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问题不断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尤其雨水经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更是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症结所在。基于此我国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理念,就是将雨水和用水等进行集中,然后通过过滤,实现水资源的再次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既可以用来储存水量又可以达到排水效果,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建筑以及城市水系统规划等,有利于及时缓解解决城市水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问题,提升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海绵城市”的理念分析,提出了应用规划、建设等环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海綿城市理论;城市规划;排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92;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9-0225-01
1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应用
2.1 水系统的建立
城市本身包含众多的天然雨水净化场,像是河湖水系还有坑塘湿地等等。在开展城市规划时,应当积极的保护以及质量当前的湿地,尤其是地理位置偏低洼的河沟以及河塘等,防止出现河沟、河塘私自填埋问题,以使内涝风险得到缓解。对于已经进行填埋处理的内涝,应当着重关注,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性的开展生态恢复。在对绿地广场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使绿化面积超过40%,并且人均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应大于13平方米,所以需要使各种城市空间比如说公园、广场以及绿地等的雨水净化功能得到发挥。在城市为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建立海绵城市,应当改变以往的城市建设风格,分析城市与其周边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考虑雨水管理的效率,因此,城市中的各个大型活动场所应当进行硬化,同时广场中需要使用透水路面设施。
2.2 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行驶的主要载体,覆盖的面积较大,同时因为城市道路的径流量较大,所以应对道路的水资源吸收和排放作出合理的规划。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道路的两侧布置绿化带,来吸收雨水,达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置渗透路面,将雨水进行有效的排除和过滤。这样才能实现“海绵效应”。那么具体的规划建设措施应该是:在保持交通路面通畅,同时确保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道路两侧和道路周边的绿化范围,进行下凹式的绿地建设,采取LIO树池、透水路面等开发措施,在道路功能的完善上,不仅能够实现雨水净流量的减少,同时还能改善路面径流的水质,从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首先,通过利用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在道路中进行现状下凹绿地系统的构建,它的作用是促进道路雨水地表径流能够顺利汇入绿化带,并慢慢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功能,入渗和净化功能,对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雨水进行排放。透水路面的应用能够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当道路出现污染较严重的状况时,道路负载较大的路面则要慎重选择透水路面。
2.3 城市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相结合
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需要充分结合各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各种空间资源来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城市生物群落。在设计城市绿地空间的过程中,需采用垂直绿化方式,屋顶花园则主要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其可以在确保雨水净化标准的基础上,满足灌溉需求,可以借助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和存储雨季时候的过多雨量,并在枯水期的时候满足社区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和车辆清洗等需求。该种模式可以有机结合横向和竖向的绿化建设,且可以配合雨水净化处理来形成一个有效的雨水收集和储存系统。按照自外而内的层次划分,可以将城市雨水花园依次分成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层和砾石层,且设有收集雨水的穿孔管和溢流管来确保积水的收集和利用,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 地块内部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需要进行地块内部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该种规划方式分布范围广泛,并能够保障水系均衡性。充分发挥各小区花坛的积极作用,并在花坛中设置微型水处理系统,将初期滞留的雨水渗透到河道中,该方法不仅能降低能源损耗,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径流污染的控制。针对此类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须改变传统的规划思想,并根据城市水环境的实际特点,河道水质控制标准等,不断加强并推广低影响开发措施,从而加强降雨径流污染控制工作,减少净水系统的工作压力。
3 工程实例分析
2010年联合国最佳人居奖获奖城市昆山市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昆山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KCID)因此着手开始引进水敏感设计方法到城市开发过程中,重点着重于采用生态型功能景观来进行城市雨水管理。第一个体现水敏设计概念的示范项目建设于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该项目将一系列的人工湿地与公共土地的景观相结合,一方面就地处理在该区域的径流雨水,另一方面通过循环水来维持一个大型水池中的水质和水量。
初步水质监测表明,湿地水质处理的有效性基于维持健康景观用水的良性循环。这个项目演示了如何将公共开放空间传统城市美化景观进行功能化改造,让城市景观承载生态效益。一个很好的比较是在2013年夏天,该区域另外一个非功能性的观赏性水体出现水质恶化和藻华的时候,该人工湿地仍然保持稳定的处理效果,没有出现水质恶化现象。这种功能性生态景观的概念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更大的规模,将当地整个公园转化为多功能基础设施以进行水质管理、微气候调控、保证生物多样性以及洪水滞留和传输。这种水敏感性设计在目前的中国是比较新的概念,这个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水敏感设计示范项目的成功,对未来中国城市进行水敏感城市设计的探索和试验提供参考。
结语
为了更好的建设海绵城市,推动低影响开发系统的形成,本文先是论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其建设途径,之后探讨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在水系统建设、绿色屋顶以及雨水花园、城市道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总体而言,和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海绵城市”理念与其相关研究,在我国近几年才得以体现,所以需要使政府部分作为责任主体,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组织协调,从而使低影响开发目标可以落实到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 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 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03):59~64.
[3] 陈继威.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J].低碳世界,2016,(17):160-162.
[关键词]海綿城市理论;城市规划;排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92;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9-0225-01
1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应用
2.1 水系统的建立
城市本身包含众多的天然雨水净化场,像是河湖水系还有坑塘湿地等等。在开展城市规划时,应当积极的保护以及质量当前的湿地,尤其是地理位置偏低洼的河沟以及河塘等,防止出现河沟、河塘私自填埋问题,以使内涝风险得到缓解。对于已经进行填埋处理的内涝,应当着重关注,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性的开展生态恢复。在对绿地广场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使绿化面积超过40%,并且人均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应大于13平方米,所以需要使各种城市空间比如说公园、广场以及绿地等的雨水净化功能得到发挥。在城市为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建立海绵城市,应当改变以往的城市建设风格,分析城市与其周边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考虑雨水管理的效率,因此,城市中的各个大型活动场所应当进行硬化,同时广场中需要使用透水路面设施。
2.2 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行驶的主要载体,覆盖的面积较大,同时因为城市道路的径流量较大,所以应对道路的水资源吸收和排放作出合理的规划。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道路的两侧布置绿化带,来吸收雨水,达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置渗透路面,将雨水进行有效的排除和过滤。这样才能实现“海绵效应”。那么具体的规划建设措施应该是:在保持交通路面通畅,同时确保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道路两侧和道路周边的绿化范围,进行下凹式的绿地建设,采取LIO树池、透水路面等开发措施,在道路功能的完善上,不仅能够实现雨水净流量的减少,同时还能改善路面径流的水质,从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首先,通过利用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在道路中进行现状下凹绿地系统的构建,它的作用是促进道路雨水地表径流能够顺利汇入绿化带,并慢慢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功能,入渗和净化功能,对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雨水进行排放。透水路面的应用能够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当道路出现污染较严重的状况时,道路负载较大的路面则要慎重选择透水路面。
2.3 城市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相结合
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需要充分结合各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各种空间资源来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城市生物群落。在设计城市绿地空间的过程中,需采用垂直绿化方式,屋顶花园则主要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其可以在确保雨水净化标准的基础上,满足灌溉需求,可以借助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和存储雨季时候的过多雨量,并在枯水期的时候满足社区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和车辆清洗等需求。该种模式可以有机结合横向和竖向的绿化建设,且可以配合雨水净化处理来形成一个有效的雨水收集和储存系统。按照自外而内的层次划分,可以将城市雨水花园依次分成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层和砾石层,且设有收集雨水的穿孔管和溢流管来确保积水的收集和利用,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 地块内部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需要进行地块内部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该种规划方式分布范围广泛,并能够保障水系均衡性。充分发挥各小区花坛的积极作用,并在花坛中设置微型水处理系统,将初期滞留的雨水渗透到河道中,该方法不仅能降低能源损耗,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径流污染的控制。针对此类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须改变传统的规划思想,并根据城市水环境的实际特点,河道水质控制标准等,不断加强并推广低影响开发措施,从而加强降雨径流污染控制工作,减少净水系统的工作压力。
3 工程实例分析
2010年联合国最佳人居奖获奖城市昆山市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昆山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KCID)因此着手开始引进水敏感设计方法到城市开发过程中,重点着重于采用生态型功能景观来进行城市雨水管理。第一个体现水敏设计概念的示范项目建设于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该项目将一系列的人工湿地与公共土地的景观相结合,一方面就地处理在该区域的径流雨水,另一方面通过循环水来维持一个大型水池中的水质和水量。
初步水质监测表明,湿地水质处理的有效性基于维持健康景观用水的良性循环。这个项目演示了如何将公共开放空间传统城市美化景观进行功能化改造,让城市景观承载生态效益。一个很好的比较是在2013年夏天,该区域另外一个非功能性的观赏性水体出现水质恶化和藻华的时候,该人工湿地仍然保持稳定的处理效果,没有出现水质恶化现象。这种功能性生态景观的概念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更大的规模,将当地整个公园转化为多功能基础设施以进行水质管理、微气候调控、保证生物多样性以及洪水滞留和传输。这种水敏感性设计在目前的中国是比较新的概念,这个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水敏感设计示范项目的成功,对未来中国城市进行水敏感城市设计的探索和试验提供参考。
结语
为了更好的建设海绵城市,推动低影响开发系统的形成,本文先是论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其建设途径,之后探讨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在水系统建设、绿色屋顶以及雨水花园、城市道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总体而言,和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海绵城市”理念与其相关研究,在我国近几年才得以体现,所以需要使政府部分作为责任主体,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组织协调,从而使低影响开发目标可以落实到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 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 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03):59~64.
[3] 陈继威.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J].低碳世界,2016,(17):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