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是引领人追求本真、寻求真理、回归本真的教育。真教育是一项心灵碰撞心灵的活动,从心灵深处发出,在思想的激荡中回归心灵的本真。教师应该走向真教育,回归本真课堂。教师在研究学科、关注教学、研讨教学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深入研究学生的“儿童文化”,从实现生命发展的角度开展“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关键词] 真教育;个性化;人文素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真教育要在大自然中、在大社会里办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教育是一项心灵碰撞心灵的活动,从心灵深处发出,在思想的激荡中回归心灵的本真,必须从心里真正地发出来,才能直达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任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真教育”是一种既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能创造新价值、新思维的教育。
一、倡导个性阅读追求真感受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最具学科特点的部分,阅读能力是语文四大能力的核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较之识字、习作等,阅读教学是最活跃的因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与情感体验,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感悟与思考,接受情感的熏陶,收获思想的启迪,感受审美的乐趣。这不仅强调阅读个性化的本质,更强调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为此,阅读教学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阅读打造个性化的平台,引导学生以个性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
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追求学生的真感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个性化发展。在《夹竹桃》一文中,作者由夹竹桃产生了多种联想,把夹竹桃想象成地图、荇藻、墨竹。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进行配乐朗读 ,然后让孩子们在轻柔的乐声中展开联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环游太空的飞船”,“充满奇幻的海底世界”,甚至有“夹竹桃仙子婀娜的舞姿”……在自由交流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伴,通过交流再展开朗读,此时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绪便会充满灵气与个性。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语言会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差异而充满个性,教师要学会抓住这些个性差异,引导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体验和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善于发现,适时点评,把一个个个性化的理解串成课堂最优美的旋律。
二、发掘人文素养培养真情感
人文素养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小学语文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小学生正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对未来充满理想的青年,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塑造,可以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有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爱”教育等内容;有向革命先辈、英雄人物学习的充满正气的内容;有节奏韵律整齐的诗词、语言活泼的歌谣、生动有趣的童话、情节巧妙的小说、意境深邃的散文等等,这些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这个关键点,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颐养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带情,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如《爱之链》,同学们读到“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乔伊的妻子还会对乔伊说些什么?于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景再现:如果你就是乔伊的妻子,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如果我是乔伊的妻子,我会非常伤心,家庭这么困难,丈夫还没有找到工作”, 有的说“如果我是乔伊的妻子,我会坚定地对丈夫说,为了即将出生的宝宝,你一定要找到工作”,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高兴,丈夫为这个家庭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相信明天会更好”,还有的说“我一定要和丈夫齐心协力,心手相牵,渡过难关”……尽管这些语言或幼稚或理想,但都流淌着孩子们真实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过程,在体验与感悟中积累语文素养,感受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从而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这也正是真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尊重、弘扬人文精神,努力让教育教学回归符合生命、观照生活、尊重教育教学最本质规律的本真道路上。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更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三、运用激情语言实现真体验
叶圣陶先生将朗读称为“美读”,可见他对朗读的重视。语言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发挥语言的情感功能,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的情感功能,运用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以言生情,以情动情,让学生融入到情感之中,点亮学生心中的情感明灯。其次,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阅读体会感悟,学会感受文本的情感熏陶,获得多方面的人文熏染,形成全方面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语言与文本融为一体,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诗一般的意境,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开展真实而精彩的阅读体验。以《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为例,提出“有哪位同学能够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这个美丽的小院”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而当学生读完全文,教师可以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歌咏夹竹桃的诗词,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诗情,还语文教育的情感性与人文性。于是在习作中“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这样的美文也就很自然地从学生创作的笔端流淌出来,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习作的成功。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点评也能够为课堂增添趣味与活力。如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文本时,表扬道“谢谢你把大家带进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回答问题富有个性时,赞叹道“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回答问题妙语连珠、声情并茂时,鼓励道“我们学校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很多时候,教师一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就能够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更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最应重视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视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尊重、情感以及人文关怀,成为人性舒张和生长的殿堂,并由此激发语文的活力和学生的生命体验。让课堂回归本真,这是教育者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自我提升,经过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这一艰辛历程之后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教育品质,也是一种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教育,呼唤着大境界的教师。这种大境界,需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大胸怀,需要广闻博览、厚积薄发的大视野,需要独立思考、富于尊嚴的大品格,需要敢于行动、协作共进的大智慧,从而以超乎寻常的气魄、胆量与精神,去追寻美好的教育理想,去铸就卓越的教育人生。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潘涌,杨培培.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J].语文建设,2015.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真教育;个性化;人文素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真教育要在大自然中、在大社会里办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教育是一项心灵碰撞心灵的活动,从心灵深处发出,在思想的激荡中回归心灵的本真,必须从心里真正地发出来,才能直达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任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真教育”是一种既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能创造新价值、新思维的教育。
一、倡导个性阅读追求真感受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最具学科特点的部分,阅读能力是语文四大能力的核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较之识字、习作等,阅读教学是最活跃的因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与情感体验,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感悟与思考,接受情感的熏陶,收获思想的启迪,感受审美的乐趣。这不仅强调阅读个性化的本质,更强调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为此,阅读教学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阅读打造个性化的平台,引导学生以个性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
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追求学生的真感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个性化发展。在《夹竹桃》一文中,作者由夹竹桃产生了多种联想,把夹竹桃想象成地图、荇藻、墨竹。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进行配乐朗读 ,然后让孩子们在轻柔的乐声中展开联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环游太空的飞船”,“充满奇幻的海底世界”,甚至有“夹竹桃仙子婀娜的舞姿”……在自由交流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伴,通过交流再展开朗读,此时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绪便会充满灵气与个性。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语言会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差异而充满个性,教师要学会抓住这些个性差异,引导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体验和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善于发现,适时点评,把一个个个性化的理解串成课堂最优美的旋律。
二、发掘人文素养培养真情感
人文素养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小学语文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小学生正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对未来充满理想的青年,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塑造,可以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有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爱”教育等内容;有向革命先辈、英雄人物学习的充满正气的内容;有节奏韵律整齐的诗词、语言活泼的歌谣、生动有趣的童话、情节巧妙的小说、意境深邃的散文等等,这些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这个关键点,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颐养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带情,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如《爱之链》,同学们读到“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乔伊的妻子还会对乔伊说些什么?于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景再现:如果你就是乔伊的妻子,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如果我是乔伊的妻子,我会非常伤心,家庭这么困难,丈夫还没有找到工作”, 有的说“如果我是乔伊的妻子,我会坚定地对丈夫说,为了即将出生的宝宝,你一定要找到工作”,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高兴,丈夫为这个家庭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相信明天会更好”,还有的说“我一定要和丈夫齐心协力,心手相牵,渡过难关”……尽管这些语言或幼稚或理想,但都流淌着孩子们真实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过程,在体验与感悟中积累语文素养,感受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从而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这也正是真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尊重、弘扬人文精神,努力让教育教学回归符合生命、观照生活、尊重教育教学最本质规律的本真道路上。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更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三、运用激情语言实现真体验
叶圣陶先生将朗读称为“美读”,可见他对朗读的重视。语言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发挥语言的情感功能,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的情感功能,运用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以言生情,以情动情,让学生融入到情感之中,点亮学生心中的情感明灯。其次,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阅读体会感悟,学会感受文本的情感熏陶,获得多方面的人文熏染,形成全方面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语言与文本融为一体,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诗一般的意境,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开展真实而精彩的阅读体验。以《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为例,提出“有哪位同学能够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这个美丽的小院”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而当学生读完全文,教师可以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歌咏夹竹桃的诗词,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诗情,还语文教育的情感性与人文性。于是在习作中“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这样的美文也就很自然地从学生创作的笔端流淌出来,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习作的成功。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点评也能够为课堂增添趣味与活力。如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文本时,表扬道“谢谢你把大家带进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回答问题富有个性时,赞叹道“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回答问题妙语连珠、声情并茂时,鼓励道“我们学校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很多时候,教师一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就能够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更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最应重视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视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尊重、情感以及人文关怀,成为人性舒张和生长的殿堂,并由此激发语文的活力和学生的生命体验。让课堂回归本真,这是教育者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自我提升,经过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这一艰辛历程之后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教育品质,也是一种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教育,呼唤着大境界的教师。这种大境界,需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大胸怀,需要广闻博览、厚积薄发的大视野,需要独立思考、富于尊嚴的大品格,需要敢于行动、协作共进的大智慧,从而以超乎寻常的气魄、胆量与精神,去追寻美好的教育理想,去铸就卓越的教育人生。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潘涌,杨培培.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J].语文建设,2015.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