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i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思考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认知基础。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又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义。对此,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175-02
  一、生态文明内涵的思考
  所谓生态,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生态这一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范畴也在逐渐扩大。在现代社会,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社会与整个自然界的全面统一。而广义的生态则超越了人与自然间的单一关系,将其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生命本体的关系,涵盖了文化价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构成的相互关系。这种生态表达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是人类社会最为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的生态关系,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不断研究如何达成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取了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并能够汲取自然生态规律以指导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关键理念。人是社会性生命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充斥着人类多样化的联系和交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国家发展历程中面对的社会冲突和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人与生命本体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根本所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和终极指向。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终极目的,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价值。
  二、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主席曾形象地比喻:“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环境”,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生态对于人类生活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而言,生态文明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基础,而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始终包含着生态文明观念,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也同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解放还体现在人对自然的解放,而共产主义也反过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相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存在着人与人的不平等,人与自然也同样处于不平等、不和谐的状态,这样的社会中人对自然只有无尽的剥削和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也能够在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到归宿。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先天的制度性优势,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就是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首先体现人与人之间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面前的平等,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才能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和谐的环境,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
  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伴随这个成长过程的还有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这都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容乐观的现状。因此,重视并有效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我国民生幸福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才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生态紧张局面。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站在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中。这个战略决策首先肯定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根基作用。其次,这一决策也反映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知,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以国家发展布局的战略地位出现,深刻体现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不断提高的认知水平和日益丰富的发展经验。
  四、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路径建构
  (一)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第一,在新时期仍然要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目标作为发展经济和生态的指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这些理念的本质要求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科学指导了我国多年来的各项建设事业。当前,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依然需要以这些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目标为指引,将其融入整个“五位一体”建设之中。
  其次,站在“五位一体”的视角思考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具备全局意识,要注意五项建设的有机互动和联结,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其他四项建设之中。在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国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原则,这些原则具有公认的指导作用,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則、整体推进原则等。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生态文明建设原则与其他四个领域的建设有机糅合,结合新时期“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凝练成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目标和观念。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要蕴于其他思想建设成果之中,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统一性。例如在经济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就表现在物质化的成就上,环保工业、生态产业园区、生态科技园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并产生的成就。在政治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则表现为制度形态,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等,这些制度层面的约束力又会对各项建设形成良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一项建设内容,这不仅突出了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地位,也对生态文明自身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路径。
  (二)超越理论偏颇,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其根本点和基础,正确的理论指引能够避免我国在生态建设实践中走弯路。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这两种倾向,适当进行扬弃,最终形成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不能够过于机械,主体与客体之间并非绝对对立、不可逾越的,正确的生态理念恰恰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人的主动性需要在自然条件制约之下适当发挥,无节制的人类中心主义必然会对生态形成破坏,自然生态并非完全消极被动,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地球生态系统会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反之,生态中心主义也同样陷入了思想极端,人类在自然生态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具有实践性,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正确的理念应该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不是在对立中去看待二者,而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明确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尊重生态的本源,考虑生态平衡,以免造成更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危机。
  以人为本强调人类活动要遵循合目的性原则,尤其在人类面临巨大生产压力时, 以人为本就强调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当然,以人为本的同时要强调和谐共生理念,这一理念关注人类活动的合规律性,即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更需要观照自然规律,这一原则在人类活动引发生态危机时显得更为重要。总之,以人为本、和谐共生不能够割裂开来,二者一旦独立就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误区,最终损害的是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
  (三)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无论是广度还是速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工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滞后。对此,我们需要积极反思西方工业文明,从中吸取教训以正视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西方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口号,一味寻求经济发展但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中国要发展工业要以西方为鉴,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邪路”。对此,国家提出要实行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建設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对此,一个根本的途径就是改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技术的使用是理性的、合理的、规范的,技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应该成为工业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大面积地浪费资源和生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技术也能够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中发挥作用,新型工业化格局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技术防污、技术治污,既要在源头加强管控,在行业内部增加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也要强化事后补救,对已形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对资源进行二次利用等。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根本路径。
  五、结语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发展局限,无论是应然还是实然,以生态的观念去理解和实践现代化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而言,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考量,不仅是观念、经济发展方式,还包括消费理念、生态治理等各个方面,这需要我们秉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以国家和党的政策、战略为指导,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生态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郝赪. 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选择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7(4):1-2.
  [2]黄成华,葛巧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7,27(3):72-77.
  [3]陈延庆,陈出新. 论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J/OL].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96
  [4]刘长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J]. 发展研究,2017(7):28-32.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其他文献
2003年10月20日,南京市新闻出版局编发的《书报刊审读报告》第18期(总第138期)就《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1、2期的出版作了专评,题为《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提高自身办
介绍了基于相位法的无扫描三维激光成像雷达的原理方法 ,提出了正弦波与方波相关的测量方案和算法。利用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研制了光电相关鉴相器面阵 ,建立了无扫描三维成像雷
摘要:现如今,概念教学在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概念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概念教学进行研究:概念教学;PBL的构成要素及实施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概念教学流程;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概念教学模型。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17
从专业实验独立设课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今水科学类专业实验技术面临的重要任务等方面阐述了该专业实验独立设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她,8年间承办了各类刑事案件700余件,确保无一错案;她,凭借扎实的工作业绩和深厚的业务功底,成为北京市检察机关公诉系统最年轻的办案能手。她就是房山区人民检察院燕山检察
装置实现实物向艺术的转化主要不是靠模拟性的质态形式变性,而是通过艺术家创造性的挪用、装配、悬置等手法,实现实物材料直接向符号性艺术构因的转化和提升,或者说使之成为
课题针对粮食、果蔬、食用菌等农产品的采后特性和处理现状,在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研发高效太阳能热泵联合制干装备,解决目前广泛采用晒干所造成的
作为民生工程项目之一,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防洪灾害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更是我国水道治理工程项目中关键的一环.本文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环境较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面对账务管理风险的问题。账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造成了财务上的风险和负担,出现财务赤字,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的堆积,导致企业运营不乐观。此外,财务风险还包括投资等方面的其他风险。本文主要对企业账务管理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账
近日,石景山区总工会首次以“微课堂”的形式在工会工作者中开展培训活动,从微处入手,让工作者快乐学习。“微课堂”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它的品质绝对是“高、大、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