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课内外的科普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8899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型、探究型的学生的科学素质必须充分利用课內外科普资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大力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校內外、课內外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资源,课堂教学是培养青少午科学素质的主战场。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两种有效教学模式。课外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要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各种青少年课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阵地作用,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科学素质 科普资源 科技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立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在争夺这个场所,因此,我国课堂教学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科普资源仍然是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主要资源。当前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改革课堂上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两种倡导的教学模式。
  
  1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教学。
  探究性的学习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既是教学的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它广泛适用于多种课型的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不能代替全部的教学。
  什么叫做“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必须从如下方面理解科学探究: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学生科技活动教育与基础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探究和科学研究。其共同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有问题探讨、课题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五个阶段):
  (1)问题分析阶段 首先,按兴趣或特长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规模适中且允许人员流动,小组及小组个体之间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 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专题报刊或In-ternet查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作出评估。这时,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来解决问题。注意,这个阶段学生不只是简单地说说他们已经学到什么,而是要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学习问题。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应用,产生广泛的联结,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可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
  (4)成果展示阶段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展示等。展示应依据一 定的课题内容,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的。
  (5)反思阶段 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讨论其他相关的相似问题或不相似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辅导教师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生对新学到知识的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不管研究性学习如何实现,其支持的学习环境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不是仅仅告知是什么、如何做或如何解决问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他将独立拥有自己的知识。这将要求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加工,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课堂授课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认知加工。
  
  二、面向课外科普资源——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天地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阵地,课外科普资源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资源。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的事实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激烈争夺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常常是应试教育占上风。广大科技辅导员都非常重视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将课堂内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来。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们的科技素质,并且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1 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要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主动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同时在家庭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科技素质的培养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
  2 充分发挥学生课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阵地的资源作用
  科技场馆、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等设施,具有很强的科普功能,我们的科技活动非常重视发挥现有上述设施的作用,经常带学生到这些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展览、演示、讲座、影视和参与操作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向他们形象、直观地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科普活动这一科普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1)抓好常规活动。每年的科普活动月,全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普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质。
  (2)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种宣传活动。如:6·5世界环境日等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安全避险、学生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学生环保体验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学科学,在活动中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的。
  (3)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是指哪些有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因为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我校开展的“材料再利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实证、逻辑推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与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人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例如,我们针对进化溪水质污染状况开展的“进化溪水质情况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到实地调查、亲自动手取水样,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在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认真开展科技活动,让学生遨游在科学的知识海洋里。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其他文献
“乘风飞行”究竟借助了怎样的动力?“御风而行”又要具备怎样的技巧?6月19日.参与“放飞梦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的同学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解密了一个个飞
建立一类气浮支承高速喷漆涡轮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其动态承载力随轴承各参数和系统静平衡点随转速变化的规律,给出了工作状态下的系统最低失效速度,以及轴承轴颈间隙与
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企业情况,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出问题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食物中毒及有害食物添加剂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引发我们研究的兴趣。通过网络我们了解到,在面包中唯一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将对"三农"领域产生深刻长久的影响。涉农金融机构要尽快适应新常态
介绍了本公司新设计的两座气烧石灰窑的工艺流程及其对电气控制的要求,描述了PLC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详细分析了石灰窑出料系统的控制过程.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已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核心是创新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如何适应青少年
本文介绍了如何组建和管理企业网Intranet,对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学校,推荐WindowsNT作为企业网的软件平台。以WindowsNT为核心,讨论了Intranet中各种服务实现的方法。
一是广度。立足一个“全”字:网点管理要做到全覆盖、全员工、全流程、全天候,时时处处不放松管理、监督和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存留任何一个死角。二是深度。立足一个
我们现在用最快的速度学习一些斯瓦希里语(作为坦桑尼亚官方语言的斯瓦希里班图语.在东非或中东非被广泛地用作通用交际语言)词汇:wingu的意思是云、lulu的意思是珍珠、zabibu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