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他是小人物干大事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an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29日,李希凡走了,当他女儿李芹在第一时间用电话将这一消息告诉我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中国“红学”研究殿堂中的一座巍峨之门从此关闭。当然,大厦之门虽已关闭,但斯人在70余年岁月中所砥砺、创构、探赜、积攒而得的学术瑰宝,却自当会在岁月流逝的严酷淘练中愈益闪闪发光,价值倍增,且必定会永远高翔于学术的星空,彪炳于思想的旷野。


李希凡

  李希凡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通州。他的名字是与《红楼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毛主席钦点过的著名红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20世纪50年代,唯心主义和繁琐考证弥漫于学术研究领域,并逐渐成为一种倾向、一种风气,使学术研究和理论批评大面积陷入沉滞和守旧的思想桎梏之中,形而上学、封闭保守的学风甚嚣尘上,严重阻滞了思想的活跃、学术的繁荣与理论的发展。在此情境下,李希凡等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举“杀”入文坛,写出了具有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思想的《红楼梦》 系列论文。但大报刊瞧不起“小人物”,均不予发表。无奈之下,他就在母校山东大学校刊《文史哲》 上将自己的论文公诸于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毛主席看到这些文章后大加赞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文不拘泥,有生气,观点正,思想新,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学术评价和理论阐发,且内容充实,文风清新,通篇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朝气和冲锋陷阵的勇气,极具鲜活饱满的时代精神、思想风采和现实针对性,其学术敏感与战斗精神兼而有之,确不失为“小人物干大事”的典范。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的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大变革,直至成为新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新历程、一桩大事件。在各大报刊争相转载李希凡评“红”文章的同时,作者本人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领域的亮点。李希凡就这样跨入文化学术研究的大门。迄至大学毕业,他本想去文学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毛泽东得知李希凡的想法后,只说了一句:“那不是战斗岗位。”于是他便去了《人民日报》,并一直在这个“前哨”岗位上连续工作了20余年之后,才转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同时兼为终身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 名誉主编等。
  岁月倥偬,时光荏苒,在紧张忙碌的70余载岁月中,李希凡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外,仍旧在坚守和拓进着他所钟爱的文化学术研究,特别是以《红楼梦》 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研究,煌煌7卷本《李希凡文集》 的出版,就是对他70余载学术岁月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检阅。从这逾300万言的文集中不仅可以领略他治学精神的博大、凌厉、丰厚、严谨,而且更可见证其学术视野的宏博与广阔。除了在古典文学领域中对《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等经典著作的广泛爬梳和深度查考、精当分析与恺切评定之外,更有对当代文艺创作、文化现象、理论建构、美学探绎等的广泛涉猎与精准评析,从中每每都能洞见其认知的真灼与思想的深邃。事实上,敏于和勇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赜问题、诠析问题,向来就是李希凡文化研究和学术探求的显著特征与突出优势,并因此极得学界艺苑的信任与懿赏,不仅赢得了高度理论声望,而且结下了广泛学术人脉。


李希凡(左)与本文作者

  我同李希凡的结交,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在洛阳举行的全国《三国演义》 学术研讨会。那时候,尽管李希凡已是声名远播的学术大家,而我却只是一名初涉论坛的毛头青年,但我们在几天的交流与探讨中却互为知己,相处甚欢,以至成为莫逆之交,在生活上和学术上多有不拘形式和不循仪礼的关切与磋商。他每有新作出版,都必定要寄我赏阅,而但凡我有新作问世,也自会呈他赐教。在我迄今出版的20余部学术理论著作中,就有两部是由他写的“序”,一为《文学创作的思想與艺术》、另一为《艺术创造的文化感应》。在这些序言中他对我的研究和写作给予很多迪悟并加以肯定,就是在平时的讨论与交流中,他也总是那么循循细叙,侃侃而谈,将真诚和直率形诸心愫,溢于言表,隆于字符,发于情韵,有独到的见解,更有率真的表达,每次同他的聚会与交流都不啻是一次学术的饕餮与思想的升华。他长期患有糖尿病,以致晚年脚踝肿疼,行动不便,视力不济。此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严重。但即使如此,他仍旧执着于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对学术理论的探求。就在2017年夏天我去看望他时,他不惮疾患的折磨,表达了对文化思想和学术理论研究的宏大构想与浓炽志趣,并酣然援笔志意,当场书就“铭记初心,永不放弃”的字幅贻赠于我,并特意注明“与艾斐兄共勉”。他的这种志趣和精神,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希凡写给笔者的信件手迹

  李希凡走了,但他在历70余载岁月所悉心构建的“红学”大厦却恢宏璀灿,熠熠闪光,铸就了时代与历史的标识、学术与理论的峰峦。我相信,尽管斗转星移,岁月匆匆,但不论到何时,只要人们走进“红学”研究的广庑长廊,就都会被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所吸引、所烛照。这便是“红学”大家、学术巨擘李希凡。虽然天不假年,使他匆匆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终生挚爱并为之献身的“红学”研究与文艺理论批评事业,但他用毕生心血和宏硕智慧所筑砌的思想高地、所铸就的学术瑰宝、所创立的煌煌业绩,却注定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标识与理论建构的永恒存在。故尔,我在送别他时特意写下了以下几句话:希凡不凡,卓尔垦元;学彰文苑,德昭鹤年!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频繁跋涉,意念囚人,深恩鸿德,欲酬无从,特奉狱装小照一张,聊表微诚而已。  月如叔惠存!  侄杨振铎上  一九二九.十一.二五.  注释:  以上是杨振铎1929年冬在其父挚友杨明光帮助下获释后送给杨明光照片背后的赠言。  狱中家书映初心  杨振铎是山西省芮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06年10月7日,杨振鐸出生于芮城县杨沟村。192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山西省立一中。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
期刊
战区群众的支援和配合作战  汾孝战役中,我军参战主力部队大体与阎顽军相当,但敌装备优于我军。战役又是在阎顽控制下的晋中平川进行,敌利用同蒲铁路和太汾公路调动部队,机动方便。我军之所以取得战役胜利,与战区群众的大力支援配合有密切关系。  从抗日战争起,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战区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后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在吕梁边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逐步向晋中平川发展,创建了抗日
期刊
编前话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42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其中,有3名山西籍人士获此殊荣,分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郭兰英。他们是山西的骄傲和光荣,
期刊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每当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首风靡半个多世纪的歌曲,总会让人想起广袤无垠、美丽富饶的绿色大草原,歌曲中那意境深远的词句像千年美酒,历久弥香。然而,说起这首歌的作词作曲人,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他就是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作曲家美丽其格。这首歌的词与曲均由他一人创作完成。  美丽其格(1928—2014),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期刊
“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①  评梅:  你中秋前一日的信,我于上船前一日接到。此信你说可以做我唯一知己的朋友。前于此的一信又说我们可以做以事业度过这一生的同志。你只会答复人家不需要的答复,你只会与人家订不需要的约束。  你明白地告诉我之后,我并不感到这消息的突兀,我只觉心中万分凄怆!我一边难过的是:世上只有吮血的人们是反对我们的,何以我唯一敬爱的人也不能同情于我们?我一边又替我自己难过,我已将一个
期刊
编者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烈士家书是体现烈士们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重要载体,熠熠生辉,可歌可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经常读一读、想一想。”为此,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阶段,由中共山西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
期刊
“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①  志兰:  就江明②同志回延安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③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是〉极须〔
期刊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实现民族独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政治前提。这一政治前提的创造在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宣告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全面展开。那应该怎样看待对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呢?  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
期刊
太行抗日根据地群山环绕,水资源本就匮乏,自1941年冬天开始,太行雨雪较往年更加稀少,翌年持续干旱,至1943年太行爆发空前的旱灾:左权、涉县、黎城、潞城、平陆等县皆受灾,灾民多达35万。大旱之后又发生了蝗灾、水灾,进一步加剧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灾情。此外,日军实行日益严密的经济封锁、频繁“扫荡”,往根据地散布鼠疫、毒气、病菌等;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供给,阎锡山对根据地的袭扰和破坏也进一步加剧
期刊
薄怀奇老人是我的老领导,更是我的老师,他引导着我走上革命道路,并且一步一步精心培育我,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脚步更坚实,走得更远……  一  我第一次见到薄老,是在1948年的河南商城县。那年12月下旬,我和一批青年学生被固始县党组织送到正在筹办的鄂豫公学。他是鄂公的教育长,也是筹备者之一。  薄老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早在1943年,他就是太行二分区一专署主管教育的科长,1945年又任太行二中校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