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摄影系青年教师韩川接到学校通知,作为挂职干部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凉山州金阳县老寨子乡则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为期两年时间的扶贫工作。接到通知后,韩川立刻来到了老寨子乡向党委组织部门报到,又迅速地赶赴则果村上任去了。
困难比想象的多人生开始接受历练
来到则果村后,送行的小伙伴们一走,韩川就感到了一种莫名的不安,他知道则果村贫穷落后,但落后的程度远超出这个城里长大的青年人的想象。
首先是缺水。地处大凉山深处的则果村终年缺水,村民们惜水如油,尽量把用水的需求降到了最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了照顾这个第一书记及其他几位挂职干部,每天从1公里外挑来清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一桶水多一点,不论是干什么都只能用这些水。偏偏韩川又是个有洁癖的青年,在家里、在学校只要有人在他的床上躺过,他一定要把床单拿下来洗了。现在在村里不能这么讲究了,这点水只能满足洗脸、刷牙、喝水、冲厕的最低需求,根本不能洗澡和洗衣服。好在他不同于大学生村官,他是在职教师,挂职干部,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于是他拿出一部分工资,在距村子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租了一间民房,每周末乡里、村里没有重要的事情,他就抽空搭公交车赶回县城,洗个澡,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洗了,再带上干净衣服回到村里。即使有了这个条件,有一段时间因为村里工作忙,他创下连续28天没回县城,没换衣服没洗澡的“记录”。
其次是语言不通。则果村是个彝族同胞聚集的少数民族村落,分散住在大山深处,村民几乎都说彝语,这让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有种到了异域的感觉。韩川敏锐地意识到,突破语言关是他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的重要关口,语言都不通,你拿什么去和村里干部和村民们交流?那段时间,他勇闯“三关”,渐渐进入角色:通过网络自学彝语,平时走村入户时拿着笔记本,用汉字的同音记下来彝语,晚上回去慢慢消化,见到村民就主动用彝语和他们对话。这样他很快就能用基本的彝语和村民交流了,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闯过了“语言关”;不仅自学了国家的民族政策,还强化学习了生育整治、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等金阳县的扶贫政策,顺利闯过了“政策关”;积极适应则果村干部和群众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顺利闯过了“相处关”。
再次是生活条件简陋。这个位于四川西南部的贫困村到西昌的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但要翻过崇山峻岭,开车要9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刚来时安排他们居住的设施十分简陋,20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住着韩川和其他3位驻村工作队员,仅有床和椅子等必备的家具,下雨天屋顶还漏雨。学校规定每月给他报销4次从西昌到成都的往返机票,但因为路途上太耽误时间,他从没有享受过一个月回4次成都的待遇,尽管在成都的女朋友一直盼望着能够多见到他几次。
第四是生产方式落后。这个彝族聚集村有227户9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721人;耕地960亩,大都为40度以上的山坡,只能种植玉米、土豆、青花椒等农作物。村里年轻人多数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守在村里的老弱妇女干点活要爬到山坡上去用手工一点点劳作。韩川的亲戚有在农机战线工作的,想帮助村子里添置一些农业机械。后来一了解情况便打消了这个念頭:一是坡地太陡,40度的山坡农业机械开上去非翻车不可;二是金阳全县30多个乡镇,只有县城和5个中心乡镇有加油站,添置了农业机械还要靠村民骑着摩托,用油桶到有加油站的地方把柴油给驮回来,既危险又不经济,农业机械化在这里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总之,一连串预料不到的事情考验着这位年轻共产党员的意志力和决心。
“扭住支部建设这个牛鼻子”
踏上从县城通往则果村的山路,扑面而来的九曲回环仿佛没有尽头。路不远,只有几十公里,但路况很不好,很多路段都没铺上柏油路,汽车要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不停地颠簸。一路上,时而是漫山遍野的青翠树木、一株株索玛花吸引着远方的来客;时而是出没在山间的土色瓦房、光秃的红土和岩石构成万丈悬崖峭壁,稍有闪失就会跌入深渊,几种色彩交织成写意笔触,勾勒出这片山区的贫困状况,仿佛讲述着封闭与出路的冲突。
作为一名党员,面对此情此景,静下心来回想,在学校的每次党员大会、支部大会都是精神洗礼,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先进性。驻村以后,他首先感到的是必须主动处理好与原有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一班人的关系,尽快融入他们之中,缩短和他们之间工作上的磨合期。支部会上他提出:村党支部的政治方向把关、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大事决策由他这个第一书记多操点心,村里生产的组织指挥、村务日常工作和村民的生活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原有的班子负责。
今年5月,笔者来到了大山环抱中的则果村,土生土长的彝族村党支部书记苦曲且谈起对韩川的第一印象有还些不好意思。当时,这个地处大凉山南麓金沙江大峡谷的贫困村村民发现远道而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是个24岁的小伙子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毛头小子能干啥?”苦曲且书记回忆说,“我第一次见韩书记很失望,心想一个年轻娃娃会干啥?这一年多时间韩书记用行动感动了我,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全心投入到村子的工作中,不仅村子变了样,村民也变了。”
韩川履职驻村第一书记迈出的第一步是把村党支部的政治建设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刚来时,他发现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很不充分。全村20名党员平均年龄44.7岁,60岁以上的党员占一半,开党建月会都找不到一个专门的地方。有名党员整天无所事事,每天饭后躺在屋前晒太阳,还不停向村民们抱怨:“人家能吃低保,我为啥不能吃?”事实上,他并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的条件。
“以往看报纸电视时,总为新闻报道里当好‘领头羊’、建好一个班子的故事所打动,现在自己也成为一名‘领头羊’了,亲身实践才发现纸上写得跟现实中做的是两码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较弱,在老百姓心中的凝聚力号召力缺失,因此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班子,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是我村当务之急。”韩川说。 为此,他一方面固化村班子例会制度和村班子定期专题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四议两公开”,宣讲最新政策,介绍致富经验,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去年2月底一到村里,他就组织专题座谈会,召开全村党员大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凉山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另一方面,多次组织村班子成员到外地的先进村学习经验,增强党员身份的认同感。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村干部、热心公益的年轻人、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监督村务工作,确保实现四议两公开,确保村内矛盾不上交。
以党建带服务,以服务促党建——韩川认为这是自己在则果村能够开展工作的关键支点。“没有这个就没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也没有支持你工作的人,啥都没法展开。”他说,“有了坚强的受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则果村就有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基础。修道路、建房屋,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养业,一步步计划有条不紊。”
“克服困难的最好办法是全身心投入工作”
驻村一年多来,“5+2”“白+黑”,成了韩川工作的常态,他全身心投入到则果村的脱贫事业中:
为了彻底摸清村里贫困户的收支情况,他经常在贫困户家中访谈至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翻山越岭回到住处。有时因为太累,又没有电,会忘记吃晚饭。移民搬迁中,他和工作队队员常常一起录入贫困户搬迁建房数据至凌晨,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到县脱贫攻坚办公室修改村里贫困户易地搬迁数据;有一次,州级贫困村验收的前一晚直到凌晨3点他还在给村两委及工作队队员开会,开完会上床后整晚都在做验收后关于工作整改的梦。
则果村的优势农产品是花椒,种植传统悠久,几乎家家都有种植,但是对现代花椒种植技术的掌握却很不到位。看清了这一点,2018年7月,韩川在党员月会上介绍说,重庆将举办一个青花椒种植培训班,谁有兴趣可以报名参加。结果,有8家贫困户踊跃参加,跟着韩川赴重庆市江津区学习青花椒栽培技术。
治疾先找病灶,脱贫先挖穷根。他通过走访全村贫困户,找出了则果村的病因——“三贫”:
基础之贫,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思想之贫,则果村之所以贫困,和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人才之贫,村班子缺乏强有力的带领能力,村内缺乏致富带头人。韩川说:“则果村没有明显特色资源,距周边大城市也较远,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二是要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拓宽增收路子。”韩川说。
他提出了一些扶贫措施,简称“七个一”: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创新创业致富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风易俗巩固一批,等等。
基于则果村黑山羊养殖的悠久历史,韩川牵头成立养羊合作社,与县农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5户村民的黑山羊打包销售给公司,拓宽村民黑山羊销售渠道,提升村民羊肉销售议价权,5户村民实现增收3000元。带领党员和村民学习青花椒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依托专业优势,设计花椒包装,在自媒体平台搞直播、自当“网红”销售花椒,为贫困户增收5000多元。
与此同时,用好广东佛山对口帮扶金阳县的政策,大力发展壮大劳务产业。“务工对于增加收入、开阔眼界、改变陋习等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村里针对对口帮扶地区市场需求,开展普通话、厨师、电焊、砖砌等实用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外出务工。”韩川介绍说。目前,在政策的指引下,则果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55户136人外出务工。
韩川的父亲韩向阳10多年前从家乡河北阜城县来到甘肃兰州从事灰枣树种植和发展林下经济,他夫妇创办的亿家康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是兰州市市级明星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带动当地西固区的20多家贫困户脱贫。为在则果村发展花椒树下林下经济,韩川经常向父母虚心请教,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先进的通信手段,请父母传授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为他答疑解难,全家人一起为则果村脱贫出力。则果村与县农业农村局和亿家康公司合作,引进资金200万元,盘活农户资金上百万元,初期规模将建成100亩林下养殖基地,后期将逐步扩大,预计带动8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元。
“则果村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一定会又富又美”
驻村一年多,韩川和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一班人带领则果村的群众经过努力终于顺利实现了“村脱贫”,现有的建档帮扶的贫困户也减少到3户,“户退出、村脱贫、縣摘帽”是脱贫攻坚的目标。
如今,走进则果村,顺山势修筑了一条笔直的水泥马路,一片新建的房屋整齐地排列在马路的两旁。最前面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所在地,2层办公楼门口写有“则果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醒目标志,与韩川刚来时蜷居在简易土房中办公、生活的场景不可同日而语。中间的民居是将原本分散在大山深处的农户移民搬迁而来的民居,每家都有自己的院落,虽然集中安置,但是每户住宅的底层都修建了猪圈,照顾了彝族同胞多年来楼上住人、楼下养猪,人畜同室的风俗习惯,只不过人和畜的住所已经完全隔离了。民居后面的建筑是未来的乡党委、政府新的办公场所,听说乡里有搬迁的计划后,韩川带着村干部多方努力做动员工作,说服乡领导同意将新址选定在则果村,笔者到访则果村时,乡里的办公楼、乡医院、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等建设都即将收官。
“这路原来真是‘水泥路’,有水又有泥,你看现在变成真正的水泥路了。路边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种行道树,结束了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这个书记好得很。”村民陈曲博说。苦曲且书记说:“在村里没有不认识韩川的,他给村民修路、安装路灯、建设农贸市场、送米油、送肥料、送床单,整个村的样子都变了。” 在韩川的多方协调下,则果村的主干道不仅得到硬化,还别具一番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的路灯上贴着彝族喜爱的黑红黄三色图案,与路两旁以黄色为主色调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相协调。考虑到虽然村子已经摘帽了,但这不是终点,下一步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村,韩川又协调母校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村子设计了10余幅风貌图,并运用到村里的路灯设计中,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
韩川没负众望,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改变了村里的旧面貌:多方筹资30多万元,修路建房夯实基础;为蹚出一条致富道路,他四处取经讨教,带领村民组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150名贫困群众就业,131户脱贫致富;他带出一支坚强的队伍,把一个支部从软弱涣散,带成全村骨干,带成青年中坚。他树立了一个模范标杆,成为典型,影响周边。脱贫攻坚,强在队伍,重在路径,力在群众,成在实干。一年过去,他已是百姓的主心骨,是贫困群众领路人。
走在村里,彝族乡亲早已把他当成亲人,称他是吹向大凉山深处的“暖风”:
“韩书记,家里的羊肉炖好了,来尝尝吧!”
“韩书记,你咋又黑了,注意休息呀。”
2019年5月,韩川的父母第一次从兰州来到则果村看望儿子,父亲韩向阳在村里边转边看,不时指点他该在哪块地方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母亲李彦华则是更关心儿子的生活环境,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一位彝族中年妇女问韩川这是谁呀?韩川回答说是我母亲。彝族妇女惊讶地说:“韩书记的妈妈很新(年轻)呀!”跟随韩川走在则果村,你会发现这位第一书记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村庄。他看到老人膝盖上贴着厚厚的膏药,会关心地询问情况;村里正在嬉戏玩耍的儿童,会和他亲昵地玩游戏;大婶们会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说自己最近的烦恼和心里话……
“有困难找韩书记,这是在则果村流行的一句话。”金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阿余拉哲评价韩川“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本来,韩川挂职第一书记的时间是到2020年4月结束,但考虑到2020年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大局的需要,上级党委决定这批挂职干部再将挂职时间延长到2020年底,一直坚持到贫困县全部摘帽再回去。对此,韩川愉快服从组织的决定,而且想得更远更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驻村任期两年,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长远规划。在我任职期间虽然不能干完,但希望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韩川说。
2019年4月,四川省委集中表扬了一批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韩川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