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杜诗之论之注可谓不计其数,但迄今为止,专门讨论其律诗且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却少之又少,《瀛奎律髓》便是这样一部著述,它集注杜诗,既有内容的关注,又有艺术的分析,为此,本文且就《瀛奎律髓》的杜诗来探讨杜甫的诗歌和方回论诗体现的一致性。
关键词: 《瀛奎律髓》 杜甫 律诗 方回 论诗
《瀛奎律髓》是宋元之际方回的一部唐宋律诗选集,在其序中说:“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以宋人律诗为主,鉴于方回的特殊身份——江西派的代言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瀛奎律髓》提要说他论诗“大旨排西昆而主江西,倡为一祖三宗之说”。而律诗在唐代出现,为杜甫所长,亦在其手中定型成熟,所以集中杜甫的律诗不可不选,且有代表性,从中集中体现方回的选诗及论诗观点。
方回共集杜律186首,其中五律130首,七律56首。所以我们现就《瀛奎律髓》的杜律来探讨杜甫的诗歌和方回论诗体现的一致性。
一、格高——杜诗之魂
南宋末年,诗坛弥漫着诗境狭窄而又纤弱萎靡的诗风,方回对这种诗风深恶痛绝,他以起衰救弊为己任,为此,倡导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为代表的关心时事、悲壮而又苍劲顿挫的诗风,推出律诗学“一祖三宗”说,上推杜甫为初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并列三宗,引导人们习杜甫而承盛唐,继承上下三千年诗史优良传统,提倡恢张悲壮诗风。而“格高”正是他对“一祖三宗”诗风的概括。他说:“予于晋独推陶彭泽一人格高……唐推陈子昂、杜子美……而于其中以四人为格之尤高:鲁直、无己,足配渊明、子美为四也。……何以谓之格高?……而以陶、杜、黄、陈为师也,推陶、杜、黄、陈四人为‘格之尤高’。”他又说:“善学老杜而才格特高,则当属之山谷、后山、简斋”,“简斋诗独是格高,可及子美”。那么,何为格高?通过解读方回所选的杜诗,我们这样认为:格高,当指诗中表现的诗人情趣情致之高,以及诗的摆浮落艳,雅洁古淡。按方回所评,如杜甫《暮归》诗:“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其韵味皆雅洁不俗。评其他诗亦屡屡提及格、高、悲、壮等。如评《独夫》:“然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为此等诗者,非真积力久不能到也。”评《野望》亦云:“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暮归》:“又自是一种悲壮哀惨。”并时时提及老杜之“祖”的地位。在《瀛奎律髓》卷一陈简斋诗批中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显然他认为,杜甫是格高的典范,其表现就是“莫不顿挫悲壮,剥浮落华”,并能“恢张悲壮”。下面,我们看格高在杜甫律诗中的具体表现。
(一)悲壮。“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秋尽》‘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结句更有气力。”又说《野望》:“‘题中惟指郊野,各极遒健悲惨’,不可不选。”《小寒食舟中作》:“‘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评价《九日登梓州城》:“老杜此诗,悲不可言,唐人无能及之者。”
(二)宏大、高古。《春远》:“后四句全是感慨,前四句言春事而起势浑雄,无一字纤巧斗合。”《雨四首》:“学者但观老杜、圣俞、后山、简斋四字赋雨,甚弘大,其工密,其高爽为如何,即知入处矣。”《乘雨入行军六弟宅》:“‘令弟’、‘凡才’一联却难,他人为之则陈腐,大手笔为之则高古。”
(三)再者为瘦健。《秋野》:“此老杜五诗,不见所谓颈联,亦不见所谓颔联,何处是四虚?何处是四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颈可为颔,颔可为颈,大手笔混乎无穷也,却有一绝不可及处。五首诗,五个结句无不吃紧着力,未尝有轻易放过也。然则真积力久,亦在乎熟之而已,或问‘吾老’系于单字,‘荣华’是双字,亦可对否?在老杜则可,若我辈且当作‘衰老甘贫病’,然不如‘老’之语健意足也。”《曲江陪郑八南史饮》:“此诗中四句不言景,皆止言情,后山得其法,故多瘦健者,此也。”诸如此外还有“其诗大概富丽,至晚年则尤高古奇瘦也”、“其实雄深雅健也”等评语。
三者有机结合,造成风格上的慷慨悲怨。《吹笛》:“慷慨悲怨,自是一种风味。”《阁夜》:“感慨豪荡,他人所无。”
作为对诗人修养的要求,“格高”还表现为识见之高。而要识见高,就得学问深,在诗作中表现为一种“力”,必有“上下古今之博识,才有“出入天地之奇思”。要做到“格高律熟,“非真积力久不可到也”,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为此提供了基础。
二、拗体、变体、用事、用字——杜诗之法
(一)拗体。宋代以来,拗句就颇受江西诗人的青睐,作为江西诗人的余绪,方回对拗句很有感情。《瀛奎律髓》卷二五《拗字类序》曰:“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殊不知始于老杜,如‘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之类是也。如赵嘏‘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亦是也。唐诗多类此,独老杜‘吴体’之所谓拗,则才小者不能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他评《秋夜》:“此诗中四句自是一家句法。‘千目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空’,是也。‘耕田欲雨刈欲睛,去得顺风来者怨’,亦是也……盖上四字,下三字,本是两句,今以合为一句,而中不相粘,实则不可拆离也。试先读上四字绝句,然后读下四字,则句法截然可见矣。”这些话都表明他对杜甫的拗句诗有无比的敬佩。对杜甫的《题省中院壁》,忍不住说:“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其实,文从字顺还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拗句往往能取得“峭健”的艺术效果。
《瀛奎律髓》“拗字类”诗28首,其中杜诗11首,首首析论,如杜工部《巳上人茅斋诗》:“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辞。”方回注云:“‘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间或出此,诗更峭健。又‘入’字、‘留’字,乃诗句之眼,与‘摇’字、‘蔓’字同,如必不可依平仄,则拗用之尤佳……”拗字的妙用,于此可见。且老杜最擅长拗体,拗字拗句亦能使诗增辉。《酬姚校书》:“易、难二字拗用,句意俱佳。”这样的诗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二)变体。方回论诗特别注重“变体”等法则,其《瀛奎律髓》卷二六专论变体之法。在他看来,变体是指创作律诗时妥善处理情句与景句,实与虚以及色彩的浓与淡,辞意的轻与重等对立又统一的各种矛盾,使诗歌的体制富于变化,因此,他对杜诗创新求变的一面看得很清楚,并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如《江涨又呈窦使君》:“日且暮,春亦且暮,景也。愁不醒,醉亦不醒,情也。以轻对重为变体,且交互四字,如秤分星云。”
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方回花了大力气。他针对江西末流及晚唐姚贾搜肠刮肚摹写景物而造成生涩枯硬的弊病,借杜甫之集大成的优美律句全面阐述自己观点。
一句情对一句景。在《瀛奎律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方回特意标出某诗某句的情与景来,如:“‘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乃是一联而一情一景,伯弼所不能也。老杜云:‘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再如评《登岳阳楼》:“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之尽矣,中两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之一体也。”晚唐诗多以中四句言景而首尾言情,方回力破此习,所以常提倡一句情一句景之说,《登兖州城楼》中亦评道:“此诗中两联似皆言景,然后联感慨言秦、鲁俱亡,以‘古意’二字结之,即东坡用《兰亭》意也。”“老杜‘夕暝’‘晚夜’五言律近二十首,选此八首洁净精致者,多是中两句言景物,两句言情,若四句皆言景物,则必有情思贯其间,痛愤哀怨之意多,舒徐和易之调少,以老杜之为人,纯乎忠襟义气,而所遇之时,丧乱不已,宜其然也。”
方回还将这种一句景对一句情的句法推广到两句景对两句情的句法安排上。在《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说:“大凡诗两句说景,大浓大闹,即两句说情为佳。”在评论杜甫《客亭》时又说,此诗“佳处乃在五六有感慨。两句言景,两句言情,诗必如此,则净洁而顿挫也”。
顿挫其实就是变化,也就是活法。不管是一句景,一句情,还是两句景,两句情,实质上都是强调错综变化,做到情景交融。所以,读杜之《将晓》时,也要注意这种变化,即“前一诗中四句,两言晓景,两言时事。后一诗中四句,两言晓景,两言身事,拘者欲句句言晓即不通矣”。《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鬓毛垂领白’言我之形容,情也。‘花蕊亚枝红’言彼之物色也,景也。既如此开劈,下面似乎难继,却再着这句应上句,形容其老为可怜,又着一句,言不孤物色之意。然后五、六一联,皆是以情穿景,然结句亦不弱也。”《登楼》:“‘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为大耳。”《谒真谛寺禅师》:“凡诗只如此作自伶俐。前四句景,而起句为题目,后四句情,而结句有合杀。”
老杜律句在对句的轻重、浓淡上的特色同样为方回重视。《屏迹》:“雨自对露,生自对马,此轻重各对之法也。”《忆江上吴处士》:“两轻两重自相对,乃更有力。但谓之变体,则不可常尔。”《病起》:“以十字一串贯意,而一情一景自然明白,下联更用‘雨’字对‘病’字,甚为不切,而意极切,真是好诗变体之妙者也。”《寓北原作》:“‘日午路中人’一句似粗疏,‘槐花风处蝉’句却细密,亦变体也。”《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以‘诗篇’对‘花鸟’,此为变体。”《九日》:“此‘竹叶’,酒也,以对‘菊花’,是为真对假,亦变体。”
但不论哪种法则,都要做到活,评《岳阳城下》道:“此一诗只一句言雪耳,而终篇自有诗意,其诗壮哉,乃诗家样子也。”即体现了这一点。《中夜》:“一气写出,不雕不琢,而自然老辣。”其诗妙者全出,《春远》:“后四句全是感慨,前四句言春事而起势浑雄,无一字纤巧斗合。”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作诗要活,要寓变化于自然之中。
(三)用事用字。江西诗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使事炼字,之所以把杜甫作为他们的“一祖”,与杜诗这方面的显著特征不无关系。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知君苦思缘诗瘦”不管是对自己还是论他人,在语句的推敲、字句的锤炼上是一致的。所以,方回看到了作者在《对雪》中下的功夫:“诗家善用事者,藏一字于句中,‘银壶酒易赊’,非易也,乃不易也。钱囊既已空矣,酒可以易赊乎?但吟此者,着些断续轻重,即见意矣。”《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凡用事必须翻案。雪夜访戴,一时故实,今用为不识路而不可往,则奇矣。”
在字句的斟酌上,方回更是借题发挥。
先看虚字。《九日其二》:“‘苦遭’、‘羞见’,乃虚字着力处。”《别负山居士》:“‘更病可无醉’,所用‘可’字不容不拗。此诗全在虚字上着力。”《出郭》:“三四承‘望’字,后四句纯以虚字着力而不觉其滑弱,由笔力不同。”
再看实字。《晓望》:“白帝更声尽,阳台晓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方回说,此诗“五六(句)以‘坼’字、‘隐’字、‘清’字、‘闻’字为眼,此诗之最紧处”。《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转添’、‘更觉’亦是两句字眼,非苟然也,所以悲早春,所以转愁,所以更老……此乃诗法。”杜甫《刈稻了咏怀》三四句云:“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方回评论道:“三四乃诗家句法,必合如此下字,则健峭。”《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采字旧作来字,或见《春酬李都督》,谓此是来字,非也。‘力疾’、‘采诗’,是重下斡旋字,若‘来’字则无味亦无力矣。‘桃花’对‘柳叶’,人人能之,惟‘红’字一入字,‘青’字下着一‘归’字,乃是两句字眼是也。”
不论是实字还是虚字,都是诗人苦心孤诣的成果,所以方回说杜甫《别负山居士》:“除‘田园’、‘沙草’、‘山路’六字外,不曾粘带景物,只于三四个闲字上斡旋妙意,其苦心亦已甚矣。”
三、千古追摹——杜诗之用
杜甫“一祖”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他人众口传颂,而且在于他们践行杜甫的诗题、诗风、诗法,主要是诗法的学习与模仿。特别是奉杜甫为祖的江西社人物。方回自然注意到这一共性。这样的评说俯拾即是:杜工部《题省中院壁诗》:“‘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雪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方回注云:‘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此等句法惟老杜多,亦惟山谷、后山多,而简斋亦然。乃知‘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老杜。”当然,这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江西诗人的诗作确实道出了这不争的事实。
(一)拗体。黄庭坚学杜最突出,亦最成功。《题落星寺》、《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家酿红酒美甚戏作》、《对酒》等是为人熟知的作品,如果不是有意提醒,也许有人会误认为是杜甫的作品。陈后山亦不例外,其《登鹊山》《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山》等被人称为“以亚老杜可也”。
(二)用字。黄庭坚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在这一点上他做得最充分,如《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与少陵诗无以异矣。诗通前诗论之(即《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即老杜诗‘直知骑马滑,故作泛舟回’也。凡为诗,非五字,七字皆实之为难,全不必实,而虚字有力之为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以‘入’字,‘归’字为眼。‘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以‘依’字‘落’字为眼。‘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以‘弱’字‘香’字为眼,凡唐人皆如此,贾岛尤精,所谓‘敲门’‘推门’,争精微于一字之间是也。然诗法但止于是乎?惟晚唐诗家不悟。盖有八句皆景,每句中下一工字,以为至矣,而诗全无味,所以诗家不专用实句,实字,而或以虚字为工,天下之至难也。后山曰:‘欲行天下独,信有俗间疑。’‘欲行’‘信有’四字是工处。‘剩欲论奇字,终能讳秘方。’‘剩欲’‘终能’四字是工处。简斋曰:‘使知临难日,犹有不欺臣’,‘使知’‘犹有’四字是工处。他皆仿此。且如此首:‘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又与老杜‘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句法一同。详论及此,后学者当知之。”
(三)诗风。陈与义很多诗被人赞为“可及子美”、“上迫老杜”、“近杜”、“逼老杜也”,“全是老杜”。如《十月》、《雨》、《晚晴野望》、《后湖晚出》、《登快哉亭》等。
不只是风格题材,在论诗上也有和杜甫一致之处,如评《江村五首》:“老杜诗所以妙者,全在阖辟顿挫耳,平易之中有艰苦。若但学其平易,而不从艰苦求之,则轻率下笔,不过如元、白之宽耳。”而这正是黄庭坚的论诗旨归。除此之外,杜甫那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他们也有无形的影响。黄庭坚《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此老杜句法……学老杜计墚学山谷诗,又当知山谷所以处迁谪而浩然于去来,非但学诗而已。”
即使江西派之外的诗人,南北宋的代表人物苏轼和陆游,亦将杜甫作为诗法的对象。《春行》:“引少陵、太白‘晓看红湿处’‘蜀江绿且明’‘湿’字‘明’字谓夺造化之工,却是世未有拈出者,前辈用工如此“苏东坡的《再用韵》:“‘叉’‘尖’二字,和得全不吃力,非坡公天才,万卷书胸,未易至此。与杜相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左角以言争,故以破楚系之。南柯以言荣,故言长藤系之。此本山谷句法,亦老杜句法。”
上述只是针对杜甫的律诗对方回的论诗作了浅表分析,但可以看出,杜甫对宋人的影响何其深远。从盛唐到宋末,绝大多数诗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杜诗的影子并伴随唐宋两代文学史,而方回所选的杜律亦涉及了杜诗的诸多方面,从杜诗最显著的风格——格高,到最显著的句法特征都作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因为方回的诗论是江西诗派的宗旨,而杜甫又是他所标榜的“一祖”,自然而然地成为他论诗的榜样。但是也应看到,为了表述自己的观点,更确切地说,为了阐述江西派的观点,方回论诗中也有对杜诗分析的牵强附会,如《张祎秀才乞诗》:“自山谷续老杜之脉,凡‘江西派’皆得为此奇调。”后面纪昀有评说:“此体杜亦偶为之,不专以此为高致,此论太僻。”有时过于强调用字用事等,但这些都无伤大雅,他在对杜甫的总体把握上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方回著.瀛奎律髓.黄山出版社.
[2]杨伦著.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
[3]张忠纲校注.杜甫诗话校注五种.书目文献出版社.
[4]浦起龙著.读杜心解.中华书局出版社.
注:文中所引均取自《赢奎律髓》。
关键词: 《瀛奎律髓》 杜甫 律诗 方回 论诗
《瀛奎律髓》是宋元之际方回的一部唐宋律诗选集,在其序中说:“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以宋人律诗为主,鉴于方回的特殊身份——江西派的代言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瀛奎律髓》提要说他论诗“大旨排西昆而主江西,倡为一祖三宗之说”。而律诗在唐代出现,为杜甫所长,亦在其手中定型成熟,所以集中杜甫的律诗不可不选,且有代表性,从中集中体现方回的选诗及论诗观点。
方回共集杜律186首,其中五律130首,七律56首。所以我们现就《瀛奎律髓》的杜律来探讨杜甫的诗歌和方回论诗体现的一致性。
一、格高——杜诗之魂
南宋末年,诗坛弥漫着诗境狭窄而又纤弱萎靡的诗风,方回对这种诗风深恶痛绝,他以起衰救弊为己任,为此,倡导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为代表的关心时事、悲壮而又苍劲顿挫的诗风,推出律诗学“一祖三宗”说,上推杜甫为初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并列三宗,引导人们习杜甫而承盛唐,继承上下三千年诗史优良传统,提倡恢张悲壮诗风。而“格高”正是他对“一祖三宗”诗风的概括。他说:“予于晋独推陶彭泽一人格高……唐推陈子昂、杜子美……而于其中以四人为格之尤高:鲁直、无己,足配渊明、子美为四也。……何以谓之格高?……而以陶、杜、黄、陈为师也,推陶、杜、黄、陈四人为‘格之尤高’。”他又说:“善学老杜而才格特高,则当属之山谷、后山、简斋”,“简斋诗独是格高,可及子美”。那么,何为格高?通过解读方回所选的杜诗,我们这样认为:格高,当指诗中表现的诗人情趣情致之高,以及诗的摆浮落艳,雅洁古淡。按方回所评,如杜甫《暮归》诗:“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其韵味皆雅洁不俗。评其他诗亦屡屡提及格、高、悲、壮等。如评《独夫》:“然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为此等诗者,非真积力久不能到也。”评《野望》亦云:“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暮归》:“又自是一种悲壮哀惨。”并时时提及老杜之“祖”的地位。在《瀛奎律髓》卷一陈简斋诗批中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显然他认为,杜甫是格高的典范,其表现就是“莫不顿挫悲壮,剥浮落华”,并能“恢张悲壮”。下面,我们看格高在杜甫律诗中的具体表现。
(一)悲壮。“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秋尽》‘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结句更有气力。”又说《野望》:“‘题中惟指郊野,各极遒健悲惨’,不可不选。”《小寒食舟中作》:“‘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评价《九日登梓州城》:“老杜此诗,悲不可言,唐人无能及之者。”
(二)宏大、高古。《春远》:“后四句全是感慨,前四句言春事而起势浑雄,无一字纤巧斗合。”《雨四首》:“学者但观老杜、圣俞、后山、简斋四字赋雨,甚弘大,其工密,其高爽为如何,即知入处矣。”《乘雨入行军六弟宅》:“‘令弟’、‘凡才’一联却难,他人为之则陈腐,大手笔为之则高古。”
(三)再者为瘦健。《秋野》:“此老杜五诗,不见所谓颈联,亦不见所谓颔联,何处是四虚?何处是四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颈可为颔,颔可为颈,大手笔混乎无穷也,却有一绝不可及处。五首诗,五个结句无不吃紧着力,未尝有轻易放过也。然则真积力久,亦在乎熟之而已,或问‘吾老’系于单字,‘荣华’是双字,亦可对否?在老杜则可,若我辈且当作‘衰老甘贫病’,然不如‘老’之语健意足也。”《曲江陪郑八南史饮》:“此诗中四句不言景,皆止言情,后山得其法,故多瘦健者,此也。”诸如此外还有“其诗大概富丽,至晚年则尤高古奇瘦也”、“其实雄深雅健也”等评语。
三者有机结合,造成风格上的慷慨悲怨。《吹笛》:“慷慨悲怨,自是一种风味。”《阁夜》:“感慨豪荡,他人所无。”
作为对诗人修养的要求,“格高”还表现为识见之高。而要识见高,就得学问深,在诗作中表现为一种“力”,必有“上下古今之博识,才有“出入天地之奇思”。要做到“格高律熟,“非真积力久不可到也”,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为此提供了基础。
二、拗体、变体、用事、用字——杜诗之法
(一)拗体。宋代以来,拗句就颇受江西诗人的青睐,作为江西诗人的余绪,方回对拗句很有感情。《瀛奎律髓》卷二五《拗字类序》曰:“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殊不知始于老杜,如‘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之类是也。如赵嘏‘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亦是也。唐诗多类此,独老杜‘吴体’之所谓拗,则才小者不能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他评《秋夜》:“此诗中四句自是一家句法。‘千目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空’,是也。‘耕田欲雨刈欲睛,去得顺风来者怨’,亦是也……盖上四字,下三字,本是两句,今以合为一句,而中不相粘,实则不可拆离也。试先读上四字绝句,然后读下四字,则句法截然可见矣。”这些话都表明他对杜甫的拗句诗有无比的敬佩。对杜甫的《题省中院壁》,忍不住说:“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其实,文从字顺还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拗句往往能取得“峭健”的艺术效果。
《瀛奎律髓》“拗字类”诗28首,其中杜诗11首,首首析论,如杜工部《巳上人茅斋诗》:“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辞。”方回注云:“‘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间或出此,诗更峭健。又‘入’字、‘留’字,乃诗句之眼,与‘摇’字、‘蔓’字同,如必不可依平仄,则拗用之尤佳……”拗字的妙用,于此可见。且老杜最擅长拗体,拗字拗句亦能使诗增辉。《酬姚校书》:“易、难二字拗用,句意俱佳。”这样的诗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二)变体。方回论诗特别注重“变体”等法则,其《瀛奎律髓》卷二六专论变体之法。在他看来,变体是指创作律诗时妥善处理情句与景句,实与虚以及色彩的浓与淡,辞意的轻与重等对立又统一的各种矛盾,使诗歌的体制富于变化,因此,他对杜诗创新求变的一面看得很清楚,并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如《江涨又呈窦使君》:“日且暮,春亦且暮,景也。愁不醒,醉亦不醒,情也。以轻对重为变体,且交互四字,如秤分星云。”
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方回花了大力气。他针对江西末流及晚唐姚贾搜肠刮肚摹写景物而造成生涩枯硬的弊病,借杜甫之集大成的优美律句全面阐述自己观点。
一句情对一句景。在《瀛奎律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方回特意标出某诗某句的情与景来,如:“‘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乃是一联而一情一景,伯弼所不能也。老杜云:‘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再如评《登岳阳楼》:“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之尽矣,中两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之一体也。”晚唐诗多以中四句言景而首尾言情,方回力破此习,所以常提倡一句情一句景之说,《登兖州城楼》中亦评道:“此诗中两联似皆言景,然后联感慨言秦、鲁俱亡,以‘古意’二字结之,即东坡用《兰亭》意也。”“老杜‘夕暝’‘晚夜’五言律近二十首,选此八首洁净精致者,多是中两句言景物,两句言情,若四句皆言景物,则必有情思贯其间,痛愤哀怨之意多,舒徐和易之调少,以老杜之为人,纯乎忠襟义气,而所遇之时,丧乱不已,宜其然也。”
方回还将这种一句景对一句情的句法推广到两句景对两句情的句法安排上。在《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说:“大凡诗两句说景,大浓大闹,即两句说情为佳。”在评论杜甫《客亭》时又说,此诗“佳处乃在五六有感慨。两句言景,两句言情,诗必如此,则净洁而顿挫也”。
顿挫其实就是变化,也就是活法。不管是一句景,一句情,还是两句景,两句情,实质上都是强调错综变化,做到情景交融。所以,读杜之《将晓》时,也要注意这种变化,即“前一诗中四句,两言晓景,两言时事。后一诗中四句,两言晓景,两言身事,拘者欲句句言晓即不通矣”。《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鬓毛垂领白’言我之形容,情也。‘花蕊亚枝红’言彼之物色也,景也。既如此开劈,下面似乎难继,却再着这句应上句,形容其老为可怜,又着一句,言不孤物色之意。然后五、六一联,皆是以情穿景,然结句亦不弱也。”《登楼》:“‘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为大耳。”《谒真谛寺禅师》:“凡诗只如此作自伶俐。前四句景,而起句为题目,后四句情,而结句有合杀。”
老杜律句在对句的轻重、浓淡上的特色同样为方回重视。《屏迹》:“雨自对露,生自对马,此轻重各对之法也。”《忆江上吴处士》:“两轻两重自相对,乃更有力。但谓之变体,则不可常尔。”《病起》:“以十字一串贯意,而一情一景自然明白,下联更用‘雨’字对‘病’字,甚为不切,而意极切,真是好诗变体之妙者也。”《寓北原作》:“‘日午路中人’一句似粗疏,‘槐花风处蝉’句却细密,亦变体也。”《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以‘诗篇’对‘花鸟’,此为变体。”《九日》:“此‘竹叶’,酒也,以对‘菊花’,是为真对假,亦变体。”
但不论哪种法则,都要做到活,评《岳阳城下》道:“此一诗只一句言雪耳,而终篇自有诗意,其诗壮哉,乃诗家样子也。”即体现了这一点。《中夜》:“一气写出,不雕不琢,而自然老辣。”其诗妙者全出,《春远》:“后四句全是感慨,前四句言春事而起势浑雄,无一字纤巧斗合。”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作诗要活,要寓变化于自然之中。
(三)用事用字。江西诗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使事炼字,之所以把杜甫作为他们的“一祖”,与杜诗这方面的显著特征不无关系。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知君苦思缘诗瘦”不管是对自己还是论他人,在语句的推敲、字句的锤炼上是一致的。所以,方回看到了作者在《对雪》中下的功夫:“诗家善用事者,藏一字于句中,‘银壶酒易赊’,非易也,乃不易也。钱囊既已空矣,酒可以易赊乎?但吟此者,着些断续轻重,即见意矣。”《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凡用事必须翻案。雪夜访戴,一时故实,今用为不识路而不可往,则奇矣。”
在字句的斟酌上,方回更是借题发挥。
先看虚字。《九日其二》:“‘苦遭’、‘羞见’,乃虚字着力处。”《别负山居士》:“‘更病可无醉’,所用‘可’字不容不拗。此诗全在虚字上着力。”《出郭》:“三四承‘望’字,后四句纯以虚字着力而不觉其滑弱,由笔力不同。”
再看实字。《晓望》:“白帝更声尽,阳台晓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方回说,此诗“五六(句)以‘坼’字、‘隐’字、‘清’字、‘闻’字为眼,此诗之最紧处”。《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转添’、‘更觉’亦是两句字眼,非苟然也,所以悲早春,所以转愁,所以更老……此乃诗法。”杜甫《刈稻了咏怀》三四句云:“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方回评论道:“三四乃诗家句法,必合如此下字,则健峭。”《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采字旧作来字,或见《春酬李都督》,谓此是来字,非也。‘力疾’、‘采诗’,是重下斡旋字,若‘来’字则无味亦无力矣。‘桃花’对‘柳叶’,人人能之,惟‘红’字一入字,‘青’字下着一‘归’字,乃是两句字眼是也。”
不论是实字还是虚字,都是诗人苦心孤诣的成果,所以方回说杜甫《别负山居士》:“除‘田园’、‘沙草’、‘山路’六字外,不曾粘带景物,只于三四个闲字上斡旋妙意,其苦心亦已甚矣。”
三、千古追摹——杜诗之用
杜甫“一祖”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他人众口传颂,而且在于他们践行杜甫的诗题、诗风、诗法,主要是诗法的学习与模仿。特别是奉杜甫为祖的江西社人物。方回自然注意到这一共性。这样的评说俯拾即是:杜工部《题省中院壁诗》:“‘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雪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方回注云:‘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此等句法惟老杜多,亦惟山谷、后山多,而简斋亦然。乃知‘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老杜。”当然,这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江西诗人的诗作确实道出了这不争的事实。
(一)拗体。黄庭坚学杜最突出,亦最成功。《题落星寺》、《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家酿红酒美甚戏作》、《对酒》等是为人熟知的作品,如果不是有意提醒,也许有人会误认为是杜甫的作品。陈后山亦不例外,其《登鹊山》《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山》等被人称为“以亚老杜可也”。
(二)用字。黄庭坚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在这一点上他做得最充分,如《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与少陵诗无以异矣。诗通前诗论之(即《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即老杜诗‘直知骑马滑,故作泛舟回’也。凡为诗,非五字,七字皆实之为难,全不必实,而虚字有力之为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以‘入’字,‘归’字为眼。‘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以‘依’字‘落’字为眼。‘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以‘弱’字‘香’字为眼,凡唐人皆如此,贾岛尤精,所谓‘敲门’‘推门’,争精微于一字之间是也。然诗法但止于是乎?惟晚唐诗家不悟。盖有八句皆景,每句中下一工字,以为至矣,而诗全无味,所以诗家不专用实句,实字,而或以虚字为工,天下之至难也。后山曰:‘欲行天下独,信有俗间疑。’‘欲行’‘信有’四字是工处。‘剩欲论奇字,终能讳秘方。’‘剩欲’‘终能’四字是工处。简斋曰:‘使知临难日,犹有不欺臣’,‘使知’‘犹有’四字是工处。他皆仿此。且如此首:‘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又与老杜‘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句法一同。详论及此,后学者当知之。”
(三)诗风。陈与义很多诗被人赞为“可及子美”、“上迫老杜”、“近杜”、“逼老杜也”,“全是老杜”。如《十月》、《雨》、《晚晴野望》、《后湖晚出》、《登快哉亭》等。
不只是风格题材,在论诗上也有和杜甫一致之处,如评《江村五首》:“老杜诗所以妙者,全在阖辟顿挫耳,平易之中有艰苦。若但学其平易,而不从艰苦求之,则轻率下笔,不过如元、白之宽耳。”而这正是黄庭坚的论诗旨归。除此之外,杜甫那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他们也有无形的影响。黄庭坚《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此老杜句法……学老杜计墚学山谷诗,又当知山谷所以处迁谪而浩然于去来,非但学诗而已。”
即使江西派之外的诗人,南北宋的代表人物苏轼和陆游,亦将杜甫作为诗法的对象。《春行》:“引少陵、太白‘晓看红湿处’‘蜀江绿且明’‘湿’字‘明’字谓夺造化之工,却是世未有拈出者,前辈用工如此“苏东坡的《再用韵》:“‘叉’‘尖’二字,和得全不吃力,非坡公天才,万卷书胸,未易至此。与杜相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左角以言争,故以破楚系之。南柯以言荣,故言长藤系之。此本山谷句法,亦老杜句法。”
上述只是针对杜甫的律诗对方回的论诗作了浅表分析,但可以看出,杜甫对宋人的影响何其深远。从盛唐到宋末,绝大多数诗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杜诗的影子并伴随唐宋两代文学史,而方回所选的杜律亦涉及了杜诗的诸多方面,从杜诗最显著的风格——格高,到最显著的句法特征都作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因为方回的诗论是江西诗派的宗旨,而杜甫又是他所标榜的“一祖”,自然而然地成为他论诗的榜样。但是也应看到,为了表述自己的观点,更确切地说,为了阐述江西派的观点,方回论诗中也有对杜诗分析的牵强附会,如《张祎秀才乞诗》:“自山谷续老杜之脉,凡‘江西派’皆得为此奇调。”后面纪昀有评说:“此体杜亦偶为之,不专以此为高致,此论太僻。”有时过于强调用字用事等,但这些都无伤大雅,他在对杜甫的总体把握上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方回著.瀛奎律髓.黄山出版社.
[2]杨伦著.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
[3]张忠纲校注.杜甫诗话校注五种.书目文献出版社.
[4]浦起龙著.读杜心解.中华书局出版社.
注:文中所引均取自《赢奎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