背景。就具体篇目来分析,比如《李猛出国》,乍一瞅标题,以为是出访欧美,仔细一读,才知道出国就是到邻国的勐登县。而且与国内边境线上的沧江县才相隔四十多公里。更让人新奇的是该县的负责人还是沧江县政协主席李猛的姐夫,而李猛此次出国又是同这个姐夫谈判的。这个故事就有意思了。聂良酒、鸡肉烂饭、罂粟、斗鸡,都是让人觉得新奇的事物。再加上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以“斗鸡”结束。这篇小说就显得扑朔迷离、妙趣横生,但又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说很有逻辑。这与王毅是一名官员有关,职业小说家往往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写得匪夷所思。《南瓦河水静静流》中的女主人公与26岁的南瓦河镇镇长林多的感情纠葛。由此带出了另外两个女人。林多的妻子和另一个剧团的女子。这个故事似乎不新鲜。就像以前人们讲的“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背负感情之债的女主人公18年后回到故地,想要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结果他才知晓自己为之跳楼几欲丧生的情人并非因她而死。而是为了另外一个女子。这个悲剧有点沉重了,失去名誉、工作。甚至事业。还有一生的幸福。最后发现所谓的爱情原是水中月、镜中花,自己还浑然不觉。但我认为这篇小说是很有高度的,皆因其暴露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年轻干部应当怎样培养?青年才俊、意气风发、有勇有谋、开拓进取够不够?不够,以德为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德行,越有才越有害,值得用人机构认真思考啊!《小县故事》讲了底层官场中的一些人和事,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比如考察干部过程中因为名字读音相近而产生的轻喜剧,批判了用人上的“潜规则”。贫困山区编出的“猴子帮助收苞谷”的搞笑故事,是为了争取上面的扶贫款。由“赵书记换眼镜”引出的选人用人方面的“近视”问题,值得深思。这些,显然都来源于作者的官场生活。显得真实而又可笑,而非“官场作家”生编出来的“官场故事”。总之,《南瓦河水静静流》的题材范围包括了边境、民族、官场、农村、大学,甚至还有知青题材,尤其是涉及边地的小说让人感到新鲜、好奇、丰富,好读又耐读。
  人物形象的鲜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王毅小说中的人物,基本都是采用白描式的手法表现,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确实出自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之手。他笔下的《岩弥勒》把一个少数民族干部的形象写活了。岩弥勒皮肤黑黑、脑门光光,上海知青老婆走了,他又另娶了一个,还说,我是讨过两个老婆的人。他穿上民族服装到省里要钱,不会空手而归。他爱喝酒,喝多了误了作报告。他人老实,作为县长人选后,主动坦白了自己收受过三千块钱,结果提拔的事黄了。要当政协主席,又因为陪客人玩牌搁浅了。最后退了,他不怪组织,要怪只能怪自己。还打趣说,是我不争气,不然,共产党的县长里就多了一个能干人。天生一个乐天派。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的死,本来可以避免。好酒的他,误把治风湿外擦的药酒喝了,赶快跑到医院去,其实他跟值班医生挺熟。但他仍然老老实实地排队,等轮到他,毒性发作,无法抢救了。这样的一名干部,真是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记。《他和小扎腊》中的“小扎腊”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淳朴、善良的山里人,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把“小扎腊”和“耿云”对比起来写,就显得“小扎腊”的“大”和“耿云”的“小”了。耿云是一个年轻干部,团县委副书记,非常有前途,“饱学多思、才华出众”,“在长者面前,他矜持、稳重,在同辈面前,他极为活跃,讲起话来洋洋洒洒,而且喜欢和别人争论诸如马克思是在1843年还是在1844年转变成辩证唯物主义者”之类的话题。可是,另外一面,他却有着政客的卑琐,他通过女友马小燕让小扎腊送来30斤紫米。晚上,悄悄扛到组织部长家:他有意给某书记那个喜欢占小便宜的妻子送去方便;他还让小扎腊送风猴来,送给县委王书记,治她小女儿的癫痫病。而小扎腊不仅无怨无悔地为他做这些。他还是耿云女友马小燕的救命恩人,而耿云对此却不感激,甚至对小扎腊的态度是轻蔑的。接着一个高潮出现了,小扎腊为捕捉风猴受了伤,是为了帮耿云。而耿云此时关心的却是风猴有没有捕到。至于小扎腊的伤势,他倒不大在乎。这个时候,一个热心助人、侠肝义胆、纯朴善良的小扎腊和说过“人。应该尽量走向完美”的“伪君子,真小人”。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小爬虫”耿云就跃然纸上了。
  小说集立意高远。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华,唤醒人们向真、向善的社会良知。集官员和作家于一身的王毅,在创作中始终高扬着理想主义的大旗。将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融于作品。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做人、怎样做官?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有什么样的历史担当?作者内心清楚明白,在小说中也表达得泾渭分明。《一盆莲瓣兰》让人想起“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那句流行语,埋头苦干的,不如吹吹拍拍、跑跑送送的官场潜规则。看似喜剧性的结尾背后。是作者对“潜规则”的无情鞭挞,读后让人感到无尽的苦涩与苍凉,呼唤一种更为完善与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实现。当然,在另外一面。作者也塑造了一批积极向上。受人称道的干部,比如《兰华在追求》中的市政协主席,为官多年却正派清廉,非不爱财,皆因取之有道也。《孟飞在等待》中的孟飞,才华横溢、踏实苦干、有口皆碑却屡屡不被提拔,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机遇。很多人为他惋惜,但他仍然随遇而安。“上床之后很快进入了梦乡”,有人说他“身上有道家的味道了”。正是像孟飞这样的人,让我们看到了领导干部的希望所在。
  《南瓦河水静静流》还有很多独到之处,是一部立意高远、匠心独具、发人深省,既“到位”又有“味道”的小说集。
  读罢,掩卷遐思,看着淡蓝色的封面,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开阔、沉静,缓缓地流向远方……
  编辑手记:
  在大理籍的小说作家中,王毅的作品以其丰厚的生活积淀、独特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见长;大理作家杨义农以自己对小说文体的领悟。从题材的新鲜性和丰富性、人物的形象性、作品的思想性等来解读王毅的小说。突出表达了生活积淀和作家的社会责任及人性良知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既是文论,又是美文,值得细品。
其他文献
来不及扯一片春的阳光  为你做一件嫁衣  那慌乱的心情  在独自等待的春天里  悄悄地开成了一朵朵艳丽  开放在些许的寒冷  孤独中……  温暖是正在孕育的花叶  有母亲般的爱抚在冬日的  寒风中焦急  你的雅致你的自然  你的平静你的坚忍  你的美的精神……  隔着春天就这样  用怜惜的眼光抚摸你  而你骄傲的身姿  越过了季节的规律  把所有的担忧化成无限的温暖  带给绿叶  面对  再一次面
期刊
不是一杯竹叶青酒  那绿色里流动着蓝色  第一个拉弓搭箭的先人  绿色的箭矢  洞穿了蓝天  一只褐色的天鹰被射落  喷溅出纯净的蓝血  我的长久航行的小船  长出绿色的须发  我轻轻将须发捞起  仿佛天鹰的羽毛  在水中生长  我寂寞的眼睛  看到一个不死的灵魂  托着小船  在远古的传说中诞生  我的隆起的脉管  奔流着遗传的古歌  当我找到天鹰的羽毛  洱海诞生了  涌动的水波  漫上了我的
期刊
一  奶奶  以血肉之躯。死守着  温暖着,乌黑矮小的茅草房  小村观音河里  那使了一辈子的双手  既厚又大。坚韧粗壮  握锄耕种。挥镰收割  拉孩子,洗衣做饭  喂猪洗碗。不会累似的  眼睛一睁。忙到黄昏  晚睡早起。养成习惯  年过古稀了  性情不变  除非卧床  从不偷闲  二  不轻易串门  别家有事才去坐坐  不是自卑。一切在知足中  理所当然地劳作  田地里。屋内外  被要吃要喝的家
期刊
让我们简单地爱  不能再靠近了  我们中间长满荆棘  只要稍越雷池。我们就会  被刺戳得鲜血淋漓  体无完肤。爱情这个词  被我们一再地提及  或完美,或残缺,或热烈  或平淡。或幸福。或悲惨  那都是别人的爱情  就让我们简单地爱吧  正如此时,以对望的姿态  用带有温度的话语  慰藉着彼此的慰藉  关心着彼此的关心  温存着彼此的温存  不暧昧,不缠绵,不相拥  让夜雨中涌起的波涛  停留在无
期刊
一年一度。从不失约的“年”,再一次如期莅临澜沧江边的永平小城。  这永平人的“年”,似乎来得总有些仓促,有些潦草。小县城的人大多还没有从阳历新年的闲适与散淡中缓过神来,旧历的“年”,便静悄悄地登堂入室了。  永平人的年,不像外地人的年那般热火,那般豪兴。外地人过年,又是赶庙会,又是唱大戏,又是舞龙狮。又是办展览,上有政府拨款支持,商家赞助,下有大大小小的部门帮着张罗。  永平人过年,讲求的是一种平
期刊
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每年新春将至时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大理已是鸢飞草长,花红柳绿,一派春天的景象了。而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古城更是沉浸在了喜迎新春佳节的浓浓节日气氛之中,尤其是当一对对红红艳艳、热热烈烈的春联在城内大街小巷沸沸扬扬地飞舞起来时,古朴典雅的古城就显得更加艳丽多姿、春意盎然了。  大理古城贺新春贴春联的习俗起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从这种习俗在我国产生的年代和大理对中原文化吸
期刊
1  洱海昨夜落了一夜雨,苍山洱海像被洗过一样清新光鲜,景色迷人。  早晨,海水幽蓝幽蓝,岸边的柳树中散发出一层层淡绿,远远望去,像罩着一圈翡翠般的光晕。  远处的苍山,被昨夜的雨水一浇,峻拔挺立,十九座山峰一字儿排开,静静地注视着泛波的洱海。  望夫云是昨天下午才升上天空的。当时苍山顶上漫天的云影笼罩着大半个洱海,天上泼下倾盆大雨,洱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冲向弯弯曲曲的岸边。即使是云散波息的
期刊
在家乡炼铁山区白族聚居村落里的白族人家,每逢春节来临不仅要唱乡戏,耍白鹤。还要举行“耍马”活动来欢度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耍马”。白族话称“打买子歌”。即“踏跳马的舞蹈”之意。就是扮演者身挂用凤尾竹条和绵麻纸张制作的“马”,在场院里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并配以唱词和音乐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至于起源于何时,或从哪儿传来?因其产生于穷乡僻壤,没有文字记载,因产生的年代久远,没有口耳相传,导致今天后人
期刊
年是一只小小的兽,长着尖利而细碎的牙,天底下第一挑嘴者,除了华年,什么都不肯吃。就算华年,也吃得有一口没一口,懒洋洋的,撕啃得很轻很慢很温柔。温柔得长时间地让你忽略那撕啃的存在。只是当你意识到,就会吃惊并慨叹它撕啃的速度,因为那生命华年的饼,已让它撕啃得只剩一个小小的月牙。  这时你就会听到它撕啃华年的声音,窸窸窣窣如蚕食桑叶,又像细细密密的雨点打在厚实的梧桐叶子上;你还会感到它越来越快的撕啃速度
期刊
冬天到了,特别是过了冬至以后,过年的气氛渐渐浓了,少年时过年的那些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苏醒过来,遥远而清晰,古朴而美好。  在儿时的记忆中。不论是五谷丰登的年头。还是流年不顺的日子,不论是家境宽裕的人家,还是清贫拮据的家庭,不论是在热闹的城里,还是在高远的山乡,过年总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的时候,远行的游子会辗转数千里,如期归来;远嫁的闺女会在新春的头几天,按时回娘家省亲;平常舍不得花钱的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