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分析讨论了归化与异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对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依据,指明了两者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实践;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6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验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和手段。“异化”和“归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不可调和的,两种翻译方法也都各有推崇者,而我认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语境和情景之下,各有它们的优势和弊端。
一、异化与归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1813年,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二、异化与归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归化法
虽然归化法轻视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的借鉴作用,忽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但是归化法重视译语的文化,即对译语读者来说是发扬译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归化法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层次,迎合译语读者的口味与审美情趣,能够打破原文的束缚,传达原文的精神,更能贴近译语读者。总的来说,归化法翻译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
归化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以信息接受者为核心,强调译文地道生动,因而往往对原文中的异域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特色进行改削,使其囿于本土文化的框架之内。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如: 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译为凡人皆有得意日。在这些习语里,如果把dog异化翻译为“狗”就很不合适了。因为dog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内涵相差甚远。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誠的朋友,以狗喻人则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贴切;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则是“势利”的代称,具有明显的贬义。若此处dog译为“狗”,不仅不能体现源语的幽默,反被误认为是骂人之语。但是,由于归化囿于本土文化的框架之内,有时会导致原语文化信息的扭曲、变形、甚至失落。比如林语堂译《茶花女》时把Lord For bid译为“阿弥陀佛”;把God of Heaven译为“观音菩萨”,则让信耶稣的基督教徒皈依了佛教,是归化失“度”的例子。
(二)异化法
异化法翻译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译文中表现该文化差异,保留源语文化,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及源语风情。异化法译文一般保留源语文化特点,丰富了译语文化和译语表达方式,拓宽了译语读者视野,符合个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不要使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以免以“中国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
如有译者翻译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将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 译成“那模样活像阎王爷再世”,就犯了文化错位的错误,因为“阎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国冥界的主管,译者将其放在译文里,好象基督教与佛教“共享”一个魔鬼。其实,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这两个魔鬼是不可混淆的,否则势必产生误导作用。
首先,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芭蕾舞,cigar雪茄,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为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K”等。其次,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an olive branch橄榄枝,the cold war冷战等。第三,异化可以在句子结构层次出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公认的佳译,其中就运用了不少欧化句式,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中,波洛涅斯告诫女儿不要轻信哈姆雷特时说:“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Uns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朱生豪将其译为:“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异化表达方式会逐渐有更多的人接受,且已经完全成为我们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如人们现在已经不再认为“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象牙塔”ivory tower,“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是异化了。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意识形态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是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的对立统一体。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它并非翻译标准。实践证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2]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作者简介
徐丽麾(1980-),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黑龙江职业学院,曾获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多篇,参编教材一部。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翻译学研究。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动机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影响》的课题论文,课题编号12535146。
[关键词]翻译实践;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6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验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和手段。“异化”和“归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不可调和的,两种翻译方法也都各有推崇者,而我认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语境和情景之下,各有它们的优势和弊端。
一、异化与归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1813年,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二、异化与归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归化法
虽然归化法轻视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的借鉴作用,忽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但是归化法重视译语的文化,即对译语读者来说是发扬译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归化法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层次,迎合译语读者的口味与审美情趣,能够打破原文的束缚,传达原文的精神,更能贴近译语读者。总的来说,归化法翻译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
归化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以信息接受者为核心,强调译文地道生动,因而往往对原文中的异域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特色进行改削,使其囿于本土文化的框架之内。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如: 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译为凡人皆有得意日。在这些习语里,如果把dog异化翻译为“狗”就很不合适了。因为dog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内涵相差甚远。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誠的朋友,以狗喻人则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贴切;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则是“势利”的代称,具有明显的贬义。若此处dog译为“狗”,不仅不能体现源语的幽默,反被误认为是骂人之语。但是,由于归化囿于本土文化的框架之内,有时会导致原语文化信息的扭曲、变形、甚至失落。比如林语堂译《茶花女》时把Lord For bid译为“阿弥陀佛”;把God of Heaven译为“观音菩萨”,则让信耶稣的基督教徒皈依了佛教,是归化失“度”的例子。
(二)异化法
异化法翻译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译文中表现该文化差异,保留源语文化,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及源语风情。异化法译文一般保留源语文化特点,丰富了译语文化和译语表达方式,拓宽了译语读者视野,符合个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不要使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以免以“中国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
如有译者翻译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将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 译成“那模样活像阎王爷再世”,就犯了文化错位的错误,因为“阎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国冥界的主管,译者将其放在译文里,好象基督教与佛教“共享”一个魔鬼。其实,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这两个魔鬼是不可混淆的,否则势必产生误导作用。
首先,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芭蕾舞,cigar雪茄,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为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K”等。其次,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an olive branch橄榄枝,the cold war冷战等。第三,异化可以在句子结构层次出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公认的佳译,其中就运用了不少欧化句式,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中,波洛涅斯告诫女儿不要轻信哈姆雷特时说:“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Uns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朱生豪将其译为:“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异化表达方式会逐渐有更多的人接受,且已经完全成为我们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如人们现在已经不再认为“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象牙塔”ivory tower,“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是异化了。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意识形态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是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的对立统一体。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它并非翻译标准。实践证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2]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作者简介
徐丽麾(1980-),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黑龙江职业学院,曾获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多篇,参编教材一部。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翻译学研究。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动机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影响》的课题论文,课题编号125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