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8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促进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引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的参与态度与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取质量.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影响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笔者以为,除了要设计一个高质量的数学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特点,精心设计好数学活动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索、发现的起点,教师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把要发现、探索、解决的数学问题隐含在情境之中,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从情境中发现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数学新知明确方向.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设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用新奇、疑难和矛盾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笔者以为,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而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问题情境的内容应该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掘、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便于激活其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 问题情境应该富有童趣,能够吸引孩子,让孩子乐于参与其中. 问题情境仅有趣还不够,要利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能够使学生产生思考解决的欲望,还应具有挑战性. 问题情境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突出体现数学味,避免形式化,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
  二、让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全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数学是“做”出来的,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也获得了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和数学基本思想. 这里的“做”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时,首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数学结论. 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才能真正发挥过程性目标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供可能. 当然,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还是要有的,只是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应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代. 其次,要注意学生活动的方式.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应当伴随着思维的发生. 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特征的数学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學生的数学素养,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为每组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顺理成章地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参与数学活动了. 但是,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拼一拼,缺乏自己的猜想和创造,缺乏数学思考. 这样的操作,学生充其量是做了一次“操作工”,不算是真正的数学活动,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也无法获得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活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对数学及其学习过程的理解不同,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不同.
  在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经历数学活动中,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获得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注重交流与反思
  学生个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需要教师创设环境与条件,以便于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两种方式.
  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后,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将学习中带有鲜明的个人认知特征的探究思路、规律理解与解释进行交流共享,学习群体成员之间对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共同回顾、展示、对比、交流和讨论,从中获得对自己数学活动经验的判断. 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从而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条理与提升. 例如,在“表面积的变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等形式,展示、交流各自的思考,共同发现、总结出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使每个学生都系统化自己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反思作为一种对已有的思维结果进行检讨性的再思考的过程,就是指将学习过程中那些有关的智力活动变为思考的对象,进行反省. 比如,探究数学规律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数学学习过程中概念、原理或方法的发展与形成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从中回味思路、方法,概括与体会其作用、价值与意义.
  总之,丰富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需要我们积极引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全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交流与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娜.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有效展开[O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02c621e4102de2bd960588fe.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和形就像是硬币的两个面,少了任何一面都不再是完整的硬币。数和形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为我们的数学解题带来困难,我们的教学也就无法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既可以是“以数助形”也可以是“以形助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結合 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
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始动方面、定向和引导方面及维持和调节等方面.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
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汉语形式与功能问题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4月22日至2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庆祝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徐烈炯先生诞辰七十周年而举行的。共有来自大陆、香港及海外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沈家煊所长、法国东亚语言所贝罗贝(Alain Peyraube)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范开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湖南大学李行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刘丹青教授等分别向徐先生七十华诞献词。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地进行,高师政教专业在学生专业教育上如何策应新课程改革,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以确立“互动式”
本文论述了有关媒体及现代媒体的概念,论述了现代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素质教育对高师院校的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探讨了中文专业与非中文专业在中文教学方面的特点,对中文教学进行了定位,并给出了加强高师院校中文教学的对策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可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尤为重要.而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首先,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就体现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10月,位于重庆工商大学江北校区,占地200余亩,坐落在美丽的嘉陵江畔,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单位走“教学为主,产学结合”为办学思路,突出重
上外的《外国语》创刊30周年,值得纪念和庆祝。此刊是外语教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是我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近来办得越来越有特色。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谨以下文表达我对贵刊敬仰的心情。此为我在北外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给研究生的一次讲话,转写后做了必要的删减和修改。愿我们共同为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事业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本文是从语用认知的视角来探讨元交际条件句的用法。文章指出。元交际条件句主要是对主句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进行的评价或解释。它具有三种用法:元语用用法、元语言用法和限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