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出发,论证了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银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是机制建设的两大组成部分。本文提出,监管的重点在风险监管理念、组织体系、预警监测体系、窗口指导和制度规范体系,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银行则应侧重风险管理体制和技术建设。两者的结合是全面管理宏观、微观金融风险,确保中长期金融安全的必要路径选择。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前瞻性(Forward—looking)模型分析了中央银行确定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和严格通胀水平目标,我们发现这两种目标都是中央银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从损失函数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目标应该是无差异的。因此,我国中央银行并不一定必须执行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考虑执行既重视产出因素也重视通货膨胀因素的混合名义收入目标框架。
在我国加入WTO保护期即将结束时,总结入世以来的经验教训,尽快提高中资银行竞争水平,为中外资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十分必要。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对前过渡期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比较,分析了中资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并提出了后过渡期加强金融安全的建议。
通过构造一个利益相关者模型,本文从内部职工持股计划(KSOPs)参与主体出发讨论实施该计划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企业绩效、财富转移和利益协调。企业绩效、财富转移是实施ESOPs的两个重要动机。利益协调是这两个动机实现的约束条件。同时,本文构造了一个两阶段参与者感知——预期模型分析员工的治理权这一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本文认为,动机与规则安排相冲突的制度设计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ESOPs最终成为一种短期员工福利计划,内部职工股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演变为公众持股形式,没有形成一种通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并创造公司合作型文化
本文在回顾西方杠杠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银行监管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行为的相互关系。杠杠治理之所以在我国失效是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的监管体制导致企业预算软约束,自1999年后实行的针对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银行业改革已大大加强了企业的预算约束并引发了企业代理成本的显著降低,但杠杠治理的作用仍然没有显现,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基于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从现行国库制度安排的契约、激励、监督以及制衡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经理国库制度缺陷的主要特征及行为取向。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国库制度安排,使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人员既有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又有来自于监督和制衡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使经理国库的低效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金融的角度看,中部地区经济起飞阶段的突出困难,表现为金融深化不够,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较差,“金融弱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不在于资金短缺,而在于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因此,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的具体途径是重塑融资机制。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民间融资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巨大融资需求扩张是民间融资趋热的基本需求基础;第二,民间融资的比较优势在于其自发性的市场运作本质,构成了民间融资的供给基础;第三,民间融资的经济效应在于推动了资金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但由于其非监管性,其引起的风险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宏观政策的重要因素;第四,民间融资的发展关键是如何将其发展引入正途,对此本文提出了规范其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开始显现,成为制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便成为今后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本文通过对犍为县农村融资的典型分析,研究解决农村融资矛盾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农村融资具有鲜明特点和地域差异。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与农村金融服务、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与民间借贷此消彼长。认为解决农村融资障碍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制度,政府、各经济主体和农村金融共同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