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周信芳、姜椿芳,他们三人的名字中都有个“芳”字。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前两位是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后者虽说不会唱不能演,但也是位出色的戏剧战士。他作为翻译家.翻译介绍了苏俄大量的文学、电影、戏剧作品,认识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很多文学、电影、戏剧作者,并有着相当广泛深入的联系。这其中,他同梅兰芳、周信芳的关系,在他戏剧战士革命生涯中,持续时间很长、影响深远。
解放前,父亲姜椿芳在上海经历了“孤岛”“日伪”“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是上海地下党文学、戏剧、新文字三个支部在内的文化总支部书记,后又任上海地下党文委书记,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
当时,梅兰芳、周信芳都在上海。梅兰芳怕被敌伪纠缠,以年老退居为名,蓄须明志,息影家园。周信芳则不同,在上海舞台上演出不断,还排演一些爱国内容、激动人心的戏。他曾在“孤岛”时期演出《明末遗恨》,后来还准备演出两本新编的戏《史可法》和《文天祥》,因受到当局种种阻难,一时未能上演。但他不畏敌伪的明禁暗害,毅然把这两本戏的名称挂在舞台两侧,并写明“近期上演”的字样。这赫然是两条标语,观众一进场,便肃然起敬,把它们看作是向敌伪示威的爱国口号,体现了周信芳高傲、正直的骨气。
鉴于此,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委,计划要和这两位在群众中有广泛良好影响的艺术家联系,支持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当然,文委关心的不只是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有整个京剧界,文委必须把抗日建国、团结进步的思想灌输到这个圈子里去。
1939年到1940年初,父亲接受了这项工作。但他确实是个外行,不会哼一句京剧,更没有玩过票,为了打开京剧界的新局面,他必须另辟蹊径。当时苏侨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第一个给国歌配器的外国人,曾任冼星海的老师)和父亲关系很好,父亲帮助他搞舞剧和音乐活动,他和梅兰芳有很好的关系。父亲不认识梅兰芳,人微言轻,怕不好高攀,阿甫夏洛穆夫说:“我带你去拜访他。”党交给父亲打进京剧界的任务在身,他决定勇敢地去见这位京剧泰斗。
在梅家会客厅里,他们起初是互相寒暄,之后父亲开始讲述提倡民族音乐的必要,京剧在表演和服装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只是音乐简单,重复多变化少,如果把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旋律,融合到京剧音乐中,可以使京剧更加完美。父亲还称赞梅兰芳不满足于演唱多种旦角行当,把革新工作放在唱腔上,把当时还嫌粗行的旦角腔调,改得柔和婉转、优美动人,把唱腔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以及当时当地的情绪唱得有感情、有内心思想。父亲还向梅先生建议,用国际通用的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结合为京剧伴奏,希望梅先生组织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演员作些试验等等,梅先生很是赞同。他说他非常欣赏姜先生的才智,二人从此便成了很好的朋友。文委搞一些演出活动,梅先生也时常关注,请他看排练、看演出,给说明书上题字,他都照办。
父亲讲过:“梅兰芳是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中国戏剧家,他所以能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正是他懂得中国戏剧艺术以及整个中国艺术的特点。梅兰芳20多岁就开始学习绘画,在绘画中悟出不少美学的道理,有些戏的创作和排练,有些戏的改革和创新,就是从绘画中得到的启发而实现的。梅先生深刻懂得绘画与戏曲的关系,认为画上的线条是动的停留,戏中的动作是线条的动态。戏曲中的亮相,是线条的停留,画的特点是能够把进行着的动作停留在纸上。因此梅先生在《天女散花》中尽量多安排亮相,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较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梅兰芳一生中,身体力行地作了各种尝试,使京剧大大地向前推进。
在1940年父亲接近了周信芳。我们的老家是江苏常州,一位同乡的长辈是我们爷爷奶奶的亲密朋友,他们的儿子是父亲的小学同学,叫尤金桂,从小爱演戏,大了自己组织草台班子演出,又改名叫尤金圭。他还改编了不少连台本戏,如《封神榜》等。《封神榜》是周信芳主演的,尤金圭被邀请到周信芳的身边编剧。父亲为了能接近周信芳,先是去看周的演出,如《明末遗恨》《斩经堂》等,并开始常常请教尤金圭,熟悉京剧的特点,想学习写戏,这样做无非是为打进京剧界找个途径。尤金圭把父亲介绍给了周信芳,这样他就有机会拜望周信芳,谈京剧的改革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有所革新。周先生知道他是做翻译和编辑工作的,后来他又看过父亲主编的《时代》杂志,知道他是“左派人士”。有时他们的谈话涉及一些时事形势问题,渐渐地他们成为了心照不宣的朋友。周猜想到这是党在关心他的戏剧工作。他们都不宣扬他们的往来。
1941年夏初,父亲约了尤金圭,通过赵朴初的关系,借佛教团体觉园的一个小客厅,每天碰头编写《史可法》剧本,准备写好后送给周信芳。正当他要着手学着编写《史可法》时,时局又发生了变化,党在上海所能发行的报刊全部被停封,急需另辟宣传阵地。上海地下党组织又把这一艰巨的任务派给父亲。父亲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以苏商的名义,办起了《时代》杂志,《时代日报》《苏联文艺》。他是社长兼总编辑。因工作太忙,面目又较红,父亲和周信芳只能维持不疏不密的关系。
抗战胜利后,周信芳经常作实验演出,改革京剧,搞“艺友座谈会”,每周一次到他家座谈。田汉、吕君樵、沈知白和我的父亲都去参加,创办了一个戏剧刊物,周信芳出资,田汉主编,父亲负责印刷发行。田汉建议刊名就叫《人民戏剧》。
到了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已成汪洋大海之势。父亲主编的《时代日报》宣传鼓动,更在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民党当局眼看着《时代日报》不仅报道上海各界游行示威,声援市民“要和平”“反内战”,还在军事上巧妙而无情地揭露“国军”的失败、宣传“共军”的胜利,实在忍无可忍。1948年6月3日,由淞沪警备司令部下令《时代日报》停刊,要对父亲下毒手,用汽车将他撞死。敌人内部我们的地工人员,火速将这一情况送出,党组织让他立即离开上海,到香港去。父亲和周信芳告别时,周和他的夫人说,本来想要你到他们另一座房子,既然你有更安全的地方去,还是赶快走吧。
在将近解放的前几天,上海地下党做戏剧工作的刘厚生、吴小佩、吕君樵把戏剧界的一位前辈拉出来,一起去找周信芳和梅兰芳,要求他们不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之下去台湾,梅、周两位都表示,决定留在上海欢迎解放军。
奉党中央毛主席命令,1949年5月26日,父亲从香港、经京津返沪。这时他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是军管会文管会负责接管国民党中央 社的官员。27日当天早上,他就打电话给周信芳。周信芳说,他昨天就已通知住在另外地方的朋友,报告他们,他住的地方已经解放。周说:“你随解放军进城,我们全家欢迎解放军和你。”上海解放后第二天,父亲就到周信芳家去,请梅、周二人到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周信芳立刻欣然接受,决心去北京参加会议。父亲又说:“我还要到梅兰芳家去转达这一邀请。”周说:“这就不用你去了,我去和兰芳说。”周信芳当天就去找了梅兰芳,梅也立即表示愿意和周同去北京。
临行,梅、周希望我们父亲和他们一起去,父亲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没有参加过共产党文艺工作领导者召开的这种会议,希望父亲去协助。在欢送会上,他们二位对夏衍同志说:“一定要请姜椿芳先生陪着一起去。”父亲说:“解放后上海有很多的工作,不能出席会议,一定去不了。”父亲虽然也是代表之一,但那时上海文艺界不少工作要做,不能离开。夏衍说:“两个一定,就没有办法了。你们两位去,我们一定会有人照顾和协助的。”
接着,父亲的工作又发生了变化,他不得不离开戏剧工作。这时他已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党员,做京剧、越剧、沪剧、淮剧、评弹和滑稽戏的工作。解放后最初几年,父亲虽然不做京剧工作,但和他过去的熟人,特别是周信芳还经常联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周信芳家里的一些事情,他也帮助解决,因此和他全家的关系更加密切。
1952年,父亲调到北京工作,周信芳每到北京,他们必然见面。谈戏剧,谈政治及他的家事。梅兰芳到北京,他们也时常见面,也是谈戏剧、谈政治,谈这谈那。1952年冬,父亲陪宋庆龄、郭沫若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梅兰芳也去了,还演出了《贵妃醉酒》,一路上接触很多。
梅兰芳1959年3月入党,这在京剧界和其他地方剧种的演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京剧院对周信芳的入党问题做了不少工作,但周信芳没有立即表示态度,负责上海京剧院党的工作的刘厚生来北京,和父亲商量,希望他和周信芳谈谈。1959年夏天,周来到北京,到了我们家,父亲恳切地谈了入党的意义,周信芳也坦白地说了自己的顾虑,觉得自己条件不够,不愿使党受到不好的影响。父亲向他做了很多方面的解析,周信芳回到上海就向京剧院党组织表示了争取入党的愿望。我父亲和刘厚生作为周信芳的入党介绍人,经党组织讨论通过,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粉碎“四人帮”之后,父亲担任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总编,由于他长期对戏剧的关心、热爱和熟悉,《戏曲曲艺》卷、《戏剧》卷,似乎得到了他更多的偏爱,这两卷,我们这些子女家家都有。
后来,父亲又担任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的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父亲常说,他只是在抗战后,解放前后,对他们二位做了一些统战工作,建立了梅兰芳、周信芳和党的联系,却一生获得了如此珍贵的友谊,也对戏剧有了如此深厚的了解。
解放前,父亲姜椿芳在上海经历了“孤岛”“日伪”“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是上海地下党文学、戏剧、新文字三个支部在内的文化总支部书记,后又任上海地下党文委书记,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
当时,梅兰芳、周信芳都在上海。梅兰芳怕被敌伪纠缠,以年老退居为名,蓄须明志,息影家园。周信芳则不同,在上海舞台上演出不断,还排演一些爱国内容、激动人心的戏。他曾在“孤岛”时期演出《明末遗恨》,后来还准备演出两本新编的戏《史可法》和《文天祥》,因受到当局种种阻难,一时未能上演。但他不畏敌伪的明禁暗害,毅然把这两本戏的名称挂在舞台两侧,并写明“近期上演”的字样。这赫然是两条标语,观众一进场,便肃然起敬,把它们看作是向敌伪示威的爱国口号,体现了周信芳高傲、正直的骨气。
鉴于此,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委,计划要和这两位在群众中有广泛良好影响的艺术家联系,支持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当然,文委关心的不只是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有整个京剧界,文委必须把抗日建国、团结进步的思想灌输到这个圈子里去。
1939年到1940年初,父亲接受了这项工作。但他确实是个外行,不会哼一句京剧,更没有玩过票,为了打开京剧界的新局面,他必须另辟蹊径。当时苏侨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第一个给国歌配器的外国人,曾任冼星海的老师)和父亲关系很好,父亲帮助他搞舞剧和音乐活动,他和梅兰芳有很好的关系。父亲不认识梅兰芳,人微言轻,怕不好高攀,阿甫夏洛穆夫说:“我带你去拜访他。”党交给父亲打进京剧界的任务在身,他决定勇敢地去见这位京剧泰斗。
在梅家会客厅里,他们起初是互相寒暄,之后父亲开始讲述提倡民族音乐的必要,京剧在表演和服装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只是音乐简单,重复多变化少,如果把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旋律,融合到京剧音乐中,可以使京剧更加完美。父亲还称赞梅兰芳不满足于演唱多种旦角行当,把革新工作放在唱腔上,把当时还嫌粗行的旦角腔调,改得柔和婉转、优美动人,把唱腔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以及当时当地的情绪唱得有感情、有内心思想。父亲还向梅先生建议,用国际通用的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结合为京剧伴奏,希望梅先生组织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演员作些试验等等,梅先生很是赞同。他说他非常欣赏姜先生的才智,二人从此便成了很好的朋友。文委搞一些演出活动,梅先生也时常关注,请他看排练、看演出,给说明书上题字,他都照办。
父亲讲过:“梅兰芳是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中国戏剧家,他所以能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正是他懂得中国戏剧艺术以及整个中国艺术的特点。梅兰芳20多岁就开始学习绘画,在绘画中悟出不少美学的道理,有些戏的创作和排练,有些戏的改革和创新,就是从绘画中得到的启发而实现的。梅先生深刻懂得绘画与戏曲的关系,认为画上的线条是动的停留,戏中的动作是线条的动态。戏曲中的亮相,是线条的停留,画的特点是能够把进行着的动作停留在纸上。因此梅先生在《天女散花》中尽量多安排亮相,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较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梅兰芳一生中,身体力行地作了各种尝试,使京剧大大地向前推进。
在1940年父亲接近了周信芳。我们的老家是江苏常州,一位同乡的长辈是我们爷爷奶奶的亲密朋友,他们的儿子是父亲的小学同学,叫尤金桂,从小爱演戏,大了自己组织草台班子演出,又改名叫尤金圭。他还改编了不少连台本戏,如《封神榜》等。《封神榜》是周信芳主演的,尤金圭被邀请到周信芳的身边编剧。父亲为了能接近周信芳,先是去看周的演出,如《明末遗恨》《斩经堂》等,并开始常常请教尤金圭,熟悉京剧的特点,想学习写戏,这样做无非是为打进京剧界找个途径。尤金圭把父亲介绍给了周信芳,这样他就有机会拜望周信芳,谈京剧的改革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有所革新。周先生知道他是做翻译和编辑工作的,后来他又看过父亲主编的《时代》杂志,知道他是“左派人士”。有时他们的谈话涉及一些时事形势问题,渐渐地他们成为了心照不宣的朋友。周猜想到这是党在关心他的戏剧工作。他们都不宣扬他们的往来。
1941年夏初,父亲约了尤金圭,通过赵朴初的关系,借佛教团体觉园的一个小客厅,每天碰头编写《史可法》剧本,准备写好后送给周信芳。正当他要着手学着编写《史可法》时,时局又发生了变化,党在上海所能发行的报刊全部被停封,急需另辟宣传阵地。上海地下党组织又把这一艰巨的任务派给父亲。父亲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以苏商的名义,办起了《时代》杂志,《时代日报》《苏联文艺》。他是社长兼总编辑。因工作太忙,面目又较红,父亲和周信芳只能维持不疏不密的关系。
抗战胜利后,周信芳经常作实验演出,改革京剧,搞“艺友座谈会”,每周一次到他家座谈。田汉、吕君樵、沈知白和我的父亲都去参加,创办了一个戏剧刊物,周信芳出资,田汉主编,父亲负责印刷发行。田汉建议刊名就叫《人民戏剧》。
到了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已成汪洋大海之势。父亲主编的《时代日报》宣传鼓动,更在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民党当局眼看着《时代日报》不仅报道上海各界游行示威,声援市民“要和平”“反内战”,还在军事上巧妙而无情地揭露“国军”的失败、宣传“共军”的胜利,实在忍无可忍。1948年6月3日,由淞沪警备司令部下令《时代日报》停刊,要对父亲下毒手,用汽车将他撞死。敌人内部我们的地工人员,火速将这一情况送出,党组织让他立即离开上海,到香港去。父亲和周信芳告别时,周和他的夫人说,本来想要你到他们另一座房子,既然你有更安全的地方去,还是赶快走吧。
在将近解放的前几天,上海地下党做戏剧工作的刘厚生、吴小佩、吕君樵把戏剧界的一位前辈拉出来,一起去找周信芳和梅兰芳,要求他们不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之下去台湾,梅、周两位都表示,决定留在上海欢迎解放军。
奉党中央毛主席命令,1949年5月26日,父亲从香港、经京津返沪。这时他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是军管会文管会负责接管国民党中央 社的官员。27日当天早上,他就打电话给周信芳。周信芳说,他昨天就已通知住在另外地方的朋友,报告他们,他住的地方已经解放。周说:“你随解放军进城,我们全家欢迎解放军和你。”上海解放后第二天,父亲就到周信芳家去,请梅、周二人到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周信芳立刻欣然接受,决心去北京参加会议。父亲又说:“我还要到梅兰芳家去转达这一邀请。”周说:“这就不用你去了,我去和兰芳说。”周信芳当天就去找了梅兰芳,梅也立即表示愿意和周同去北京。
临行,梅、周希望我们父亲和他们一起去,父亲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没有参加过共产党文艺工作领导者召开的这种会议,希望父亲去协助。在欢送会上,他们二位对夏衍同志说:“一定要请姜椿芳先生陪着一起去。”父亲说:“解放后上海有很多的工作,不能出席会议,一定去不了。”父亲虽然也是代表之一,但那时上海文艺界不少工作要做,不能离开。夏衍说:“两个一定,就没有办法了。你们两位去,我们一定会有人照顾和协助的。”
接着,父亲的工作又发生了变化,他不得不离开戏剧工作。这时他已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党员,做京剧、越剧、沪剧、淮剧、评弹和滑稽戏的工作。解放后最初几年,父亲虽然不做京剧工作,但和他过去的熟人,特别是周信芳还经常联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周信芳家里的一些事情,他也帮助解决,因此和他全家的关系更加密切。
1952年,父亲调到北京工作,周信芳每到北京,他们必然见面。谈戏剧,谈政治及他的家事。梅兰芳到北京,他们也时常见面,也是谈戏剧、谈政治,谈这谈那。1952年冬,父亲陪宋庆龄、郭沫若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梅兰芳也去了,还演出了《贵妃醉酒》,一路上接触很多。
梅兰芳1959年3月入党,这在京剧界和其他地方剧种的演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京剧院对周信芳的入党问题做了不少工作,但周信芳没有立即表示态度,负责上海京剧院党的工作的刘厚生来北京,和父亲商量,希望他和周信芳谈谈。1959年夏天,周来到北京,到了我们家,父亲恳切地谈了入党的意义,周信芳也坦白地说了自己的顾虑,觉得自己条件不够,不愿使党受到不好的影响。父亲向他做了很多方面的解析,周信芳回到上海就向京剧院党组织表示了争取入党的愿望。我父亲和刘厚生作为周信芳的入党介绍人,经党组织讨论通过,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粉碎“四人帮”之后,父亲担任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总编,由于他长期对戏剧的关心、热爱和熟悉,《戏曲曲艺》卷、《戏剧》卷,似乎得到了他更多的偏爱,这两卷,我们这些子女家家都有。
后来,父亲又担任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的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父亲常说,他只是在抗战后,解放前后,对他们二位做了一些统战工作,建立了梅兰芳、周信芳和党的联系,却一生获得了如此珍贵的友谊,也对戏剧有了如此深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