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嘱患者注意休息,同时予镇静、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再次入院的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分别为93.3%、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发生UAP再次入院发生率分为别3.3%、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再次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再次入院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033-0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UAP若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及早采取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合理的治疗可减轻症状,改善预后[1]。目前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用的方法主要为抗凝、抗栓等[2]。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若没有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则很难有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关键环节[3]。氯吡格雷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是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4]。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之一,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而且也能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5]。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符合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0年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研讨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排除1个月内有出血性疾病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造血系统障碍者;排除精神障碍者;排除6个月内作过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者。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2岁,平均(52.2±5.8)岁。UAP分型:初发型12例,恶化型8例,静息型4例,梗死后心绞痛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1岁,平均(53.7±5.4)岁。UAP分型:初发型13例,恶化型6例,静息型6例,梗死后心绞痛5例,两组患者的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嘱患者注意休息,同时予镇静、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 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 1 次,连用7 d;肠溶阿司匹林片首次300 mg,维持量100 mg/d;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研究组同时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波利维,杭州赛诺菲有限公司生产),首剂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口服,辛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1次,疗程6 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6]
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原来的80%以上,心电图显示为正常心电图或大致正常心电图;有效:心绞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原来的一半以上,心电图示压低的ST段显示出 0.05~0.1 mV 回升;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原来的50%以下,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心电图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分别为93.3%、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3,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再次入院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发生UAP再次入院发生率分为别3.3%、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P<0.05),研究组的再次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現严重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现象,其中研究组出现皮下出血2例、轻度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皮肤出现淤点1例,胃肠道反应1例,未行特殊处理均好转。
3讨论
UAP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间的一种状态,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主要表现为冠脉粥样硬化及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管内皮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导致血栓、冠脉狭窄或阻塞[7]。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研究证实,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选择性地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腺苷酸环化酶耦联的ADP 受体结合,从而加速前列腺素E 诱导的cAMP 依赖的舒血管蛋白磷酸化,抑制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活化[8-10]。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再生、稳定粥样斑块、抑制免疫反应等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1,12]。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他汀类(statin)的降血脂药物,用于控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其通过抑制 HMG-CoA 还原酶和TC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 LDL 的摄取和分解代谢,且能减少LDL的生成和其颗粒数,不同程度地提高HDL-C 的水平[13]。辛伐他汀半衰期长,作用持续时间长,除降脂作用外,还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心肌梗死和(或)心绞痛病史伴轻到中度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长期服用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总死亡率和冠脉事件的发生率[14,15]。本研究选择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0例UAP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后,其总有效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发生UAP再次入院发生率仅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且可以降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杜东阳等[16]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平年.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7(4):107.
[2] 许先继,林艳足.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4,35(11):1766-1767.
[3] 王玉娟. 氯毗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0):37-38.
[4] 王振海.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75-76.
[5] 张卫娟,王琳,桂树杰.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4,35(2):56-57.
[6] 孙广江,高华,张振英.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 河北医学,2014,20(4):573-574.
[7] 罗北海.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7):75-77.
[8] 庞春芬,李治.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5):606-608.
[9] 郑创建,覃玉音.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22.
[10] 舒君.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24-25.
[11] 吴中生,董海平.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13,9(10):5-6.
[12] 刘灿君.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8):1124-1125.
[13] 张进. 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2013, 26(12):1311-1312.
[14] 李淑玲,朱成朔,劉国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212.
[15] 赵鹏.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1,19(5):777-778.
[16] 杜东阳,闫海华.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92-93.
(收稿日期:2016-10-20)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再次入院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033-0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UAP若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及早采取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合理的治疗可减轻症状,改善预后[1]。目前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用的方法主要为抗凝、抗栓等[2]。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若没有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则很难有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关键环节[3]。氯吡格雷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是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4]。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之一,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而且也能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5]。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符合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0年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研讨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排除1个月内有出血性疾病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造血系统障碍者;排除精神障碍者;排除6个月内作过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者。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2岁,平均(52.2±5.8)岁。UAP分型:初发型12例,恶化型8例,静息型4例,梗死后心绞痛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1岁,平均(53.7±5.4)岁。UAP分型:初发型13例,恶化型6例,静息型6例,梗死后心绞痛5例,两组患者的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嘱患者注意休息,同时予镇静、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 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 1 次,连用7 d;肠溶阿司匹林片首次300 mg,维持量100 mg/d;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研究组同时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波利维,杭州赛诺菲有限公司生产),首剂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口服,辛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1次,疗程6 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6]
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原来的80%以上,心电图显示为正常心电图或大致正常心电图;有效:心绞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原来的一半以上,心电图示压低的ST段显示出 0.05~0.1 mV 回升;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原来的50%以下,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心电图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分别为93.3%、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3,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再次入院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发生UAP再次入院发生率分为别3.3%、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P<0.05),研究组的再次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現严重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现象,其中研究组出现皮下出血2例、轻度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皮肤出现淤点1例,胃肠道反应1例,未行特殊处理均好转。
3讨论
UAP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间的一种状态,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主要表现为冠脉粥样硬化及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管内皮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导致血栓、冠脉狭窄或阻塞[7]。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研究证实,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选择性地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腺苷酸环化酶耦联的ADP 受体结合,从而加速前列腺素E 诱导的cAMP 依赖的舒血管蛋白磷酸化,抑制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活化[8-10]。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再生、稳定粥样斑块、抑制免疫反应等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1,12]。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他汀类(statin)的降血脂药物,用于控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其通过抑制 HMG-CoA 还原酶和TC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 LDL 的摄取和分解代谢,且能减少LDL的生成和其颗粒数,不同程度地提高HDL-C 的水平[13]。辛伐他汀半衰期长,作用持续时间长,除降脂作用外,还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心肌梗死和(或)心绞痛病史伴轻到中度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长期服用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总死亡率和冠脉事件的发生率[14,15]。本研究选择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0例UAP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后,其总有效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发生UAP再次入院发生率仅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且可以降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杜东阳等[16]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二者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平年.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7(4):107.
[2] 许先继,林艳足.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4,35(11):1766-1767.
[3] 王玉娟. 氯毗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0):37-38.
[4] 王振海.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75-76.
[5] 张卫娟,王琳,桂树杰.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4,35(2):56-57.
[6] 孙广江,高华,张振英.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 河北医学,2014,20(4):573-574.
[7] 罗北海.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7):75-77.
[8] 庞春芬,李治.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5):606-608.
[9] 郑创建,覃玉音.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22.
[10] 舒君.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24-25.
[11] 吴中生,董海平.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13,9(10):5-6.
[12] 刘灿君.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8):1124-1125.
[13] 张进. 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2013, 26(12):1311-1312.
[14] 李淑玲,朱成朔,劉国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212.
[15] 赵鹏.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1,19(5):777-778.
[16] 杜东阳,闫海华.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92-93.
(收稿日期: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