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未选之路》之形式特点赏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ge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曹兆银(1988.8-),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研究生,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一、引言
  《未选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这首简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面对选择时的复杂心情和思考。在诗中,路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布满荆棘的道路。并在多年后,回首往事,对当初的选择发出感慨,从而引发读者对自己生活中各种选择的思考。本文将从韵律、词汇、重复等方面对这首诗形式特点进行赏析,并且分析诗人是如何借助这些形式来更好地表达诗歌的主旨。
  二、音韵
  本诗由四节组成,每节由五行构成,每节的第一、三、四行,第二、五行分别押韵,整首诗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诗押尾韵abaab,cdccd,efeef,ghggh。例如:在第一节中,wood,both,stood,could,undergrowth押韵;第二节中,fair,claim,wear,there,same押韵;第三节中,lay,black,day,way,back押韵。在押韵的基础上,韵律时有变化,使得整首诗更加灵动活泼。除尾韵外,此诗中还使用了头韵。全诗中押头韵的有 wanted wear,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头韵与尾韵的结合使用不仅使该诗赋有强烈的音乐感,读起来很流畅 ,而且通过这种强烈的节奏感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三、词汇
  詩人在这首诗里使用的语言简单质朴,通俗易懂不累赘。但是正是这些简单日常的词汇,却能把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表达地恰到好处。例如在第一小节中,two roads,the yellow wood,could not travel both,stood long,这样简单的却又精练的几个词,却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位不知名的过路人站在林中岔道口,面对林中两条不知名的小路,在思索到底该选择那条路。读者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并引起自身的共鸣。因为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我们也常常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在众多选择面前,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并坚定地走下去。因此,诗人用词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感悟,并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同样,在第四小节中,with a sigh,ages and ages,the less traveled by,made all the difference,这些普通的词汇,简单而不累赘的句子,描述了多年后,这位路人回忆往事时,想到当初没有选择另外一种可能性时有些感慨的复杂心情。而这一切又能引发作为读者的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四、重复
  在诗歌中,重复可以达到渲染气氛,强化抒情效果的作用。“不论词或词组的重复出现在什么位置上,重复的作用或效果大致相同:一是渲染气氛,加重语气;二是前呼后应,加强联系”(王佐良1987:385)。第一节中,could重复两次,将第二行与第四行联系起来,突出诗人在面对两条路时极力考察周围环境,以及可能会影响到选择的各种因素,以便选择更好的路,表现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所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历程。最后一节中ages与ages的重复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永不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多少年后,他回首往日,面临当初的选择,会有些感慨:如果当初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现在情况又会怎样。但是同时作者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认为只要理性地做出选择后,就不要后悔和彷徨,要坚定地走下去。除了词的重复外 ,诗人还重复了一些语句,例如在第一节中的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与最后一节的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重复 ,首尾呼应,突出了诗歌的题目,同时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在面临人生中各种道路的选择时的思考。
  五、结语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精练的哲理抒情诗。在这首诗里,罗伯特·弗罗斯特借助林中岔路这一具体的形象,勾勒出路人在岔路口面临选择的两难心境,以及做出选择后的坚定和少许的感慨之情,从而表达人们在各自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的复杂心情和思考。本文通过对这首诗进行音律、词汇、重复等方面的分析,描述了这首诗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以及这些如何更好地帮助诗人表达他的思想。
  参考文献:
  [1]Frost,Robert.The Collective Poems[M].New York:1975.
  [2]Leech,Geoffr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Wright,Laura and Jonathan Hope. Stylistics: A Practical Coursebook[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4]程爱民.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J].外国文学,1994.4.
  [5]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现代诗选(上)[M].赵毅衡,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地球之间的距离逐渐被拉近,经济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促使各国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文化是在各自社会发展领域下而形成的,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由于理解与表达方式不同,因而对于作品的翻译与解读也将有着一定的差异。当前社会想多元文化发展,而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为出发点,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
摘 要:《最后的九月》是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恩的长篇小说之一。该小说主要描述了处在夹缝中间的英裔爱尔兰人在英-爱独立战争的背景下,无根可依的飘零感和异化感。本文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从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对人物的心理困境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揭示出在社会变革时期英裔爱尔兰共同体艰难的生存处境。  关键词:《最后的九月》;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困境  作者簡介:唐宁宁,女,汉族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是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
在小说《小丑之见》中,伯尔将喜剧演员“小丑”的形象设定为主人公,这与他大多数作品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迥然不同。本文将在分析小丑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探寻
省直厅局包县扶贫工作,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使贫困县尽快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黑龙江省物资局从1986年开始,担负扶植黑河市的脱贫工作。三年来,他们和黑河市委、市政府共
一个优良的品种在生产推广过程中,往往受自然因素、生产条件等诸多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品种特征特性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形态特点和优良特性,逐渐表现出不符合生产需要的变异,纯
哈代在他的长篇小说《远离尘嚣》中表达了他对宗教美德的肯定.在该小说叙事的过程中,基督教以博爱为核心的普世主义伦理,基督教宣扬宽恕的伦理思想及提倡的利他精神得到了充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的主旨一直是多年来读者讨论的话题,而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谁才是杀死金泽武弘真正的凶手反而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作者在这场多人叙事当中强调的
期刊
本文通过剖析汤姆的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使读者进一步理解斯托夫人的写作意义:树立以汤姆为代表的黑人民族的崇高形象,赞颂他们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奴隶主的伪善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会饮篇》中主要人物发言的分析,解读出作品中关于“爱”的三个层次:贬低肉欲之爱、颂扬同性之爱、追求理念之爱,并且这三种“爱”是逐层上升的。  关键词:《会饮篇》;“爱”;三个层次  作者简介:赵宏宇(1990-),男,吉林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