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元拍一张刨冰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喜食品公司的潘总问我为他拍一张刨冰的反转片要多少银子,“5000元”。我预感到拍此类产品非常棘手。“真能拍好了,要5000元也不多!”潘总爽快地说。他曾就职于国际4A广告公司,深知一张好片儿的份量。
  我的摄影室有尼康FM2、玛米亚RB67、哈苏503CW、仙娜F1和三只瑞士布朗厂产的纬思800W/S影室闪光灯。这次拍刨冰,我用的是仙娜F1+150mm标头、富士维尔维亚50反转片、两只800W/S灯(一只加60×60cm柔光箱,一只加专用反光伞)以及多块反光板。平常我喜欢用单灯工作。可能是由于工作室太小的缘故,我一直都在幻想着如果天地做我的摄影棚,太阳就该是我唯一的影室灯。
  早晨8:00,潘总让人把一台崭新的刨冰机拉到我的工作室,又派专人负责用冰桶一趟一趟地送冰。我提前切好水果块、挑好红豆粒,9:00正式开拍。可直到下午5:00,连一张也没拍成,原因是冰化得太快:水果刚摆了一半,冰屑就已经化得一塌糊涂。试了不知多少次,最后连水果都给拍蔫儿了。要不是我的冰箱体积小,我真想钻到冰箱里头去拍。急得我没招儿,真想收摊儿算了。可又一想,不成,不能现眼、砸牌子。
  怎么能让冰不化呢?我苦思冥想,冰、冰、冰……能不能找替代品?有了!冰糖不是很象冰吗?对,用冰糖!我一溜烟蹦到街上的稻香村,买了两斤上好的雪白雪白的大块冰糖。


  把冰糖投到刨冰机里,一开开关,嗬,差一点把刨冰机的两颗“大门牙”给崩下来。冰糖比冰块硬一些,没关系,再加点润滑剂,勉勉强强,刨冰机总算把冰糖嚼成了一把冰糖屑,特别象刨冰。为了节约时间,我先把碗里装上满满一碗大米,然后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冰糖屑。这回没治了,跟刨冰一模一样。接下来,重新切水果,用小镊子夹着水果块、红小豆一个一个在刨冰上“摆姿势”。一个小时过去了,“冰”纹丝不动,特别踏实。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等按完快门,一看表,刚好晚上8:00整。伸个懒腰,不禁心生感慨:“谁知碗中冰,粒粒皆辛苦?”5000元来之不易呀。◆
  
其他文献
温普林,东北人。  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87年做为独立制作人,开始拍摄有关现代艺术的纪录片。  1988年组织过包扎长城的大型现代艺术活动。  1989年开始拍摄西藏题材的纪录影片,历十年而不断,三本图文并重的随笔《巴伽活佛》、《苦修者的圣地》及《茫茫转经路》已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提起西藏,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神秘”。由于其地处高原,一些聪明人去过之后,总会道听途说地编一
期刊
在西藏拍照片对我来讲应该说是一件比较惬意和享受的事情。与他人的感受不同的是,我并不觉得西藏非常艰苦,也不觉得在那里拍照片要经历多么难以忍受的困难。  其实比西藏艰苦的地方有的是。  大昭寺主持 赵嘉摄  我现在很少拍西藏的风光了,主要觉得受器材和时间的限制。器材上,在高原上搬大量的器材要请很多人帮忙,比较麻烦;时间上,总没有大块的时间来深入。如果只是走走拍拍,充其量也只是能安慰自己的浮光掠影,没
期刊
格雷厄姆·韦斯特莫尔兰德现年40岁,成长于英国的矿区小镇。从未受过正规摄影教育的他,在而立之年偶然得到了一台照相机,从此,场面壮观的史诗般的摄影佳作在他手中诞生了。他的合作伙伴之一,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指导迈克·马扎说:“格雷厄姆生动描述故事的才能是非凡的。”    “我的经历如同弹子游戏”    1989年,身为英国广告代理公司策划人的格雷厄姆·韦斯特莫尔兰德前往苏格兰,执行一次例行的广告摄制任务。
期刊
凤凰光学有限公司是我国著名的相机生产厂家之一,如享有盛誉的凤凰205平视取景相机、凤凰303单反相机,都是该厂的产品。凤凰光学有限公司自从引进日本雅西卡FX3单反相机的生产技术后,不但成功地消化了引进技术,还不断地进行改进,并开发出新的品种,已形成单反相机的系列产品。凤凰 DC828NE 135单反相机,则是凤凰光学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新型单反相机。  凤凰DC828NE单反相机是一部手动对焦和手动
期刊
我已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无从解释为什么),西藏进入了我内心的深处。是一种缘份?还是一份执著?    1986年,听到西藏已经对外开放了一般性的旅游,燃起了我的激情。为了想多看一些景色,就从格尔木坐上老式国产的公车摇摇晃晃地进了西藏。从车上看去青藏高原上风起云涌,气势非凡。但是却没有拍摄的机会。当时就许下愿,希望再来西藏。    经过多少朋友的努力,在西藏摄影家协会的旺久多吉多次周旋之下,我终
期刊
西藏历来说是摄影人心目中的圣地,如果有条件的话,谁不想到那里去拍片呢?我自然也难以免俗,所以曾经去了那么一回。那是一九九八年的六、七月间,当时是由上海的摄影领导老资格的西藏专家王榕屏带队,一行六人,除我之外,清一色的哈苏、林好夫大底相机,完全是一支专业的风光摄影队伍,我用惯了的平视取景135、120相机,在他们面前轻巧细小的简直就成了玩具一样,而我拍人的爱好也似乎变成了吊儿郎当的不务正业。  以前
期刊
西藏之行我只带了两台6×17宽幅相机,其中一台FREEMAN可以使用90mm和180mm两只镜头,胶卷也只带两种,柯达反转和柯达TRI-X黑白卷。  我用FREEMAN 617 拍摄,那真是得心应手,这种长画幅的构图正好表现西藏高原那种博大、空旷的感觉。过去我总觉得象6×17这样的相机只适合拍风光、合影等。这次我用它试了试随意抓拍,感觉非常好。这种画幅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而且使用镜间快门镜头,震
期刊
1997.7.26 周六,晴,格尔木  8:30起床,整理内务。  昨天姜平和袁威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映,尤其是姜平,不光头疼,还拉肚子,才不足三千米,已经开始吸氧了,似这样阿里之行可真得泡汤了。  12:00午餐后,登上格尔木运输公司的卧铺车,为了安放行李,每人都花300元买了两张票。车行不远就倒了一次车,看起来也在情理之中,两个车的人都不满,凑到一辆车上,但愿能早点发车。  浙江的画家与我们同
期刊
对我而言,西藏在视觉上的诱惑力已不复存在,雪山、牦牛、喇嘛庙及喇嘛,并不能使你的画面不同凡响。今日拉萨看上去越来越像四川的一座城市,布达拉宫像搭建在市中心永不拆除的布景,你可以到大昭寺八角街的旧货摊去寻找“西藏的文明”。无数座“神山”依然座落在那里,就像过去和将来一样,但是我却想借用一位作家的话说:罂粟只不过是植物,因为人的用途才成为毒品:山只不过是山,因为人的敬畏之心才成为“神”山。  珠峰下的
期刊
《高波摄影西藏1993—1995》  作者高波(中国)。1995年由法国发展文化基金会出版社出版,由高波自己设计,在北京印刷装订。此画册为限量图书,只印550册,有编号;从第一册至第五十册各附有一张原作照片;仿中国古典图书风格,线装加函套,手工纸双色印刷。  1993年至1995年,高波5次进藏拍摄了这本风格独特的画册,印量虽然很少,但却在世界摄影范围内产生不同凡响,并由此为高波带来丰厚的名与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