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2500年前的一天,虢国的太子猝然倒下,一命呜呼。一个叫扁鹊的游方郎中路过虢国,听到太子的死讯后,详细询问了太子的发病经过和死去时间,然后请人报告国君,说自己可以救活太子。扁鹊到了宫中,细心地为太子切脉,在仔细观察后说:太子脉搏紊乱,所以静如死亡,只是暂时“尸厥”(又称休克或假死)。扁鹊在太子头顶、胸部和四肢的一些部位进行针刺,不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扁鹊又给太子服药,并在两肋下热敷。又过了一些时候,太子竟然坐起来了。虢国太子死而复生,扁鹊的医术也立马传遍天下。
神秘的针灸医术起源于何时呢?
毫无疑问,2500年前的扁鹊之前就早有针炙术了,扁鹊只是当时杰出的针灸术的代表之一。秦汉时期,针灸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3年春,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的2号西汉木停大墓后室中,出土了一件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径路,但无文字及经穴位置标记。这些遍布于全身的经脉循行径路,在漆黑的木色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这是迄今为止,不仅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此墓位于汉文帝与景帝时期,针灸木人出土地址位于涪江之畔(涪江即汉代的涪水)。
据《后汉书》记载,在这里曾产生过三代师传的著书针灸家涪翁及其弟子程高,再传弟子郭玉。郭玉在东汉初任职太医承,史书曾记载有他受汉和帝之命为贵人治病“一针即缓”的故事。至于涪翁,他不仅针术高明,医德超群,而且还撰有专门的《阵经》与《诊脉法》等书。由此看来,这件类似教学模具的针灸漆木人出土在涪江之畔就不足为怪了。
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中论述了人体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的古灸经,是有关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脉学的古文献。《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宝典,是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不少医学家的宝贵经验总结,是各时代积累起来的医学汇集。其中,对针刺疗法的解释极为详尽,共介绍了9种不同的针,因用途不同,这些针可分大针、长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长约3-24厘米。书中还为人体表面的365个穴道命名,全按适于医治哪些病痛和疾病的方式编列。至于制针所用的各种不同原料,书中指出:金针虽然价格昂贵,因其有能刺激身体的功能,所以医治某些疾病格外有效;银针则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河北汉代中山王刘胜墓出土有4根金针、5根银针,有的残破尚不能识别针型,能识别的仅有金质毫针、锋针和银质圆针。
虽然《黄帝内经》所载的医疗方法,似南黄帝创意施行,但除了黄帝,中国历代还有许多帝王对生理学,特别是对神经系统有浓厚的兴趣。
据称,公元一世纪,王莽在医生的协助下,曾切开一名敌人的尸体,用竹签细查人体神经系统,1000年后,宋徽宗雇了一个画家,画出经肢解的一名罪犯的人体器官。在宋徽宗之前,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个显示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铜人。这个铜人还被用来指导医官院针灸科学生学习和考试。据记载,凡针灸科学生考试,必先在铜人体外涂蜡,体内灌水。被考查者按要求向指定的穴位进针,下针准确,则蜡破水出,不准确则格格不入。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北宋中叶,一次宋仁宗因病昏迷,御医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找到一位民间医生来进行针灸。这位民间医生选择脑后一个不为人知的穴位进针,刚一出针,宋仁宗就苏醒过来,睁开双眼,连声称赞:好惺惺(惺惺是高明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把这个新穴位叫惺惺穴。在古书中,类似这种创新的例子很多,也不时见到记载针灸可以起死回生,治疗全身麻痹、妇人难产、小儿脐风、腹痛、心口痛、头痛、风湿、五官科等疾病。
针灸医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其神秘的医学原理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神秘的针灸医术起源于何时呢?
毫无疑问,2500年前的扁鹊之前就早有针炙术了,扁鹊只是当时杰出的针灸术的代表之一。秦汉时期,针灸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3年春,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的2号西汉木停大墓后室中,出土了一件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径路,但无文字及经穴位置标记。这些遍布于全身的经脉循行径路,在漆黑的木色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这是迄今为止,不仅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此墓位于汉文帝与景帝时期,针灸木人出土地址位于涪江之畔(涪江即汉代的涪水)。
据《后汉书》记载,在这里曾产生过三代师传的著书针灸家涪翁及其弟子程高,再传弟子郭玉。郭玉在东汉初任职太医承,史书曾记载有他受汉和帝之命为贵人治病“一针即缓”的故事。至于涪翁,他不仅针术高明,医德超群,而且还撰有专门的《阵经》与《诊脉法》等书。由此看来,这件类似教学模具的针灸漆木人出土在涪江之畔就不足为怪了。
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中论述了人体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的古灸经,是有关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脉学的古文献。《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宝典,是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不少医学家的宝贵经验总结,是各时代积累起来的医学汇集。其中,对针刺疗法的解释极为详尽,共介绍了9种不同的针,因用途不同,这些针可分大针、长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长约3-24厘米。书中还为人体表面的365个穴道命名,全按适于医治哪些病痛和疾病的方式编列。至于制针所用的各种不同原料,书中指出:金针虽然价格昂贵,因其有能刺激身体的功能,所以医治某些疾病格外有效;银针则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河北汉代中山王刘胜墓出土有4根金针、5根银针,有的残破尚不能识别针型,能识别的仅有金质毫针、锋针和银质圆针。
虽然《黄帝内经》所载的医疗方法,似南黄帝创意施行,但除了黄帝,中国历代还有许多帝王对生理学,特别是对神经系统有浓厚的兴趣。
据称,公元一世纪,王莽在医生的协助下,曾切开一名敌人的尸体,用竹签细查人体神经系统,1000年后,宋徽宗雇了一个画家,画出经肢解的一名罪犯的人体器官。在宋徽宗之前,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个显示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铜人。这个铜人还被用来指导医官院针灸科学生学习和考试。据记载,凡针灸科学生考试,必先在铜人体外涂蜡,体内灌水。被考查者按要求向指定的穴位进针,下针准确,则蜡破水出,不准确则格格不入。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北宋中叶,一次宋仁宗因病昏迷,御医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找到一位民间医生来进行针灸。这位民间医生选择脑后一个不为人知的穴位进针,刚一出针,宋仁宗就苏醒过来,睁开双眼,连声称赞:好惺惺(惺惺是高明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把这个新穴位叫惺惺穴。在古书中,类似这种创新的例子很多,也不时见到记载针灸可以起死回生,治疗全身麻痹、妇人难产、小儿脐风、腹痛、心口痛、头痛、风湿、五官科等疾病。
针灸医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其神秘的医学原理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