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筇随处弄潺湲

来源 :考试·理论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幼儿园的时候,你想吃草莓,但许多小朋友都想要苹果,于是你也去抢苹果。可是“你能确定那只苹果就是你想要的吗?”这里的“苹果”可以放大理解成“青春奋斗”。问问自己,我们还有没有平常人的心境,有没有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
  答案或许可以从2013年12月9日,四川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得主、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诗歌艺术》的讲授者王红教授在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2013年度“助学·筑梦·铸人”活动主题报告会(四川大学站)所做的演讲得到。她将分享一个普通教师如何看待青春奋斗,看待事业和成功,值得大家好好看看!
  我在学校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学校里这样的老师太多了。我要感谢我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论坛,今后我在川大要出名了,谢谢大家。
  其实我挺忐忑不安的,最初我是推辞的,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我们今天社会上绝大多数都是平常人平常心,希望我能够分享一个普通教师如何看待青春奋斗,看待事业和成功。我本人是普通又普通,27年就做了教书这一件事情。评职称这件事情也比别人慢得多,因为自己比较笨拙。我这样的人显然不能做什么高端的研究,27年就做了一个普通的中文系老师。如果用武侠小说作比,我就像一个小小的洞主、岛主,只练了几招,但这几招因为一直练,所以还有一点点体会可以分享。
  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倚筇随处弄潺湲”——一个普通教师对人生功业的理解。我先解一下题,这是宋代朱熹《偶题三首》其三(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中的语句。这位先生常写哲理诗,随着流水的踪迹溯源,行到水穷处却不免惘然,因为那里并非真正的源头所在。真正的源头往往来自千流万派,然后汇成一水奔流而下。探求真理如寻觅真源,不会一探即得,需寻寻觅觅,多方求索。然而,最重要的是观水的心境和态度。
  今天和同学分享的不是心灵鸡汤,何况作为一个长辈,我本人是非常反对“伪励志”的,片面地灌输所谓的成功学,用指标来衡量所谓的成功。伪励志是青春期的毒药,我们要拒绝服毒。青年人当然要奋斗,但作为一个老师,片面鼓动出人头地,夸大所谓的“成功”,起码是不负责任的。我大学毕业30年了,我的感受是绝大部分人绝大多数是平常人。按照世俗的指标,我们都不是金字塔的顶尖人士。我们带着“伪励志”灌输的心灵鸡汤走到社会上,就会有偏差。我们在谈青春奋斗,先问问自己,我们还有没有平常人的心境,有没有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我怎样看待成功——态度是最重要的。
  我要谈的第二个话题:知识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去年我去陕西师范大学做了演讲,按照惯例留了联系方式。之后接到一个学弟的来信,他自称“可怜的农村屌丝”,讨论的问题很大:知识能改变命运吗?说自己“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控制感”,怀疑读书学习“这条路真的可以兑现出什么吗?”我在给他的复信中说:我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因为大,就显得笼统甚至空洞。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比如你说“怀疑读书上学的意义”,这种怀疑的态度,恰恰是读书上学后获取的。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重可能性。我们不必复制一遍父亲、祖父的人生,不愿别人安排我们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谓的命运,我们也会说“尽人事,听天命”,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吗?
  我想给大家介绍我认识的一个人,在我的天涯博客长亭短亭里有多篇博文写他。我在2005年认识了眉山的失学青年王春雷,他拒绝了川大老师同学资助读书和出版界朋友以“草根诗人”包装他并帮助他出版诗集等各种建议,坚持自己“用力生活”,送过外卖,当过民工,还当了兵。当时我们交流时,他说:“我写诗是为了洗涤灵魂”。我当时非常震撼,让他再说一遍。
  很难想象一个失学的农村青年,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理想是自己开一个保洁公司,第一步是培训员工。一个农村的草根青年,没有学历的青年,读书真正读进去以后,结结实实地“用力地生活”。所以说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是改变命运的态度。我们在掌控生活前应先掌控自己。至于对生活的控制感问题,我们大概是控制不了,但是可以对自己有控制自己,人生也好,命运也好,我们不是掌控大海,而是要学会游曳于大海。
  现代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与我比为第一”。其实我们永远只是和自己比,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比要进步一些。
  去年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是关于考研的问题。我写了篇文章回复她:“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读研?你先去睡一觉,然后自己决定。”你是为什么想要读研,是想进一步学习还是怕在同学中丢面子?一个寝室的同学都读研,自己不读研是不是很没面子?但实际上有许多研究生,尤其是保研的同学,读书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如果你的内心倦怠,那么,你大可以不选择读研。有些则是顺从父母,还有的是畏惧社会这个大怪物。
  幼儿园的时候,你想吃草莓,但是许多小朋友都想要苹果,于是你也想吃苹果。但“那只苹果是你想要的吗?”
  我遇见一个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可以保研,但她选择了就业。有一次见面她跟我说:“王老师,我请你吃饭。”我说:“这不对,应该是我请你吃饭啊。”她说:“我现在有工作了,能赚钱了。”我问她能赚多少钱?她说一千多块。一千块确实不是一个太高的收入,我当时就想,这个女孩子有出息。果然,一年多以后,她去了深圳,专作财经类的大块文章。她就是选择了自己的草莓。
  所以说人生是没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我在博文《不要做好学生》中,介绍了一个女孩子,她逃了大部分的课,毕业时她和辅导员还互相不认识,她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不认识她。但是图书馆的大爷,换了几个,都认识她。做研究生的时候还经常捅娄子。她是典型的叛逆期延后发生。她毕业后做了独立撰稿人。汶川地震的时候,她想如果头顶上的天花板砸下来的话怎么办,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她直奔北川而去,一路很艰难。当时不让进,她冒充当地人,还带了一个河南的救援队进去。后来救援队的人发现她不是当地人,是个连在成都春熙路都要迷路的路痴。后来她想尽办法坐了摩托车进了北川。她向报社说去报道,当时正缺一线记者,就让她去了。在北川的三天以后,做了民间的志愿者,包括帮助妇女儿童啊。报社认为应当把她作为一个典型人物表彰,她却说:“我现在正在美容院做面部护理,别打扰我。”这之后她从旅游杂志跳槽到历史文化杂志,又跑去做科学杂志。别人看来她压根不是一个规范的好学生好员工,但她活得很精彩,她跟着自己的想法走。   然后我想说说不做打双引号的“好学生”,人生要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我想,对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我三十年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这事情的缘起是有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换了很多职业,正策划开洗车厂。他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老哥我没有出息,你们个个都当教授了,我却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我说我们是各有所好,跟“出息”没关系。他大笑说:“你现在怎么这么可爱啊,当初你一点儿也不可爱啊。”
  我当年对分数非常看重,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读书,晚上自习到十二点才回去,当时如果有学霸这个称呼我想我就是了吧。我有个学弟现在是同事,对我说,你当初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你当初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走过去,辅导员说,学习就该这么学。除了体育以外,成绩都是优秀,所以说毕业时毫无疑问是第一。但是我40岁后考了两次博士都失败了,原因是英语。有人不相信我会不及格。当我有好几个不合格的时候,我是活明白了。想清楚是否有必要去突击应试的英语。于是我就放弃了攻读博士,当时学校规定无博士学位不能评正高,我也不愿为一个职称勉强自己,40多岁才学会不以外界的评价指标要求自己。
  我看着台下想有多少是“好学生”,打双引号的“好学生”。好学生有很多常用语,他想着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比如“各位领导”,后面才是“各位老师和同学”。虽然好学生难以界定,但是还有有一些特征:有疑问也不敢提异议,表现很乖,没有出格的行动和想法,全力地面对每个考试,一读书就找标准答案,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用别人眼睛看自己、却以自己的指标衡量评价他人,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不择手段钻营的任务,人生目标高、幸福指数低,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合群、不可爱。这些都是好学生的后遗症。
  以从事学术活动为例,意义可以标举得高远辽阔,也可以朴素寻常。我们追求的目的和意义,似乎会导致我们离它越来越远,不如少考几分,放慢脚步,享受一下亲情友情爱情。忙着评估目标重要与否时,可不可以顺便想想,我们在直奔它而去的时候,有没有忽略了一路风景?不纠结于目的,也可以顺便达到世俗所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未曾忽略一路风光,得到了双倍的收获。别人十多年可以完成,我却用了20年才从讲师升到教授,很慢的节奏。但是,我觉得我并没有浪费这20年,幸福没办法用职称和奖项来评价,它们只是副产品。
  2005年我讲授的《中国诗歌艺术》参评精品课,从校级精品课到省级再到国家级。当时是四川大学的“破冰”之举,因为之前我校没有文科的国家级精品课。当时教务处做了很多准备,甚至找来了评委名单和联系方式。教务处把这个名单给我,我理解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老师或同学等关系,设法向评委推介自己以求得关照。
  我问合作者谢谦老师怎么办,谢老师非常坦然,说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说:我们一个评委都不找,大不了就评不上精品课。但我相信我们做得很好很认真,评不上是工作不好、水准不够。如果找关系,一是如果评上了,不知道到底是水准达到了还是走了关系的原因,二是我们这个课本身就是弘扬传统人文精神,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今后上课怎么面对学生?谢谦老师说非常对。然后我们秘密商定不告诉教务处,不然没有评上的话那我们就成了川大的罪人了。
  最后在庆功会上,学校要我们介绍经验,我想幸好没有走后门,不然的话难道要介绍怎么低声下气,勾兑评委吗?我说话有点口无遮拦,把稿子扔在一边,上去向副校长和教务处道歉,我们没有找任何一个评委,想着砸了就写检讨,是罪人。如果都去找评委,评委给谁打赞成票啊?我们这是给学生量身定做的公选课,正是没去找关系,现在才能堂堂正正站在同学们面前毫无愧色。这种幸福没办法用职称和奖项来评价,是双倍N倍的愉快。
  我们的课上传到网上以后,很多网友来信,我也很真诚地回答。有一位湖南的女士,提到自己为什么喜欢诗歌。她说她只读过八年书,当时交学费的时候,只差3毛钱。一个阿姨将仅有的3毛钱给了她,她还十分感谢那位阿姨,逢年过节也会看她。其实,说实话,她的诗歌造诣并不是很高,但她的信是非常美的散文。她有一次去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她拿着自己的米粉给他,老板见到以后,又拿着一碗米粉给她。她说:“老板,我没有钱再买一碗米粉了”,老板说,没关系,这是送给你的。我回信说这就是非常美的故事。
  我还想讲讲人生的弹性。一个老教授说,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见人说人话,见鬼不说话。老人家人生经验,不是圆滑而是弹性。
  还有理性的妥协,有一个学生,父母开企业的,他要去读研究生,以后想做一个教师,但觉得很亏欠父母,爸妈对他非常好,家业也正在高峰期。他父母说家业给他留着,以后回来再继承。我跟他说,你以后可能会有理性的妥协。他后来去读研,父母很赞成,也没有回去继承家业。
  柔弱的坚持是说,哪怕力量很小,我们也要不断地说、不断地坚持,一个人力量很弱,一群人力量就不弱,当你成为领导时就不弱,年龄也可以成为力量。很多事情虽然难、虽然弱,还要坚持下去。我个人力量很弱,但有一种柔弱的坚持,虽然力量不强能力不强,但能坚持做我喜欢的事情。
  在最后我想感谢周围很好的环境,有老师、前辈、同事和同学的支持,我希望坚持到退休,一直“千灯相照”坚持下去。在最后,我想用思想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的话作结。抗战时他在乐山办书院,乐山山清水秀,他写了不少诗,有两句我非常喜欢,很有感触:“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的只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叶。“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与同学们共勉。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门艺术,心灵沟通是班主任的“金钥匙”,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性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雕琢人的感情与性格的伟大事业。尤其是实施新课标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三维目标纳入到教学内容,因此情感教育成为全社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上这几年各种道德滑坡事件的出现,引起人们对教育得失的又一阵热议。如今教育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作为班主任在现代教育中又应该扮
期刊
在国家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人文精神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动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学习,以更好的提高其自觉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必须要思考的事情。我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也对这个问题作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先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见解。  在教学中,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充
期刊
编者按:  郑人元,湖北当年的中考状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国九所大学邀请后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而后毕业的小伙,撰写博文,畅谈在美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阅读,问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中汲取正能量,快乐、阳光且有意义地生活。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
期刊
编者按:近体诗的谋篇布局不外乎“起承转合”,五七言绝句篇章短小,大家可由此进行“起承转合”的训练。因篇幅原因,文章将分上下篇刊发。  作者简介:徐于斌,女,江苏盐城人,著名诗人,盐城市诗词协会主席,湖海艺文社秘书长。  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要重视词汇,这就需要多读古人名作,增加文言的词汇量,二要学习章法,懂得一首诗如何谋篇布局。对于近体诗而言,谋篇布局不外起承转合四字,五七言绝句篇章短小,初学者可多
期刊
亲爱的女儿:  昨天我去参加了你的颁奖典礼,看着你站在舞台上捧起奖杯,我比你更骄傲,仿佛那个奖杯是授给我的一样,满心都是欢喜。然而,在为你高兴的同时,我心里又掺杂着一丝忧虑。  我知道,这不是你第一次获奖。你从小就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比赛中,你逐渐长大成人。你喜欢对别人说:“让成功伴我成长。”可是孩子,只有成功才能伴你成长么?我想可能是这些比赛没有让你真正品尝过失败的滋味,让你始终
期刊
成长,是一种抽丝剥茧;成功,是一场破蛹成蝶。  成长中,我们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暗战和猝不及防的挑战,在黑暗中咀嚼着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酸甜苦辣,然后被时光缓慢地拔节,进而雕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一步步迈向成功之巅。而成功,正是成长的顶点,是我们一生仰望的高地。  纪德在《窄门》中说过:“没有进步的状态,不管多幸福,我也不稀罕;没有进展的快乐,我嗤之以鼻。”我想,成长的独特的意义便在于此。第一次的蹒跚学
期刊
当曾经的冰公主以傲然的姿态站在政治家这个男人的世界里时,你无法想象那张平和的脸上经历过什么,你只看到苦难的伤口上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的蓝莲花。那是历经成长之后成功者的生命姿态。  众所周知,铸剑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必须经过不断打磨、淬火、冷却,方能成为良材美器。同样,一个人想要成功,成长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2012年,当朴槿惠成为韩国首位女总统,《时代周刊》给予她“巨人女儿”的称号时,我却说——
期刊
法国“农民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年轻时一幅作品也卖不出去,这使他陷入了贫穷与绝望的深渊。后来,他回归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而且一改画风,更多地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因为他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繁重的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眺望大自然时,也就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融为一体的人类。他凭借着《播种者》《牧羊少女》《拾穗者》等作品震惊了法国画坛——最终
期刊
编者按: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关于它的建校史,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只是,故事还是故事,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真相,可从下面这篇文章获得。  最近连续收到两个朋友转发给我的电邮,说的都是有关斯坦福大学建校的事,内容如出一辙。大致说的是:有一对穿着俭朴、其貌不扬的老夫妇来到哈佛大学求见校长,遭到哈佛校长及其秘书的冷遇,原本这对夫妇想捐一大笔钱给哈佛,后来
期刊
世上目前还没有一条定义成功的标准,或者说世上就没有成功,成功永远都在迷雾笼罩的前方。但人们的内心里却有一根衡量成功的标杆,譬如木匠认为鲁班是成功的,画家认为毕加索是成功的,像我这样的中学生认为清华、北大学子是成功的。至于鲁班、毕加索抑或是顶尖高校的学子却不一定认为自己有多成功,他们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成功”了。  世上定义成长的标准却是存在的。从生理层面上看,当第一批胡须在你脸上定居抑或俏美的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