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553152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全脑同期加量调强放疗(IMRT)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二人民医院住院放疗的120例脑转移瘤患者。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维适形序贯加量组(3DCRT组,n=60)和调强同步加量组(IMRT组,n=60),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患者放疗前后精神状态变化。

结果

3DCRT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5.0%;IMRT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9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86.7%、38.3%,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P=0.705)。3DCRT组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8例,病情稳定11例,疾病进展3例,IMRT组分别为9例、40例、9例和2例,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41,P=0.5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递归分隔分析(RPA)分级(χ2=53.484,P<0.001)、颅外病灶的控制情况(χ2=13.392,P<0.001)、中线结构是否偏移(χ2=4.427,P=0.035)为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PA分级(HR=2.631,95%CI为1.884~3.673,P<0.001)、颅外病灶的控制情况(HR=1.697,95%CI为1.034~2.786,P=0.037)、中线结构是否偏移(HR=1.787,95%CI为1.118~2.856,P=0.015)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3DCRT组放疗前后简短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分别为(27.12±2.42)分、(26.08±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09);IMRT组放疗前后评分分别为(26.57±3.09)分、(27.20±2.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0,P=0.113)。

结论

全脑同期加量IMRT是多发脑转移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可缓解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

其他文献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被认为是浸润性导管癌的前驱病变,若未经治疗,约40%的原位癌病变可进展为浸润性癌。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浸润转化过程中,肿瘤微环境、驱动基因、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向浸润性癌转化的过程将有利于推动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个体化的精准评估,可更好地预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预后,以期找出一个对患者最有利的综合评定标准,在过度与低度治疗间找到平衡点。
微小RNA-495(miR-495)在许多肿瘤中特别是神经胶质瘤中表达异常,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信号通路、葡萄糖转运体1型信号通路、MYB基因信号通路、独立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域5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调控、新陈代谢及侵袭转移。对miR-495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为阐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其诊疗提供新方向。
循环肿瘤DNA(ctDNA)是位于外周循环的游离肿瘤DNA片段,携带来源于肿瘤的生物遗传学信息。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革新拓展了ctDNA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ctDNA检测在放疗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评价放疗敏感性方面。外周血中的ctDNA具有提取方便、检测特异性高等特点。检测ctDNA不仅有利于发现微小残留病灶和肿瘤转移,而且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放疗后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将为恶性肿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是一种高度恶性、预后极差的罕见恶性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腹、盆腔,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易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小圆蓝细胞巢被促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分隔,共表达上皮源性、神经源性及间质源性标志;分子特征为t(11;22)(p13;q12)染色体易位,EWS-WT1基因融合。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根治性切除或最大限度减瘤术、高强度全身化疗、局部放疗及腹腔热灌
目的观察在体外大蒜素对人类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0、5、25、125 μmol/L大蒜素处理人类MM细胞株RPMI8226,以0 μmol/L大蒜素处理组作为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流式细胞仪、Transwell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测定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4参与多条肿瘤生长代谢的调节途径,在肿瘤发生的许多方面如生长、转移、凋亡、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多种作用。ANGPTL4是ANGPTL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它对消化系统肿瘤兼具促癌和抑癌的作用,这种双重作用可能与其参与调节不同肿瘤信号通路有关。ANGPTL4有望成为消化系统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老年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老年MM患者57例,将患者分为ALC≥1.3×109/L组(n=24)和ALC<1.3×109/L组(n=33),记录其ALC及各项临床指标,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及
目的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6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骨转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发生骨转移的患者114例,对照组为未发生骨转移的患者4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19-9、铁蛋白(Ferritin)
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主要方式。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因解剖位置深而十分隐蔽,在手术过程中容易被遗漏,而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为10%~30%,与肿瘤大小、位置等诸多因素相关,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