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的事故防范及处理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液氯、液氨、白磷、铝粉和氰化钠五种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储存这些化学品必需注意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这些危化品的典型突发事故及现场的处置;解释了这些危化品事故的防范方法及处理某些有毒物质的化学原理。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事故防范;事故处理;知识介绍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4–006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危险化学品是指有毒或易燃、易爆等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及严重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对于危险化学品只要了解其性质,进行科学的防范,是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危害程度的。万一发生了危险化学品意外事故,切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镇静,尽快辨别出是何种危险化学品,然后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有效避让和及时报警,以便公安、消防部门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有关性质,采用相应科学方法进行有效施救和化解,从而化险为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识别、避让的方法及化解的化学原理。
  1 常见液态(液化)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识别、避让的方法及处理
  1.1 Cl2(氯气)
  Cl2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是空气的2.45倍),通常1体积水中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常压下降温至239K时或288K下加压至607.8kPa时液化。因此工业上贮存与运输的氯气均是液态的。
  贮存和运输液氯的容器必须是钢制的,防范氯气逸出除容器的密封性良好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氯气必须干燥(经浓硫酸洗气),因干燥氯不会与金属铁反应。一旦有极少量水蒸气混入其中,钢制容器就会被腐蚀,特别是管道与容器的接触处腐蚀更快。腐蚀的原理主要是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其反应如下:
  容器泄漏氯气是常见事故之一,其危险性表现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泄漏出来,有时危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例如2004年4月15日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厂储氯罐穿孔泄漏液氯。发现后处理过程中操作人员擅自改变了专家组的排险方案,致使次日另外三个储量达10吨的储罐先后发生爆炸,死亡9人,受伤多人,15万余居民被迫大撤离。另一类泄漏事故是交通事故,突发性的,致管道或容器破裂使液氯大规模外泄。液氯迅速气化扩散,事故现场弥漫着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据此特征可确认泄漏的是氯气。事故现场的人们在辨明风向后要立即向背风(与“黄绿色气体”移动方向相反)的高处地形撤离(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会滞留在低洼处),同时要迅速组织处于下风的居民群众向两侧背风高处撤离。稍具有科学常识的人应见义“智”为:大声呼喊提醒同胞们脱下外衣就地用水淋湿,捂住鼻、口,向背风方向撤离,并及时报警。
  事故发生时施救人员可采用如下化学方法消除氯气:
  一是迅速向氯气溢出口以及地面、空气中喷洒氨水(此时会产生白烟),因氨水中氨的挥发能同时消除逸散在空气中的氯气,并将其转变为无毒的氮气和NH4Cl(固体),其化学反应式是:
  3Cl2 2NH3=N2 6HCl
  NH3 HCl=NH4Cl或3Cl2 8NH3=N2 6NH4Cl
  二是向氯的逸出口喷洒纯碱溶液(但已逸散到空气中的氯气不接触液体就不能消除,且生成的次氯酸仍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反应式为:
  Na2CO3 Cl2 H2O=NaHCO3 NaCl HClO 2HClO=2HCl O2↑或
  2Na2CO3 2Cl2 2H2O=2NaHCO3 2NaCl 2HCl O2
  三是用碱液(NaOH)来消除氯气,效果虽然比纯碱溶液好,但逸散到空气中的氯气仍然不能有效消除,其反应式为:
  Cl2 2NaOH=NaCl NaClO H2O
  且环境中过量的碱液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化解事故时逸出的氯气理论上不宜用水喷洒,因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吸收氯气有限,同时溶于水中的氯与水反应,会产生二次污染。但没有上述试剂时,喷洒水雾也是一种方法,可减少氯的挥发。事故时扩散进入周边百姓室内的氯气,除地面喷洒纯碱溶液吸收氯气之外,还可用活性炭或新鲜的粘土平铺地上吸收室内少量氯气,从而净化环境。
  1.2 NH3(氨气)
  氨通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臭气)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是空气的0.59倍),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一体积水可溶解约700体积氨气。氨易液化,常压降温至239.65K,或常温加压至700~800kPa时均可液化。
  一是贮氨容器因腐蚀穿孔泄漏,由于少量氨气逸散在空气中人们就嗅到其臭味,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若是交通事故致使罐车撕裂而大量泄漏的突发性事故,必须迅速组织现场群众向背风的低洼处撤离(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氨分子向上运动),处于下风的群众则要向两侧背风低洼处撤离。现场最好用NaHCO3溶液喷洒,因氨可与之反应:
  2NaHCO3 2NH3=Na2CO3 (NH4)2CO3或
  2NaHCO3 2NH3·H2O=Na2CO3 (NH4)2CO3 2H2O
  很可能消防部门没有大量备用的NaHCO3,此时,也可用大量水(柱)喷洒在逸出口,还可同时采用雾状水气喷洒在逸出口上方的空间里吸收逸散在空气中的氨气。
  二是贮氨容器泄漏并发生次生事故,如引起爆炸和火灾。氨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6%~25%(体积比)[1],当空气中有如此多氨气时,人们理应早已察觉(恶臭难嗅),然而这类恶性爆炸事故还是发生过。如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宝源禽业有限公司发生了因氨气大量泄漏引发的爆炸和火害事故,造成119人遇难,50多人受伤[2]。氨气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时爆炸的反应式为:   2.3 NaCN(氰化钠)
  “8.2天津新港特大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再次使剧毒物NaCN进入人们的视野,简直是“谈氰(化钠)色变”,然而人们对其知之并不多。
  氰化钠(NaCN),外观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剧毒,吸入、口服(50~100mg)或经皮肤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而猝死。因此,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避免人体直接接触。氰化钠易溶于水、氨、乙醇和甲醇中。储运时必须先用塑料密封袋包好,然后再装入厚度不小于1毫米的坚固钢桶中,桶盖严密卡紧(每桶净重50公斤)。储、运人员必须持有“特种化学品专业技术人员”证件上岗。
  氰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如下几点:
  应对NaCN泄漏事故,首先要迅速组织群众向上风或侧上风方向撤离,避免接触污染物,同时迅速报警和向当地政府报告。其次是施救中要迅速堵住污染源,特别是落入河水中的毒物,更要组织人力、机械争分夺秒筑坝截流,随后由上至下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化解毒品,遏制扩散。第三,对中毒人员送医院抢救时要先用剪刀剪开衣服,脱下封存,不能做人工呼吸等人体直接接触之类的抢救,而要借助医疔器械抢救。同时还要做好医护人员自己的防护。第四,要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和污染监测,消除恐慌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述翻入洛阳河中运输氰化钠的卡车的救援事故就是一例科学施救的典范。
  参考文献:
  [1][2]祝大伟,刘文波.广播类公益广告:诚实守信之立木取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6-4.
  [3][4][5]段昌平.不同形态铝的氧化反应[J].化学教育,2012,(6):70~71.
其他文献
通过Java Servlet提供的Web服务、数据库连接访问和数据解析功能,实现了一个基于Java手机的典型移动物资管理系统,并且针对J2ME手机的数据传输格式解析、用户会话管理、统计图
2006年7月7日正式挂牌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钢”),其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建厂之初,在各种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没有什么经验可
刑事侦察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法律行为。没有证据,证据不足,侦查工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证据意识,有效地运用证据,做到铁证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石。网络日益成为众多民众利益诉求的长效平台,网络表达在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
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融合,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即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边远地区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缺位、真空等因素成为制约着我区农牧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分析当前我区农牧地区金
潮汕咸菜集鲜、脆、香、辣、咸为一身,其风味独特,堪称潮汕饮食文化中的一宝,倍受海内外潮汕人的青睐。在潮汕咸菜的制作中,涉及到许多学生已知或未知的化合物、化学反应,以
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管理增长的思路为研究出发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界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借鉴采用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来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财务政策对企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关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在土地使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完善了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制度。本文将结合其中几条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来探讨有关执行异议的问题,比较执行异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