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与文学是息息相通、交相辉映的。音乐与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渊源。语文教法的更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音乐的引入,让语文课更加妙不可言。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主题。但使用音乐也应以适而为,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音乐 文乐交辉
引言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的鸣唱,她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功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凝炼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充沛感情的流露。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去发掘作品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法要重视诵读,也是由汉语特点决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学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热情,领悟作品主题,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手段,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
一、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妙用
(一)创设情境,气氛的渲染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音乐的导入对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新课程的情境教学主张制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凭借着音乐的时空、艺术造型充分地唤起学生的身心感应,诱发联想,从而进入意境,使课堂气氛得到渲染。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把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先让学生欣赏《西沙我可爱的家乡》MTV。高亢的歌声,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云飞浪卷、绿树银滩的美景立刻吸引了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仿佛已置身于美丽的西沙。课文的感情基础奠定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知识的殿堂,后边的教学如鱼得水。可见,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配乐朗读,情感的催化
音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增强朗读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配上一曲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常常能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配上一曲班得瑞的《寂静山林》,一下子就使学生仿佛置身山林,沉浸在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中,人与自然在音乐中和谐统一:在这种情景中,音乐能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振动,加深自身体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如通过放映配音录像比较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总结出了作者描写景色的一些共同的写作特点,想象出小兴安岭在春、夏、秋、冬四季其他的景象,然后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在情感的催化中,刺激了同学的朗读兴趣。学生以高昂的激情朗读出了声音、朗读出了情感。所以,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儿上,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彻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胳。讲授《月光曲》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月光曲》,让学生边欣赏美妙的音乐边体会那种月光如水的感觉。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美妙的音乐传说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月光曲》就会给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之后可将音量调小,使音乐成为朗读的配乐,即背景音乐,使音乐与文学作品“合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艺术形象清晰感人。
(三)由乐促思,记忆的增强
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背诵难度。比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入高度匹配的音乐,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有位作家曾提到这么一件求学往事:考试要考大量古诗词。大家都觉得全部背诵太难。当时歌手邓丽君吟唱了许多古诗词,于是就找来磁带,反复学唱,考试时遇上填空,把那首歌一唱,就全记起来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组合而成,而语言是由不同的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两者结合就像映射原理一样,会起到一一对应的效果。当然。音乐是抽象的,这种效果也是抽象的。不过,在音乐中反复朗读,能加深对文字符号的印象,达到记忆的绝佳状态。根据日本科学家对脑波的研究表明:静静地听音乐,可以激发右脑的活动,使人进入安静而精神集中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极大开发人们的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
(四)文乐交辉,读写的拓展
音乐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如此重要,同样,在读写教学中也有良好效果。都说“写作难,构思尤难”,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如《第一场雪》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眼中的雪景。我给学生带来了《我爱你——塞北的雪》,学生一边欣赏美妙的歌词,一边畅想在雪花飘飞的世界里,理解着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曲毕,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甚佳。诗歌要求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写诗歌赞美雪。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诗歌意境的美感。一位学生写了一首诗歌《雪花》——“芦花一般的雪花,如仙女空中飞舞。千变万化的雪花,似白蝶翩翩起舞。小树穿上白衣裳,麦苗盖上白棉被。洁白如玉的雪花,净化我们的心灵。” 我试着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的乐曲谱到诗歌上,让全班同学一起唱,学生们对同班同学的诗歌格外喜欢,咿咿呀呀地哼个没完,显得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得不亦乐乎。丰富的视像是感悟的灵魂,而音乐能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视像一形成,思维积极性一调动,又可转化成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因此,音乐在习作中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积极联想,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好多歌曲的旋律优美,而且歌词语言凝炼、文学底蕴深厚、富有感染力,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二、使用音乐应以“适”而为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音乐与语文的整合正应用得火热,有很多教师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上出了许多精彩的好课。不过如果过度或胡乱地使用音乐,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没搞懂,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没完成,更谈不上什么精神的升华,所以,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应以“适”而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应很好地掌握“度”的问题,适量而为。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凸显语文的本体地位,音乐只是起到辅助之功效。其次,使用音乐也需适时而为。不能脱离教学设计胡乱配乐,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放音乐,比如,可放画音结合的音乐,用情景交融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教师所需的状态:朗读或背诵时,播放课文的主题音乐,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对课文的记忆:书写或写作时,放一些轻音乐,可安定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再次,要选择适合的音乐。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误导或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学生才能在音乐作品中提出与语文知识相应的信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结语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把音乐巧妙地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充分利用音乐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能使课堂艺术而又自然。我们可以把语文比作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把音乐比作一位多才多艺的姑娘。让语文跟音乐比翼齐飞,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语
参考文献
[1]费洁.给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版),2009(9).
[2]李敏.语文教学与音乐之整合——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6).
[3]陆晓燕.汲音乐之泉,浇语文之花——小学语文与音乐学科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0(45).
[4]江虹.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J].语文学刊,2010(2).
关键词:语文教学 音乐 文乐交辉
引言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的鸣唱,她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功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凝炼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充沛感情的流露。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去发掘作品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法要重视诵读,也是由汉语特点决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学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热情,领悟作品主题,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手段,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
一、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妙用
(一)创设情境,气氛的渲染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音乐的导入对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新课程的情境教学主张制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凭借着音乐的时空、艺术造型充分地唤起学生的身心感应,诱发联想,从而进入意境,使课堂气氛得到渲染。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把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先让学生欣赏《西沙我可爱的家乡》MTV。高亢的歌声,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云飞浪卷、绿树银滩的美景立刻吸引了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仿佛已置身于美丽的西沙。课文的感情基础奠定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知识的殿堂,后边的教学如鱼得水。可见,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配乐朗读,情感的催化
音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增强朗读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配上一曲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常常能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配上一曲班得瑞的《寂静山林》,一下子就使学生仿佛置身山林,沉浸在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中,人与自然在音乐中和谐统一:在这种情景中,音乐能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振动,加深自身体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如通过放映配音录像比较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总结出了作者描写景色的一些共同的写作特点,想象出小兴安岭在春、夏、秋、冬四季其他的景象,然后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在情感的催化中,刺激了同学的朗读兴趣。学生以高昂的激情朗读出了声音、朗读出了情感。所以,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儿上,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彻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胳。讲授《月光曲》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月光曲》,让学生边欣赏美妙的音乐边体会那种月光如水的感觉。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美妙的音乐传说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月光曲》就会给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之后可将音量调小,使音乐成为朗读的配乐,即背景音乐,使音乐与文学作品“合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艺术形象清晰感人。
(三)由乐促思,记忆的增强
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背诵难度。比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入高度匹配的音乐,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有位作家曾提到这么一件求学往事:考试要考大量古诗词。大家都觉得全部背诵太难。当时歌手邓丽君吟唱了许多古诗词,于是就找来磁带,反复学唱,考试时遇上填空,把那首歌一唱,就全记起来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组合而成,而语言是由不同的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两者结合就像映射原理一样,会起到一一对应的效果。当然。音乐是抽象的,这种效果也是抽象的。不过,在音乐中反复朗读,能加深对文字符号的印象,达到记忆的绝佳状态。根据日本科学家对脑波的研究表明:静静地听音乐,可以激发右脑的活动,使人进入安静而精神集中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极大开发人们的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
(四)文乐交辉,读写的拓展
音乐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如此重要,同样,在读写教学中也有良好效果。都说“写作难,构思尤难”,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如《第一场雪》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眼中的雪景。我给学生带来了《我爱你——塞北的雪》,学生一边欣赏美妙的歌词,一边畅想在雪花飘飞的世界里,理解着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曲毕,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甚佳。诗歌要求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写诗歌赞美雪。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诗歌意境的美感。一位学生写了一首诗歌《雪花》——“芦花一般的雪花,如仙女空中飞舞。千变万化的雪花,似白蝶翩翩起舞。小树穿上白衣裳,麦苗盖上白棉被。洁白如玉的雪花,净化我们的心灵。” 我试着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的乐曲谱到诗歌上,让全班同学一起唱,学生们对同班同学的诗歌格外喜欢,咿咿呀呀地哼个没完,显得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得不亦乐乎。丰富的视像是感悟的灵魂,而音乐能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视像一形成,思维积极性一调动,又可转化成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因此,音乐在习作中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积极联想,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好多歌曲的旋律优美,而且歌词语言凝炼、文学底蕴深厚、富有感染力,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二、使用音乐应以“适”而为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音乐与语文的整合正应用得火热,有很多教师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上出了许多精彩的好课。不过如果过度或胡乱地使用音乐,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没搞懂,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没完成,更谈不上什么精神的升华,所以,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应以“适”而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应很好地掌握“度”的问题,适量而为。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凸显语文的本体地位,音乐只是起到辅助之功效。其次,使用音乐也需适时而为。不能脱离教学设计胡乱配乐,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放音乐,比如,可放画音结合的音乐,用情景交融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教师所需的状态:朗读或背诵时,播放课文的主题音乐,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对课文的记忆:书写或写作时,放一些轻音乐,可安定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再次,要选择适合的音乐。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误导或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学生才能在音乐作品中提出与语文知识相应的信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结语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把音乐巧妙地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充分利用音乐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能使课堂艺术而又自然。我们可以把语文比作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把音乐比作一位多才多艺的姑娘。让语文跟音乐比翼齐飞,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语
参考文献
[1]费洁.给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版),2009(9).
[2]李敏.语文教学与音乐之整合——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6).
[3]陆晓燕.汲音乐之泉,浇语文之花——小学语文与音乐学科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0(45).
[4]江虹.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J].语文学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