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文化类主题选定策略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文化类活动是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发现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指导学生确定文化类主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定好文化类的活动主题,笔者通过轻触、感受、再次生成三个阶段来指导学生一步步缩小主题范围,最终形成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注重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和领域包括: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自然探究、社会问题探究)、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参观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类型。
  
  文化类活动主题的确定
  
  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选择一定的课题,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主题探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研究和社会现象研究。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的研究,如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绿化问题、空气问题等。社会探究的主题涉及环境问题探究、历史文化探究、信息探究、国际理解探究等诸多方面。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我将其中与民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有关的活动主题,统称为文化类主题。如《地名有学问》、《人定湖公园的变化》、《民族美食》等主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因而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开展、总结和交流等环节都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因而,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这种教师指导的缺失使学生确定的主题偏大,导致课题研究的问题肤浅。因此,指导学生确定文化类活动主题的策略研究非常必要。
  
  文化类活动主题的特点
  
  涵盖范围广。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征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是完整的生活世界。
  研究点分散。由于文化类主题涵盖的范围广,学生的个性、兴趣、需要也各不相同,因而,确定的研究点也就各具特色,相对分散。
  研究资源丰富。由于文化类主题涵盖的范围广,通过网络渠道搜索,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相关资料。
  学习兴趣浓。由于主题贴近生活,而且是由学生亲自确定,因而拥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当然,也正是基于文化类主题的上述特点,学生在主题确定阶段,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学生确定的主题过大;研究过程成为简单的资料堆积;兴趣点容易转移,造成研究不深。
  
  文化类主题的生成点与经历阶段
  
  笔者通过以下3个生成点确定研究主题,并指导学生从轻触、感受、再次生成3个阶段来逐步缩小主题范围,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
  以关键词生成主题。当开展文化类活动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题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从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开展《人定湖公园的变化》这个活动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变化”一词,从公园的历史变迁去思考,学生很快提出了人定湖公园原来是什么样儿的、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要做这些改变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太大了,不利于学生开展研究。于是,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参观人定湖公园,寻找他们自身最感兴趣的一处变化进行研究。学生将问题再次分解,提出了将湖变为水上乐园的原因探究、用草坪代替树木的原因探究等主题。
  从问题生成主题。如果学生对大主题没有一丝一毫的了解,那么,就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分解。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参观等方式,拉近学生与主题的距离。如在开展《地名有学问》的活动中,我通过谈话的方式,请学生谈一谈假期都去了哪些地方游玩?然后板书地名,当板书六铺炕时,有的学生写成了六铺“坑”。于是,六铺炕的来历问题产生了。随之,学生提出了许多研究问题。如王府井的来历、德胜门的历史等。这种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对地名的作用、种类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缩小了学生与地名的疏离感。
  在辩论中生成主题。我们知道,只有当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课程设计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完成新的知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生成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研究主题。例如,在了解了“联想桥、四通桥”的来历后,有的学生提出了“我觉得国家可以多卖一些地名,这样还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另外一些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不公平了,没钱就买不起地名了。”我对学生说:“其实,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是以卖冠名权的方式命名地名的好与坏的问题。”这样,新的研究问题在学生的辩论中诞生。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问题的提出与发现是有层次的。一般在刚接触一个事物时,往往提出的是“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而随着对事物的进一步了解,才能提出 “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在解决了以上两类问题的基础上,才会提出 “说明什么”、“有什么启示”等高层次的问题。
  因此,在指导学生确定文化类主题时,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轻触阶段。即针对大主题所涉及的文化领域进行信息的收集,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識基础。轻触阶段不仅是帮助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更是要帮助学生找到研究的兴趣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参观等方式,组织学生了解一些“是什么”这类的问题,积累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大主题进行了第一次分解。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强求是高层次的问题,但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且能说出自己的探究思路即可。例如,在开展《走进德胜门箭楼》这个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参观等方式,帮助学生确定古代城防的建筑作用、古代兵器的发展等问题。
  感受阶段。即在大主题的第一次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分解。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资料,从而深化自己的研究主题,提出高层次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实际中的情形是不少学生认为资料搜集、整理好了,就大功告成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背后隐藏的问题进行思考。如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什么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问等方式,使学生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思考,避免浅尝辄止。
  再次生成阶段。在经历上述两个阶段后,教师指导学生挖掘与切身利益有关联的研究点,生成新的研究问题。把文化类的主题落实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或与自己的切身需要相结合,生成有现实意义或实际价值的活动主题。例如,在开展地名有学问这个活动时,引导学生提出怎样为立交桥命名的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更具可行性,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真实的提升,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一个叫文文的小姑娘在心语信箱里放进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喜欢和心语姐姐聊天,我想邀请全班的女孩子到心语小屋做客。于是,我们的心语小屋里第一次来了那么多的小客人。   “呀,这里真好!”“我喜欢这个大娃娃!”大家七嘴八舌和我们聊了起来,没有什么固定的话题,但是无一不对文文带大家来这里的“壮举”表示感谢和敬佩,畢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构思和胆量。   作为这次活动的中心人物,文文并没有兴趣与我们交流,
尤德民1972年7月生,山东高唐县人。先后毕业于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先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助教班进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通过重点对美国企业 DBT公司的考察 ,学习借鉴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的理念、做法和经验 ,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 ,探索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思路和
我的画,立名“墨道山水”.道者,乾坤大道精神也.天地人化一、道物我通悟,是我的追求.rn画家的“悟禅”与“悟道”决不是宗教徒式的迷狂,而是偏重选择那些与艺术相契合及具有
本文主要从绘画的角度阐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分别从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及其角度讲述构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元素和艺术思想.其作品中潜意识的情感流露、梦境般的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水库泥沙数学模型,在该模型建立过程中,引入了水流挟沙力统一公式、泥沙级配计算公式、异重流运动最新成果和因考虑异质粒子与紊流场相互作用而给出的泥沙
难忘的高中时期和研究生生涯rn1934年,我出生于浙江慈溪农村,时值抗战爆发前夕.1942年去上海,1947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学费低廉、质量上乘的上海市立育才中学.十分之一的录取率,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当冲突暴发时,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处理?如何运用冲突的理论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审慎地分析  解决冲突对策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冲突发生原因的判断,因而班主任需要很好地了解冲突源。研究表明,班级中产生冲突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沟通差异  沟通不良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从而引发冲突。  2.结构差异  不同主体因为在组织中对角色要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