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洋厂长”格里希竖立铜像忆事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4月17日,中国改革开放后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在德国南部小城镇米尔豪森因病不幸与世长辞。格里希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定于5月26日在当地的一个小教堂举行。
  我当时正在德国科隆任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德国代表处总代表。根据国内指示,5月25日,我和同事专程赴米尔豪森,代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席张劲夫、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代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席格里希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并分别以吴官正、张劲夫、万学远三位领导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名义向格里希先生送了花圈,同时向格里希的亲屬表示慰问。
  当天下午,我们又赶到了格里希先生家里,见到了格里希夫人及家人,向他们转达了中国领导人的慰问和问候,并同格里希夫人和儿女们进行了交谈。随后,我们便住进了格里希夫人专门安排预定的小旅馆。
  回到旅馆后,我便躺在床上,思考第二天的活动细节。房间很小,但布置得十分紧凑,窗户密封非常好,屋内显得格外宁静。我把第二天要办的事情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又想,事情就这样完了吗?
  我感到,格里希先生虽然走了,但他毕竟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切不可人一走茶就凉。格里希先生当年在武汉柴油机厂当“洋厂长”,在国内外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坚持从严治厂,狠抓产品质量,不屈不挠地推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当时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理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格里希在中国国有企业当“洋厂长”这一事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格里希应该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标志人物,而且是中国引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标志人物。在这位“洋厂长”的身上,既体现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决心、信心和毅力,又凝聚着引智工作者开拓进取的汗水和心血。格里希当“洋厂长”,也是中德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历史应留有格里希先生的一笔。
  我静静地躺着,盯着屋顶的天花板苦苦思索:我们还能为格里希先生做些什么呢?忽然我想到了,前些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曾经为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老先生竖立过一尊铜像的事情。我想,能不能也如原正市先生那样,为格里希先生竖立一尊铜像呢?根据直觉我断定,这事只要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很快我脑子也形成了一个有关为格里希竖立铜像的方案。
  第二天,我们出席了格里希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这是一个家庭式的小型仪式。格里希夫人、女儿和女婿、儿子和儿媳、亲友、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总干事长苏珊娜女士,原总干事长诺德西克先生和夫人及我们共14人参加了仪式。整个仪式进行得庄严肃穆,中方送的4个花圈也摆在醒目的位置。
  参加完骨灰安放仪式,在向格里希夫人及其家人告别时,我对她说,我很想再为格里希先生做一点事,但现在只是个想法,等事情确定了之后再告诉您。我给格里希夫人留下了一个悬念。从她当时盯着我看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很想知道事情的内容的。
  回到科隆代表处后,我第一件事就是给武汉市外国专家局打电话。我深知要做成这件事,首先要武汉方面积极参与。听到我提出要为格里希先生竖立铜像的建议,武汉市外国专家局的领导同志们都表示赞成。看到他们的态度积极,我十分高兴。
  紧接着,我又同我的老领导、已退休的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原司长王虎请教,因日本专家原正市先生铜像一事即是由王虎一手操办成功的,他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同王虎通完电话后,我又分别同已退休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对外联络司原司长宋多经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副局长武永兴通了电话,想听听他们对这事有什么看法。他们当年皆为格里希当“洋厂长”一事做了不少工作。听说是要为格里希先生竖铜像,他们也都表示赞同和支持。这更使我信心大增。随后,我又将王虎传授的有关竖立铜像事宜的办事程序和注意细节——向武汉方面作了转达和交代。
  一周后,武汉方面回复说,市外办领导也非常赞同为格里希先生立铜像,当年推动格里希当“洋厂长”的原市外办主任丁华更是举双手赞成;市主管领导也都全力支持;武汉市外专局正在着手起草请示报告。
  看到事情很快有了进展,我马上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的王营通了电话,请王营向有关领导汇报,建议对武汉市为格里希立铜像一事给予支持。不久便获悉,经济技术专家司领导对此事很赞成,国家外国专家局领导也表示给予支持。
  一切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6月16日,武汉市外国专家局向国家外国专家局递上了为格里希竖立铜像的请示报告。收到报告后,国家外国专家局又起草了一份请示报告,连同武汉市的报告,于6月24日一起报到了外交部,7月11日外交部就批复下来,时间之快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得到了国内正式批复同意为格里希先生竖立铜像的消息后,我非常兴奋!马上在第一时间把好消息转告了格里希夫人。我在电话中对她说,武汉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格里希先生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已决定为格里希先生制作两尊铜像,一尊将竖立在武汉,另一尊将竖立在格里希先生的家乡。
  格里希夫人听后,异常激动,一连说了好几遍衷心感谢。从她那激动的声音中我听出,这消息对她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惊喜。我告诉她,在制作铜像的过程中,也许会需要她密切配合。她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接着,我又把这一消息通过电话告诉了德国退休专家组织中国部的奚海德女士。她听后也非常兴奋。因格里希先生就是由该退休专家组织负责牵线和引进中国的,这无疑是对该组织为中国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奚海德女士还表示,对有关为格里希竖立铜像的事宜将给予积极配合。
  事情进入到了铜像制作阶段。此前,武汉市外专局曾派人专程赴湖南长沙,对日本专家原正市的铜像进行了考察。此后,他们又在武汉当地物色了两位雕塑家,请他们一人制作一件格里希头像的雕塑模型供选择。第一次做出来的雕塑模型照片寄到了德国后,我们感觉与真人的神采有一定差异。格里希夫人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有关人士看了照片后也认为塑得不太像。
  于是我们将几方面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武汉市外国专家局,并请格里希夫人再寄几张放大的格里希先生照片供雕塑家参考。后来,武汉雕塑家又根据格里希夫人提供的放大照片对雕塑作品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再由武汉市外专局将修改后的铜像照片寄往德国。
  接到修改后的铜像照片,我一看便脱口而出:“就是他!”因为这次塑造出的铜像不仅与格里希先生的相貌相像,而且连格里希特有的神态也都刻画出来了。此时此刻,我对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有了新的领悟。照片寄给格里希夫人后,她也认为非常满意。   2004年年初,武汉市外专局告之,格里希铜像揭幕仪式拟定于4月17日举行,这一天是格里希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届时,武汉市将邀请格里希夫人及亲属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的代表出席铜像揭幕仪式。
  同年3月,我在科隆代表处任总代表的任期已满。回国前,我又专程去了一趟米尔豪森,向格里希夫人辞别。临别前,我们约定,一个月后在中国武汉举行的格里希铜像揭幕仪式上见面。
  回国后,我等了一个多月,也未见有关举行格里希铜像揭幕仪式的消息,格里希夫人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也几次向我询问此事。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于是便及时向武汉市外专局了解原因,并转告格里希夫人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由于竖立铜像的一些具体事宜还未能确定办好,故原定的铜像揭幕日期不得不往后推延。
  后在2004年年底,经武汉市外专局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协商,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和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格里希铜像落成仪式及德方接像仪式终于定在2005年4月17日,即格里希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正式举行。铜像确定竖立在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内。
  2005年4月17日,格里希铜像落成-仪式在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隆重举行。格里希夫人、儿子和儿媳,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总干事长苏珊娜、中国部负责人布赫曼,德国驻华使馆公使,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应邀出席。当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武汉市市委书记陈训秋和德国驻华使馆公使揭幕,格里希铜像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全场一片欢腾。看到格里希铜像庄严地耸立在那里,看到欢腾的人们,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思绪如潮,感慨万分。
  两年前想要做的事,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事情能有今天,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為格里希竖铜像,不仅仅是对这位外国友人为中国人民所做贡献的褒扬,为中德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留下一段佳话,也不仅仅是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事业树碑立传,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见证。
  同年9月5日,另一尊格里希铜像在德国杜伊斯堡市揭幕。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应邀率代表团专程出席了铜像揭幕仪式。
  2008年年底,当我获悉格里希先生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德国老人,格里希当之无愧。
其他文献
《国际人才交流》: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任,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引智工作与基金会的渊源和目前基金会的基本情况。苏光明: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搞现代化建设既缺经验,又缺人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要实现引智成果共享与普惠,使成果惠及更多地区更多人,关键在于示范推广。为此,国家外国专家局加快实施引智成果
华尔街已经彻底改头换面了。不过,金融业招聘人士在寻找大学毕业生填补初级职位空缺的时候,预计仍将坚持与以往大致相同的甄选原则。
2011年度浙江省外国专家“西湖友谊奖”颁奖大会于9月15日上午在杭州举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组委会联合组织了“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评选活动。63名海外专家成为
项目实施5年间,JICA先后派遣13名长期专家、16名短期专家、6个工作代表团计34人次。他们在中方30多名对口专家的紧密协作配合下,在江汉平原绘制了一幅幅美丽的蓝图。
搞笑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其名称来自“不名誉的”和“诺贝尔奖”的结合。主办方为《科学幽默》杂志,评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
改革开放使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上海市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已经有8万多名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近8万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国际儿科学会常委,丁洁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三聚氰胺事件后,在门诊量骤增的情况下,她带领研究团队制定实验计划,撰写了《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和幼儿肾结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著专栏的首篇,这项成果还被《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为200g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之一。    1958年2月,丁洁出生在北京。1982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9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
10月21日下午,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林诚教授(Makoto Kobayashi)应邀来到清华大学,出席"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活动。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