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南方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视角的南方


  时空意识的诞生、确立是文明史上的大事,而对其丰富、细化是每一时代的任务,也是文明的责任。每一文明的时空观有所不同,都受其文明地理空间的影响。比如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臘、罗马文化,其时空观就有所不同。普通人都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天上星象的命名都有不同的体系,如中国人的星象名称多跟农业有关,西方人的星象名称多跟商业、海洋有关。
  我们难以还原中国的先民最终时空的萌芽,是先有了时间意识还是先有了空间意识?在空间感中,是先有东西方的意识,还是先有南北方的意识?这些问题未必有客观的正确的答案,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先民的生活。
  学者们越来越清楚,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固然有道理,在相当一段的历史中也是一种事实;但这一史观遮蔽了足够重大的问题,即中国上古史不是只有黄河流域中心,还有长江流域文明。南方的文明甚至有着更精彩的表现,比如良渚文化称得上玉器时代的巅峰创造,考古发现在近千年的良渚文化墓葬里,人体骨骼几乎都是完整的,这对应于其他地方或之后的墓葬,可知良渚时代有着近千年的和平,没有战争、杀戮等等,只是到国家形成后的三代之际,北方和黄河流域因为马车、青铜等硬实力占了上风,开始主导大陆中国;即使如此,华夏文明仍是两种以上文化融合的结果,南方文明的贡献尤其多。
  从人类迁徙史、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也证实,大陆中国的人居史是南北两路先后进入、并在中原的汉水流域融合的。语言学证据表明,河、汉、江,三条大河成了汉文化的基础词汇,天汉、银汉、霄汉、河汉、江汉,汉水的重要性一度居江河之前,与天共名。但到了《诗经》时代,黄河流域的部落邦国崛起,“大启尔宇”的征服,开始妖魔化南方,并把“黄河中心主义”转换成“中原”“中国”等中心主义教化四方。不仅南方成了蛮荒的代名词,周文王的大伯跑到吴越一带“断发文身”,熊子受命到荆楚大地开疆拓土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是汉水也成了周天子丧身的边远河水。
  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对异质文化的征服,更不用说蛮族对文明水准高的文化地区的征服,在妖魔化后者的同时,又悄悄接受了后者的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在中原中心主义扩张的过程中,南方文明虽被粗暴化妖魔化对待,但仍贡献多多。
  理解这个大的背景,我们猜想空间意识的产生,东南西北既近取诸身,得益于每个人的身体感知,又远取诸物,受益于远方、天地间的重大物象。因此,说文解字的几位大家如许慎、段玉裁对“南”字的解读,就只能称作一解。他们解释“南”字,是说南方的草木有枝丫,“山山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於时为夏。云山山木至南方者、犹云山山木至夏也。”
  显然,许、段等人对“南”字的解释重在南方、夏天的草木特征。这固然有道理,但不足以说明上古人对南方的重视。以汉字叔叔网站列出的字例统计,在甲骨文、金文中,东(81、20)西(82、22)南(108、34)北(50、18)四个字,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南”。因此,古人造字,“南”字有更多样的意义。比如对当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来说,南方和夏天不仅意味着树木茂盛,还意味着歌舞。周南、召南,本来就是指乐舞,南音、南风,这是三代时南方给人的重大意象。古人乐器中除了丝竹,还有石磬、石钟,以及仿造石器的青铜乐器,这些乐器中,南方的编钟、石钟几乎就是“南”字的意象。
  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的钟簙为流行于闽越一带的乐器,而闽越又位于中原的南方,于是便以“南”为方位字。这一说法依据何在尚不清楚,因为春秋时代的南方还是指荆楚一带(如郑桓公问史伯:“南方不可乎?”郑、史二人都明白是指荆楚,在中原一带看来,楚人好巫,擅长歌舞。)如把“南”字指闽越乐器就有些狭隘化了,看看古代随国的编钟样子,也更清楚“南”字不单跟闽越一带有关。
  无论如何,后人认为“南”这个字,本是一种乐器,是对历史情景一种合理的还原。唐兰先生以“南”为“瓦制之乐器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簙之类之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高亨的《诗经今注》:“南,乐器名。”“南”字后引申为周朝中心以南的地域。而“以雅以南,以不僭”,可以解释为天子之乐和南方之乐共同按节拍奏响。

易经中的南方


  文字语言的运用表明南方在先民心中的重要性。这一论断也能得到《易经》的支持。在易经本文中,有西南、东北等词连用的卦爻辞外,即《坤卦》《蹇卦》《解挂》: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除此以外,北方的北字没有单独出现过,东方和西方并举的爻辞有两处,即《既济卦》: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谕祭,
  实受其福。
  因为《易经》卦爻辞是周文王父子编写的,站在周人的角度,对周人的西方位置表述自然多一些,西方的西字单独出现了三次,即: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小过卦: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这三次,两次都是一样的,而且“西郊”“西山”,以及东西并举的“东邻”“西邻”等物象都过于凿实,并非是对地理空间方位的认知。《易经》对东西方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宣传,即东方的商王朝再怎么有排场,也不如我们西方的周人朴实更得好处,用现在的话,这是文化自信。因此,东、西、北作为地理空间边界,在作易的周人眼里,只有“西南”“东北”并列的利和不利的差异。
  但是,南方在《易经》中居然出现了两次。即:
  明夷卦: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   首,不可疾贞。
  升卦: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
  吉。
  就是说,东方、北方、西方意味着什么,《易经》没有说,但南方意味着什么,《易经》说了,两卦的意思都是说,向南狩猎、征战、攻打、强取豪夺是吉利的,能够得到好处的。
  如果我们理解,在三代之前先民们就已经熟悉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时空差异,只是还没有付诸语言文字表达;文王父子演易,意味着《易经》从象数时代转向文字和义理时代,他们不能把东、西、北以及春夏秋冬的时空感写进《易经》,单单两次强调南方,就说明南方在当时人心中的重要,重要得高过强权商王朝当时所在的东北方。
  按孔子的说法,《易经》是忧患之作,尤其演易的文王是有忧患的。这个忧患是什么?孔子和历代的易学家没有提供答案。我们今天能想到的,文王带领周人跟强大的商王朝相处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商周联姻,文王也得商人尊重,即使商王随意处死其他部落首领时,并没有置文王于死地,甚至还给了文王不小的权力。在商王和当时人眼里,文王即使德望再大,也不足以取代商;文王自己也知道周人的力量太小,周人没有条件取代商。但没有条件文王为什么还要创造条件地投入到灭商的大业中去?只能说文王有忧患。
  这个忧患应该就是古公以来周人面临的问题,即是夏朝、商朝近千年所享有的温暖期气候要结束了,气候变冷使得北方民族向南抢夺生存空间,最早感受到压力的就是古公。从这个角度看,文王的伯父们往南方的吴越一带跑,其实也是这种压力下的一种出路。文王的忧患因此可以说是本部落民族的传统,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他必须解答。所以,他演《易经》也好,制定灭商战略也好,都是有这样的一个背景。
  研究气候史的现在有一个历史假说,就是在温暖期,华夏文明的制度趋于开明、社会多一些自由开放;到了寒冷期,制度趋于专制,社会走向封闭。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关注,就是在温暖期,大陆中国的南北基本处于和平发展,南北相安无事;到了寒冷期,北方就不仅要对南方动手抢生存资料,也会抢生存空间。因此,文王们从历史和现实中认识到,无论北方正常还是为生计所迫,南方总是有生活和生存所需要的东西,南方意味着丰富、富饶、充裕。
  所以文王在《易经》中强调南方的意义,他无意中揭示了大陆中国东南西北方的某种秘密,东、西、北等地方固然也宜人居住,南方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蛮荒、筚路蓝缕、断发文身,但南方更富饶。南征、南狩,甚至后來的周王南巡,都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财富。
  这个文王时代,载入经中的南方观念其实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直到当代,从乞丐到打工者都清楚,南方饿不死人。民间顺口溜说,宁愿向南走一年,不愿向北走一天。

《易经》文化中的南方属性


  《易经》中的时空观应该在孔子等人做易传时得到发挥,到汉代时构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即五季、五方、五色、五音、五味等等有其对应性,如东、南、西、北、中跟春、夏、秋、冬、长夏对应,跟宫、商、角、徵、羽对应……大千世界的所有现象都在这一体系之中,它简单,正因为简单,它能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只是传统中国人熟悉的这个体系,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已经相当陌生。
  在这个体系中,时空是一体的,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说明的,即东、南、西、北对应于春、夏、秋、冬,这就是时空四象。同时,时空有天、地、人的道理,即天道的时空四象是谓元、亨、利、贞,地道的时空四象是谓生、长、收、藏,人道的时空四象是谓仁、礼、义、智。在此之外,时空还有视觉、听觉、味觉等属性……
  现代人可能会问,这种说法如何能够证明?但对人文社会来说,这些说法不能证明也有效用,它们甚至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中国人宣扬化民成俗,但时空的这些属性才是化民成俗的典范。我们从南方和夏天的地道属性即“长”一词可知,南方和夏天不再是学生,而是学长,是生物都争夺生存空间中如何长大长好。南方和夏天的花草树木都是茂盛的,可以疯长来形容。但生物们缠斗如何长得好、长得大,人道属性因此总结出“礼”,即秩序、礼仪、制度等等来约束个体,来确定边界。
  如此回到天道属性,南方和夏天的亨就不仅有亨通的意思,也有烹煮、煎熬的意思,这种如“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的时空,因此有了独特的视觉意象,南方和夏天的颜色是红色的。这种时空还有了独特的听觉意象,南方和夏天的声音是徵音,徵音的传播方向是向上的,因为夏天和南方的气温高,地面温度跟空中温度差异大,声音从温度高的地面向温度低的空中传播。因此夏天太阳底下的声音难以传远,以至于外人难以听见。这种向上走的徵音一浪高过一浪,如南方的锁啦,如叽叽喳喳的鸟叫。南方人的话语在北方人听来就如同鸟语。这种时空还有了特别的味觉,南方和夏天的味觉属性是苦味。当季的食材中就盛产苦瓜、苦菜,南方人的饮食中就喜欢放糖来提鲜或中和。当然,在南方和夏天,如果心火过旺,人们会说,吃点苦吧。在这个意义上,亨看似通达、繁盛,其实是苦难的历程。
  在这个体系中,如果时空以春秋来指代,那么,万物聚散皆在春秋之中。对于自然世界而言,一切属性也有时空归属,如五行中的四行,金木水火即分属西东北南和秋春夏冬四象。对人文社会而言,其万事万象也有时空属性,如以人生阶段论,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即是时空四象;如以四民社会结构论,士、农、工、商即分属北东南西和冬春夏秋四象。我们以此来看南方和夏天,青年人天然地属于这个时空。青年人看似通识,享受生活;但天然地处在苦难、煎熬的人生阶段。冰心的诗句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青年人有朝气,如能发出健康正常的徵音,就是蓬勃向上的声音,那么人们就会欣赏他、布施他机会、感觉自己也年轻起来,感觉自己向善而开阔起来。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
  当然,南方水多,但在四象五行中,水行归属于北方,南方属于火行。因为南方火大,王充如此说南方:“太阳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与人谈言;口唾射人,则人日脤胎,肿而为创。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   在四民社会中,南方归属于工人。较之其他地方,南方更重视分工,手工业、轻工业不仅在传统中国属于南方的强项,就是现代中国也是南方的本事。当代的改革开放,最初最重要的力量来自南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拉动。
  中国人的生命情怀或人生的需要,即家国天下情怀或说个人、家、国、天下的认同需要,如按时空四象来论,也分属于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家在南方、家在夏天,家像南方和夏天一样代表光明、温暖。个人从春天出发,必然要走向夏天,成家立业。从这个角度看,家族文化虽然是全体中国人的伦理特色,但在中国南方表现得更为强化,更为突出。

以南方来看历史


  我们由此可知,南方在中国的地理空间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非常有意思的是,夏、商、周三代都在黄河流域,其势力范围北至北纬38度,即现在的榆林、太原、石家庄一线,这是李零等人说的农牧争夺线,南至北纬35度以南一点。三代的王城都是北纬35度附近,即现在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一线,这条王都线都在王国势力范围的南端,说明三代对南方的看重。
  三代之所以没有扩张到长江流域等真正的南方,我们猜想,因为三代的气候在随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史上都是算高的,当时的黄河流域足以生存,而且三代主要是旱作农业,跟南方精耕细作的水稻农业有差异,三代要向南扩,还暂时没有能力,消化不了南方。
  周取代商后,最初的战略是要压服消化、压服“殷顽”,并剪除其同盟方国的羽翼。所以当时一些重要诸侯国都在这一带,如卫国(旧商都),又如齐国和鲁国在“大东”——这是殷商的同盟地区。
  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周的统治在中原逐渐稳固,开始在更大范围中拓展,昭王、穆王时期不断向淮夷、于越、荆楚用兵,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从山西、陕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曾)、唐、蔡、应、息等数十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它们互为犄角之势,负责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在西周的冷期过后,春秋时代迎来了新的暖期。气候的温暖带来了人文的丰富和相对的自由,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大陆中国各方表达自我的结果,东方之学的儒家、南方之学的道家和辞赋家、西方之学的墨家、北方之学的法家都一时称盛。轴心时代的突破得益于大陆各方竞争和彼此增益。
  跟北方、西方,甚至东方相比,上古南方几乎沒有扩张的史实。只是到了春秋时代,周人分封的熊子到南方创业,熊楚才有了征服扩张的抱负,但楚国问鼎中原也只是问了一下。后来的吴、越一时称强中国,也没有北上统一中原的野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方之于中国,只是一个富饶的、自足的,没有政治愿望、没有权力宣示的地带。
  战国以西方强秦对东方六国的统一告终,但在秦国以流氓手段削弱乃至吞并楚国的时候,楚国人说了一句狠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悲壮的预言确实实现了,陈胜、吴广率先发动,楚人项羽、刘邦随后成为灭秦的主力。南方人挑战了不可一世的强权,并建立了汉王朝,这个朝代、帝国、人民的新的名称是对江、河两大流域的兼容和超越,是南北方在汉水流域即秦岭淮河一带的会师、成全。汉因此成了华夏民族、人民的名字,汉人、汉子因为包容南北而有着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以至于民族主义的最强音在大汉王朝发出来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代的司马迁把时空四象引入人文历史,他提出了有名的司马迁线。“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但在汉朝内部,南方人入主中央政权后,即有了中原思维,王朝对南方仍是防备、顾虑、利用的。也是在汉朝,王朝代表的北方、东方等农业混合体,跟南方地方势力代表的工商业混合体发生了冲突,七国之乱是站在北方和大一统立场上的称谓,不能说明南方寻求自主、独立的冲动。当然,由于南方和汉人对个体、局部的权利做出足够的思考,南方和个人都只能做出权力的牺牲。
  到了东汉时代,大陆中国的气候再一次发生变化,短暂的温暖期过去,北方民族再度向南挤压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大陆为此生发的乱局迫使南方和底层人民寻求出路,这一寻找仿照外来的佛教而诞生了中国道教,道教虽然次生,却有道家思想为深厚的基础,而直抵华夏文化的根本,道教不仅为道教徒的自我独立提供了原则,也确定了个人修炼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于心肾相交,坎水填离火,以求水火相济。而水火、坎离,在时空方位上正是指南方和北方。
  在三国、南北朝时代,生存空间再一步逼仄,“五胡乱华”带来了华夏文化的衣冠南渡。至此,三代时期以东西方关系为主的华夏文化,定型为南北关系的未济或相济。南北朝是中原民族大规模南迁的开始,华夏文化的重心也随之南移,南方因此在富饶意象之外有了品格,有了文化。有了后来的魏征对南北。
  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为取南方资源以济中原和北方,隋朝做出了一个历史举动,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使得中央政权的统治有了纵深。梁启超认为,运河的畅通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本,导致了江河下游的昌盛,北京、南京两大都会扼全国之枢要,而吸其精髓。唐代的安史之乱,应用范阳、卢龙之众,实际上是燕地的权势。宋代金、元宅京于燕,俘虏了二帝,侵犯了半个中国,后来蒙古族统一中国,也在燕地定都。明初定都南京,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师起之北方,复宅金元故,始终沿用至清末地势的变迁,导致了政治的变更。此后运河淤塞,而燕京势力不衰,是因为积累的时间长了,取精用宏,与千年的镐洛相等,还因为海道缘故,易河运为海运,沿海一气相属,燕地仍是起到核心的作用。
  唐代、宋代延续了中原文化南迁的历史。据说江西、湖南、湖北一带成了中原人迁移频繁的地带,由此激活了一个汉语词汇:“走江湖。”江西等历史上的南方甚至在宋代出现了文化的高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等人对杭州的描述更让北方人起了侵略之心,传说金主完颜亮看到了《望海潮》这首词:“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这个转移带来了一个结果,就是公元七世纪,在中国唐朝、西亚阿拉伯半岛,东西方再次实现思想突破的时候,中国禅宗基本上是在南方生根发芽的。中国禅跟南方几乎天然地相联系,南方经济的富足、小农自耕农的丰衣足食,跟禅宗要求个体的自觉、明心见性、独立、本自具足等思想天然合拍。
  但即使如此,唐宋年间,南方仍不足以抗衡中原和北方。即使宋代的南方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即使明代的南方有发达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旦蒙古人、满洲人的铁骑踏过,南方就只有束手就擒。冯友兰为此写道:“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即使到了近代,南方有过“东南互保”,有过亚洲第一共和国的建都,有过北伐,但都没能解决大陆中国的专横,没能解决大陆对南方的压榨、收割。甚至现代革命,仍在重复司马迁的结论。很多学者注意到,南方(南京)的国民革命虽然率先发动,但西北(延安、北京)的共产革命收获了中国革命的果实。

南方的现代命运


  因此,从《易经》、汉字、道家、中国文化历史的角度看南方,可以说南方对中国人是非常重要的。庄子的《逍遥游》明确说:“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汉语的“图南”或“南图”成了比喻,说明人的抱负远大或前程无量。民间的说法是,孔雀东南飞。
  南方堪称东方的时间归属,是东方之珠。轴心时代之后的南方更是大陆中国的心脏,是发动机和能量供应源。因此,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从上到下都讲究南面为王,王者坐北朝南不用说,就是民众饮食起居也以向南为吉。在几乎标准化的中国建筑里,中国人的大门都是朝南打开。
  如果南方都失去了自性,失去了大陆中国家园般的功能,那么中国人就真的如孔子所说:“道不行,乘槎泛于海。”由此汉语发明了一个词语:“闯南洋”。中国人要漂洋过海,下南洋。明清以来,中国人更是以做猪仔的代价到海外去谋生。而历史上,即使最为封闭的时代,中国人也会在南方留下一个窗口,无论是王朝时代的“十三行”还是当代史上的“广交会”,都是“南风窗”,保留了跟外部世界沟通的气孔,有此气孔,随时就能做活。
  但最令人惊异的是,南方如此重要,南方的品质几乎没能影响到大陆中国,尽管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在南移。尽管没有南方的气孔,大陆中国就会返祖或退化,人人都成为“大陆表叔”般的行货、活物,但南方的自由、独立、知书达礼、对苦难的追问、对生存的明心见性,等等,都不曾成为大陆中国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更不为中国“头脑”思考、不是中国头脑和心灵所认同的内容。相反,大陆中国、头脑中国只接受了南方的生活享受,如历史上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杨广和乾隆下江南,如现代中国从广东、浙江等南中国受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有中国文化招魂者之称的钱穆先生甚至感慨说:“近代中国人只知沿着顺势,向东南沿海跑,这因东南沿海有许多引诱我们的东西。”“今天中国,全为西方商业吸引,大家都跑向海边。但一到海边,便没有地方可走,粤人便向南洋海外跑。”
  可以说,钱穆先生没能注意到南方之于中国文明乃至现代人类突破的意义。钱穆甚至强调北方等高纬度地区对南方的平衡,钱穆还发现说:“西方文化,从历史转动趋向言,先由希腊转到罗马,再从意大利移向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大致是由小地面移向大地面,由温带移向寒带,由低处向高爬。”中国文化相反,“从黄河流域,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渐渐移到长江,再由江浙移趋闽粤,正是由大地面移向小地面,由高寒地带向低暖地带滑下。西方如逆流而上,中国则顺流而下。”
  钱穆认为中国的国都决不能设在南方:“中央政府是一国的头脑指导中心,头脑该摆在冷的地方,要暴露在外,要摆在大门口,摆在前面。”梁启超等人早就论述过钱穆的观点,认为北方更占优势,而且统计的结果也显示,中国的国都绝大部分时间设在北方。钱穆认为南方的角色并不重要:“只是开着窗口,接受一些外面空气是适合的,却没有元气淋漓。不能希望在此地区来旋乾转坤,挽回气运。”如果只关注南方的花花世界,在钱穆眼里,中国就失衡了,“现在的中国,是血脉不流通,神经不健全,营养和神智,都堆积在一个角落里,臃肿了,偏枯了。”
  但钱穆、梁启超等南方人显然没有注意到北方受南方吸引,只是重在欲望满足层面,而对南方精神的吸纳不足,没能意识到南方的果实是自由的创造。今人多以为道家跟西学的自由主义同调,梁启超等人意识到道家乃南方之学,但迄今为止的中国制度和历史是儒家(东方)法家(北方)主宰的历史,还没有把道家(南方)墨家(西方)的精神转识成智、化知为制。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中国的社会到钱穆这样的知识人,都没能理解南北问题高于东西等其他问题,都没能尊重东方之珠。南方在人们眼里是出废柴和低端人口的地方,这甚至反映到中国首善之区的南北关系。从改开年代南城的“浙江村”“上访村”到近年的南城低端人口聚集地,就算是最有活力、最坚韧的地方,但在政府和民间心中都是脏乱差的地带,甚至是需要驱逐的对象。
  我在《节日之书》中说:“一个城市的南边不仅代表天、心脏,也代表繁华、活力,而北边则代表地、水,代表财富、权贵,尽管东城富西城阔,崇文穷宣武破,但南城一直是民众的家园,是顽强、创造、分工、服务的象征。对南城的尊崇不仅是敬天畏天,也是对创造性的尊重。同样,其他方位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只有这些时空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跃迁。”

倾听南方的声音


  中国文化把南方划入五行之一火行的范畴,火代表光明、精神、温暖,在东南西北的关系中,东西方的关系既是雷澤归妹卦和泽雷随卦的关系,是男欢女爱的关系,是追随、学习的关系,南北关系则是水火既济或未济的关系。如果不能把南方的精神纳入进来,仅仅打压它,那么中国就如钱穆所言永远失重。
  这种失重不仅在政治经济的治理上是扭曲的,就是在思想精神上也是扭曲的。这种失重从司马迁发现以来,中国人没有解决它,反而更变本加厉地坐实了它。现代史上的“胡焕庸线”其实就是司马迁线的细化,也是对本文所说的南北关系的更宏观的表述;如果说本文中的南北泛指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而言,胡焕庸线则是农牧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胡焕庸发现,在此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到当代,仍是如此,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
  钱穆以及一般人因此多以为大陆有纵深、有深化发展的空间。好像是说中国南方已经发展过度,已经发展得很好,该开发西部北方了。但如中国人不能深刻地意识到南方的意义,中国人在大陆的生存方式也许仍只是重复此前的历史。
  其实南方在不断地教训我们,流行文化不说,通俗歌曲是从香港一路向北影响我们的,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绝大多数是受南方的影响。有人甚至调查过,当代出版界的动漫题材是从海南一路向北影响我们的……但我们很少听取并接受南方的真精神。由此带来的反面教训更多,无数光鲜的城市在一场暴雨面前就被打回原形,无数北方的城市在南方的诱惑面前成了一座座空城。而非典和当下的庚子之疫,都是从南方发生,检验我们社会的治理水平和文明水平。
  借用网友们的语言,要让中国人认识南方,“太南了”。但2019年呼声最高的年度汉字之一就是南字,我们或许可以展望,人们正在倾听南方的声音。
其他文献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开展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实施策略,总结南开大学体育课线上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务处、研究生院、体育部、课程平台、体育教师”多方有效联动,开展“
一不小心,将儿子的玩具拼装人仔  冲入了下水道  他捡起仅剩的一个零件,喃喃自语  “它陪了我很久很久,现在  只剩一只孤零零的手臂了”  他伤心地坐在椅子里  “我想把這个手臂零件  也冲入下水道,让它一直  完完整整的”去渤海的路上  那不是盐碱地,是一场薄雪,下在滩涂  再远一点,用词语的局限来描述那片赤红  显然力不从心。那不是碱蓬草,  是一个人在此处纵火  红,覆盖灰白的滩涂,似乎是瞬
期刊
期刊
不相见,不公开  暗地里却有只手握住了你  用暗语对你说你一直在我掌控中  从开始就在你身边,却如异乡客  潜伏、隐身,让你看不见,摸不着  无所适从,空着急  总是玩虚无的游戏,像法官一时兴起  让瞎子出庭,证明光的存在  证明你有一个看不见的影子  用暗箭伤你,却让你找不到敌人  抵抗没用,也没人接受你投降  没错,我就是你要找的隐身人  一直未现身,却在暗中牵挂  让你怀抱存在的虚无  我决
期刊
孔子学院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教学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孔子学院教学本土化是立足海外生存土壤、满足当地民众需求、实现“适者生存”的现
6月26日星期三晴rn早餐后,从东京驱车一路沿东北道高速向仙台方向行进,下午两点前来到东北大学.上次到这里是七年前的冬天(2012年2月),法学部的阿南友亮教授接待我,在这里有
期刊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日新月异,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女性运动之风随之兴起,女性对运动化妆品的关注度提高刺激了运动化妆品市场的发展,为运动美妆的成长提
李同学:rn即将离别,和你相处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让我诚心诚意地、发自内心深处地祝福你——我的心心相印的朋友,愿你高兴时开怀大笑,烦恼时别忘记我给你的祝福.rn唐同学:rn最
期刊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情景训练作为足球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被广泛运用.情景训练是指选取比赛中出现的一个
采取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RSR法,对2019至2020赛季CBA总决赛广东队和辽宁队3场比赛攻、防指标数据统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队球员身体条件更加出色,广东队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