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吾尔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文学和习惯法当中,并通过口头、法律文献等方式代代相传。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现代社会伦理思想相耦合,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生态伦理
  维吾尔族长期生活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使其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文化体系。这种体系是维吾尔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它是维吾尔族的信仰系统、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一、维吾尔族的起源与发展
  维吾尔族最早形成于漠北回鹘汗国时期,是由操突厥语系的众多部落发展形成的。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的高车、两汉时期的丁零,以至春秋时期的赤狄。[1]公元840年维吾尔族西迁后,其居住方式由游牧向定居的生活方式过渡,为本族群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的提供了条件。同时,在迁移演变过程中维吾尔族的形成了受中原文化影响和受中亚文化影响的过渡带。在其民族主体居住的地域内,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和叶尔羌汗国,对维吾尔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磨灭功绩。喀喇汗王朝时期形成了以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维吾尔族文化为核心的突厥文化。叶尔羌汗国时期把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东西两个文化圈统一起来,至此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更加稳定的近代民族。
  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表征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本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文学和习惯法当中,并通过口头、法律文献等方式代代相传。新疆幅员辽阔,生态地貌多样,沙漠、绿洲、草原、山地、戈壁滩,从一座山中你就能体验到四季分明的景色优美,从沙漠绿洲中你就能体验到在绝望中丛生的生死轮回,如此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维吾尔民族在大自然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调试两者的关系,而独具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两者调试方式的体现。
  维吾尔族在与自然冲突和协调之后,形成了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蕴藏在他们的生产、生活当中。
  (一)生产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以以盆地与绿洲为中心,以灌溉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漠北以及北疆的“逐水草而迁徙”的生产方式;东疆及部分北疆以农业为主兼从事牧业的生产方式。坎儿井是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各族人们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创造的节水、保水的灌溉工程。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少、地表蒸发量大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其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经过侵蚀、渗漏流入地下硬石层并在表层挖竖井用于灌溉饮用。坎儿井的发明和使用是维吾尔先民在适应和利用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在生产生活方式中最生动的体现,是维吾尔人为更好地适应农耕生产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保护行为。
  (二)生活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活方式中的生态观我们可以以口口相传的谚语为例,人民认为谚语是先人给后代子孙留下的生态智慧,也是最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生态价值观;如维吾尔族有很多关于林木的谚语,例如:“砍一栽十”、“有园林的人,就是有靠山的人”、“果树不枯死不能砍伐”、“花园没有鲜花,夜莺不来歌唱它”、“森林是水库,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等;维吾尔族人挖渠的时候种杨树,建磨坊的时候种柳树,院前葡萄硕果累累,院后果林绿树成荫,没劳力的孤寡人家也栽种葫芦、牵牛花和紫茉莉来美化庭院。维吾尔人敬水,认为“梦见游泳的人其陋行将会被洗刷”、“不准往水里吐痰”等。维吾尔人敬羊,“在来世时,羊会领着主人平安跨越天险”。这些格言谚语体现了维吾尔族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认识到要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护环境;这样的生态自然觀早已根植于维吾尔族的血液里。
  (三)文献典籍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维吾尔族在文献典籍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从《乌古斯传》、《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以及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典籍中窥见一二。
  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福乐智慧》认为疾病与自然气候有关,养生之道应顺应四季,随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变化。《福乐智慧》中第七十七章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特点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为此还提出了与四季相谐的养生之法。[2]由于“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故《福乐智慧》说:“放血、泻火、清醒、食热”等相应的药理措施,又如《突厥语大词典》中“百花盛开放异彩,犹如景毯巧铺排,天堂景色眼前是,严冬一去不复来”[3]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看待万物。
  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崇拜自然是先民们恐惧自然的一种反面反映,面对恐惧人们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相反给这种恐惧贴上神秘色彩,认为这是大自然的神力,我们不可违背,渐渐的人们开始对自然燃起崇拜、敬畏之情。如在《福乐智慧》中这样写到:“太阳一出,大地温暖”、“太阳浑圆无缺,灿烂的光芒始终如一”;《乌古斯传》中“树生人”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乌古斯汗与一棵树结为连理的故事;将自然的神力赋予人格化,以达到将自然的力量变为人的力量;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神力的向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福乐智慧》中认为世间万物是与水、气、土、火四要素相对应的。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四要素构成的,并把四要素及其对立统一看成是人体的构成、肉体和精神状态的基础,强调四要素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历史中的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以信仰佛教为主,其中大乘经典《华严经》、《金光明经》都弘扬普济众生、万物平等,慈悲为怀,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义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针对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环和退化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系统脆弱的新疆来书是百利无一害的,是为子孙后代“乘凉”而“种树”,是关乎新疆广大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产业结构和消费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新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在维吾尔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在其先民们在改造生存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总结和提炼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法则。这与当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谋而合,要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观念转变,都离不开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然而,在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各种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也面临着与现代社会伦理思想相耦合的巨大挑战。因此,寻找传统生态伦理与现代生活的有序接轨使传统更好地承载现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J].民族研究,1999,4.
  [2]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79-780.
  [3]麻赫穆得·喀什噶里,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M].民族出版社,2002.129.
  作者简介:王维利,男,内蒙赤峰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张思琦,女,湖北赤壁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剧作为一种融入生活的娱乐消遣方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它追求的不单是对剧集内容的消费,而是捆绑于传统的电视传播体系上,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审美接受习惯。而对于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家庭来说则更倾向国产剧。  关键词:电视剧;张力;视听效果;价值观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国外特别是英美两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但毕竟,当前我国通过互联网看英、美
摘要: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因此,本文将针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策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策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主动参与;策略分析  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从实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初中体育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
目的: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在重症肝炎腹水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重症肝炎腹水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分析探讨个性化护理在预防接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进行预防性接种的50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50例为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
陪妻上街,照例要先到早点铺吃早点.rn吃完早点起身准备离开,见早点铺旁边有两个人在谈论什么.过去一看,见一个满脸风霜的乡下中年男人,手提两个自己用编织袋编的鸟笼.另一个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秦皇岛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扩大来华留学招生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比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探索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途径,以期为秦皇岛市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秦皇岛;来华留学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摘要:宗教仪式剧源于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是一种以祭祀神灵、祈愿攘邪为目的的戏剧演出。《公保多吉听法》,亦称《米拉日巴劝化记》或《猎人与小鹿》,是一出在安多藏区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藏族仪式剧,表演中有歌有舞、有说有诵,可以说是羌姆与戏剧交融的产物。本文试以德钦寺《听法》为例,探讨和分析短剧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仪式剧;美学;象征;生命形式  《公保多吉听法》(以下简称《听
在《天堂》中,莫里森为读者理解天堂的品质提供了一种开放的视角以及多种可能。本论文运用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了莫里森在《天堂》中对天
我11岁随父母从齐齐哈尔市移居到美丽的山城伊春后,时常与小伙伴钻入松涛滚滚的林海,在初春的灌木丛中,第一次目睹了北方杜鹃花的芳容.那时,山里人极少知道她的学名叫“兴安
深秋.rn遍野稻穗金黄,满山硕果累累,一个灿烂的季节里,来到畹町,瞻仰了畹町桥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伫立畹町桥头,新旧两座畹町桥横跨畹町河,连接着中缅边界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