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ping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 俊
  江苏省特级教师,原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无锡市名校长,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学术专著《王俊与结构教学法》入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教育家成长”丛书。
  一、我与“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结缘
  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在从教30多年的历程中,我始终怀着“让学生因为课堂变革而拥有幸福的校园生活”这一质朴的教育情怀,在叩问课堂变革之道的过程中,走出一条艰辛而欣慰的课改之路,从最初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到“两类结构”教学,再到今天的“结构尝试”教学,其路漫漫,修真致远。
  2000年,我担任了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的首任校长,在研究地理学科“纲要信号”教学法的基础上,思考着如何把“纲要信号”教学法从地理学科推广到其他学科,着重从“结构”和“要素”的关系上审视“纲要信号”,提出概括知识的关键特征,抓住一类知识的核心要素,进而建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纲要信号”的结构功能和教学意义,以“知识树”等形式为载体的“知识结构”图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什么”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2007年,借鉴《学与教的心理学》等认知学成果,我提出了课堂教学要关注“两类结构”(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的观点,实现从“一类结构”到“两类结构”的转变,“纲要信号”教学法再次获得新的提升。
  2010年起,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课堂教学研究取向上,致力于打造以“结构”为载体的智慧课堂,以“尝试”为主线的生本课堂,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把方法(两类结构)隐含在学生活动背后,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二、“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
  1.以“两类结构”为载体,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1)掌握“两类结构”,关注学科本质,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运用
  “两类结构”是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其中,知识内容结构是指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抓住学科基本概念的关键特征(概括化),揭示各关键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构化),使基本概念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结构化的基本概念,就能有效地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应用,而概括化、结构化的基本概念就是“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程序结构指的是以学科基本概念為基础,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以概括化、结构化形式表征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
  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就可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也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为实现深度学习提供可能,为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找到突破口。
  (2)“两类结构”的学科案例
  知识内容结构,主要是揭示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大致分为学科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具体概念知识结构。其中,学科知识结构涵盖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标准,通常以学科知识树的形式呈现。从初中化学学科知识树(见图1)可以看出,初中化学学科主要研究:化学物质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与人类社会关系,以及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专题知识结构主要介绍某一专题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一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就能有效地、自主地学习知识。图2为地理“认识区域”专题知识结构。
  以语文学科学习“景物描写”这一知识概念为例,具体概念知识结构是指以典型景物描写为案例,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作用”三个方面抽象概括出“景物描写”这一知识概念的关键特征,如图3所示。
  上述知识结构用概念化的语言和结构形式特点,揭示了“描写”的关键特征。不管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不管是“概括描写”还是“细节描写”,都是“描写”这一知识结构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方法程序结构指的是基于学科概念、渗透学科思想、以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主要研究解决的是学科专题学习中的解题
  策略。
  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法是一种基本且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具体实验探究为案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科学探究法”的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见图4),那么在学习有关这一类知识时,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并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逐步将这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为解决问题的
  智慧。
  2.以两类结构为载体,以尝试学习为主线,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基本流程
  (1)目标
  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际看,我们在关注学生“主体”、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容易忽略对教学载体、教学内容的研究,使得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思想、思维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没有得到真正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没有得到有机
  整合。
  “结构尝试”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主要突出两点:一是以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情感体验等作为三维整合目标的核心,不应把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人为地割裂开来。二是以隐含“两类结构”的学习结果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核心,作为学生课堂认知目标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在掌握“两类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思想,积累学科
  经验。
  (2)内容
  “结构尝试”教学的主要内容,从学科知识来看,主要是以“两类结构”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强调对学科教材知识的概括与整合。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全面素养来看,主要是以尝试学习为主线,创设多种问题情境,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   精神。
  (3)基本流程
  第一,课前预习:感知内容,绘制“两类结构”。课前学生依托教师集备编制、提前下发的“尝试学案”,利用尝试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预习新课内容,用绘制“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的其他形式整体感知教材内容,运用“自学检测”反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这一阶段,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鼓励质疑,做好预习
  检查。
  第二,课内学习:问题导学,建构“两类结构”。结构尝试教学的一般学习过程(见表1),可从两条线索进行分析:一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转化过程来看,包括:①感情调节,明确目标。上课伊始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借助学科知识树明确学习目标;②知识为例,探寻方法。以典型内容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关键特征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③变式训练,感悟验证。利用变化的概念例证或规则例证进行练习,实现质的飞跃;④当堂检测,独立应用。以适量习题为试题,当堂检测,独立应用;⑤整合提高,布置作业。小结方法,回归系统,进行内容连网,整合拓展。二是从师生活动过程来看,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四个基本活动步骤实现教学目标。
  结构尝试教学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下列方面。一是实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首先从整体初步感知学习的新知在学科和专题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学习研究新的知识,最后将学习研究的新知回归到整体的学科和专题知识结构中,进一步深化理解。二是建构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步骤。结构尝试教学建構了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步骤,其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出“三环二条线”和“四步一核心”的特点,如图5
  所示。
  这里的“方法”暗含“两类结构”的学科知识。“找、悟、用”的过程就是抓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体现尝试学习的核心思想。整体把握教学评价结构,是要充分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地
  发展。
  第三,课后:整合提高,回归“两类结构”。学生经过课前自主尝试、课内导学启智两个教学阶段之后,基本上可以掌握学习内容和方法。但是学生之间有差异,不可能让全部学生掌握所有内容。因此,课后要求学生利用学案对学习内容做进一步的整理、归纳,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重点,梳理知识体系,归纳学习方法,完成拓展性训练内容。教师要加强对这一学习环节的管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得失,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出
  调整。
  三、结构尝试教学的实践成果
  “结构尝试”教学法,关注学科本质,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未来学习、终身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潜能,为他们的素质发展赢得时空,享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身心解放,充满活力,个性特长和全面素养得到长足发展。
  “结构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研读教材,努力寻找教材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及呈现方式,对学科知识做到“通体透明”。学科专业知识的重建,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结构尝试”教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显著提高,体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成就了一批骨干教师,增强了教师群体的职业幸
  福感。
  “结构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校,让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内涵和后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办学特色、文化建设得到了整体提升,学校教育创新方兴未艾。近三年来,来校参观考察者逾万人次,成为“教授之乡——宜兴”基础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被誉为“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其他文献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的著作—《数字痴呆化》。  一、作者和作品介绍  《数字痴呆化》是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的一本批评媒体的书。他认为过度地使用数字媒体已经严重影响人类大脑的发育,尤其对儿童
“在平常的教学中感悟教育,在平实的细节中寻找真谛,在平和的心态下追寻做教师的幸福……”这一形象、朴素的说法,让我们感受到“朴实无华的教学”真谛,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温暖、亲切的教师。她就是现任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自1981年走上工作岗位,她一直参与开展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始终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需要尊重的。刘可钦作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我们是不
一、关于“前概念”的思考  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课堂提问时,很多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教师一般也只会对几个固定学生进行提问,至于其他人对问题的想法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得而知,但学生的想法、知识掌握程度对教师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怎样的思考,会带着怎样的想法学习新知识,即形成的“前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正规学科教育之前,头脑中并非一
创建于1982年,历经33年,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而来的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下文简称“丰职”),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校多址的规模化、质量化、集团化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400多人,在校生规模近4000人。学校形成了现代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教育类和涉农类等五大特色品牌专业功能区,形成“1校区1品牌1基地1中心”的全方位服务格局。学校共设有20个专业方向,实现了职业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七届学术文化节开幕,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裴娣娜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新蓉教授受邀参加,围绕各自的学术生涯为青年学子做了一场精彩的对话教学。本刊将其中涉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题进行拣选、整合,编辑成文,以飨读者。  裴娣娜:我在做学问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我从事的
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她是几代清华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从青葱岁月至耄耋之年,她几乎一辈子都深耕在环保和教育领域。如今,已有81岁高龄的她,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初识钱易教授,是在“寻找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上;初见钱易教授,是在她的办公室,古色古香,渗透着书香。  她瘦小的身躯,关心的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业。据粗略估计,2016年,她给清华学子上过四堂大课“环境保护与
作文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仍是我们至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教”而言,目前仍没有一套有序合理、便于一线操作的教材。教师黑板上的即兴命题、本子上的套话评语,仍是由来已久的“教”的现状;就“学”而言,没有一个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得学生被迫接受命题指令,凑满字数是由来已久的“学”的现状。这就让作文的教与学在一个无效、低效的虚假状态中运行。本文试图从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作文学习方式改革,探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
“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尤其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在1998年、2011年两次搬迁和扩容,2007年,学生猛增至1 500多人;教师102人,其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80%,高级职称教师仅有9人(其中2人即将退休),拥有市(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15人,约占教师总人数14.7%,因
职业贯穿人的一生,是连续发展的整体。人每一阶段的成长都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积淀,因而从小就需要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职业认知的发展会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变量,理应得到重视。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促进基础教育学生职业启蒙的措施还很有限,对此造成的学生职业意识的欠缺及其带来的职业选择困难、发展规划能力缺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
本刊讯 2016年3月19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三讲在海淀敬德书院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以及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应邀做主题演讲。另外,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教育工作者及媒体人士也参与了会讲讨论。  演讲中,楼先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