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游作为南宋诗坛的大家,十分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非常高。但在诸多诗体中,陆游对七律这种体裁却情有独钟,现存《剑南诗稿》的九千余首诗作中,七律的数量多达三千余首,占现存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而陆游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陈訏在《剑南诗选题词》中评价说:“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舒位在《瓶水斋诗话》中也曾评价:“尝论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李义山瓣香于杜而易其面目,为一变;至宋陆放翁专工此体而集其成为一变,凡三变而诸家之为是体者,不能出其范围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曾感慨:“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赵翼曾评价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因此,陆游的七律近体诗歌模型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一、陆游对于多种对仗方法的熟练使用
对仗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也可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对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当句对、隔句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文心雕龙·丽词篇》中把对仗分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二十九种类格。
而陆游诗集中的颔联和颈联有数不胜数的“奇对”“佳对”“工对”“连珠对”,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发无可白方为老,酒不能赊始觉贫”“星辰北拱疏还密,河汉西流纵复横”“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清溪桥断舟横岸,小坞梅残雨渍香”“树合绿阴山鹊闹,盆镌紫石水栀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陆游七律当中也使用了流水对、双拟对、虚实对、连绵对等有新意的对仗方式。例如《读书》中的“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余悲。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即流水对。
二、“无意不搜”“无语不新”的苦意组仗
清代诗论家赵翼认为,陆游七律的对仗之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叙事、抒怀还是写景,都达到了“无意不搜”“无语不新”的高度。而律诗特别是七律中的“对仗”,历来是律诗创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律诗创作来说,颔联和颈联应是全诗中最需着力的地方,也是最难写好的部分。中间两联是全诗的“主干”,并且写作颔联与颈联在技巧上也有较大难度,因此,陆游苦意组仗的构思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陆游律诗达到了“每首二联,有一句必有一意。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入诗”的艺术境界,别出心裁,令人神往。陆游七律创作当中最多也最重要的是对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主题的吟咏。陆游热爱生活,他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发现诗材。无论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农村的琐屑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与江西诗人不同的是,陆游在作诗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精心观察,其诗作当中的自然意象较多,人文意象较少。他曾提出“功夫在诗外”,此种特点显然源于唐人所提倡的兴发感动的作诗方法。陆游的诗学理想既不是简单的复归唐风,也并非步江西诗派的后尘。要探究陆游的诗学理想范式问题,就必须回归到陆游的诗歌文本当中。陆游诗集当中亦有一些直接的论诗之语可供参考。例如,陆游曾在《赠应秀才》中写道:“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陆游在《秋兴》一诗中说:“胸中万卷书,一字用不着。”该诗句强调读书再多可能仍旧无法写出好诗,诗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材。《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诗人再次把眼光从书斋转移到广阔的天地万物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晨起坐南堂书触目》中说道:“诗料满前吾老矣,笔端无力固宜休。”《舟中作》中写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由此可见,陆游认为作诗必须通过学习与积累,再加上对日常生活的体察才能笔下生花。陆游有诗为“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这首诗中的感悟可能也源于诗人的亲身经历,在广泛的学习书本知识后,作诗仍是搜索枯肠而不得,因此诗人悟出了“书外有工夫”的诗学思想。陆游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陆游对前代诗人的继承与新变,及其本人诗歌创作方式的转变。
其次,陆游的许多诗作中虽无直接论诗之语,但许多诗句中仍然可以折射、提炼出涉及陆游诗学思想的内容。例如,陆游在《秋思》中说:“诗情也似并刀快,翦得秋光入卷来。”其中,“诗情也似并刀快”體现了诗人追寻灵感的创作方法。陆游认为诗情转瞬即逝,只有采取唐人缘情体物的方法,通过自然的兴发感动才可获得佳句。陆游在《累日多事不复能观书感叹作此诗》中也曾慨叹:“藏书三万轴,一字不到眼。”在《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中陆游说:“诗材满路无人取,准拟归骖到处留。”这些诗句均体现了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材的诗学思想。
三、陆游七律的意象选取规律及融合唐宋的诗学思想
陆游七律诗在中间两联对仗的意象选取上颇有新意,例如以“老僧”和“新燕”相对。“新燕”是一个典型的盛唐意象,而“老僧”则是中晚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与诗人形象,有苦吟之感。陆游在七律中上句的两联经常选取“鲸”“大鹏”等雄伟的意象,下句却经常选择一些小昆虫的意象与之相对。“鲸”“鲲鹏”等大景大物是盛唐诗人所钟爱的,而小昆虫等意象却是贾岛、姚合等中晚唐诗人所着力描摹的。例如陆游在《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二首·其一》中写道:“空惊床下莎虫语,不见梁间巢燕归。”这一诗句中莎虫与巢燕相对,莎虫作为一种小昆虫在中晚唐诗作中十分常见,而巢燕却是一个盛唐诗人经常使用的典型意象。这样的诗句在陆游七律诗作中比比皆是,似乎这种盛唐与中晚唐意象的选取与对举是诗人有意为之而非妙手偶得。陆游作为一个精于锻炼、长于对偶的诗人在其中传递的诗学意蕴也不言自明,陆游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吸取唐宋所长,克服唐宋诗学之短,建立一个有别于唐宋并且高于唐宋的诗学范式,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中兴诗人们的诗学野心。
四、总结
身处宋代诗坛的陆游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诗句都是对仗工整,精于锻炼的。诗人对微小琐屑事物的描摹,充分体现了宋诗的风貌。诗人对帘幕、古砚、香气、墨水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陆游既意识到自然的兴发感动对创作的重要性,同时其深厚的学养功力又使他可以熟练地使用典故、拗律等创作方法,充分体现了宋诗的美学风貌。也正因如此,唐诗与宋诗的因素在其诗作中产生了奇妙的融合,这是诗人刻意为之的结果,也代表了诗人渴望超越唐宋、自铸伟辞的诗学理想。
综上所述,陆游希望构建的调和并且超越唐宋的宏伟诗学理想虽未完全实现,但对于纠正一部分宋人诗作忽视诗歌审美特点的弊病,是有积极意义的。陆游的这种努力,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中兴大家同调,虽没有彻底改变江西余响,但却在客观上促成了诗坛的中兴,其功令人感佩。
陈訏在《剑南诗选题词》中评价说:“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舒位在《瓶水斋诗话》中也曾评价:“尝论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李义山瓣香于杜而易其面目,为一变;至宋陆放翁专工此体而集其成为一变,凡三变而诸家之为是体者,不能出其范围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曾感慨:“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赵翼曾评价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因此,陆游的七律近体诗歌模型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一、陆游对于多种对仗方法的熟练使用
对仗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也可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对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当句对、隔句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文心雕龙·丽词篇》中把对仗分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二十九种类格。
而陆游诗集中的颔联和颈联有数不胜数的“奇对”“佳对”“工对”“连珠对”,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发无可白方为老,酒不能赊始觉贫”“星辰北拱疏还密,河汉西流纵复横”“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清溪桥断舟横岸,小坞梅残雨渍香”“树合绿阴山鹊闹,盆镌紫石水栀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陆游七律当中也使用了流水对、双拟对、虚实对、连绵对等有新意的对仗方式。例如《读书》中的“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余悲。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即流水对。
二、“无意不搜”“无语不新”的苦意组仗
清代诗论家赵翼认为,陆游七律的对仗之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叙事、抒怀还是写景,都达到了“无意不搜”“无语不新”的高度。而律诗特别是七律中的“对仗”,历来是律诗创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律诗创作来说,颔联和颈联应是全诗中最需着力的地方,也是最难写好的部分。中间两联是全诗的“主干”,并且写作颔联与颈联在技巧上也有较大难度,因此,陆游苦意组仗的构思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陆游律诗达到了“每首二联,有一句必有一意。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入诗”的艺术境界,别出心裁,令人神往。陆游七律创作当中最多也最重要的是对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主题的吟咏。陆游热爱生活,他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发现诗材。无论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农村的琐屑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与江西诗人不同的是,陆游在作诗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精心观察,其诗作当中的自然意象较多,人文意象较少。他曾提出“功夫在诗外”,此种特点显然源于唐人所提倡的兴发感动的作诗方法。陆游的诗学理想既不是简单的复归唐风,也并非步江西诗派的后尘。要探究陆游的诗学理想范式问题,就必须回归到陆游的诗歌文本当中。陆游诗集当中亦有一些直接的论诗之语可供参考。例如,陆游曾在《赠应秀才》中写道:“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陆游在《秋兴》一诗中说:“胸中万卷书,一字用不着。”该诗句强调读书再多可能仍旧无法写出好诗,诗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材。《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诗人再次把眼光从书斋转移到广阔的天地万物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晨起坐南堂书触目》中说道:“诗料满前吾老矣,笔端无力固宜休。”《舟中作》中写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由此可见,陆游认为作诗必须通过学习与积累,再加上对日常生活的体察才能笔下生花。陆游有诗为“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这首诗中的感悟可能也源于诗人的亲身经历,在广泛的学习书本知识后,作诗仍是搜索枯肠而不得,因此诗人悟出了“书外有工夫”的诗学思想。陆游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陆游对前代诗人的继承与新变,及其本人诗歌创作方式的转变。
其次,陆游的许多诗作中虽无直接论诗之语,但许多诗句中仍然可以折射、提炼出涉及陆游诗学思想的内容。例如,陆游在《秋思》中说:“诗情也似并刀快,翦得秋光入卷来。”其中,“诗情也似并刀快”體现了诗人追寻灵感的创作方法。陆游认为诗情转瞬即逝,只有采取唐人缘情体物的方法,通过自然的兴发感动才可获得佳句。陆游在《累日多事不复能观书感叹作此诗》中也曾慨叹:“藏书三万轴,一字不到眼。”在《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中陆游说:“诗材满路无人取,准拟归骖到处留。”这些诗句均体现了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材的诗学思想。
三、陆游七律的意象选取规律及融合唐宋的诗学思想
陆游七律诗在中间两联对仗的意象选取上颇有新意,例如以“老僧”和“新燕”相对。“新燕”是一个典型的盛唐意象,而“老僧”则是中晚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与诗人形象,有苦吟之感。陆游在七律中上句的两联经常选取“鲸”“大鹏”等雄伟的意象,下句却经常选择一些小昆虫的意象与之相对。“鲸”“鲲鹏”等大景大物是盛唐诗人所钟爱的,而小昆虫等意象却是贾岛、姚合等中晚唐诗人所着力描摹的。例如陆游在《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二首·其一》中写道:“空惊床下莎虫语,不见梁间巢燕归。”这一诗句中莎虫与巢燕相对,莎虫作为一种小昆虫在中晚唐诗作中十分常见,而巢燕却是一个盛唐诗人经常使用的典型意象。这样的诗句在陆游七律诗作中比比皆是,似乎这种盛唐与中晚唐意象的选取与对举是诗人有意为之而非妙手偶得。陆游作为一个精于锻炼、长于对偶的诗人在其中传递的诗学意蕴也不言自明,陆游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吸取唐宋所长,克服唐宋诗学之短,建立一个有别于唐宋并且高于唐宋的诗学范式,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中兴诗人们的诗学野心。
四、总结
身处宋代诗坛的陆游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诗句都是对仗工整,精于锻炼的。诗人对微小琐屑事物的描摹,充分体现了宋诗的风貌。诗人对帘幕、古砚、香气、墨水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陆游既意识到自然的兴发感动对创作的重要性,同时其深厚的学养功力又使他可以熟练地使用典故、拗律等创作方法,充分体现了宋诗的美学风貌。也正因如此,唐诗与宋诗的因素在其诗作中产生了奇妙的融合,这是诗人刻意为之的结果,也代表了诗人渴望超越唐宋、自铸伟辞的诗学理想。
综上所述,陆游希望构建的调和并且超越唐宋的宏伟诗学理想虽未完全实现,但对于纠正一部分宋人诗作忽视诗歌审美特点的弊病,是有积极意义的。陆游的这种努力,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中兴大家同调,虽没有彻底改变江西余响,但却在客观上促成了诗坛的中兴,其功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