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夏日的中午,我正在午睡,电话响了。我迷迷糊糊地拿起电话:“你好,哪位?”
“我是……”
电话里面嚓嚓地响,名字我没听清。
他又说了一遍,我还是没听清。
好好的午觉被搅了,电话还听不清,我多少有点恼火:“请再说一遍,我根本听不清!”
“我是你大哥!”
这下我听清了,睡意全无,不用自报家门我也知道他是谁———一个遥远的人,一个擦肩而过的旅伴。
他说他正在云南丽江,现在吃饭的小饭馆我们那年曾一起吃过饭,想起我就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又聊了会儿各自的近况,电话就挂了。
那个午后,我一直都在忙碌,人却漂浮在空气中。低一低头,看见的是那次旅行;回一回头,看见的还是那四五天的经历。
那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出版,在北京有个挺隆重的发行座谈会,到了北京,我就预购了去云南的票。开完会,我就匆匆忙忙上车了。
从北京到昆明,从昆明到大理,从大理到丽江,越走人越少。晚上八点多,从汽车上下来,站在丽江街头四顾茫然,我第一次觉着独自旅行有点孤单。在古韵客栈安顿好,又填饱了肚子,我还是不想跟着旅行社拿小旗的导游走马观花,决定找个旅伴。
考虑到安全,我先问了一对来自北京的老夫妻,他们明天要飞往昆明。大妈很热心地告诉我:“有一个小伙子刚来丽江,就住在客栈里,你可以和他搭伴。”
我不太愿意和什么“小伙子”搭伴,于是敷衍着往外走。大妈却指着正上楼的一个人高兴地说:“你看他回来了,我说的就是他。”
上来的不是什么“小伙子”,是个高大的中年人,衣着随便,戴着一副眼镜。听大妈说我要结伴,他先掏出一大堆东西给我:“这是我的身份证,这是我的工作证,这是我的特约记者证,你先看一下。”
信任在一刹那就有了,我摆摆手:“还用看这些吗?”
他很认真地说:“你当然得看,你是女人,别上当受骗。”
我们就这样结识了,约好第二天去玉龙雪山。我早晨必须吃早饭,他说他从不吃早饭,还是陪着我吃了满满一大碗鸡蛋炒饭。
我来云南是突发奇想,想来就跑来了。他却做了充分准备,旅行指南、相关书籍、长短镜头装了一大包,有空儿就做我的业余导游。
我们先骑马上山到云杉坪,正赶上多云天气,玉龙雪山一直在云里雾里,未见真容。归途中,他建议去玉峰寺,说那里有中国最大的山茶树。吴氏夫妇听说“茶王”可开万朵山茶花,也跟着下了车。在路口等了一会车才知道,根本没有公共汽车去玉峰寺,路口距玉峰寺还有十多里,吴氏夫妇叫苦连天,要截车回城。他有些窘态,问我:“你还去吗?”
“当然去,走点路怕什么。”
根据我的馊主意,我们抛开公路抄近道,在高原的田野上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达玉峰寺。顺着公路回来时,只用了一个半钟头。
六百年前,不知什么样一个人,出于什么想法,把玉峰寺内的两株茶树不经意地编在一起。六百年后,就有了壮观的花事,有了“茶王”。
花期已过,五月末的“茶王”枝繁叶茂,身上没有一个花朵。他有些不好意思:“我把花期的事忘了。”
我却没有多少失望:“开不开花,它都是茶王。”
很自然的,我们谈起各自的生活。他曾是北京知青,现在是陕西的医生兼摄影爱好者,生活不尽如人意。每到假期,他都外出旅行,不过一直是个独行客,结伴而行还是头一次。
他说:“结伴走真挺不错的,回到丽江我请你喝酒。”
回丽江后,他带着我在四方街内转来转去,让我见识了一个古韵依旧的丽江。四方街内石条铺路,各种店铺古色古香,各种简朴的石桥、木桥把街道连在一起,桥下水流潺潺,一些人家傍水而居,纳西古乐的韵律回旋其间。据说,有些老外对丽江一见钟情,从此就在丽江留了下来。久居也好,暂停也罢,在丽江人们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脚步,玉龙雪山下来的水流经这里时也绕了一圈又一圈,不忍快走,谁还忍心步履匆匆呢?
绕累了,我们就找了一家露天酒馆,一边看风景一边喝酒。那天,我喝了一瓶啤酒,对面的旅伴像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朋友,他很简洁地叫我“张”,而我从一开始就直接喊他的名字。
我们后来转战到中甸,再次遇到吴氏夫妇,一同去了归化寺、碧塔海、虎跳峡和长江第一湾。他要去剑川,约我同行,我却出来时间太久,必须返程了。
分手前,我把相机递给吴大姐:“给我们哥俩合个影吧,留个纪念。”那夫妻俩一个劲指挥我们“靠近点,再靠近点”,“亲密点,再亲密点”,照片冲洗出来,效果出乎意外,是这次旅行中最好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两个人靠得很近,正开怀大笑,我们身后是长江第一湾。
先生看过照片,没有什么反应,倒是我的女朋友探询地笑:“这张照片太容易让人想到那些浪漫故事了。”
浪漫吗?那四五天的时间里,他只肯让我付早餐钱,我想请他喝一顿酒,始终没有“得逞”。因为带的东西多,他走到哪儿都要双人间。我东西不多,住就很随便。在中甸时,我住进一个三人间,有两个女孩挤在一张床上,其实是住了四个人,她们三人很熟,唧唧呱呱说话,电视开到很晚。他说:“干脆你住到我这儿来吧。”我笑着摇摇头,他也摇摇头,不再说什么。房里太吵时,他还像一位敦厚的兄长,陪我到外面散步。
分别后,我们偶尔打个电话互致问候。每当新年临近,我寄给朋友的贺卡中,总有一份是他的,我也总会收到一份寄自陕西的贺卡。高高大大的“大哥”,写的字却小胳膊小腿的,我每次拿到手里都想笑。
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曾希望自己遭遇一些“浪漫故事”,为平淡的人生增加些许色彩。当“浪漫故事”渐渐向我驶近,我却发现,萍水相逢的路人变成彼此牵挂的朋友,也是一种浪漫。
“我是……”
电话里面嚓嚓地响,名字我没听清。
他又说了一遍,我还是没听清。
好好的午觉被搅了,电话还听不清,我多少有点恼火:“请再说一遍,我根本听不清!”
“我是你大哥!”
这下我听清了,睡意全无,不用自报家门我也知道他是谁———一个遥远的人,一个擦肩而过的旅伴。
他说他正在云南丽江,现在吃饭的小饭馆我们那年曾一起吃过饭,想起我就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又聊了会儿各自的近况,电话就挂了。
那个午后,我一直都在忙碌,人却漂浮在空气中。低一低头,看见的是那次旅行;回一回头,看见的还是那四五天的经历。
那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出版,在北京有个挺隆重的发行座谈会,到了北京,我就预购了去云南的票。开完会,我就匆匆忙忙上车了。
从北京到昆明,从昆明到大理,从大理到丽江,越走人越少。晚上八点多,从汽车上下来,站在丽江街头四顾茫然,我第一次觉着独自旅行有点孤单。在古韵客栈安顿好,又填饱了肚子,我还是不想跟着旅行社拿小旗的导游走马观花,决定找个旅伴。
考虑到安全,我先问了一对来自北京的老夫妻,他们明天要飞往昆明。大妈很热心地告诉我:“有一个小伙子刚来丽江,就住在客栈里,你可以和他搭伴。”
我不太愿意和什么“小伙子”搭伴,于是敷衍着往外走。大妈却指着正上楼的一个人高兴地说:“你看他回来了,我说的就是他。”
上来的不是什么“小伙子”,是个高大的中年人,衣着随便,戴着一副眼镜。听大妈说我要结伴,他先掏出一大堆东西给我:“这是我的身份证,这是我的工作证,这是我的特约记者证,你先看一下。”
信任在一刹那就有了,我摆摆手:“还用看这些吗?”
他很认真地说:“你当然得看,你是女人,别上当受骗。”
我们就这样结识了,约好第二天去玉龙雪山。我早晨必须吃早饭,他说他从不吃早饭,还是陪着我吃了满满一大碗鸡蛋炒饭。
我来云南是突发奇想,想来就跑来了。他却做了充分准备,旅行指南、相关书籍、长短镜头装了一大包,有空儿就做我的业余导游。
我们先骑马上山到云杉坪,正赶上多云天气,玉龙雪山一直在云里雾里,未见真容。归途中,他建议去玉峰寺,说那里有中国最大的山茶树。吴氏夫妇听说“茶王”可开万朵山茶花,也跟着下了车。在路口等了一会车才知道,根本没有公共汽车去玉峰寺,路口距玉峰寺还有十多里,吴氏夫妇叫苦连天,要截车回城。他有些窘态,问我:“你还去吗?”
“当然去,走点路怕什么。”
根据我的馊主意,我们抛开公路抄近道,在高原的田野上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达玉峰寺。顺着公路回来时,只用了一个半钟头。
六百年前,不知什么样一个人,出于什么想法,把玉峰寺内的两株茶树不经意地编在一起。六百年后,就有了壮观的花事,有了“茶王”。
花期已过,五月末的“茶王”枝繁叶茂,身上没有一个花朵。他有些不好意思:“我把花期的事忘了。”
我却没有多少失望:“开不开花,它都是茶王。”
很自然的,我们谈起各自的生活。他曾是北京知青,现在是陕西的医生兼摄影爱好者,生活不尽如人意。每到假期,他都外出旅行,不过一直是个独行客,结伴而行还是头一次。
他说:“结伴走真挺不错的,回到丽江我请你喝酒。”
回丽江后,他带着我在四方街内转来转去,让我见识了一个古韵依旧的丽江。四方街内石条铺路,各种店铺古色古香,各种简朴的石桥、木桥把街道连在一起,桥下水流潺潺,一些人家傍水而居,纳西古乐的韵律回旋其间。据说,有些老外对丽江一见钟情,从此就在丽江留了下来。久居也好,暂停也罢,在丽江人们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脚步,玉龙雪山下来的水流经这里时也绕了一圈又一圈,不忍快走,谁还忍心步履匆匆呢?
绕累了,我们就找了一家露天酒馆,一边看风景一边喝酒。那天,我喝了一瓶啤酒,对面的旅伴像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朋友,他很简洁地叫我“张”,而我从一开始就直接喊他的名字。
我们后来转战到中甸,再次遇到吴氏夫妇,一同去了归化寺、碧塔海、虎跳峡和长江第一湾。他要去剑川,约我同行,我却出来时间太久,必须返程了。
分手前,我把相机递给吴大姐:“给我们哥俩合个影吧,留个纪念。”那夫妻俩一个劲指挥我们“靠近点,再靠近点”,“亲密点,再亲密点”,照片冲洗出来,效果出乎意外,是这次旅行中最好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两个人靠得很近,正开怀大笑,我们身后是长江第一湾。
先生看过照片,没有什么反应,倒是我的女朋友探询地笑:“这张照片太容易让人想到那些浪漫故事了。”
浪漫吗?那四五天的时间里,他只肯让我付早餐钱,我想请他喝一顿酒,始终没有“得逞”。因为带的东西多,他走到哪儿都要双人间。我东西不多,住就很随便。在中甸时,我住进一个三人间,有两个女孩挤在一张床上,其实是住了四个人,她们三人很熟,唧唧呱呱说话,电视开到很晚。他说:“干脆你住到我这儿来吧。”我笑着摇摇头,他也摇摇头,不再说什么。房里太吵时,他还像一位敦厚的兄长,陪我到外面散步。
分别后,我们偶尔打个电话互致问候。每当新年临近,我寄给朋友的贺卡中,总有一份是他的,我也总会收到一份寄自陕西的贺卡。高高大大的“大哥”,写的字却小胳膊小腿的,我每次拿到手里都想笑。
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曾希望自己遭遇一些“浪漫故事”,为平淡的人生增加些许色彩。当“浪漫故事”渐渐向我驶近,我却发现,萍水相逢的路人变成彼此牵挂的朋友,也是一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