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论析

来源 :理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由精神根基、精神内核、精神品格、精神旨归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源泉、开展“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进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永葆党的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其他文献
值此三胎政策施行之际,儿童照护政策作为提振生育意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治理工具引起各方重视.基于2007—2019年各省级幼儿园预算内教育经费面板数据,研究通过计算预算比率变化、L-K值等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儿童照护预算的变迁间断性情况,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政府注意力、政策图景和制度摩擦对儿童照护预算间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照护预算变迁遵循间断-均衡逻辑,政府注意力、家庭摩擦对儿童照护预算有显著影响,政策图景、社会制度摩擦和市场制度摩擦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我国政治体制会放大预算间断性,媒体信息则
近年来,第三方机构成为社会性监管领域的重要监管治理主体,但中国的第三方机构违规出具虚假报告、进行应付式检查等状况时有发生,难以保障监管的有效性.对此,有必要以第三方检测为例,基于共同代理理论,分析第三方监管治理失灵的原因.在讨论了企业委托检测过程中社会公众、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间的共同代理关系后,论文结合调研资料,从“委托方间的异质性”和“代理方需求及其处境”两大方面对第三方监管治理失灵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公众和生产企业在检测过程中的需求偏好和对检测机构的强势程度方面有明显差异,而面对异质性的
牵头任务制是中国情境下极为普遍、颇具特色却鲜有文献关注的部门合作组织形式.论文聚焦于牵头任务制,基于“放管服”改革典型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分析牵头任务制中部门间的合作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牵头任务制中存在以绩效驱动为主导的部门合作路径,该路径揭示了牵头部门具有追求任务型显绩的内生动力.研究解析了牵头任务制中部门合作的微观机理,发现了任务型显绩能够在上级注意力缺位的情况下,依然推动任务完成的现实证据,丰富了府际关系理论,为促进部门合作提供了启示与思路.
试验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实用主义特征的政策创新策略,能够结合实践需要表现为不同样态.当前,关于政策试验的研究大都默认以“试点-推广”框架作为前提和基础,而忽视了试验的多样性特征.研究基于对国家治理实践的观察和对既有框架解释局限性的反思,在经典的“试点-推广”模式之外,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性解释框架,即“众创”试验.这种试验模式主要用于应对那些具有复杂程度高、时间压力大、地方情境差异明显等特征的政策创新议题,并且遵循一条截然不同的试验路径.论文以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例,借助实地调研资料和相关公开数据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民众幸福感的提升,不仅源于经济流动(即相对收入的提高),还源于社会流动(即社会地位的改善).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社会流动感知和预期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流动感知和社会流动预期均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在社会流动预期与幸福感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在社会流动感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社会公平感在社会流动感知与幸福感之间、社会流动预期与幸福感之间、社会流动预期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均发挥着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
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公众共同生产公共服务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信息技术塑造了哪些新型共同生产,并对其公共价值带来何种影响,现有的研究对此尚未予以系统性的解答.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共同生产的有关文献,整理归纳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已经被用于促进公众参与共同生产,从而形成了“公众众包”“以政府为平台”和“自动化共同生产”等共同生产的新模式.但围绕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共同生产的公共价值这一问题,现有的文献还存在明显的争议.许多研究都认可了信息技术具有提高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既立足于过去,又着力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成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密码进行了高度概括,又对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再铸辉煌的密码进行了四个维度的深刻揭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从理论维度对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再创辉煌思想密码的透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从历史维度对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再创辉煌政治密码的展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从实践维度对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再创辉煌精神密码的显示;对党忠诚、不负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在自然观上坚持实践的整体论,超越了分立论的自然观;在发展观上倡导互促论,超越了对立论的发展观;在生产力观上强调生态就是生产力,超越了征服论的生产力观;在价值观上坚持以人为本,超越了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当下,放眼世界,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