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唯有用“情感”这把钥匙,方可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让师生敞开心扉,共同走进文本。
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运用多种情感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感人的语言承载真情
教学中,我选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人情人境,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突出表现在教学导语、过渡语和总结语三个方面。
我精心设计导语,以教师深情的叙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如《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教学,我抓住文中的精彩段落这样导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如果相亲相爱的人们,可以永久地聚在一起,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样满载情感的语言,首先就为学生铺下了感情的基石,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在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教学过渡语的设计与表达。如在指导朗读《但愿人长久》第五自然段的朗读前,我这样过渡:苏轼思绪万千,但生性豁达的他最终还是想开了,他将满腹的思念化为了美好的祝福。在课文讲读完毕时,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尽管我们今天聚在一起,但长大后的明天,我们会有分别;虽然分别,我们还会彼此牵挂,彼此想念,但愿美好的感情永远留在你我心中。
教学过程中我就发现,有两名女孩眼中噙着泪花。她们随着课堂的深入,感情也在跌宕起伏。我不时关注:她们的泪水已挂在了腮边,她们已是泪眼迷离。到课堂结尾的时候,她们已是唏嘘成泣了。此时班中许多孩子才注意到此事:“老师,王雨婷哭了,汪莹也哭了。”其实,一切我尽收眼底。我在进行课堂总结之后,请那两名位哭得厉害的女生跟大家谈谈为何落泪。原来,她们是想爸爸妈妈了,想自己儿时的伙伴了。这是由衷的泪水啊。
二、用动人的画面引人入境
祖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许多具体情景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缩短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运用画面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便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因此,我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准备各种图画,用美丽动人或是形象逼真的画面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促使学生会意、人境、动情。
我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不看书,闭目静听我范读,同时用心想象:你的脑海理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待我读完,我让同学们睁开眼睛,仔细欣赏课文中配有的插图,然后让同学们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描述。此时,学生说得动听、动情,对于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一时刻,我运用大屏幕,将课前搜集好的洞庭湖风景介绍短片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表情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他们是完全身临其境了。动人的画面,就是这样在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润物细无声”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用优美的乐曲扣人心弦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都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无形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播放了这首歌曲。悠扬、深沉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一下子激活了学生以往在电视、电影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情绪被感染了,二小那高大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就栩栩如生了。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那活泼欢快的旋律,更是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拉到了“六一”儿童节时的愉悦氛围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瞧他們那放纵的摇摆,就知道他们的情感是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四、用深情的朗读推波助澜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更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文字本身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节奏中感受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我们苏教版的小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有一定的“读读背背”的内容,许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进行理解,但学生在反复大声朗读中,往往就能够感悟到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抓住钱学森的几段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讲,以读促悟。朗读与情感体验螺旋上升,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五、用真诚的交流倾吐心声
交流是一种互动,而课堂上真诚的交流,则是最为有效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直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心灵零距离地接触,从而进发感情的火花。
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对母亲最感激的一幕。学生由文本中的母亲,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是自己亲历的事情,于是感情显得尤为真切感人。有学生谈到自己的母亲冒雨送自己去医院,有学生回忆起自己腿摔伤母亲拼命背着自己冲向医院……我也禁不住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起自己上学时,母亲踩着泥泞的道路背着几十斤的粮食,冒雨送我上学的一幕。我的倾吐、身边同学的倾吐,让大家都敞开了自己情感的大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大家的心灵得到了交汇。就连那个平时“没心没肺”的小男孩,在讲述完自己的妈妈之后,竟然趴在桌上号啕大哭,弄得听课老师也都忍不住泪眼婆娑。我想,这就是真诚的交流发生了微妙的作用,它让师生奏出了感人的乐章。
只要我们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用“情”这把钥匙开启师生的心灵之锁,就会让课堂充满灵动,焕发活力!
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运用多种情感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感人的语言承载真情
教学中,我选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人情人境,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突出表现在教学导语、过渡语和总结语三个方面。
我精心设计导语,以教师深情的叙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如《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教学,我抓住文中的精彩段落这样导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如果相亲相爱的人们,可以永久地聚在一起,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样满载情感的语言,首先就为学生铺下了感情的基石,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在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教学过渡语的设计与表达。如在指导朗读《但愿人长久》第五自然段的朗读前,我这样过渡:苏轼思绪万千,但生性豁达的他最终还是想开了,他将满腹的思念化为了美好的祝福。在课文讲读完毕时,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尽管我们今天聚在一起,但长大后的明天,我们会有分别;虽然分别,我们还会彼此牵挂,彼此想念,但愿美好的感情永远留在你我心中。
教学过程中我就发现,有两名女孩眼中噙着泪花。她们随着课堂的深入,感情也在跌宕起伏。我不时关注:她们的泪水已挂在了腮边,她们已是泪眼迷离。到课堂结尾的时候,她们已是唏嘘成泣了。此时班中许多孩子才注意到此事:“老师,王雨婷哭了,汪莹也哭了。”其实,一切我尽收眼底。我在进行课堂总结之后,请那两名位哭得厉害的女生跟大家谈谈为何落泪。原来,她们是想爸爸妈妈了,想自己儿时的伙伴了。这是由衷的泪水啊。
二、用动人的画面引人入境
祖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许多具体情景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缩短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运用画面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便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因此,我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准备各种图画,用美丽动人或是形象逼真的画面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促使学生会意、人境、动情。
我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不看书,闭目静听我范读,同时用心想象:你的脑海理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待我读完,我让同学们睁开眼睛,仔细欣赏课文中配有的插图,然后让同学们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描述。此时,学生说得动听、动情,对于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一时刻,我运用大屏幕,将课前搜集好的洞庭湖风景介绍短片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表情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他们是完全身临其境了。动人的画面,就是这样在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润物细无声”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用优美的乐曲扣人心弦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都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无形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播放了这首歌曲。悠扬、深沉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一下子激活了学生以往在电视、电影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情绪被感染了,二小那高大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就栩栩如生了。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那活泼欢快的旋律,更是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拉到了“六一”儿童节时的愉悦氛围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瞧他們那放纵的摇摆,就知道他们的情感是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四、用深情的朗读推波助澜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更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文字本身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节奏中感受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我们苏教版的小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有一定的“读读背背”的内容,许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进行理解,但学生在反复大声朗读中,往往就能够感悟到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抓住钱学森的几段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讲,以读促悟。朗读与情感体验螺旋上升,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五、用真诚的交流倾吐心声
交流是一种互动,而课堂上真诚的交流,则是最为有效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直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心灵零距离地接触,从而进发感情的火花。
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对母亲最感激的一幕。学生由文本中的母亲,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是自己亲历的事情,于是感情显得尤为真切感人。有学生谈到自己的母亲冒雨送自己去医院,有学生回忆起自己腿摔伤母亲拼命背着自己冲向医院……我也禁不住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起自己上学时,母亲踩着泥泞的道路背着几十斤的粮食,冒雨送我上学的一幕。我的倾吐、身边同学的倾吐,让大家都敞开了自己情感的大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大家的心灵得到了交汇。就连那个平时“没心没肺”的小男孩,在讲述完自己的妈妈之后,竟然趴在桌上号啕大哭,弄得听课老师也都忍不住泪眼婆娑。我想,这就是真诚的交流发生了微妙的作用,它让师生奏出了感人的乐章。
只要我们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用“情”这把钥匙开启师生的心灵之锁,就会让课堂充满灵动,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