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增量占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一半。中国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也是油气消费大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六成,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也快速跃升至30%上下。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建成在役的71835公里和在建的38648公里长距离大型油气管道(600公里以上)中,有50%左右都与中国相关,这主要是中国境内的主干管道和与中亚俄罗斯相连接的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的贯通建成,是近十年来中国第三条陆上油气进口大通道,与先前建成的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还有海上油气运输通道,一起构成了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四大能源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具有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条管道,中国把能源资源短缺的中国大西南直接与印度洋连接起来,中东与南亚的油气可以直接输送到昆明和重庆。
在缅甸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等多重不利条件下,中缅油气管道仍然能够按计划完成建设,这是一个不小的传奇。中缅油气管道贯通,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国能源行业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油气工业而言也是一个重要事件。
任何大型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和使用,都会对世界油气供应的格局发生影响。大型跨国油气管道项目通常都与地缘政治、资源与管道控制权的争夺相关,与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中缅油气管道的立项,和“马六甲困局”密切相关。中国进口石油已接近3亿吨,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中东。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对中东的油气依赖不会减少。尽管已经有了中亚、中俄管道,80%的进口油气还是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走海上通道,这就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有人说,“马六甲困局”是真实的,也有人说这是个“伪问题”。但就现在中国油气进口量来计算,中缅管道满负荷运行的油气运输量,也只是通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10%左右。
若马六甲海峡真的“断流”,中缅管道的作用大概与抗战时期的“中缅公路”差不多。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已是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中国再陷“抗战困境”是难以想象的。
“马六甲困局”的前提,是预设中美可能出现全面对抗。“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曾发生过全面对抗,但主要也不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而是两大集团、两个阵营对抗。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为什么对抗?何以对抗?
中国不仅是资源进口大国,同时也是产品出口大国,商品的流入流出是双向平衡的,长期流动不平衡的贸易是不可持续的。如马六甲出现“断流”,那必然也会是双向的“断流”。那为什么我们对流入能源的“马六甲困局”那么在意,而对流出产品的困局却不那么在意呢?
不认同“马六甲困局”,不等于反对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凡位于江边的大城市,跨江的桥梁必然是越建越多,而总是觉得不够用。跨江大桥、跨江隧道,不管建了多少,几乎总是最拥堵的交通瓶颈。
对于油气进口大国中国而言,我们还要建设更多的油气管道。战略上讲,只有满足原油进口总量15%左右的三条陆上油气通道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中缅油气管道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管道设计、计划、采办、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行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不仅建设了西气东输一、二、三等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骨干油气管网,还参与投资建设了中亚和中俄等主要油气进口大通道。近期,中石油承建的缅泰输气管道工程,中石油中标中亚输气管道C线乌国段和伊拉克原油外输管道工程等,就是中国油气管道工业进入世界一流管道建设者行列的见证。
其次,设计并建成中缅油气管道,彰显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国家的崛起,和发展自信的支持帮助,任何大型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投资建设并按计划完成,都是不可想象的。
美加的keystong XL输油管道、俄罗斯的“北流”天然气管道、欧洲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还有历经数十年没有实质进展的TAPI天然气管道,它们的反复、拖延和举棋不定,大多都与所在国对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判断和定位有关。这一层面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远高于公司层面的战略和运作。
但是,讲战略意义不等于忽视商业利益。没有商业利益的油气项目,就没有了可持续的基础。
在翻阅过的大量相关资料里,我没有找到足够的信息,可以对中缅管道项目的经济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多是停留在其战略意义的评判上。
中亚、中俄管道在建设之初,其上游的资源供给和下游的需求就已足量清晰地被确定下来。但中缅管道则很不同,管道建好了,而上下游两端的“资源”和“炼化”还“急需确定和建设”。
中缅原油管道的运输能力为2200万吨/年,需要新建同等规模的炼厂来消化。
我的关注是,中国炼化能力已经大大超过需求规模,石化行业似乎又在重复钢铁工业的老路。谁都知道重复建设会造成巨大浪费,但重复建设的冲动就是压制不住。地方抢项目,中央批项目,“下不为例”复“下不为例”,恶性循环似乎永无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