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方式,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中社会治理决策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社会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三部门作为区别于政府、市场的第三方社会形态的存在,在促进决策层与需求层的互动,提高决策认同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明确多元理论框架,推动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决策体系中的嵌入与模式构建,促进社会治理决策的规范化、民主性、科学性。
【关键词】 第三部门 社会治理 决策 模式构建
一、引言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不同领域的社会矛盾以不同的程度与形式展现出来,对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严峻挑战。面对挑战,社会治理注重治理理念与实践兴起,强调治理过程的多元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与公共责任,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作为社会治理的项层设计,强调多元主体有意识的主动自主参与的科学的决策规则、程序与体制。
在社会治理决策向多元主体倾斜过程中,第三部门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于政府的强制性与市场的逐利性,第三部门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公共性、志愿性以及专业性,使其既区别于政府、市场也是对其的有益补充,共同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存在发展模式。
二、理论框架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过程的理论体系涉及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不同学科的理论框架为第三部门参与决策过程提供着理论性支持、需求与构想。
(一)政治学:理论性支持
1.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兴起于20实际80年代,强调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还应是一个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社会。正如哈马贝斯所说“公民社会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所形成。这些社团关注社会问题在私域生活中的反响,将这些反响放大并集中和传达到公共领域之中。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对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觉的问题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话语体制。”[许纪霖, 《公共性与公民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公民社会理论为第三部门承担社会责任并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支持。
2.多中心理论
多中心理论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打破了单一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多中心理论强调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注重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与互动,为第三部门打破政府主导、积极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整体而言,公民社会理论、多中心理论强调公共领域的多元化,注重多元主体的互动与配合,为第三部门在明确与政府的权责划分中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持。
(二)社会学:理论性需求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布迪厄访谈录,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社会资本作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等,为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其强调调动和整合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形成政策制定的合力,而第三部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
2.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开山之作,他强调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组成的,各种矛盾之间相互平衡以寻求社会整合与团结。在书中,杜尔凯姆将团结区分为机械的团结与有机团结,其中有机团结在承认成员差异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当前中国,社会成员之间各方面的差异在加大,第三部门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服务,总结归纳他们差异中的共同需求,进而能够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诉求;同时,第三部门与政府在工作体制与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但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需要双方在差异的基础上相互配合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整体而言,社会学理论论证了科学的社会治理决策过程需要第三部门的参与,需要第三部门与决策主体在互动中进行合理分工。
(三)管理学:理论性构想
1.治理理论
“治理”主要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其中的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研究》,复旦大学]。治理的本质就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的引导下,互相信任,加强互动,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治理。治理理论强调决策的多元主体参与与参与方式的多元化,为第三部门参与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强调信任、互动也为第三部门参与决策、与决策层合作提供原则性的构想。
2.决策程序理论
决策程序理论由H.A西蒙提出,他认为组织中的人的协作有着共同的模式,协作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他指出决策有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决策的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与审查活动阶段,从调查研究、分析设计、比较选择到评估反馈涵盖了决策的形成。决策程序理论为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性的实践指导,也是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过程的模式构建的基础。 整体而言,管理学理论以理论化、操作化的决策过程为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四、模式构建
在建构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中,主要依据西蒙的决策程序理论将模式构建分为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抉择活动阶段与审查活动阶段进行具体系统的阐述。
(一)明确角色定位
在构建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模式前,需要对第三部门在整个社会管理决策体系中的角色进行切合实际的定位。当前我国“小社会,大政府”特征依然明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部门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或依附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在此基础上,如果将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地位作用定位于主导者不仅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也不利于第三部门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广泛性与深入性,首先需要承认政府在社会治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认识到第三部门的辅助与配合作用,接受第三部门的局限地位并不意味着第三部门在决策中的消极被动,而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积极适应。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是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前提,有利于第三部门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二)情报活动
情报活动阶段主要是作为社会治理的决策主体需要探查环境,寻找达成决策要求的条件,即进行的前期的调查研究。在此阶段,国家需要收集来自专业领域、实践领域内的信息与意见建议,而第三部门无疑是一个畅通、高效的渠道。第三部门是各种利益群体在志愿和公益的基础上自发组织的,可以代表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第三部门可通过大量而翔实的实践工作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使第三部门能够全面而广泛、系统而深入的了解特定或广泛群体的利益诉求,让政府了解到不同群体的呼声,使情报收集全面而和谐。整体而言,第三部门在情报收集阶段中,通过发挥信息聚合与加工的作用,可为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奠定雄厚的基础。
(三)活动设计与抉择
在活动设计与抉择阶段,需要决策主体创制、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可行的、合理的方案。在这个阶段中,第三部门依据长期的与相关利益群体工作的经验,可以以一种独特而全新的视角、本土化的专业经验向政府反映决策中可能的疏漏,保护相关群体的利益,促使决策的相对均衡,促进决策的完善。另一方面,第三部门可依靠自身的平台征求特定群体对于政策的意见建议,广泛了解决策的现实反应并向决策层进行反馈进而对决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开辟道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总之,第三部门以自身专业化的工作与资源贯穿于决策的设计与抉择中,有助于决策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审查活动
审查活动阶段,即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估。决策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决策过程的终止,仍需要对决策进行评估,以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决策的负面影响。第三部门在此阶段可发挥缓冲引导与反馈调整的作用。决策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重构,可能会带来部分社会成员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有可能带来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第三部门在了解成员不满的基础上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缓冲的机会与平台,协助社会成员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认识决策带来的影响,合理疏导情绪。此外,第三部门还可充分发挥监督功能,监督政府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行为,第三部门积极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可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完善化。
五、结论
当前条件下,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既需要环境与制度的提携也需自身的进步与完善。我们应当从当前国情出发,正确认识第三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积极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间合作、互动与制衡的治理模式,完善法制建设,为第三部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空间,逐步提高第三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以成为政府有力的合作伙伴、民众信赖的代言人,进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善治。
【关键词】 第三部门 社会治理 决策 模式构建
一、引言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不同领域的社会矛盾以不同的程度与形式展现出来,对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严峻挑战。面对挑战,社会治理注重治理理念与实践兴起,强调治理过程的多元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与公共责任,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作为社会治理的项层设计,强调多元主体有意识的主动自主参与的科学的决策规则、程序与体制。
在社会治理决策向多元主体倾斜过程中,第三部门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于政府的强制性与市场的逐利性,第三部门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公共性、志愿性以及专业性,使其既区别于政府、市场也是对其的有益补充,共同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存在发展模式。
二、理论框架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过程的理论体系涉及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不同学科的理论框架为第三部门参与决策过程提供着理论性支持、需求与构想。
(一)政治学:理论性支持
1.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兴起于20实际80年代,强调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还应是一个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社会。正如哈马贝斯所说“公民社会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所形成。这些社团关注社会问题在私域生活中的反响,将这些反响放大并集中和传达到公共领域之中。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对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觉的问题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话语体制。”[许纪霖, 《公共性与公民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公民社会理论为第三部门承担社会责任并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支持。
2.多中心理论
多中心理论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打破了单一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多中心理论强调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注重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与互动,为第三部门打破政府主导、积极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整体而言,公民社会理论、多中心理论强调公共领域的多元化,注重多元主体的互动与配合,为第三部门在明确与政府的权责划分中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持。
(二)社会学:理论性需求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布迪厄访谈录,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社会资本作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等,为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其强调调动和整合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形成政策制定的合力,而第三部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
2.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开山之作,他强调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组成的,各种矛盾之间相互平衡以寻求社会整合与团结。在书中,杜尔凯姆将团结区分为机械的团结与有机团结,其中有机团结在承认成员差异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当前中国,社会成员之间各方面的差异在加大,第三部门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服务,总结归纳他们差异中的共同需求,进而能够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诉求;同时,第三部门与政府在工作体制与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但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需要双方在差异的基础上相互配合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整体而言,社会学理论论证了科学的社会治理决策过程需要第三部门的参与,需要第三部门与决策主体在互动中进行合理分工。
(三)管理学:理论性构想
1.治理理论
“治理”主要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其中的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研究》,复旦大学]。治理的本质就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的引导下,互相信任,加强互动,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治理。治理理论强调决策的多元主体参与与参与方式的多元化,为第三部门参与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强调信任、互动也为第三部门参与决策、与决策层合作提供原则性的构想。
2.决策程序理论
决策程序理论由H.A西蒙提出,他认为组织中的人的协作有着共同的模式,协作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他指出决策有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决策的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与审查活动阶段,从调查研究、分析设计、比较选择到评估反馈涵盖了决策的形成。决策程序理论为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性的实践指导,也是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过程的模式构建的基础。 整体而言,管理学理论以理论化、操作化的决策过程为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四、模式构建
在建构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中,主要依据西蒙的决策程序理论将模式构建分为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抉择活动阶段与审查活动阶段进行具体系统的阐述。
(一)明确角色定位
在构建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模式前,需要对第三部门在整个社会管理决策体系中的角色进行切合实际的定位。当前我国“小社会,大政府”特征依然明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部门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或依附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在此基础上,如果将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地位作用定位于主导者不仅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也不利于第三部门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广泛性与深入性,首先需要承认政府在社会治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认识到第三部门的辅助与配合作用,接受第三部门的局限地位并不意味着第三部门在决策中的消极被动,而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积极适应。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是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前提,有利于第三部门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二)情报活动
情报活动阶段主要是作为社会治理的决策主体需要探查环境,寻找达成决策要求的条件,即进行的前期的调查研究。在此阶段,国家需要收集来自专业领域、实践领域内的信息与意见建议,而第三部门无疑是一个畅通、高效的渠道。第三部门是各种利益群体在志愿和公益的基础上自发组织的,可以代表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第三部门可通过大量而翔实的实践工作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使第三部门能够全面而广泛、系统而深入的了解特定或广泛群体的利益诉求,让政府了解到不同群体的呼声,使情报收集全面而和谐。整体而言,第三部门在情报收集阶段中,通过发挥信息聚合与加工的作用,可为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奠定雄厚的基础。
(三)活动设计与抉择
在活动设计与抉择阶段,需要决策主体创制、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可行的、合理的方案。在这个阶段中,第三部门依据长期的与相关利益群体工作的经验,可以以一种独特而全新的视角、本土化的专业经验向政府反映决策中可能的疏漏,保护相关群体的利益,促使决策的相对均衡,促进决策的完善。另一方面,第三部门可依靠自身的平台征求特定群体对于政策的意见建议,广泛了解决策的现实反应并向决策层进行反馈进而对决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开辟道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总之,第三部门以自身专业化的工作与资源贯穿于决策的设计与抉择中,有助于决策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审查活动
审查活动阶段,即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估。决策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决策过程的终止,仍需要对决策进行评估,以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决策的负面影响。第三部门在此阶段可发挥缓冲引导与反馈调整的作用。决策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重构,可能会带来部分社会成员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有可能带来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第三部门在了解成员不满的基础上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缓冲的机会与平台,协助社会成员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认识决策带来的影响,合理疏导情绪。此外,第三部门还可充分发挥监督功能,监督政府在社会治理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行为,第三部门积极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可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完善化。
五、结论
当前条件下,第三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既需要环境与制度的提携也需自身的进步与完善。我们应当从当前国情出发,正确认识第三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积极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间合作、互动与制衡的治理模式,完善法制建设,为第三部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空间,逐步提高第三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以成为政府有力的合作伙伴、民众信赖的代言人,进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