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课堂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现象有:
1.一些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导致学生的习作能力低下。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把重点都放在了字词句篇上,比较愿意教学生识字、解词,理解课文段落。因为这些工作都好做。现行的人教新课标版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师用书。每节课做什么,要认哪些字,解哪些词,一篇课文重点理解的段落是哪些,教师用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老师再费多少脑筋去琢磨,只要照办就行了。可是习作教学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老师从命题到指导,从批改到讲评,都需要下一番工夫才行,否则,习作教学就很难达到课标要求。
其次,学生不愿意上习作课。原因有三。一是小学生阅读面非常有限,对如何组织好习作语言很迷茫;二是小学生对习作本身就有一种恐惧感,所以都不愿意上习作课;三是老师往往是知识教学做得细致,不厌其烦地讲解,反反复复地训练。
第三,在一般的考试中,在评卷这个环节,其他知识的评判都比较公平、公正,但是习作就很那说了。评卷老师的水平高低不同,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认识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习作的批改和评判必然要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根本没法统一。即使是语文特级教师对习作的评定也是不一样的。往往是以自己的喜好为评价标准。给的分数也是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2.学生的课外阅读跟不上,不能有针对地阅读有关书籍。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编写者们可谓用心良苦。一个是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的后面都附有阅读文章,而且可以说是对应着单元课文安排的。也就是说,教师讲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读一读对应的那篇课文,这样才能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除此之外,出版社还有与年级配套的《语文读本》。可是,对于这两个能够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材料,我们都不重视。前一个是老师们在教学时没有对应阅读,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那几篇阅读文章是无关紧要的。根本不知道让学生去读。后一个是我们的订教材者,只订课本,很少有人订《语文读本》。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能学到几篇课文,阅读量大打折扣,也直接导致学生在面对习作时束手无策。
3.学生的想象力差,语言枯燥,不生动。记得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有人拿着一个画有“O”的考题分别让幼儿园的幼儿、小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们回答。结果出人意料。原本是学历越高的人想象力应该越丰富,可是结果恰恰相反。幼儿园和小学生面对考题七嘴八舌,跃跃欲试,而且说出了好几个答案。初中生次之,高中生和大学生最差。这个实验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使那些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水平增高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针对上述原因,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广泛阅读,增加词汇量,开阔视野。平时班级设读书角,让学生踊跃捐书。要求学生必须读书。因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生1-6年级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阅读的字数要求,其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既然课标中规定了小学生的读书字数要求,那我们就必须完成。除了班级读书角以外,学校要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处处都有书读。
2.通过课堂连写积累习作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练写尤其重要。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读写的训练点,只要教师能够抓住这些随堂练写的点,就能够实现小练笔到大习作,由数量的积累到质量的飞跃。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续写。
3.编写童话故事,在创设情景中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是童话。因此,我们在引导小学生读好教材中的童话作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让小学生在课外多找些童话作品来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童话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编写童话了。一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材,通过合理、大胆、丰富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二是看图编童话。找些图,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编写童话。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果然是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成功的写出了《小兔与小狗》等充满着新奇的童话作品。
4.老师可以有选择地写一写下水习作,但切不可长期使用。因为有一篇文章就曾经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质疑。“‘下水作文’既然是命題作文的范文,那它就具有示范功能、模仿功能、限制功能、同一功能、替代功能。”这些功能排斥了作文教学的启发性、指导性、创造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示范性功能表明,老师写的“下水作文”是最“典范”的文章,是学习的“榜样”。即使不好,学生也以为好。这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不能激励学生,反而会导致学生灰心丧气,失掉自信心,挫伤写作积极性。二是引导学生模仿范文。模仿性功能促使学生从范文入手,通过模仿写出接近或类似范文的作文。从表象看,学生不但会写该命题作文,而且写得比较好,达到了写作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实质看,学生根本就没有经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剪裁的过程。
1.一些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导致学生的习作能力低下。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把重点都放在了字词句篇上,比较愿意教学生识字、解词,理解课文段落。因为这些工作都好做。现行的人教新课标版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师用书。每节课做什么,要认哪些字,解哪些词,一篇课文重点理解的段落是哪些,教师用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老师再费多少脑筋去琢磨,只要照办就行了。可是习作教学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老师从命题到指导,从批改到讲评,都需要下一番工夫才行,否则,习作教学就很难达到课标要求。
其次,学生不愿意上习作课。原因有三。一是小学生阅读面非常有限,对如何组织好习作语言很迷茫;二是小学生对习作本身就有一种恐惧感,所以都不愿意上习作课;三是老师往往是知识教学做得细致,不厌其烦地讲解,反反复复地训练。
第三,在一般的考试中,在评卷这个环节,其他知识的评判都比较公平、公正,但是习作就很那说了。评卷老师的水平高低不同,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认识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习作的批改和评判必然要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根本没法统一。即使是语文特级教师对习作的评定也是不一样的。往往是以自己的喜好为评价标准。给的分数也是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2.学生的课外阅读跟不上,不能有针对地阅读有关书籍。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编写者们可谓用心良苦。一个是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的后面都附有阅读文章,而且可以说是对应着单元课文安排的。也就是说,教师讲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读一读对应的那篇课文,这样才能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除此之外,出版社还有与年级配套的《语文读本》。可是,对于这两个能够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材料,我们都不重视。前一个是老师们在教学时没有对应阅读,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那几篇阅读文章是无关紧要的。根本不知道让学生去读。后一个是我们的订教材者,只订课本,很少有人订《语文读本》。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能学到几篇课文,阅读量大打折扣,也直接导致学生在面对习作时束手无策。
3.学生的想象力差,语言枯燥,不生动。记得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有人拿着一个画有“O”的考题分别让幼儿园的幼儿、小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们回答。结果出人意料。原本是学历越高的人想象力应该越丰富,可是结果恰恰相反。幼儿园和小学生面对考题七嘴八舌,跃跃欲试,而且说出了好几个答案。初中生次之,高中生和大学生最差。这个实验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使那些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水平增高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针对上述原因,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广泛阅读,增加词汇量,开阔视野。平时班级设读书角,让学生踊跃捐书。要求学生必须读书。因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生1-6年级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阅读的字数要求,其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既然课标中规定了小学生的读书字数要求,那我们就必须完成。除了班级读书角以外,学校要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处处都有书读。
2.通过课堂连写积累习作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练写尤其重要。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读写的训练点,只要教师能够抓住这些随堂练写的点,就能够实现小练笔到大习作,由数量的积累到质量的飞跃。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续写。
3.编写童话故事,在创设情景中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是童话。因此,我们在引导小学生读好教材中的童话作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让小学生在课外多找些童话作品来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童话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编写童话了。一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材,通过合理、大胆、丰富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二是看图编童话。找些图,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编写童话。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果然是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成功的写出了《小兔与小狗》等充满着新奇的童话作品。
4.老师可以有选择地写一写下水习作,但切不可长期使用。因为有一篇文章就曾经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质疑。“‘下水作文’既然是命題作文的范文,那它就具有示范功能、模仿功能、限制功能、同一功能、替代功能。”这些功能排斥了作文教学的启发性、指导性、创造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示范性功能表明,老师写的“下水作文”是最“典范”的文章,是学习的“榜样”。即使不好,学生也以为好。这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不能激励学生,反而会导致学生灰心丧气,失掉自信心,挫伤写作积极性。二是引导学生模仿范文。模仿性功能促使学生从范文入手,通过模仿写出接近或类似范文的作文。从表象看,学生不但会写该命题作文,而且写得比较好,达到了写作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实质看,学生根本就没有经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剪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