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马六甲困局”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dsf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已有了中亚、中俄管道,但中国 80%的进口油气还是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走海上通道。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增量占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一半。中国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也是油气消费大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六成,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也快速跃升至30%上下。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建成在役的71835公里和在建的38648公里长距离大型油气管道(600公里以上)中,有50%左右都与中国相关,这主要是中国境内的主干管道和与中亚俄罗斯相连接的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的贯通建成,是近十年来中国第三条陆上油气进口大通道,与先前建成的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还有海上油气运输通道,一起构成了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四大能源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具有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条管道,中国把能源资源短缺的中国大西南直接与印度洋连接起来,中东与南亚的油气可以直接输送到昆明和重庆。
  在缅甸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等多重不利条件下,中缅油气管道仍然能够按计划完成建设,这是一个不小的传奇。中缅油气管道贯通,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国能源行业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油气工业而言也是一个重要事件。
  任何大型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和使用,都会对世界油气供应的格局发生影响。大型跨国油气管道项目通常都与地缘政治、资源与管道控制权的争夺相关,与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中缅油气管道的立项,和“马六甲困局”密切相关。中国进口石油已接近3亿吨,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中东。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对中东的油气依赖不会减少。尽管已经有了中亚、中俄管道,80%的进口油气还是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走海上通道,这就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有人说,“马六甲困局”是真实的,也有人说这是个“伪问题”。但就现在中国油气进口量来计算,中缅管道满负荷运行的油气运输量,也只是通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10%左右。
  若马六甲海峡真的“断流”,中缅管道的作用大概与抗战时期的“中缅公路”差不多。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已是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中国再陷“抗战困境”是难以想象的。
  “马六甲困局”的前提,是预设中美可能出现全面对抗。“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曾发生过全面对抗,但主要也不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而是两大集团、两个阵营对抗。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为什么对抗?何以对抗?
  中国不仅是资源进口大国,同时也是产品出口大国,商品的流入流出是双向平衡的,长期流动不平衡的贸易是不可持续的。如马六甲出现“断流”,那必然也会是双向的“断流”。那为什么我们对流入能源的“马六甲困局”那么在意,而对流出产品的困局却不那么在意呢?
  不认同“马六甲困局”,不等于反对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凡位于江边的大城市,跨江的桥梁必然是越建越多,而总是觉得不够用。跨江大桥、跨江隧道,不管建了多少,几乎总是最拥堵的交通瓶颈。
  对于油气进口大国中国而言,我们还要建设更多的油气管道。战略上讲,只有满足原油进口总量15%左右的三条陆上油气通道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中缅油气管道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管道设计、计划、采办、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行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不仅建设了西气东输一、二、三等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骨干油气管网,还参与投资建设了中亚和中俄等主要油气进口大通道。近期,中石油承建的缅泰输气管道工程,中石油中标中亚输气管道C线乌国段和伊拉克原油外输管道工程等,就是中国油气管道工业进入世界一流管道建设者行列的见证。
  其次,设计并建成中缅油气管道,彰显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国家的崛起,和发展自信的支持帮助,任何大型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投资建设并按计划完成,都是不可想象的。
  美加的keystong XL输油管道、俄罗斯的“北流”天然气管道、欧洲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还有历经数十年没有实质进展的TAPI天然气管道,它们的反复、拖延和举棋不定,大多都与所在国对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判断和定位有关。这一层面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远高于公司层面的战略和运作。
  但是,讲战略意义不等于忽视商业利益。没有商业利益的油气项目,就没有了可持续的基础。
  在翻阅过的大量相关资料里,我没有找到足够的信息,可以对中缅管道项目的经济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多是停留在其战略意义的评判上。
  中亚、中俄管道在建设之初,其上游的资源供给和下游的需求就已足量清晰地被确定下来。但中缅管道则很不同,管道建好了,而上下游两端的“资源”和“炼化”还“急需确定和建设”。
  中缅原油管道的运输能力为2200万吨/年,需要新建同等规模的炼厂来消化。
  我的关注是,中国炼化能力已经大大超过需求规模,石化行业似乎又在重复钢铁工业的老路。谁都知道重复建设会造成巨大浪费,但重复建设的冲动就是压制不住。地方抢项目,中央批项目,“下不为例”复“下不为例”,恶性循环似乎永无尽头。
作者为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摩根士丹利欧洲基金首席投资官峰会刚刚结束,这些全球顶尖级投资机构的长老们普遍看淡未来经济增长,认为全球经济很难在短期内从衰退中明显复苏。  与2012年同一时间相比,他们认为,虽然今年出现巨大系统性风险(如欧元区解体等)的概率下降,但由于大多数国家仍未采取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一些短期内的暂时繁荣并不能持久。  这一共识主要源于美日欧主要经济体均采用货币宽松政策以抗衡经济
期刊
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且影响深远。适应全球政治经济竞争格局的新变化,积极扩大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开放,加快构建促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对提升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基于对中国及亚非拉国家双方的发展需求及各自具备的条件及优势分析,借鉴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经验,
期刊
如果你对东盟不甚了解,那么现在正是熟悉这一亚洲贸易区的良机。由于债务缠身的欧洲需求低迷,对渴望盈利的英国企业而言,亚洲的吸引力日益增大。  英国国家统计局近期的数据显示,英国对欧盟出口额下降5.8%,这促使英国企业转向其他地方寻求发展。许多企业已然采取行动——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迪阿吉奥(Diageo),该公司期望到2015年之前在新兴市场产生其50%营业额,并曾因此名噪一时。如
期刊
7月1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职责将从爱尔兰移交给立陶宛。与爱尔兰确保稳定、促进就业、建立银行业联盟的“内向改革”思路不同,立陶宛选择以推动外贸增长、加强欧洲与外部经济伙伴投资联系,作为下一阶段推进欧盟经济复苏的主要路径。  未来半年中,立陶宛希望借助自身积极作为,重振欧盟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活力,欧洲必须在财政紧缩、建立财政联盟之余,尽快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  2013年下半年,立陶
期刊
人们自发入城,皆因城市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提供了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  就教育而言,英语水平是一个明显的指标。整体而言,城市孩子的英语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大城市孩子优于小城镇孩子,这也导致了他们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清华大学李宏彬等人的调查表明,如果学生在大学英语4级考试的成绩排名在前20%,那么其毕业时的平均工资就会比处于排名在后80%
期刊
多年来对华贸易逆差,促使乌克兰改变传统贸易方式。而这一动向与中国企业正在加速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谋而合。  2013年6月初,中国汽车厂商吉利宣布恢复在乌克兰组装生产轿车,第一批产量为240台。至此,宣布在乌克兰组装生产汽车的厂商除吉利外,还包括中国的江淮和力帆,以及欧宝和雪弗莱。  汽车产业投资新浪潮背后,是4月中旬乌克兰提高了对海外汽车征收的关税税率,变相推动海外车企实现当地化生产。这一以投资替代
期刊
在欧洲通胀已受到控制的前提下,经济学家们提出,欧洲央行也应该在此过程中适当改变角色,同时使用传统与非传统手段,恢复增长。  在美国已看到复苏的光线四射时,欧洲还在衰退的黑暗中痛苦挣扎。美国和欧洲就像是实验室里的两个样品:一个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另一个则是错误的集合品,让人摇头叹息。  而其背后试图通过政策干预摆脱危机的始作俑者——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由此受到的境遇也迥然不同,前者迎来鲜花和掌声,后者
期刊
在刘志军治下八年,铁轨在中国版图上迅速延伸。与此同时,他还在潜心铺设一个四通八达的利益输送系统,历时25年“经营”,已覆盖铁路部门至少三个层级。奔驰于其上的并非动车组,而是金钱与权力。  2013年6月9日,原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出庭受审,其涉嫌的贿案细节,曝光了这个铁轨上的“官市”。  检方指控,刘志军自1986年在武汉铁路分局党委书记任上始,至2011年从铁道部部长之位落马,涉嫌因“卖官
期刊
酝酿近一年的江苏省资产管理公司即将成立,这被视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的地方性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被业界称为地方版“AMC”(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即资产管理公司)。  这一消息得到了江苏省相关方面的确认。根据拟议的设立方案,该公司主要由江苏省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最大出资人发起设立,公司拟命名为江苏省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一位接近参与组建这家公司的人
期刊
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从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的全局出发,推动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增加基层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供给,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国际经验和中国历史、现状的比较可以判断,当前已基本具备开展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试点的条件,宜按照“开放准入、严格监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