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花儿一样绽放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家乡雷州市善排村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咧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开。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機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缕,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了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
其他文献
母亲端坐在门前小竹椅上  驼背弯腰,并不很显眼  显眼的是她身上穿的  姐姐刚给买的大红羊绒袄  和头上稀疏的白发  晌午,阳光慈爱  她轻轻打了个呵欠  努力抬抬满含菩萨笑意的眼神  面前,自家柴垛,邻家屋顶  昨天降下的雪,正在融化父亲  也許是年岁大了,喜欢穿深色衣服  喜欢扛把锄头到田里转悠  不肯让那把锄头生锈  耳聋,看到别人和自己打招呼  总是憨厚地笑着回应一声  他很少知道村子里发
期刊
父亲瘫痪在床多年  平日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  打发时光  有一天忽然说  要买副象棋  看看自己的棋力有没有增长  当年在工厂  父亲的象棋水平很高  百十人的小厂无人能望其项背  妹妹妹夫两人合着不是对手  铩羽而归没了杀棋的渴望  听说我要回家  父亲的脸上露出笑容  你哥哥还行  能和他杀上几场  父亲的盼望是急迫的  我归家的脚步也很匆忙  回家的第二天  我和父亲就擺开了战场  父亲的
期刊
回老家收拾  北屋东屋  锅头过道  还有那些旧家当  都布满了岁月的灰尘  想着第一次踏入  这个家的情形  想着公公婆婆方桌前  打扑克的画面  想着枣树下  孩子们的笑声  从2002年搬到城里  转眼已经十七年的时光  这个家就成了  我们的老房子  老房子里  有关于几代人的回忆  跋涉再远最终都要  叶落归根  漂泊再久也要有  生命的歸宿  等把老家收拾好了  接婆婆回家
期刊
向阳的坡地上,有人在埋头专注地薅草  从那顶遮住脸庞的帽子,可以看出  是个女人,从女人白皙细腻的双手  可以看出,她很年轻  也许是劳作的时间长了,她已经双膝着地  还得用左臂支撑着身子,右手中指、无名指和  小指团起  只用拇指和食指,在一撮花生秧子下快速地拈  起小草  阳光直射在她的后背上。地上短短的影子  说明时近中午。没有风  一米多远处,那排核桃树也热得蔫头耷脑  树荫下的青草独自茂
期刊
村后那片高梁熟了  在农作物的家族中  或许她与太阳恋爱得最久  因无意中走漏了温暖的秘密  脸颊红得如晚霞的衣裳  她拒绝干瘪的谎言  为了以饱满的样子见人  聚拢的果实纷纷亮出旗帜  根拼命吮吸泥土和风的营养  站在讷谟尔河畔  她压根不认识写字的莫言  就是演戏的巩俐驾到  她也不会像身旁的向日葵  随意转动自己的头和目光  说不上漫山遍野  漫山遍野只是历史树上结满的意象  倒是酿制的女儿
期刊
它们扛着巨大的食物  我扛着一座豪华的房子  在同一个队伍里搬家  它们对潮湿的敏感  是雷雨失算的可能  可能暴怒的黎明就要瓦解了  也许黑暗还会延长一些  它们,已不再攀附一棵树下  各种异象假以天空的名义起誓  还有盗窃者和匪徒  无端踩死许多蚂蚁  一只细腰的善舞的幼蚁也在其中  它们绕开提前衰败的树叶和青石  寻找可以沉睡的晚霞  浩荡的队伍本身就是仪式  洪流般不可逆转  寂静而不乏后
期刊
荣国府桃花开了  荣国府桃花开了  三种颜色  在腊月里绽放  只是花开没有花香  花香,被探春她们拿去  糊窗户了  腊月二十三,粘粘的  糖果里有荣国府的桃花味灯笼坐在树上轻唱《枉凝眉》  宝钗扎的那些灯笼  被刘姥姥带出大观园  红灯笼一挣脱  飞了  刘姥姥把红灯笼  当鸟儿放飞了  它们去树上安家  白天串门,晚上守夜  荣国府与常山故国  共守红楼一梦  在正定大街小巷  灯笼坐在树上
期刊
四月的这天  春色失去了颜色  冰雪、空气和植物以及所有的事物  所有的一切,都在默哀  这一天  雪,做了罕見的客人  所有本想还乡祭奠的人都停止了脚步  遍野素色,替代了祭品  此时,沉静掩盖了嘈杂  枝头的杏花合着草尖冰雪  一同奏出无法模拟的乐声  此时,素色稠密  殃及着故土的每一寸肌肤以及所有枝干  甚至,每一双眼眸  都在接受,一场春天的浩劫  此时,我只能虔诚地弓着身  想着遥遥故
期刊
天气好极了。想给天气三个感叹号  不,五个,八个,十个,N个,若干个  早晨我走进风景里,如画,明媚极了  我背负的石头放下了一块  还有一块依然背着,一直背着  舍不得放下来。远方也传来了消息  我看见无数个背着石头前行的人  都是陌生人,也有我的亲人和朋友  该说些什么呢,这天气,这风景  我在想怎么让自己,亲人,陌生人  放下石头,安心两手空空地走进风景一出好戏  四根冰糕棍跟一支中性笔  
期刊
每一盏灯,落在水上  都能得到回应  而我,需要借助一盏灯  才能看见水里的自己  原来我也是暗的,是虚无的  和黑夜一样  也正是在这黑里,我才离自己  更近一些落叶是一群流浪的孩子  每天都有事物走远或消失  带走它们的,不只是秋风  我總在撞见这些茫然的叶子  它们看起来比纸还薄  被尘世推动着,流离失所  我也在秋风里,一年年变薄  天空高远,孤独辽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