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村 沉浸式红色旅游地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歷史老街的红色记忆。
2 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一角。
3 萧克题匾的主展室。
4 司令部的炕桌。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我们傍晚进入马栏村,停下车便沿指示牌的路线寻找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在村中,陈列馆所处的位置比较低,从我们进入的通道到那里至少下两级台地。傍台地的坡道是用比较大的碎石块铺就的,石与石之间用水泥勾抹,还用红砖砌出一条红线,散嵌着红色的五角星,形成别具一格的坡道图案,彰显突出着红色主题。红砖线有主线和支线。支线短,凡是支线必有箭头,指向旁侧的院门,箭头所指的院门旁侧墙上必有解说牌,告之此院是挺进军哪个部门的旧址,司令部的,通讯科的,还是机要科、警卫排的。司令部旧址门楼两侧各挂一竖牌,分别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和“北京青少年教育基地”。门楼左前方台地有一面红褐色的文化墙,雕刻着围绕挺进军抗击日寇发生的重大事件。那面墙既长又高,宏阔壮美,其色其势其姿与对面的菜园形成鲜明的对照。菜园标示着现实生活,文化墙则彰显着红色历史。
  陈列馆说是在两进四合院里,但门楼里的院结构有些特殊,进门楼有一院,左手敞厅右手长屋。下敞厅下的台阶,再上右手边的跨门台阶才是陈列馆首进四合院。首进四合院四面是房,高台阶上的北房门楣上横萧克将军题匾:“冀热察挺进军驻地”。室内陈大乒乓球案、八仙桌、太师椅、立柜、躺柜、炕桌、煤油灯。家具古老,陈设素朴,墙上悬挂“挺进军在马栏”前言、萧克与邓华历史工作照、抗日战争期间平西地区示意图。这是套一明两暗的屋子,打通了用,东南角有盘土炕。用具应是按原貌布置的,说明当年的司令部实在简陋得很。
5 抗日英雄张兰珠塑像。
6 壮美的红色文化墙。
1 挺进军时代的村合作社。
2 挺进军司令部的侧门。

  此院四间展室,主要内容有挺进军的构成、挺进军的足迹、英雄的马栏村、挺进军走出的开国将领。从西侧出这院,还有个半院,北头房侧是防空洞。防空洞不大,在山岩间凿出,两个进出口,另一口在里院。半院南头有门,通后进院。后进院已不是严格的四合院,东西两间厢房各为一展室,东展室主题是鱼水情深,西室是放映室。院中心陈沙盘,南墙是齐台地的矮墙,可望绿丛中大嵌着“马栏”二字的南山。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38年11月25日决定组建的,其前身是由红军部队来平西后壮大组成的八路军的第四纵队以及部分地方民众抗日武装。中央决定派萧克来此,并同时成立军政委员会,萧克任主席,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工作。1939年初,萧克、马辉之等率指挥机关抵达清水村,召开宋邓两个支队大队和县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精神,宣布了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命令。对外宣布成立的时间是1939年2月7日。历史照片、简介文字、地图、连环画、革命文物,把我们带入了抗战时期宋邓支队和挺进军在平西、平北、冀东战场上,粉碎日寇围剿、打击侵略者和汉奸反动气焰、建立并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保卫人民的财产与胜利果实的辉煌历史,也了解了英雄马栏村在党支部领导下,全村总动员,埋地雷、割电线、支前参军、配合子弟兵作战,为抗日战争做出的突出贡献。
  冀热察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是马栏村村民集体筹资创办的,红色的足迹,红色的历史,红色的精神,感召激励着后人,代代相传。

沉浸式漫游


  当晚,我们住在了马栏村。住的是46号院。此院是挺进军四科的办公地旧扯,青脊筒瓦小门楼,硬山房的西山墙下一盘大的石碾盘,门楼里东房北房各一,院儿不规整。这里本来是个场院,场院在东面,旧场院上并排盖起的两套高大房屋接待旅游客人,算是民俗户。挺进军司令部四科住的老房子大体是原貌,北屋改成了厨房和餐厅。坐在院子里的长桌旁乘着凉吃着农家饭,想象当年八路军住在这院里时的情景。当过兵的人野营拉练常住农家,不难想象八路军住在山区农家时的情景。此院在台地的边际,半人高院墙临崖面沟面山,崖沟里几层山路交错相叠,对面青山黛岭,视野开阔,心胸也开阔。   睡不着觉,夜里起来看满天星斗,4点多又起来看东山口云丝渐红。等待看日出,无果,就憋着天再亮些出去转村。我喜欢马栏这个地处太行山余脉的山村,用石头依台地垒墙砌房建院,台壁房墙院墙连成的气势就像巍巍的城堡,裸石墙粗犷,抹灰墙豪放。原房很少拆建改貌,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八路军挺进军司令部驻扎在这里时的样子应该差不太多,有身临其境体验感受八路军时代生活环境的味道,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马栏这样的山间古村落常被用来做外景地,因为有真实的历史再现感。
3 铭刻着马栏村红色光辉的老院门。
4 台地上的老屋。
5 模擬的战地救护所。
6 穿越回抗战时期的马栏村。
7 抗日时期马栏村党支部用房。

  5点多一些,我动身了,出的东门,在路边的台壁上看到了当年设置的儿童团站岗放哨用的哨棚。哨棚是向里掏出米把深的空间再用石块垒砌好内壁又垒出洞檐来的小敞洞,像军事掩体猫耳洞。应该是出自有军事素养军事常识的人的构想,结构上便于隐蔽,有掩护作用,不易被发现,位置上守着路口村口,又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瞭望,有情况随时发现,又在司令部机关附近,发现情况能及时通报。
  灰色的帐篷在路边新建的古戏台前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一时没弄清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山脚墙壁上有标语:“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繁体字,系抗日时期环境的再现。进到村里的主街上,又看到一列这样的灰色帐篷时才明白这帐篷也是抗战环境再现中的一部分。我在野战部队看惯了黄色帆布帐篷,灰色军用帐篷没见过,对之缺乏想象力,只是觉得用这种颜色的帐篷有点道理,那时八路军的军装是灰白色的,日伪军和国军才是黄色。不过,八路军装备灰色帐篷吗?有没有事实依据?我当兵时随野战部队拉练在村里从不用帐篷,全是到老乡家找房子住。这灰色帐篷可能是沉浸式红色旅游的一部分,体验一下八路军正规军的野战宿营生活。
  风雨亭就在身边的山包上。看到那轮火红的太阳从山脊上跳起时,想攀上山包站在亭中眺望鲜红红日下的马栏村全景已来不及了,红日升得太快,变金黄变灿亮的速度也太快。小山包并不高,登攀通到风雨亭的木梯也用不了多少时间。风雨亭在路边指示牌上标注的是眺望亭,它确实是俯瞰村景眺览山景的理想位置。不过俯瞰下的古村马栏却是现代风貌,丛绿中张扬风情的主要是红瓦顶灰瓦顶的新建筑,进村才见古貌。
  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马栏村中心老街最吸引人的是抗战氛围。这是我的感觉。“全民参战、团结对敌!”“铲除汉奸!”这两行繁体字大标语和一幅铲除汉奸的漫画刷在一座新建筑的墙上。这座新建筑是在原小学校址上建起的马栏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可供300人同时就餐,接待游客,还承载着老年服务中心的功能。它的另一项功能更明显:呼应历史,渲染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氛围,让游客沉浸在那一历史时期的环境体验中。
1 再现挺进军司令部。
2 红色陈列墙。

  再往下走,是被村人称之为大庙的龙王观音禅林殿,元代始建,明代重修,依山就势地建在台地上,琉璃瓦顶。在台地上层能平视殿顶殿墙,但进不去,有围墙围着,顺庙墙走到山脚,可见高台阶儿上的山门,可仰望到庙墙内的配殿、有陡陡上到顶层殿的石砌阶梯和大殿。山门是锁着的,不知日常开放不开放。它最大的功能并非古庙文化的展示,而是承载抗战主题,再现和展示抗战历史环境。山门两侧墙和与之相接的配殿山墙也刷着抗战标语,东配殿山墙上竖书“我们要以必胜的信念抗争到底!”配殿山墙和院墙上横书“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山门影壁前立一双臂交抱于胸前怒目炯炯凛然而立的老农雕像,看到基座上的“永垂不朽”四字和简介文字,立即明白此像塑的是马栏村抗日英雄张兰珠。大庙前是马栏事件的发生地。1942年3月底至6月,日军搞起剿共自卫的自首活动,区委区游击队铲除了在活动中最猖狂最活跃的3名汉奸。日军疯狂报复,6月27日包围了马栏,将村民驱赶到大庙前,威逼询问谁是八路军军属和干属。县大队队长张德崇63岁的老父亲在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发生时挺身而出,说:我就是八路军家属。日军中队长赖野问他还有谁是。他什么也不说,赖野用刀刺死了他。他为救全村父老乡亲壮烈牺牲。
3 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4 历尽沧桑的红色老院门楼。

  大庙前有古戏台,现今挂着挺进军抗战剧社的横标,拉开着大红的边幕,里面悬挂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像抗战剧社刚刚布置好戏台,随时就要演出的样子。戏台前的街道连着古香道,向西略走一小段路便是村中有老槐的长街,长街溪渠上12座古门桥极具特色,那桥无不小巧,都架在院门门前,不用灰泥,只用石块石片交错插挤,成拱券形,工艺绝妙,颜色因石杂而斑驳而生趣。这条街的房子有挺进军医院旧址、弹药库旧址,未改变历史风貌的老墙上刷满了抗日救国标语。因为树老、沟老、门桥老、房屋老,加上麻包堆积的作战工事、拦路篱栅,真就如同时空逆转回到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一般。再向西一点,北侧台地上依势而建的裸石木窗老屋几乎原貌原味儿,还有被日寇烧毁的院子残留着,置身其间,您真的穿越了。

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


  在我们住的46号院上头,还有一个陈列馆,标志牌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北岳第三军分区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此院也曾是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这个院落原是村中地主于成章家的,下面46号院是于成章家的场院,上下一体,现在隔开了。听说有这个陈到馆,离开马栏村前,我们立即上去参观,视野一下子打开,从马栏的抗日战争的时空中跳入了平西的解放战争。此院分4个展室,一个放映室。4个展室内容分别为平西解放区的确立、平西解放区的武装斗争、平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平西解放区的发展。
5 解放军北京第三军分区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6 在原地主院开辟的红色陈列馆。
7 陈列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由日伪华北治安军改编的国民党政府军分三路向平西解放区进攻,宛平县的党政干部和民众武装被迫退出门头沟矿区。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军队和民众,以保卫和发展解放区为中心,同国民党政府军和反动的由汉奸拼凑的“还乡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全面展开。平西解放区的武装斗争以打击和消灭“还乡团”为主,积极配合中共领导的解放平津和全中国的重要战事。同时,中国共产党宛平县民主政府,在完成减租减息的基础上,开始在解放区内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翻身的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工人成了矿山的主人,芳动生产干劲十足,支援前线热火朝天。1948年12月15日,门头沟地区全境解放。中共平西宛平县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公开活动,与门头沟军管会一起,带领解放区广大干部群众,响应党的号召,解放北平城。中共党员骨干,打起背包,投身到支援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战斗洪流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西革命斗争史,由于此馆的开设,在游客的眼中变得完整了。
  TIPS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交通:自驾车由109国道83公里处左行进斋堂至马栏乡间公路6公里即到
  ·特产:红提葡萄
其他文献
在吾乡泰州,馓子是小吃,又是礼品。人们看望生孩子的亲友女眷,定会送馓子、浆皮、红糖、老母鸡,据说这四种食物有滋补和催奶的功效。  坐月子的妇女吃的是泡馓子,用鸡汤泡,或以热红糖水泡。馓子泡软后,香味更重,缥缈雾气在碗的四周上扬,此时捧碗吃馓子的少妇,如同腾云驾雾的仙女,这话大概也说到伊的心里了。有的美食,确实能让人恍如神仙。  泡馓子热气腾腾,可馓子古名却叫“寒具”,两个名字,两极格局。寒具听起来
护国关帝庙碑  北京的街巷胡同,藏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这种现象,绝非京城之所独有。深入其中,方知手头资料之匮乏,个人学识之浅陋。查资料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查的愈多,愈有以卵击石、蚍蜉撼树之惑,也愈加小心翼翼。20世纪90年代至今,仅仅20余年的光景,北京老城的街巷胡同变化之快,即令人咂舌,遑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正史之外,记下世间况味,于个人而言,也算甘苦自知,不失为一大乐事。能力有所不逮,倒在其
横立村口的房屋式永寿廊桥。  廊桥,又称篷桥、棚桥、厝桥、凉桥。光泽境内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全县有溪河110多条,有溪河就有桥。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该县历史上建桥约200座,遍布城乡,其中有廊桥数十座,“邑民建墩上覆其屋”。这些廊桥是从宋朝建县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兴建,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廊桥一般都建在路口、村口和出水口处,一为进出方便,二是讲究风水好。溪水回转,桥挡住财富不会带走,更是作为当地
在炎炎夏季,热情的阳光和不断走高的气温,让人们的衣衫越来越薄,清凉又成为令人怡然的主题。遁入深山,在空调般的清凉盛夏里享受凉爽,无论是风景摄影、漫步森林、追寻历史,还是亲近自然,总能找到一种适合你的休闲方式……  野三关和绿葱坡是湖北省巴东县境内的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最高达1800多米,夏季的日平均气温不到25℃,如果是在清晨或夜晚,还需要披一件长袖的薄衫,才不会觉得冷。呆在这样
小时候,我们是吃荤油的,并且只有荤油。荤油是菜的香味的唯一来源。妈做菜时,我们总是馋涎欲滴地在旁边看,荤油坛子放在磨盘下的架子里,妈把坛子搬得倾斜过来,把勺子探过去,酌量着一舀,一点荤油便进了勺子。倘若勺子是热的,接触勺子的荤油瞬间融化,勺子一歪,雪白的一小团便滑到锅底,嗞嗞响着,化成茶晶样的一汪。此时,妈必定把葱花扫到菜刀上,向锅里一扬,锅里瞬间便脆响着开了花,一股油脂与葱花拥抱在一起的芳香一下
1博物馆大门外景。2一楼大厅的戏台。3博物馆二楼的走廊展厅。晋商和北京的渊源  从地铁四惠东站出来往东一直走,就能看见一片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落,建筑的南面便是北京晋商博物馆。说到晋商和北京的关系,当时建博物馆的时候就有争议,有的人说应该建到山西,因为它是晋商的博物馆。但是考虑到晋商在明清时期,是中国的十大商帮之首,是世界的三大商帮之一,所以它是具有国际性的,建到北京来,就是把山西的文化传播出去。
远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创 作 画《 私 塾 》。私塾是古代主要办学形 式, 由 私 人 设 馆、教授儿童识字、学礼、吟诗、作画等。清代《朱子治家格言》。儿童观察模仿图例。  位于北京东长安街主干线北侧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收藏各类藏品近3万件。常设展览分为妇女和儿童两大主题,共6个基本陈列馆和5个专题展览,涉及书画、服饰、织绣、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玩具等多个
滇黔古驿道上的小镇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寨子中,平坝的天龙屯堡是滇黔古驿道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小镇。  天龙屯堡蛰伏在雄峻的天台山下。石头砌的寨子设计独特。一条条小街曲巷,首尾相连,形似迷宫。幽深的石墙瓦院,壁内设着箭洞,一切还保留着远古战争时代那种平时安居,战乱时易守防攻的建筑特色。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远古荒蛮的大山僻壤之地的村寨里,有一条人工的河渠从中穿过。沿渠两边是石板街巷,人居的房子依街
鲞是一个生僻字,词典的解释為:剖开后晾干的鱼。旧时的宁波,渔民出海捕鱼,来回往往需半年之久。在当时冷库尚未面世,将鲜鱼制成鲞,既能减轻重量,又便于长期保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说起鲞的品种,可谓丰富,单以鱼的种类来分,便有带鱼鲞、鲳扁鲞、鳗鲞、鲨鱼鲞、剥皮鲞、乌狼鲞、鳓鲞、螟脯鲞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又数黄鱼鲞最为脍炙人口。  民间相传,千鱼万鱼,比不上鳞光灿烂的石首。何谓石首?就是黄鱼。  记
思陵对市民开放过。基主是亡国之君明崇祯帝朱由检,合葬的有他的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朱由检吊死在煤山。说他是亡国君主,他自己不认可,后人也觉得他冤。他当入明君之列,自称手下多是亡国之臣。清顺治帝说他不善用人。崇祯帝到死都不知被清用了反间计,镨杀了袁崇焕。明亡的大局早在他登极之前就已成定数了。  寻找思陵费了点儿劲,它的位置在十三陵陵域内有点儿偏,在盆地的西南角,和其他十二陵不搭群儿。其他十二陵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