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历来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传统教学中一贯采用的学习方式,但由于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课标下,我们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设,是指巧妙地设计探究情境。“情境”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及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切入新知识。
在创设探究情境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以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平方根”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反过来,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出它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等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个个跃跃欲试却回答不出来,他们想不到竟会被一个似曾相识的简单问题难住了,都很不服气。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课题,指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探索研究,掌握新内容,同学们顿时鸦雀无声,兴趣盎然。
二、巧妙引导,获取新知
巧引,是指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让我们来看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个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小明先向东走4米,再向西走3米,现在小明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相距几米呢?
生:东边1米处!
师:这说明(+4)+(-3)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1.
情景(二):
师:小学我们已经知道4+3=7,现在我们学了负数,有没有同学知道4+(-3)等于多少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生1:我们组觉得它应该等于1,因为“+”可以省略,所以它就是4-3,所以等于1。
生2:我们组觉得“-”有减少的意思,所以4+(-3)可以理解为在4的基础上减少3,因此它等于1。
生3:我们组把“4”看作手里原有铅笔4支,把“-3”看作借出3支,手里还剩铅笔1支,所以4+(-3)=1。
……
情景(一)的教师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问题的指向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缺乏探究性。情景(二)的教师则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在合作讨论中进行尝试、猜测、体验、创新。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象第二位教师一样,善于诱发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多给他们一些思维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
三、巧促发展,张扬个性
巧促,是指巧妙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撼,激起个性化联想启迪.特别是在新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让老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用指定的“零件”拼图,他们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彩.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幅图片“—○—◇◇—”,一开始看到它,我想这大概是羊肉串之类的吧,没想到那位学生对它的解释竟是: “这就像一条人生大道,有时候顺顺利利,有时候却很坎坷,要走一段弯路才能回到直道上。”又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給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赋予情境,学生的说法又是各种各样,有的参照经常看到的应用题背景,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拿班里的同学做主人公,有的甚至把它放进了像蜡笔小新、机器猫、奥特曼这样的动漫背景中。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其它的方法。”“老师,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我总是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又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创造的灵性。学生的学习一定要经历必须的思维过程,要改变过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经历知识形成与巩固的过程,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巧设,是指巧妙地设计探究情境。“情境”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及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切入新知识。
在创设探究情境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以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平方根”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反过来,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出它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等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个个跃跃欲试却回答不出来,他们想不到竟会被一个似曾相识的简单问题难住了,都很不服气。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课题,指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探索研究,掌握新内容,同学们顿时鸦雀无声,兴趣盎然。
二、巧妙引导,获取新知
巧引,是指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让我们来看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个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小明先向东走4米,再向西走3米,现在小明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相距几米呢?
生:东边1米处!
师:这说明(+4)+(-3)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1.
情景(二):
师:小学我们已经知道4+3=7,现在我们学了负数,有没有同学知道4+(-3)等于多少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生1:我们组觉得它应该等于1,因为“+”可以省略,所以它就是4-3,所以等于1。
生2:我们组觉得“-”有减少的意思,所以4+(-3)可以理解为在4的基础上减少3,因此它等于1。
生3:我们组把“4”看作手里原有铅笔4支,把“-3”看作借出3支,手里还剩铅笔1支,所以4+(-3)=1。
……
情景(一)的教师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问题的指向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缺乏探究性。情景(二)的教师则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在合作讨论中进行尝试、猜测、体验、创新。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象第二位教师一样,善于诱发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多给他们一些思维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
三、巧促发展,张扬个性
巧促,是指巧妙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撼,激起个性化联想启迪.特别是在新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让老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用指定的“零件”拼图,他们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彩.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幅图片“—○—◇◇—”,一开始看到它,我想这大概是羊肉串之类的吧,没想到那位学生对它的解释竟是: “这就像一条人生大道,有时候顺顺利利,有时候却很坎坷,要走一段弯路才能回到直道上。”又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給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赋予情境,学生的说法又是各种各样,有的参照经常看到的应用题背景,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拿班里的同学做主人公,有的甚至把它放进了像蜡笔小新、机器猫、奥特曼这样的动漫背景中。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其它的方法。”“老师,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我总是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又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创造的灵性。学生的学习一定要经历必须的思维过程,要改变过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经历知识形成与巩固的过程,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