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ing198198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数字出版正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版从业人员要抓住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挑战,以跟上时代步伐,在发展中不断前行。
  关键词:数字出版;模式;传统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02-02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以及人们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开始崛起。新兴的数字出版启发了人们的无限创意,提供了无限的出版空间。虽然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数字出版势不可挡,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数字出版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日益完善,数字出版的形式、形态日渐丰富。时至今日,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优势的专业数字出版企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我国数字出版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出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给传统的出版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数字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出版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動电话、交互式电话在内的所有电子信息渠道进行图、文、声等的一种传播流程,包括三个阶段:获取原始素材、制作数字内容和传播数字内容,并通过有偿提供数字内容的复制品来获取收益。目前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业内人士比较认可的是北京出版印刷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立先生的观点:“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它既传承了传统出版的优点,又结合计算机技术来深度表现传统出版的内容。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形态以及信息的组织方式,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灵活,而且在信息的重组上也可以更加自由,并且注重信息的深度挖掘。从表现形式来看,除了传统出版的文字形态之外,更多地是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检索等进行整合,以最适合的形式来表现相关的内容。数字出版具有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新特点,如人机交互、即时更新、快速查询、海量存储等,此外还具有编辑过程方便、阅读空间大、影响广泛、传播速度快、比较环保的特点。能降低出版成本,大幅度减少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实现出版、印刷、发行同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的优势将日益明显,读者群也会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之所以近些年来迅猛发展,与它自身的优势不无关联。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也是数字出版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数字出版是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出版产品的加工、发布、销售、支付都是通过网络,涵盖了电子图书、互联网文学、互联网期刊、手机报、网络游戏等多种载体形式。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数字阅读的人群已达到2.5亿,数字阅读群体和数字阅读时长均有着比传统阅读群体更强劲的增长。数字阅读在当下已逐渐从追求时尚新潮转向满足海量、便捷、随时随地阅读的实用性需求。调查显示,三成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83.6%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不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专家分析,未来的阅读产业中,传统阅读仍将存在,但阅读份额会减少,大部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将更加习惯、更加愿意阅读数字化的图书、报纸、期刊。这意味着未来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和市场。方便、快捷、海量、多媒体、感官享受等电子阅读带来的非凡阅读体验成为读者不断选择电子阅读的最终推手。
  “十一五”期间,推进数字出版被明确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八大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国务院对出版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整合,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司,以加强对新媒体、新业态的研究、开发、利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专业化的水准推动数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加大对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新闻出版总署也明确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闻出版发展的重点,并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中国数字出版年产值近年来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甚至超越了传统出版。可见,数字出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必将迅速发展起来。数字出版作为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已经具备快速、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出版业并驾齐驱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传统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出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崛起也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参与。数字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电子媒体运营商、电信运营商、渠道开发商等串起了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推动、支持着数字出版的发展。出版企业与它们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产业融合度逐步提高,形成了相互借助优势,促进发展,共同做大做强数字出版产业的良好局面。数字出版产业链上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它们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各要素之间应该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和关系,才能使数字出版业繁荣起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数字出版的未来取决于对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以及产业链利益方的坦诚共识与精诚合作。方正阿帕比与出版社、手机厂商的成功合作表明,数字出版产业链只有整合各方资源,紧密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新兴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数字出版产业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产业链条和商业盈利模式还不清晰。数字出版产业在产品内容与种类上还没有形成经济规模,进入流通渠道的优质数字化内容不足,产品吸引力不够。传统出版企业人才结构单一,缺乏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又精通数字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不强,过分依赖第三方技术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刚刚起步的数字出版业应针对行业问题不断探索,开发资源,完善体制。搭建一个开放的发展平台,从全产业发展的高度,汇聚内容制造、版权运营、营销推广、硬件终端设计及制造等产业核心环节的关键企业,共同探讨构建数字出版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推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高速健康成长。   三、传统出版的应对措施
  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我们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探索适合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出版和编辑理念,为转型积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加强与新兴数字媒体的合作,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出版资源。出版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用数字出版的思路去看待传统出版,优化传统出版,升级传统出版,让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发挥各自优势,以适应新的出版时代的要求。
  内容是出版物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出版者的生存之本。不管哪种出版方式,都要坚持以内容为先的原则。内容价值是出版物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外在形式。传统出版具有较强的内容集成和创新能力,并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还远不能适应多媒体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传统出版对出版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将媒介形式和内容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出版产品形式丰富多样,促进传播。
  传统出版要进行新的角色定位,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逐渐转换为资源服务商,积极开发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拓展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衍生产品,如阅读检索、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深度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同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提供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优化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探索新的出版模式。
  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可忽视,以便为适应网络出版环境储备力量。数字出版在技术要求、产品形态、出版流程、市场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自然需要具有计算机软件及网络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数字出版物的制作与数字出版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更多的是单一型的人才。同时,在职业培训方面,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版权意识,加强著作权、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传统出版应该具有前瞻眼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更新人力资源结构,为新的出版环境提供后备力量。
  四、结语
  随着出版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加速融合,出版业以传统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的发展阶段可能会告一段落。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正逐步扩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发展的格局将逐步形成,出版产业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转变。数字出版引发了出版方式的变革,扩展了出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带来新的编辑理念、传播理念、营销理念。传统出版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数字出版同样会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出版工作者应了解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及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提高網络操作技能,以应对出版方式的变革。一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并相互融合、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出版的前景到底如何,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如何突破,将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高婷.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J].编辑之友,2010,(11):30-32.
  [2]冉继军.我国数字出版业的现状与前景[J].出版广角,2010,(8):64-65.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三二轮复习,资料层出不穷。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面对这大量的资料,教师如何去伪求真,大浪淘沙找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资料,一直困挠高三英语教师难题。笔者认为,其实不必花费那么多心思去题海中淘金,介于語言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教师大可就资料进行处理加工。下面是笔者就手头的广州一模作文进行加工而进行的一堂完形填空专题复习教学。  关键词:广州一模作文;完形填空;显性线索;重点词汇;高考  中
期刊
摘 要: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为例,选择教育经费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衡量标准,通过对1995—200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陕西省經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陕西省教育投入对GDP的影响明显弱于物质资本,应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陕西省;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经济增长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水利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水利工作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力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而且必须紧抓其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给人们的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随着生活的变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水利行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复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电价改革作为其核心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电价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电力价格,并在市场条件下对电力价格进行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市场;价格;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11-02    电力企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
期刊
摘 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资源型城市;探索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20-01    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一)从维护能
期刊
摘 要:我国于1994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自主性与收入都有所提高,加之,这几年税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为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仍有些许缺憾。本文主要分析了现行税制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税制结构设计与完善主体税种税制的相关对策建议,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方向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保险业当中寿险营销员这一主体入手,界定了保营销员这一概念,分析了目前保险业各保险公司对于寿险营销员在实际流程管理工作中表现出的若干问题,并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对实践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寿险营销员;流程管理;佣金;有效人力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12-02    一、本文关于保险营销员的界定
期刊
摘 要:广播电视网络企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实践表明,通过废旧资产管理来盘活企业资产对广电网络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就贵州省废旧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精益化思想指导下的废旧资产管理的一系列对策措施,旨在为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精益化;废旧物资管理;對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
期刊
摘 要:科技创新决定我国未来发展,国家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本文在叙述我国在科研经费规模扩大的同时,对现行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适合当前我国建立科研人才队伍动态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和完善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重构人员经费开支范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研人员;扩大;劳务经费;开支范围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