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改浪潮中,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 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已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地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了“听众”席上. 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2. “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 主要表现在:①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②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③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我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引导”.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 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 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每名学生都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1. 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已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地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了“听众”席上. 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2. “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 主要表现在:①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②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③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我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引导”.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 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 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每名学生都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