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极化研究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nlong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选取金融危机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构建相关指数实证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和极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中国民营经济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要大于区域间贡献率;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大;中国民营经济各极化指数呈现类似U型变动趋势,东—中—西部方向空间极化程度最为强烈,其次是沿海—内陆方向,而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较弱。
  关键词: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空间极化;基尼系数;Theil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3-0051-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民营经济作为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总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自身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0%,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 000万家,民营资本占全社会总资本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且有利于吸纳社会就业、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强调了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和不可侵犯性,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发展宏观环境不完善,企业起点低,融资渠道不畅,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等。在此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于此,本文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分布特征及演变态势,即解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二是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和极化方向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民营经济理论研究,从空间角度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以为中国各层主体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缩小民营经济区域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相关理论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孙丽环(2005)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发达民营经济省份对比,提出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秦尊文等(2013)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吸纳了劳动力,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率具有重要意义[2]。陈广胜(2007)从制度、科技、组织、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要推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3]。此外,陈晓雪 等(2009)构建了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对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4]。陆玉梅 等(2013)采用数据包络法对江苏省民营经济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测度[5]。
  第二,中国民营经济与金融关系研究。孙巍 等(2005)借鉴了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启示和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6]。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2005)认为外部环境、预算约束和需求偏好等因素决定了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的形成[7]。卢成万 等(2012)认为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正相关关系,即民间金融发展将会促进民营经济增长[8]。
  第三,中国民营经济与制度关系研究。陈晓峰(2005)认为制度失衡是制约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关键,制度化迟滞使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障碍[9]。王志凯(2007)认为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区域制度不断变迁演进中发展的[10]。孙立(2010)探讨了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钱巨炎(2013)梳理了浙江财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并提出了下一步财政政策建议[12]。
  第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13],并且基于FDI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14]。此外,有学者分别认为技术创新[15]、劳资关系[16]、软环境[17]、集群发展[18]、品牌创新[19]等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综观现有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上四个方面,而对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研究比较匮乏,即使有关于民营经济区域研究,比如,王宜强 等(2012)基于GIS研究了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格局[20],胡大立 等(2012)利用统计分析了江西和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21],然而,他们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统计描述层面,没有系统有效分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距的演变态势以及空间极化问题。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发展问题,选取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①,利用GIS、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来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变态势,使用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测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并应用KZ指数分析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空间差异研究方法
  1. 基尼系数。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用洛伦斯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本文引入基尼系数概念,采用2008—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来测算基尼系数指标,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
  根据相应省份将全国分为n组②,wi、mi、pi分别表示第i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份额、平均营业收入和企业频数(i=1,2,3,…,n),按平均营业收入(mi)对全部样本由小到大排序,可得基尼系数G计算公式:   4. KZ指数。Zhang and Kanbur(2001)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性将区域非均衡分解为两部分,包括区域内非均衡和区域间非均衡,并用区域间非均衡与区域内非均衡的比值来测度空间极化程度,即KZ指数[25]。本文利用Theil指数将总体差异进行群组分解后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即中国民营经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作为测度空间极化程度的KZ指数。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及《中国统计年鉴》。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8年到2012年③。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广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重庆、云南、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相关空间差异与极化模型,并加以测度。
  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及差异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GIS空间分布现状。本文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空间分析,绘制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表示2012年各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分布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浙江和江苏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处于绝对优势,东中西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为明显的递减态势。图2表示2012年各省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量分布状况,浙江民营500强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省份民营企业数量,同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分布特点。
  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本文整理了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如表1所示。从2008年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营业收入总和从2008年的41 099.2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05 775亿元,年均增长27.37%,尤其是2010年,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5.88%,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单位企业营业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达到211.5亿元,年均增长27.38%。最高和最低的企业营业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2.88%和27.40%,最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远高于最高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
  本文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东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的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知,东部无论在营业收入还是数量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递减,营业收入占比从2008年的84.77%下降到2012年的79.06%,企业数量占比从81.00%降为75.2%,降幅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民营经济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都没有超过15%。然而,中部和西部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营业收入和数量占比都呈现上涨态势,营业收入方面,中部地区从2008年的9.95%上升到2012年的12.15%,西部地区从5.28%上升到8.82%;企业数量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有明显上升,并且西部地区上升幅度要高于中部地区。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根据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计算公式,本文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的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V字型变动。在经历2008年较大值后,2009年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均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147 6和0.019 0。其中,基尼系数在经历2009年最低值后,开始逐年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Theil指数2010年比2009年有所增加,之后逐年下降,2010—2012年年均下降5.28%。
  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解。本文利用Theil指数分解,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并将总体差异分解为组间和组内差异,测算了区域间和区域内民营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如表4所示。从中不难看出,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要大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考察期内平均贡献率为90.22%,而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不足15.00%,平均贡献率为9.78%。区域间差异在5年内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8年TBR为0.003 2,随后开始下降,直到2012年再次上升为0.003 1,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上升;而区域内差异在考察期内呈现出波浪变动趋势,在经历2008年高点后,2009年进入了低点,于2010年再次上升,此后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2012年降为0.019 6,说明近两年区域内差异有所收敛(见图3)。
  通过测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出,横向比较西部地区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均大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在2008年和2012年要高于中部地区,其余年份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要高于东部地区(见表4)。纵向比较西部地区呈现M型变化趋势,2011年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达到最大值,2012年下降较为明显;中部地区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在2010年内部差异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具有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呈现W型变化趋势,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处于高点,其他年份较低,内部差异在近期有变大趋势(见图4)。
  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分析   (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特征
  根据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分组,测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指数,包括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和KZ指数,结果如表5所示。在此基础上,本文绘制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5所示。从图表中可以发现,2008—2012年各空间极化指数呈现上下浮动的态势,由于各指数对于空间极化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各指数数值结果不同,反映的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各指数均呈现出类似U型的变动趋势。区域分组的空间极化指数中,TW指数对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敏感程度较高,测度的数值最大,其次是ER指数和Wolfson指数。其中,TW指数波动幅度较小,ER指数变动幅度最大。
  基于考察期内极化指数演变过程来看,极化指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10年,极化指数处于高位下降阶段,除ER指数外,三年期间各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这一阶段中国民营经济极化集聚现象有所减弱。其中,TW从0.466 4下降到0.455 9,年均下降1.14%,降幅较小;Wolfson指数从0.222 9下降到0.191 5,年均下降7.17%;KZ指数从0.136 8下降到0.081 5,年均下降21.00%,降幅较大;而ER指数持续两年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0.299 3降为2009年的0.166 2,下降44.28%,下降幅度较大。第二阶段为2011—2012年,各指数呈现整体略有上升阶段,反映出本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和集聚现象有所上升。其中,ER指数经历了2009年的下降后开始了连续4年的增加,直到2012年的0.278 5,平均涨幅18.96%,说明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TW指数和Wolfson指数在本阶段先上升后下降,分别从2011年的0.460 4、0.229 1下降到2012年的0.441 1、0.221 7,降幅分别为4.18%和3.21%;KZ指数从2011年0.087 2上升到2012年的0.158 2,上升幅度为81.47%。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极化方向
  空间极化指数ER指数、Wolfson指数以及TW指数,仅仅能够测度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的总体趋势,但不能反映出空间极化的方向,而KZ指数在上述指数基础上,利用可分解的广义熵理论,将整体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本文利用组间不均衡值和组内不均衡值之比,即Theil指数分解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来测量区域空间极化和集聚的变化。KZ指数大小表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在空间方向上强弱集聚大小。本文除了测算东、中、西部KZ指数,还分别按照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④进行Theil指数分解,并测算了沿海—内陆、南方—北方KZ指数,如表6所示。从各方向上KZ指数值来看,KZ指数均未超过0.5⑤,说明区域间差异要明显小于区域内差异,东—中—西部、沿海—内陆、南方—北方之间的空间极化程度微弱,而空间极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差异问题,区域内民营经济集聚现象要明显强于区域间民营经济的集聚。
  从东—中—西部方向来看,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强弱趋势呈现U型变化,并且在东中西部方向上,空间极化程度要强于沿海—内陆、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空间极化程度从2008年的0.136 8开始下降至2009年最低点0.081 5,而后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0.158 2。从沿海—内陆方向来看,空间极化强弱变动趋势也呈现V型变动,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在沿海—内陆方向上出现了最大空间极化现象,KZ指数达到0.086 3,之后2009年下降到最小值0.014 0,随后,连续三年呈现上升趋势,直至2012年的0.084 7。在此方向上空间极化强度要大于南方—北方方向。在南方—北方方向上空间极化现象不明显,发展呈现上下波动趋势,2011年达到最大空间极化值0.011 8,但从考察期总体来看,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2012年集聚强度是2008年的6.6倍。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总体趋势来看,在经历了初期较大空间极化程度后,中期有所下降,近期空间极化集聚程度出现上升态势。东—中—西部方向空间极化程度最为强烈,其次是沿海—内陆方向,而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较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首先,采用GIS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了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分布现状,然后,统计描述了中国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态势并测度了不同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分布情况,进而,利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程度,并使用Theil指数分解测定了区域间、区域内差异及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了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分别测度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用KZ指数分析了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问题。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民营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实现了快速发展,总收入和企业数量逐年提高,但是,从GIS空间分布图来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的状态,其中,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绝对优势,中部次之,西部最弱。(2)中国民营经济整体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较小,近年来,空间差异呈现V型变动趋势。(3)从Theil指数分解可知,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内大于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其中,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平均为90.22%。(4)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最大,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分别呈现倒U型和W型变动趋势。(5)对极化指数测度可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指数均呈现类似U型变化趋势,其中,TW指数值最大,波动较小,ER指数波动较大,Wolfson指数近年有下降趋势。(6)通过对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方向分析表明,区域内极化要大于区域间极化,在东中西部方向极化程度要强于沿海—内陆、南方—北方空间极化程度,在考察初期,极化程度较为强烈,中期有所下降,近期空间极化程度有加强趋势。   注释:
  ①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参考指标发布的排序结果。
  ②本文研究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数据。
  ③全国工商联每年发布的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实际是依据前一年数据得来,因此,本文采用的年份数据,表示年度实际数据。
  ④沿海—内陆(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桂和琼等省市区,其余省市区为内陆地区)。南方—北方(以长江流域为分界线把我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包括沪、苏、浙、徽、赣、闽、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等省市区,其余省市区为北方地区)。
  ⑤本文基于KZ指数提出空间极化判定标准:如果KZ﹤0.5,则极化程度微弱,可视为无极化现象;如果0.5≤KZ﹤1,则极化程度小,极化现象不明显;如果1≤KZ﹤5,则极化程度中等,极化现象明显;如果5≤KZ﹤10,则极化程度大,极化现象显著;如果10≤KZ,则极化程度剧烈,极化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孙丽环.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与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秦尊文,龙濛.测度我国民营经济水平对城镇化率的影响[J].江汉论坛,2013,(11):56-59.
  [3]陈广胜.关于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7,(3):58-63.
  [4]陈晓雪,陈荣平,谢忠秋,等.常、苏、锡、通民营经济竞争力评价及预测[J].江苏社会科学,2009,(2):219-226.
  [5]陆玉梅,陈晓雪.民营经济运行效率评价研究——江苏实证[J].企业经济,2013,(6):97-100.
  [6]孙巍,孙杨.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以及对南京发展民营经济的借鉴[J].南京社会科学,2005,(9):488-493.
  [7]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5,(5):93-110.
  [8]卢成万,周昭雄,孙珺.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2,(6):30-32.
  [9]陈晓峰.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失衡及其制度环境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5,(8):35-39.
  [10]王志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变迁——以江、浙两省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9-109.
  [11]孙立.试论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青岛民营经济发展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2]钱巨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3,(8):59-63.
  [13]田泽永,江可申,江宏.FDI溢出效应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10-17.
  [14]李享章,陈小京.基于FDI 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7,(23):156-157.
  [15]张二震,马野青.技术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5,(9):158-166.
  [16]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2):78-86.
  [17]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5):43-57.
  [18]鲍丽娜,民营经济集群发展与竞争力提升[J].山西财经大学,2005,(6):49-52.
  [19]陶用之,叶涛.品牌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9):431-435.
  [20]王宜强,王彬,李传华,等.基于GIS 的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其响应的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5-58.
  [21]胡大立,彭永昌.江西民营经济与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6):77-85.
  [22]Esteban J,Ray D.On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J].Econometrica,1994,62(4):819-851.
  [23]Wolfson M C.When Inequalities Diver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353-358.
  [24]Wang Y Q,Tsui K Y.Polarization Orderings and New Classes of Polarization Indic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0,2(3):349-363.
  [25]Zhang X B,Kanbur R.What Difference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 An Application to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31):85-98.
  责任编辑:许永兵
其他文献
摘 要:确定金融的优先地位和优先方向,从顶层设计入手,发展先导性金融体系;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源整合与创新刻不容缓,区域金融发展应当分工明确,金融创新链与产业链、项目链应实现高效连接;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是实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借力天津自贸区,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京津金融一体化,不仅有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且有益于扭转中国金融业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发挥金融
期刊
摘 要:以京津冀区域为代表的雾霾污染加剧,重新唤醒了公民和社会的生态意识。相对于自适应能力较弱的市场和企业以及自组织能力较差的社会组织而言,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政府顺利成章地承担起区域生态治理的重任。京津冀区域政府如何突破生态治理的认知局限,从区域政府协作的角度寻求和构建区域生态治理体系,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和效率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京津冀;政府协同;生态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期刊
摘 要:测算2004—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经济密度及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及差异的变化趋势,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距则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摘 要:实行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面对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的战略要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金融思维逐渐深入人心,这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互联网核心思维的“大数据”战略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在庞大的中国金融消费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以“大数据”战略为核心的转型方案,深入挖掘市场机会,成为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而
期刊
引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催发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唤起了人们对法律理性的追求。公开、公平、公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行国民待遇的基础,而缺乏足够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法律本身,将会趋向于诱致或迫使民众蔑视法律的尊严。支离破碎漏弊丛生的商事登记立法就为法治尊严的确立和强化界定出了一个颇为尴尬的生态环境。统一和改革商事
期刊
摘 要:从董事会结构和CEO变更角度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股价信息含量与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的公司,CEO变更与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这种关系在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并不存在。研究结论表明,股价信息含量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只有继续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加强投资者保护、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以及鼓励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才能增强股票市场信息效率,改善公司治理
期刊
摘 要:如何优化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事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利用对西部地区三次社会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SFA),测算兼业化背景下农户劳动力在不同领域的配置效率,并对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发现风险与不确定性是导致农户兼业化的主要原因,兼业化的风险规避行为影响了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应从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着手,加快转变农业发
期刊
摘 要: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高技术产业也有低端环节;要改变观念,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高端走,而不仅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会出现过剩。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应充分利用背靠京津优势,实施吸引人才和借用人才并举战略,通过协同创新快速融入京津创新体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进行升级;背靠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关键词:京津优势;协同创新;价值链;产业链;服
期刊
摘 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近年来显著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因素。构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探寻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如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系数大,这和农村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淡薄及尚未形成低碳消费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作为建设
期刊
摘 要: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从银行这一主要融资主体获得的贷款却极其有限。检验银行市场集中度假说以及与之对立的信息假说对我国的适用性,判定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从而为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寻找新的突破口。采用有外生变量的线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实证数据支持银行市场集中度假说。  关键词:银行市场集中度;中小企业银行融资  中图分类号:F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